对科举作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的科举制想必各位都有所了解,科举制的兴起可以说帮助朝廷选拔人才不少的忙,当然这也是唯一能让学子们入仕当官的渠道!但是科举考试可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过的!学子们不仅仅需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掌握能言善辩的能力!寒窗十年苦读,方可过科举当状元!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得了这种艰辛的生活,于是那些参加科举的人心中就会产生作弊的小心思!
通过科举就能有一官半职,在民间百姓的眼中完全就是血赚的买卖!所以那些考生为了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就比如夹带,将那些作弊用的东西夹在食物、衣服、文房四宝中,高级一点就是贿赂监考的官员甚至是替考!考试作弊的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但是俗话说的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作弊的方法越来越多,朝廷的反作弊方法也就越来越先进!朝廷为了避免考生夹带小抄,于是在考试之前都会让考生们先沐浴一次然后换上统一的考试服,这样基本就断掉了用小抄作弊的嫌疑!
而且从宋朝开始,朝廷就已经采用起了入考场需要鉴定身份的浮漂法,这种方法就如同现在的准考证一样,防止有人替考!而为了防止考生们贿赂考官,古人还发明了"糊名"和"誊抄"就跟现在的"密封线"一个道理!可以说当时的反作弊手段已经十分的现代化了!
除了这些,朝廷还会进行突击检查!在乾隆时期,就有过一次突击检查,结果差点让乾隆当场归西!因为当时被抓住的作弊考生太多了,监狱已经到达了装不下的地步!而后面考试的人见此情景都是人心惶惶,以至于出现了千人弃考的局面!可见当时的作弊之风完全不比现在弱几分!
当然考试作弊入刑在古代法律中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每个朝代的处罚制度和轻重都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明朝和清朝就截然不同!明朝法治严明,所以针对考试作弊的行为的处罚也是极其的严重;而清朝反而就比明朝人性化不少!
明朝时期,考试作弊被抓以后不论轻重都一律被发配边疆九年,回来以后剥夺考试的资格,想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辈子就不可能了!
而清朝就比较人性化了,考试作弊按轻重受到相应的处罚!情节轻的罚点钱就可以了,严重点的打完屁股以后,重枷三个月游行最后发配到边疆!十分严重的就直接处以死刑,家属发配到边疆!
可以说古代的朝廷对考试作弊的行为都是严厉打击的对象,而制定的一些反作弊手段可以说是十分的高明,否则也不会沿用至今!
科举作为我们古代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受到百姓高度关注的。孟郊一首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是流传千古,道尽考子心酸。然而有考试就有作弊,从隋文帝建立科举之后,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同样也登上了中华历史的舞台。
一、夹带考试的资料带入考场,就可以作为考试的参考。说不定还可能遇到有原题的答案。比如国内的某次拍卖会,还展示出了一个清代的作弊工具--一件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四书五经上面都有记载,整整四万多字,也不知道作弊者的毅力是多好,才能做出这么一件作弊工具。还有就是藏在鞋垫里面,写在身体上面用衣服遮挡,或者藏在食物里面,更有甚者会把资料藏在肛门里面。
二、更加高明的作弊手段,还是要通过银子来贿赂考官。当然能这么做的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子弟,通过银子来打通考官这个环节,就能尝试偷出试题,或者说能够在进考场检查时,让考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在自己的考卷生坐下标记,考官可以将试卷的名字互换,让其他人的优秀试卷顶着自己的名字。
三、找人帮忙代考。在古代是没有什么摄像头或者说什么面部识别技术的。虽然也有准考证,上面显示考生的户籍,外貌,家人信息等。但是这个完全可以让其他人化妆,易容,贿赂,就可以让法官网开一面。
随着科举考试的制度被废除,也造成了很多作弊方法的遗失。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都是在古代一些资料中能够找到的,一些关于古人考试的情况而已。
现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而有考试,就有人想作弊。为了让现代考试变得公平公正,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法律法规,也完善了监考制度,防止作弊。 而古代的科举,对许多读书人来说,都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为了能够金榜题名,一些读书人会发奋苦读,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会在考试上动歪点子。那么古代科举考试中,学子们有哪些作弊方法呢?针对这些现象,国家又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贿赂考官 最直接、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贿赂考官。如果主考官泄题给考生,那么高中轻而易举。即使不泄题,主考官在监考或者改卷时网开一面,也可保无虞。 唐朝时的科举考试还不是特别的严格,允许考生在考试前后拜访主考官。最著名的例子,恐怕就是朱庆余拜访当时的主考官张籍了,当时他并作诗一首: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把自己比作新娘,把主考官比作公婆,以新娘是否讨公婆喜欢,比喻自己能否高中,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据说张籍读完此诗,非常高兴,还和诗一首。而后来,朱庆余果然高中进士。 允许考生考前拜访考官,就很容易出现贿赂考官的事情。事实上,唐朝很多官僚贵族在考试前,都会贿赂主考官,这就使得科举几乎有名无实,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虽然很有才华,却屡试不第。他就曾无奈的感慨道:「 ”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二、夹带 贿赂考官,必定花费巨大。而一些穷苦书生,没有这个财力,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要想作弊,只能夹带了,现代学生俗称「 ”小抄”。最常见的就是把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更有甚者,把经文写在身体上。古人的衣服肥大,而且穿的又多,这就为夹带提供了便利。 当然了,古代科举,一考就是几天,除了携带文房四宝外,还允许考生携带食品、蜡烛等东西,反正允许带进考场的东西,都有可能有夹带。 河南洛阳曾经发现一本《五经全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书了。这本小书有342页,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用宣纸印刷,细线装订,十分精美,书中刊载着五经原文,并附有注释和序言,十分详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三、请人代考 有的考生感觉自己水平一般,凭自己的实力不能考上,就会请人代考,现在俗称「 ”枪手”。现代社会,有照片可以检查是否是本人。监考老师,可以仔细认真的比兑。 古代没有照片,只是在「 ”准考证”上写上此人的大概体貌特征,主考官就是据此核对,这就为找替考提供了可能。最出名的「 ”枪手”大概就是温庭筠了吧。话说,他替考出了名,有次主考官是沈询,为了防止他作弊,专门把他叫在自己身旁盯着。可是最后千防万防,还是出了纰漏,据说,温庭筠帮了八个人的忙。 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有很多,以上只是比较常见的。古代统治者也知道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所以也会相应的出台一些措施,让科举尽量规范,变得公平公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加重处罚力度 清朝时候如果发现考试作弊,立即由监考官给相关人员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乾隆五十七年,发现三名考生是「 ”枪手”,处罚是先带枷号三个月,然后发配充军,再杖一百,脸上还要刺字。 我们熟知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他的父亲就是因为贿赂主考官被发现,本来是要处以死刑的,后来变卖家产,打掉了关系才得以豁免,最后导致家道中落。 二、主考官担责 如果官员的亲戚子女参加科举,则该名官员是要回避的,不能作主考官。为了防止贿赂考官现象发生,从武则天时起,设立「 ”糊名法”。将考生的名字用纸黏贴遮掩。这样,改卷官员看不到名字,改卷时也就很难帮助考生了。虽然糊住了名字,但是考生的字迹还有可能被认出来,后来又发明了誊录的方法。考生交卷之后,由专员专门抄录考生答卷,所有字迹都一样,改卷人员就无从辨认了。 宋太宗起还制订了「 ”锁院”制度。考试的主考官都是临时委派,而且各主考官相互监督。考官接到任命后,要同日进入贡院,在发榜前不得离开,不得接见宾客。这就禁止了考生和主考官提前联系,防止泄题。 清代对贿赂考官处理的十分严酷。顺治十四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 ”丁酉弊案”,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考生作弊的事情。最后处理也很严重,江南闱16名主考官全部被斩决,数十人被判流放。 三、严查考生 宋朝起,考试一律在贡院内进行,而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考生不可以交头接耳、大声喧哗。明清时更是规定,考生带入考场的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致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确限制。 在考试之前,所有的考生还要先沐浴,脱掉自身的衣服,然后由官方统一发放考试服。这就基本上断了用小抄作弊的可能性。在进考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两遍。在考试的过程中,还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突击检查,类似现在的巡考。 就像考生作弊方法有很多种一样,古代防止考生作弊的方案也出台了很多。其中有些措施,对于现代社会防止考试作弊,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的。 关注「 ”热点说历史”,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