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楚国的疆域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最终的结果是秦国消灭山东六国,不仅一统天下,也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疆域最为辽阔的楚国,完全具有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进入到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的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域最大,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
一
首先,一口吃不成胖子,对于楚国来说,也不是一开始就疆域非常辽阔的。早在西周初期,也即分封诸侯的时候,楚国作为一个子爵诸侯国,地盘不过五十里,也即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诸侯国。但是,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对此,在笔者看来,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是地盘最大的诸侯国了,甚至连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都比不上楚国。
不过,疆域辽阔的楚国,却没能在战国时期消灭六国,成为最后的赢家。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楚国疆域的含金量不高,也即其疆域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人烟稀少之地。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且缓慢的历史事件。差不到到了唐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才追赶或者超越了北方。而在此之前,黄河流域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保持了长期的领先。
二
在此基础上,在战国时期,很多人口稠密的城市,基本上都位于黄河流域,比如临淄、宛城、大梁、邯郸、邺城、咸阳、安邑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楚国来说,其疆域很大一部分位于长江以南地区,比如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在战国甚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地区都存在人口稀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问题。所以,对于战国时期的楚国,看似疆域占到了半壁江山,实际上却是大而不强。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一情况在三国时期也得到了验证。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候,蜀汉、东吴的疆域面积之和,差不多也能超越曹魏一家。但是,蜀汉只有10万人,东吴只有20多万大军,这和坐拥45万大军的曹魏比起来,无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样的道理,楚国实际的人口、兵力等数据,并没有和楚国的疆域面积形成正比的关系。而这,自然是楚国没能消灭秦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燕国等诸侯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面积广阔的楚国,因为和战国七雄的接壤之处相对较多,所以存在较大的防守压力。
三
在战国中期,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蓝田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秦国和楚国几乎都是倾尽全力,派出了所有的主力。但是,蓝田之战的最终结局并非在蓝田战场上,由于楚军精锐尽出,忽略了南阳等地防守(也有可能是实在无兵可调)。韩国、魏国联军攻占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内),直逼邓(今河南南阳境内),而此时齐国兵败,无力支援楚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楚军的后路即将被切断,而秦军的顽强也使得楚军几无可能在后路被断之前击破秦军,楚军面临前后夹击的危险。楚军只能连夜撤退并向秦国割地求和。
对于楚国来说,和秦国、韩国、魏国、齐国这四个诸侯国都有交界的地方。而这,意味着楚国需要分兵把守各个要地,以此抵挡这些诸侯国。但是,兵力分散之后,楚国不仅调集兵力的成本比较大,想要互相支援也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所以困难重重。在此基础上,在蓝田之战等战役中,楚国往往暴露出顾此失彼的问题,也即能够在某一处具有兵力上的优势,甚至取得胜利,却因为其他地方的失利,从而满盘皆输。
四
最后,对于楚国来说,整个疆域的北部,几乎都承担着防御其他诸侯国的重任。而因为地盘西起巴蜀之地,东到吴越之地,这让楚国的不少人力和物力都耗费到防守上了。所以,这无疑限制了楚国争夺天下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战国七雄中,楚国固然面积最大,却因为没有占据中原核心地区,从而不具备人才上的优势。在战国初期,魏国和齐国的相继崛起,无疑和人才众多存在直接的关系。比如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因为这些人才的贡献,魏国得以在战国初期率先崛起。
而在魏国之后,齐国因为拥有孙膑、田忌、邹忌、匡章等人才,所以也能在战国中期称霸中原。至于求贤若渴的秦国,也得到了商鞅、张仪、范雎、白起、司马错等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不仅本土人才并不丰富,也没能吸引到太多其他诸侯国的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吴起,来到楚国后推行了吴起变法,结果因为得罪了楚国贵族势力,所以最终被杀,而吴起变法也没能在楚国长期执行下去。对此,在笔者看来,相对于商鞅变法,吴起变法不能说是一场成功、彻底的变法,这成为楚国整体实力不如秦国的原因。综上,楚国在巅峰时期,疆域包含了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却还是没能成为战国七雄的最后赢家。对此,你怎么看呢?
在战国七雄中有三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齐国人多物博财力雄厚,而楚国地广人众带甲百万,秦国则占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
那么为什么最终是由秦国统一了天下,而不是由齐、楚两国统一天下呢?秦国军队素质好、战斗力高是一个原因,自商鞅变法以后用耕战之术富国强兵是另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它六国不具备秦国的地理位置优势。
秦国既占有关中平原产粮区又占领了巴、蜀富饶之地,不仅保障了秦军的足兵、足食,而且凭借崤山之险、函谷关之雄,外出可以攻城掠地,内收也可据险自固。正所谓:秦国可以任意出兵讨伐山东六国,而山东六国却对秦国无可奈何。由此,战国后期的战略主动权便落入了秦国的掌握之中。因此在这种局面之下,其他六国自然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而此时的楚国却早己不是楚庄王时代的所谓荆蛮之国了,在那长达几百年的漫长发展期间,楚国因为汲取了中原文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文明。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原有的野性己被消磨殆尽,故而在应对虎狼之秦时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点可以从楚怀王轻信秦国的诺言,被骗入武关软禁于秦,并最终死在了秦国便可见一斑——设想如果还是当年那个野蛮的楚国,那秦国又岂能轻易得手?也因此楚国在这场兼并争霸战中,己经失去了蚕食鲸吞的资格!
而齐国在战国时代也曾雄起过,齐愍王曾经将秦国以外的其他五国得罪了一个遍:不仅因独吞灭宋之利得罪了周边各国,而且还趁燕国内乱之际,对燕国趁火打劫,从而激起了燕国上下的愤恨。此外,齐愍王的残暴不仁更是搞得齐国国内怨声载道!但是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下,齐愍王却因依然感觉良好,而放任隐患潜滋蔓延。
最终燕国在燕昭王的苦心治理下强大了起来,于是燕、赵、魏、燕、秦组成了五国联军在济水打败齐军主力,骄傲的齐愍王终于尝到了物极必返、骄兵必败的后果!随后燕军乘势发动了灭齐之战,几乎将整个齐国吞并。虽然最终因燕国以骑劫代替乐毅使燕军军心浮动,而田单则趁机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并趁胜将燕军逐出齐境,恢复了齐国。但是齐国经此一劫早已是实力大削、力量大损,其雄风锐气也随之而消散了——因此想要指望劫后余生而又实力大挫的齐国去统一天下,当然是既不现实更不可能的事儿了。
再看其他几国:燕国虽然雄起过一回,差点揍得齐国亡国了。但毕竟是在燕昭王的竭尽全力刺激下才得以实现的。所以当兴奋剂的药效一过,燕国就又暴露了其虚弱无力的本质,这样的国家又岂能统一天下?
至于赵、魏、韩这三个国家,因为横亘于秦国攻夺天下的要路上,所以是秦国必欲灭之而后快的,他们自保尚且艰难,又岂能统一天下?在秦国的蚕食鲸吞之下,这几个国家自然是首先要被灭亡的。
结语:在三晋各国无力兼并天下,燕国无能兼并天下,楚国无心兼并天下,齐国又只想自保的情况下,最终能够打破局面统一天下的自然就只能是虎狼之秦了!
楚国的确非常强大,而且当年楚国并非没有代替后来的秦国,成为一统天下的最终胜者的机会,只可惜楚国不仅没有这样的心思抱负,也错失了很多原本可以一统天下的机会。当时的时机如同雨点一般落在楚国的头上,却都被楚国一一躲开了。
楚国八百年之间,旧贵族把持着江山朝堂,其变法改革非常有限,并没有实际将楚国国力增强多少;而且楚威王以后的楚君越发昏聩,而老对手秦国后期的君王却多为明主;加上楚国人才大量外流,而且楚国地处温暖丰饶的南方,向来缺少真正攻伐北国的雄心。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了诸国增强国力的最有效法门,而且各国基本上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革新。然而列国之中,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最深刻也最彻底,经过几代秦王的维护坚持,最终使得秦国旧贵族被彻底铲除,封建制度开始取代奴隶制度,秦国国力迅速上升。而包括楚国在内的其他列国,或者改革非常有限,或者最终功败垂成,基本都没成功。
楚悼王时,吴起在楚变法,然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实在太强,而且由于楚悼王薨得太早,吴起失去了依靠以后其变法也就迅速没落。数百年里,楚国诸多的大宗族势力强大,比如著名的屈、景、昭三大家,后来更是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楚国的旧族力量实在太强,在普遍变法图强的战国时代,原地踏步的最终结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年周王室分封诸侯的时候,楚国得到的不过是个区区子爵,地方不过五十里。然而经过数百年的辛苦征伐,历代楚王的浴血奋战开疆拓土,楚国成为了横贯江水南北的大国。原本淮水、汉水等地的诸多小国都被楚国所灭,晋楚争霸数百年,晋国最终灭亡,而楚国却成为当时最大的国家,面积几乎相当于其他列国的总和。楚国气候温暖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带甲数十万,无论各方面条件都是列国难比的。
然而,楚国却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稳坐江南,周边小国俯首帖耳的岁月。当年周王室问责楚君,楚人也自称蛮夷不肯低头,而且也是诸侯中首个称王的。楚国的各种条件实在都非常优越,对后期的楚人来说北方寒冷荒蛮,而且中原也常将楚人视为蛮夷,楚人也不愿过多跟中原打交道。虽然也有楚国君王也曾问鼎中原,但更多的楚王都不愿进取北方,最兴盛时也只不过守住淮水而已。
历史上,楚国的确有很多的机会,却都被错过了。比如春秋时期楚庄王当年击败晋国,使得中原诸小国纷纷拜倒在楚国脚下,然而楚国并没有更进一步,机会很快也就消散了。而且楚国也有战略上的失误,比如楚威王灭越以后,也曾有机会对付最大的竞争对手秦国,结果楚国却与齐国纠缠在徐州,让当时原本虚弱的秦国迅速恢复元气,还拿下了巴蜀,楚国西部门户洞开,再也无力抵御秦国。
其实楚国多次占据最佳的天时地利,只可惜更多时候其人和不足,楚国旧贵族不停扯后腿、楚威王以后的楚君越来越不中用、楚国人才大量外流,最后反过来帮着他国来攻伐自家。而当时楚国的这些不足之处,几乎都是秦国最出色的地方,秦国旧贵族在变法后几乎被铲除、秦孝公后的秦君清一色明主、列国的人才蜂拥归秦。楚国拥有最好的条件,诸多的机会,却最终与“楚王朝”屡屡失之交臂,或许也是天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4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