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刘裕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刘裕这个故事吗?
一提起“刘裕”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是诛杀了六位皇帝的“六位帝皇完”、“屠龙高手”?
还是北伐中原、攻略天下的“南朝第一帝”?
笔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艰难的北伐之路,尤其是在刘裕北伐的终点——灭后秦之战,本来一帆风顺的北伐,收复关中,以此为根据地,刘裕完完全全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席卷河西、河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历史的走向都随着因为一个人的突然去世而发生了剧变——刘裕匆忙撤军,关中诸将倾轧,导致关中得而复失,从此刘裕再也没能大举发动北伐之战……
这个人叫刘穆之。
或许会有同学有疑问,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他的死会让刘裕草草结束北伐之战,匆忙率军南撤,导致了关中得而复失呢?
刘穆之在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性,就好像是萧何在刘邦集团、诸葛亮在刘备、荀彧在曹操的重要性一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刘穆之,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位“南朝第一帝”、“屠龙高手”刘裕。
刘裕与刘穆之的相遇,是在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召集北府兵旧部宣布起兵讨伐桓楚之时,急需一位能够掌管文书,协助自己处理政务,并且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建议的谋士,经名士何无忌推荐,刘穆之加入了刘裕的政治集团,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刘穆之的辅佐之下,刘裕得以安心在前线征战,不久便击败了不得人心的桓楚政权,桓玄随后被杀,刘裕得以开始控制晋室。
在这个时候,东晋因为桓玄作乱,已经几乎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虽然刘裕击败了桓玄,并且消灭了桓楚政权,但是朝中仍有权臣刘毅、司马休之等人对刘裕形成掣肘,国内又有孙恩、西蜀等割据势力割据一方,对刘裕掌握晋室大权形成了极大地威胁。
在刘穆之的帮助之下,刘裕先后剿灭了孙恩、卢循等起义军,灭亡了西蜀,剪除了刘毅、司马休之、诸葛长民等政治集团,彻底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在此过程之中,刘穆之又多次对刘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得刘裕发动北伐之战,消灭了南燕,降服了仇池,迎合了东晋军民急于收复故土的心理,赢得了极大地政治声望。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北伐,还是镇压国内动乱,刘裕大多时候都是亲自率军出征,而朝中政务则是悉数托付给了刘穆之,刘穆之因而得以总揽朝政,官至尚书右仆射。在刘裕南征北战之时,刘穆之总是能够为刘裕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员补给,可以说刘裕的军功,绝对有刘穆之的一半。
公元416年,后秦高祖姚兴去世,诸子争立,经过了一番龙争虎斗,其子姚泓即位,随后对参与争位的兄弟及其党羽举起了屠刀,导致后秦人心浮动,再加上姚兴去世之前连年与胡夏、南凉等国征战不休,后秦已然元气大伤,再无此前北方强国之势。
刘裕见此,急召心腹刘穆之商议对后秦战事,经过刘穆之的分析,使得刘裕定下了调集主力北伐后秦,争取一举消灭后秦,继而以关中为根据地,逐步消灭西秦、胡夏、北魏的基调。
同年八月,刘裕已经做好了对后秦战事的准备,作为先锋军的王镇恶、檀道济二人已经抵达了后秦边境,只要刘裕一声令下,便能撕开后秦军防线,直扑关中。在刘裕前往北伐大本营彭城之前,他再次召见了辅佐了自己十余年的老兄弟刘穆之,看到刘穆之这段时间的操劳,使得刘裕大为感激,遂将刘穆之擢升为仅次于自己的尚书左仆射,如往常一样,再次将朝政大权托付给了刘穆之。
可是,刘裕万万没想到,他与刘穆之的这一别,从此便天人两隔……
因为后秦末帝姚泓不得人心,再加上后秦元气大伤,秣兵历马的刘裕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便攻灭了后秦,俘虏了姚泓。公元417年冬,刘裕率领东晋主力抵达长安,本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便北上消灭不可一世的胡夏政权。可就在此时,后方传来了尚书左仆射刘穆之劳累过度,染上重病,不治而亡的消息。
刘裕得知消息后,不禁悲从中来,而后急忙召集军中文武群臣,做出了率晋军主力南撤,保证后方稳定的决策。但是,此时的刘裕并不打算放弃关中,仍准备以此为北伐基地,攻略天下,遂留下了次子刘义真与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臣武将镇守关中。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豪华:王修是刘裕的心腹,又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早年便在刘裕麾下效力;王镇恶出身于关中王氏,其祖父是前秦名相王猛,熟读兵书,能征善战;沈田子则是最早投靠刘裕的那一批人,在消灭刘毅、司马休之以及灭后秦之战中皆立下了赫赫战功,刘裕本以为有他们三人坐镇关中,可谓是万无一失。
可是,就在刘裕南撤不久,沈田子嫉妒王镇恶的功勋,遂设计诛杀王镇恶,王修为安抚军心,遂下令斩杀沈田子,此时刘义真又受小人蛊惑,诛杀了王修,使得关中大乱,不久便在夏主赫连勃勃大举进攻关中,奉命北上接应的名将朱龄石也因此战死,关中因此失陷。
随着关中的失陷,刘裕的北伐战略受挫,再加上刘穆之的后继者徐羡之并不能如同刘穆之一般居中持重,刘裕因而只能自己坐镇建康,但是并未放弃北伐的打算。公元418年,因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老兄弟刘穆之的突然病逝,让刘裕深感自己年华不再,于是便加紧了篡国的步伐,暂缓了北伐。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宋,史称“刘宋”。在刘裕建国之后,为了消弭东晋弊病,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刘宋国力大增,刘裕又开始积极筹备北伐之事。可就在北伐之事准备妥当,刘裕准备御驾亲征之时,这位一代枭雄却突然病倒,期间曾有短暂病愈,但是刘裕已经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安排后事,至死再也没有大举北伐。
一个时代的终结总是象征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公元422年,刘裕在建康病逝,享年六十岁,“刘裕时代”终结。次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天下进入了“拓跋焘时代”……
对于刘裕在收复长安之后,急回建康的原因,向来说法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崔浩,苏辙等人认为:是他留在朝中的盟友刘穆之去世了。而刘穆之去世的原因,正是由于刘裕的急于称帝。当晋军攻下洛阳的时候,刘裕觉得自己居功至伟,有了更多和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就派人回到建康向皇帝索要九锡。刘穆之没有想到刘裕这么明目张胆地藐视朝廷,羞愤之下竟然病发去世了。这一下刘裕觉得在朝中失去了心腹和根基,顿时担心起自己的地位来。他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做安西将军,让他镇守长安,自己连忙赶回建康。当他离开的时候,满怀希望的长安百姓都无比痛心失望,纷纷来到刘裕门前请愿。但在刘裕看来,这些当然远没有他当皇帝重要,他不顾百姓们的挽留,终于还是离开了。后来夏国王赫连勃勃进攻关中,刘义真撤回江南,本来很有希望的北伐事业就这样功亏一篑了。然刘裕回建康是过了两年之后才称帝。
苏辙等人有违史实,过分夸大刘裕第二次北伐丧失的成果。刘裕第二次北伐,并不仅仅是北伐关中,实则是北伐关、洛,收复了关中和河南两地。关中之地虽得而复失,但河南之地仍然得到刘裕的重兵扼守。刘裕撤离关中时,仅留2万人守在关中,将大部分兵力布守在河南,并在黄河岸边建立了4个军镇,拱卫河南中原之地,他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根据裴子野《宋略.总论》记载:刘裕曾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结果422年五月刘裕病卒,北伐取消。因此,刘裕如果北伐仅仅为了篡位,他何必登基之后还有意北伐。
《南史》,《宋书》,《资治通鉴》从未记载过刘穆之的死是因刘裕藐视朝廷造成的。刘穆之之死应该是因长期积劳成疾所致。
对刘裕北伐只为篡位说可看作是《魏书》的诋毁之言。记载这段历史的四部正史中只有《魏书》一家想当然地认为刘裕北伐只为篡位,《魏书.岛夷刘裕传》:“裕志倾僣晋,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魏书》作为北魏的官方正史,对刘宋的史实多有诋毁抹黑之嫌。根据同时代的《宋书》记载刘裕当时:“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南史》也记载:“帝在长安,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以根本虚,乃驰还彭城。”《资治通鉴》也记载:“始,裕欲留长安经略西北,而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多不欲留。会穆之卒,裕以根本无托,遂决意东还。”这些史料都说明,刘裕当时本想以关中之地为根基,继续发兵西北,无奈刘穆之逝世,刘裕迫不得已改变先前想法。 吕思勉却认为刘裕急急篡位的说法只是史家附会王买德的话 说:“宋武代晋,在当日,业已势如振槁,即无关、洛 邑之绩,岂虑无成?苟其急于图,篡平司马休之后,迳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举?武帝之于异己,虽云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刘穆之死,后路无所付托,设有窃发,得不更诒大局之忧?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则武帝之南归,亦不得訾其专为私计心也。义真虽云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将,不为不多。王镇恶之死,在正月十四日(应为十五),而勃勃之图长安,仍历三时而后克,可见兵力实非不足。长安之陷,其关键,全在王修之死。义真之信谗,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责者也。
据南朝裴子野考证,刘裕攻克长安时已经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计划:即先联合西凉(汉人)前后夹击北凉和西秦,灭掉这两国之后,再同西凉一起对付夏国(匈奴人),灭掉夏国后,再联合辽东北燕(汉人),三军齐发进军北魏,肃清河北,统一大业就此完成。但这首先需要后方的稳定,因此,吕思勉攘外先安内说是有道理的。 后来的齐梁陈三代开国之君,他们都没北伐,为什么他们当住了皇帝,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在没当皇帝之前建立过很大的功业吗?他们照样篡位。刘裕要是想当皇帝,需要通过北伐吗?他北伐之前,平定孙恩起义,平定桓玄之乱,在北伐后秦之前刘裕不光把南燕给灭了,还把西蜀,卢循,刘毅等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扫平。这个功劳已经够大的了,刘裕之前东晋时期哪个有过这么大的功业。当个皇帝易如反掌,难道他还需要再灭一个后秦再来当皇帝吗? 所以并非是为了篡位。《宋略.总论》记载:刘裕曾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结果422年五月刘裕病卒,北伐取消。因此,刘裕如果北伐仅仅为了篡位,他何必登基之后还有意北伐。
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 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地区陷于混战,北方的民众大批的南下,渡过淮河、渡过长江,迁徙在安定的江南。刘裕的先祖就是从彭城迁移到京口的侨民。北方来的侨民,丧失了土地和房产,失去了做地方豪强的资格。东晋时期,最看重门阀,高门和寒门有着天壤之别,寒门能做到郡太守,已经到顶了,很难进入上层社会。刘裕的祖父好不容易熬到了郡太守的职位,而刘裕的父亲刘翘死前才混了郡功曹。东晋兴宁元年,刘裕出生在丹徒县京口镇,他出生时母亲就死了,他没有奶水,刘翘无奈,想把他抛弃。幸亏刘翘的同宗兄弟救助,断了自己儿子的奶,让妻子喂养刘裕,才救下了他的小命。刘裕是喝伯母的奶长大的,刘翘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寄奴。刘翘后来娶了一房继室萧文寿,继母虽然连着生了刘道怜、刘道规两兄弟,但是对刘裕一直很好。刘翘死后,刘家的生活陷入困境。而刘裕作为长子,理所当然的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拼命的耕田、打柴,还编织草鞋去贩卖。劳动的锻炼,使得刘裕在十八的时候,成为为身高七尺有余的大汉。刘裕在娶了妻子臧爱亲以后,更得为衣食奔忙。但要命的是,他在闲暇的时候,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热衷于樗蒲(一种类似于掷筛子的赌博游戏)的赌博,为乡里所不齿。刘裕手气好,胜多负少,越赌越上瘾。但是赌场上胜负无常,刘裕在一次赌博中把家产输了个精光,还欠下了赌友刁逵三万社钱。刁逵是京口高门土著中的一霸,有钱有势,本人还是膘骑将军府的参议。刘裕还不起钱,被刁逵绑在马桩上示众。而刘裕也十分倔强,决不求饶。当时担任膘骑将军府长史的王谧路过,看到刘裕,不知道是处于一时的同情心,还是看到刘裕的样子象个豪杰,王谧替刘裕还了欠债,让刁逵放人。王谧是东晋开国功臣王导的孙子,门第高贵,刁逵乐得做个人情,而刘裕更是对王谧感激不尽。这段恩仇,在以后还会有个了断。少年时候就开始的艰苦磨练,让刘裕深刻体会了民众的疾苦,也锻炼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而赌徒的经历,使得刘裕敢于冒险求利,孤注一掷。这种赌徒的性格和拼命精神,对刘裕以后的军事生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师威猛,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今山东沂县),坚壁清野,但被拒绝。刘裕看准时机,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胊(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时刘裕图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司马德文因而上书出兵,以修谒晋室山陵,最终刘裕就与司马德文一同率兵出发。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次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也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均被魏 军擒杀。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魏,刚一登岸, 魏军便逃离岸边。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3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追杀,又斩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刘裕进至洛阳,为防止魏军的袭击,在洛阳停军两个月,部署后方的防卫。七月,刘裕全面击退魏军,十万魏军几乎全军覆没,河南全境被收复,刘裕随后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消灭了后秦,北伐的将士在长安休整。刘裕本打算留在长安经略西北,再图进取。但留在朝廷内主持大局的刘穆之病死,刘裕远征在外不归,则大权有旁落的危险。经过长期的征战,北伐的将士也很疲惫,思念家乡,刘裕不得不仓促东还。在关中的陇上流民,以为刘裕会继续进军,正好可以回到家乡,看到刘裕东还,非常失望。而关中的汉族百姓也非常失望,他们争相到军前去挽留刘裕,但刘裕已经无心在此,安慰了他们一番,率领晋军主力匆匆赶回建康。他留下年仅十二岁的次子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刘义真年幼,刘裕还派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人辅佐他,并留下精兵一万驻守。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后关中虽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尽入南朝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末代人物,揭秘长平公主的悲惨一生
下一篇: 娄昭君是什么人两女是皇后,六子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