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奉天之难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唐朝绝对是中国古代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疆域拥有328个州府,上千个县,采用三省六部管制官员,国家延绵二百八十九年,皇帝都换了二十一个。相信各位对李世民、李隆基都不陌生,前者开创贞观之治,让大唐成为世界强国,后者开创开元盛世,让万国来朝。但是今天我想聊的皇帝,各位可能没听过,但是这个人绝对是李唐皇族优良血统的继承人,因为他有效的延缓唐朝的衰败,并且让元和中兴有了坚固的物质基础。
这位皇帝就是唐德宗,给各位说一段数字,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之治时唐朝的户数为三百万,而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导致户数锐减到一百九十万,而且多为孤老,但是唐德宗年间,也就是780年恢复到三百八十万户,可想而知唐德宗有多努力。这是唐玄宗留下的烂摊子(安史之乱),让后来的几个皇帝苦不堪言,尤其是藩镇割据,让中央的权力大大缩水,结局就是,土地都被藩镇兼并,让大唐完善的土地租赁制度无法实行,而且青壮力都被战争消耗一空,所以唐德宗即位后,就开始打藩镇的主意。
李括即位前,曾经担任过天下兵马元帅,也就是他统领兵马平了安史之乱,经过此次战役后,李括开始觉得李唐需要变革,否则必定烟消云散,所以779年登基后,启用杨炎的两税法,也就是以原来的地税和户税为主要部分,然后分夏季和秋季征收,由此缓解了财政危机。唐德宗知人善任,并且严令宦官不得干政,李唐开始呈现一派中兴的气象。
但是“奉天之难”来了,这一次打退了唐德宗的精气神,本来李括登基后就想对藩镇下手,所以缓缓的积蓄力量,结果才四年,就有人开始试探皇帝的底线,泾原兵打破了京师,唐德宗只能仓皇逃跑,大唐天子的脸面彻底丢尽了,中央权利被架空,藩镇割据也没法继续镇压。
这件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泾原的士兵得不到赏赐,所以肯定有兵闹,这时候如果朝廷派人安抚,也就没什么事儿,但是被朱泚对着这群兵勇一阵洗脑,所以就反了。而唐德宗做了四年的努力,全部白费,而且由于叛军进城后,只有两个太监拼死护驾,而被唐德宗信任的宰相和将军都只顾自己安危,所以唐德宗很忧伤,后来虽一直为后辈努力营造物质基础,但是宦官参政和藩镇割据的现状也没处理,可惜唐德宗满腹的经世之才。
影响唐朝衰落的因素
1、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安史之乱中“安”、“史”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将领,又都是唐朝的节度使 。
节度使最早设置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目的是以固定的军区设置来加强唐朝的防御力量。节度使起初具有管理镇内军需调度和营田事务的权力,后来逐渐集军事、民事、财权于一身,并兼管地方事务,权力甚大。
到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充任多镇节度使,并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节度使地区。当时全国兵员总数为57万,而边兵竟有49万之多,中央兵力空虚,地方武力坐大,给节度使发动叛乱创造了条件 。
安禄山正是利用当时的形势,发动了叛乱。安禄山是居住在当下辽宁朝阳的胡人,据说他的祖先是从今伊朗迁移而来。安禄山通多门民族语言,年轻时在边境市场充当突厥与唐朝互市的中介人。安禄山贿赂使臣,献媚皇帝,博得玄宗的信任,因此不断加官晋爵。
到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已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具备了称霸一方的实力。而在安禄山起兵之前,他却丝毫没有被玄宗怀疑,即使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已露出了叛乱的马脚,但自信的玄宗还表示:“禄山对我推心置腹,肯定不会谋反!”
安禄山在安抚玄宗的同时,却在马不停蹄地做叛乱准备。他大规模修筑城池,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8000名组成自己的亲兵卫队,大量购买马匹、囤积粮草、购置武器。天宝十四年二月,他获准在自己的辖区里以32名蕃将代替汉将,至此,安禄山的准备工作就绪了。由于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他害怕朝廷先发制人,遂于同年十一月九日,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乾元二年(759年)三月,部将史思明又将安庆绪杀死,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出现的内讧,为唐军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
肃宗即位后,一边任命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从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处调兵增援。此外,肃宗还向回纥、于阗、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参加战斗。在叛军的控制区,如河北等地,由于叛军的残暴统治,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安、史的统治。
在唐官军和地方百姓的双重打击下,宝应元年(762年),安史叛军已经穷途末路。当年正月,史朝义逃往范阳,守将不予接纳,遂自杀。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定。
2、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因为参与平叛的各位将领,几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以节度使之名,并在内地广泛建立大军区,使节度使制度得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行,这就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此外,参与叛乱的大部分将领、士兵依然存在,他们虽然投降了,但割据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朝廷没有力量消灭他们,就只能安抚他们,期望他们能改过自新。
在各藩镇中,有一部分能够服从中央指挥,但相当数量的藩镇存在不同程度的割据,其中平卢、成德、魏博三镇的割据性最强,被称为“河朔三镇”。在这些藩镇中,节度使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而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还经常爆发战争,使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唐朝中央也只能听之任之,通过仅有的几个直接控制区域,艰难维持“大唐帝国”的统治 。
3、宦官秉政
唐代的宦官权势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增长的。唐初太宗规定:宦官的官阶最高为四品官;宦官不得参与政事,只负责守卫、清扫、后宫饮食等事。到玄宗时,宦官开始统兵,并允许担任三品以上的官职。宦官势力真正猖獗还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肃宗、代宗朝的李辅国,由于拥立有功,被皇帝赋予很大的权力,手握禁军,代宗时还被尊为“尚父”,又加司空、中书令,朝中一切大事都要与之商量,他曾经狂妄地对代宗讲:“皇上只管殿中安坐,外面的事都交老奴我处置。”
虽然后来,李辅国被代宗处死,但另一名宦官程元振又因杀李辅国有功,被皇帝重用,依然大权在握。到德宗时,宦官掌管宿卫皇帝的中央禁军成为制度。宪宗朝,正式设立枢密使,由宦官充任,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中书、门下的权力均被其侵夺 。
在宦官与官僚士大夫的斗争中,士大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的力量与宦官的实力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力图打击阉宦、恢复皇权的努力都归于失败。更严重的是,这种斗争极大地消耗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力量,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地方割据势力更加有恃无恐,唐朝政权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4、门阀党争
封建士大夫之间的党争,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顽症、痼疾。唐朝也存在着朋党之争,唐后期党争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其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朋党之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级内耗的争斗,而且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之,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们只知互相倾轧,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这样的国家岂能不亡?
5、农民起义
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时期,连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赋役,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
起义爆发于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先后起义,后协同作战,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河南、湖北一带。不久,王、黄又分兵作战。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其众投奔黄巢,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此时,黄巢决定东攻洛阳,而唐朝派来大军,打消了黄巢的计划。
之后,黄巢率军转战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发展、壮大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年)7月,黄巢利用淮南节度使高骈与中央相猜忌并畏惧起义军的形势,迅速北渡长江,于同年11月占领东都洛阳,12月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
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数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面结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了 。
扩展资料: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朝(中国历史朝代)
唐德宗和唐宪宗两位皇帝都对谋反叛逆的藩镇采取了强硬的压制政策。唐德宗成了又一位唐代出奔天子,并将故须注意作为施政主体,影响后世良久;唐宪宗却能有效地用武力制服,使其归顺中央,成了安史之乱后中央对藩镇控制最强的时期。
唐德宗政策的失误,诸藩王对于中央的官阶、分地、赏赐的意见不同,加剧了诸藩王对中央的怨念,成就了今后更多的叛逆者。建中之乱后,唐德宗心生胆怯,只求苟且偷安,惟恐生事。唐德宗在奉天年间,写下对藩王的赦文,将一切过失揽在自己身上,当时的情况一度倒向藩王。唐德宗往后对藩镇一直秉持姑息态度,使得他作为皇帝的威信消失殆尽。
唐宪宗即位后,他重用李吉甫、李绛、裴度等大臣谋士,不被任何外部原因所动,凭借充裕的财力,讨伐反叛的藩镇。且当时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用于镇压藩镇,能够长期支持必不可少的战争。
镇压成功也包含了唐宪宗能做出正确的政策:确定了征讨的先后顺序,防止藩王联合,将唐军陷入腹背受敌的情况;唐宪宗能识别人才,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成功选用合适的将领和宰相,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唐宪宗能做出如此巨大的成功多是从唐德宗的借鉴。
唐宪宗对藩镇秉持的一直都是强硬的态度,他认为,一时的姑息不会获得藩王的感激,反而会使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中央的强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4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