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穆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提起“刘裕”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是诛杀了六位皇帝的“六位帝皇完”、“屠龙高手”?
还是北伐中原、攻略天下的“南朝第一帝”?
小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艰难的北伐之路,尤其是在刘裕北伐的终点——灭后秦之战,本来一帆风顺的北伐,收复关中,以此为根据地,刘裕完完全全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席卷河西、河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历史的走向都随着因为一个人的突然去世而发生了剧变——刘裕匆忙撤军,关中诸将倾轧,导致关中得而复失,从此刘裕再也没能大举发动北伐之战……
这个人叫刘穆之。
或许会有同学有疑问,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他的死会让刘裕草草结束北伐之战,匆忙率军南撤,导致了关中得而复失呢?
刘穆之在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性,就好像是萧何在刘邦集团、诸葛亮在刘备、荀彧在曹操的重要性一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刘穆之,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位“南朝第一帝”、“屠龙高手”刘裕。
刘裕与刘穆之的相遇,是在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召集北府兵旧部宣布起兵讨伐桓楚之时,急需一位能够掌管文书,协助自己处理政务,并且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建议的谋士,经名士何无忌推荐,刘穆之加入了刘裕的政治集团,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刘穆之的辅佐之下,刘裕得以安心在前线征战,不久便击败了不得人心的桓楚政权,桓玄随后被杀,刘裕得以开始控制晋室。
在这个时候,东晋因为桓玄作乱,已经几乎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虽然刘裕击败了桓玄,并且消灭了桓楚政权,但是朝中仍有权臣刘毅、司马休之等人对刘裕形成掣肘,国内又有孙恩、西蜀等割据势力割据一方,对刘裕掌握晋室大权形成了极大地威胁。
在刘穆之的帮助之下,刘裕先后剿灭了孙恩、卢循等起义军,灭亡了西蜀,剪除了刘毅、司马休之、诸葛长民等政治集团,彻底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在此过程之中,刘穆之又多次对刘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得刘裕发动北伐之战,消灭了南燕,降服了仇池,迎合了东晋军民急于收复故土的心理,赢得了极大地政治声望。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北伐,还是镇压国内动乱,刘裕大多时候都是亲自率军出征,而朝中政务则是悉数托付给了刘穆之,刘穆之因而得以总揽朝政,官至尚书右仆射。在刘裕南征北战之时,刘穆之总是能够为刘裕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员补给,可以说刘裕的军功,绝对有刘穆之的一半。
公元416年,后秦高祖姚兴去世,诸子争立,经过了一番龙争虎斗,其子姚泓即位,随后对参与争位的兄弟及其党羽举起了屠刀,导致后秦人心浮动,再加上姚兴去世之前连年与胡夏、南凉等国征战不休,后秦已然元气大伤,再无此前北方强国之势。
刘裕见此,急召心腹刘穆之商议对后秦战事,经过刘穆之的分析,使得刘裕定下了调集主力北伐后秦,争取一举消灭后秦,继而以关中为根据地,逐步消灭西秦、胡夏、北魏的基调。
同年八月,刘裕已经做好了对后秦战事的准备,作为先锋军的王镇恶、檀道济二人已经抵达了后秦边境,只要刘裕一声令下,便能撕开后秦军防线,直扑关中。在刘裕前往北伐大本营彭城之前,他再次召见了辅佐了自己十余年的老兄弟刘穆之,看到刘穆之这段时间的操劳,使得刘裕大为感激,遂将刘穆之擢升为仅次于自己的尚书左仆射,如往常一样,再次将朝政大权托付给了刘穆之。
可是,刘裕万万没想到,他与刘穆之的这一别,从此便天人两隔……
因为后秦末帝姚泓不得人心,再加上后秦元气大伤,秣兵历马的刘裕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便攻灭了后秦,俘虏了姚泓。公元417年冬,刘裕率领东晋主力抵达长安,本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便北上消灭不可一世的胡夏政权。可就在此时,后方传来了尚书左仆射刘穆之劳累过度,染上重病,不治而亡的消息。
刘裕得知消息后,不禁悲从中来,而后急忙召集军中文武群臣,做出了率晋军主力南撤,保证后方稳定的决策。但是,此时的刘裕并不打算放弃关中,仍准备以此为北伐基地,攻略天下,遂留下了次子刘义真与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臣武将镇守关中。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豪华:王修是刘裕的心腹,又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早年便在刘裕麾下效力;王镇恶出身于关中王氏,其祖父是前秦名相王猛,熟读兵书,能征善战;沈田子则是最早投靠刘裕的那一批人,在消灭刘毅、司马休之以及灭后秦之战中皆立下了赫赫战功,刘裕本以为有他们三人坐镇关中,可谓是万无一失。
可是,就在刘裕南撤不久,沈田子嫉妒王镇恶的功勋,遂设计诛杀王镇恶,王修为安抚军心,遂下令斩杀沈田子,此时刘义真又受小人蛊惑,诛杀了王修,使得关中大乱,不久便在夏主赫连勃勃大举进攻关中,奉命北上接应的名将朱龄石也因此战死,关中因此失陷。
随着关中的失陷,刘裕的北伐战略受挫,再加上刘穆之的后继者徐羡之并不能如同刘穆之一般居中持重,刘裕因而只能自己坐镇建康,但是并未放弃北伐的打算。公元418年,因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老兄弟刘穆之的突然病逝,让刘裕深感自己年华不再,于是便加紧了篡国的步伐,暂缓了北伐。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宋,史称“刘宋”。在刘裕建国之后,为了消弭东晋弊病,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刘宋国力大增,刘裕又开始积极筹备北伐之事。可就在北伐之事准备妥当,刘裕准备御驾亲征之时,这位一代枭雄却突然病倒,期间曾有短暂病愈,但是刘裕已经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安排后事,至死再也没有大举北伐。
一个时代的终结总是象征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公元422年,刘裕在建康病逝,享年六十岁,“刘裕时代”终结。次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天下进入了“拓跋焘时代”……
宋武帝刘裕的北伐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从中国古代史的角度来看,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之外,应该没有比刘裕更成功的北伐了。刘裕一生共进行了两次北伐,第一次灭亡了南燕政权,第二次灭亡了后秦政权,同时大败盘踞河北的北魏政权。一度收复了从关中到山东的广大国土,基本上将东晋的国境线推进到了黄河以南。所谓的失败应该是指刘裕没能彻底统一中国,但这应该不能算彻底的失败,只能说是天意弄人了。
刘裕的北伐经过刘裕在击败恒温之子桓玄的叛乱后,就已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控制者,在逐步平定内部反抗者后,刘裕将征服的目光投向了北方。
刘裕的第一个目标是盘踞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南燕政权。这个从后燕分化出来的割据政权,当时控制的地盘仅仅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大部和江苏的一部分,实际上只是一个夹在北魏和东晋之间的小国。但是这样一个小国也不安分,打不过北魏的铁骑就想南下欺负一下素来软弱的东晋。但是此时的东晋已经是刘裕执政,在得知南燕入侵袭扰的消息后,他在公元409年出兵北伐,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灭亡南燕。 刘裕的第二次北伐的目标是占据关中的后秦政权。鉴于后秦政权在与匈奴人赫连勃勃的胡夏国的征战中屡屡失败,实力严重受损,刘裕就积极备战,准备一举收复长安和洛阳两京之间广大国土。公元416年,后秦皇帝姚兴去世,他的儿子为了争夺帝位发生内乱,刘裕乘机发兵北上,同时进攻关中和河洛地区。这次北伐虽然不如第一次灭南燕时那么顺利,但是刘裕指挥七路人马不仅成功灭亡后秦,收复两京,将关中到山东的所有国土全部收复。而且还重挫了盘踞在河北的北魏政权,使得北魏政权不敢南侵。但是在占据关中后不久,为刘裕镇抚后方的刘穆之病逝,感觉后方不稳的刘裕只得班师,第二次北伐结束。 刘裕班师之后,留下了次子刘义真和大将王镇恶等人留守关中,可惜不久之后留守关中的诸将发生内乱,刘裕刚刚收复的关中得而复失,被匈奴赫连勃勃的胡夏国占据。此后刘裕直至去世也没有再发起新的北伐。但是刘裕的两次北伐都取得较大的战果,而且即使失去了关中地区,刘裕仍然得到了从潼关以东到山东半岛的广大领土,史称“七分天下,而有其四”。这样的成绩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已是无人可比了。
刘裕退兵的无奈关于刘裕退兵的解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魏书》中记载的刘裕急于回朝篡位,因此在收复关中建立功勋之后就急忙回师。另一种则是《宋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的,刘裕本不打算退兵,他正准备以关中为根本,继续对西北等地用兵。可惜此时他最重要的心腹和谋臣刘穆之病逝,无奈的刘裕只得退兵。
刘穆之的地位:刘穆之就是刘裕的“萧何”,不仅是刘裕身边最重要的心腹和谋臣,也是刘裕最信任的人,他出外作战时,后方大本营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刘穆之管理。因此刘穆之不仅替刘裕镇抚后方,同时也为他保障后勤,他的病逝顿时让刘裕失去了依靠。感觉后方不稳的刘裕只得放弃继续对西北用兵的打算,只得班师回朝。 而北魏的官方史书《魏书》中记载的刘裕急于篡位的说法在史学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毕竟北魏曾经被刘裕大败,双方是有仇怨的。而且刘裕退兵之后并没有立即篡位称帝,而是隔了两年才篡位登基。而且当时刘裕退兵并没有直接回到东晋的首都建康,他只是退到了他的北伐大本营彭城。最后就是关于刘裕本人失去进取心,取得了第二次北伐胜利建立了功勋见好就收,马上班师回去篡位的猜测也不可靠,毕竟刘裕在北伐前的功绩已经足够篡位,他在东晋朝廷的实际权力也足以篡位,北伐根本不是他篡位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知,刘裕从关中退兵的直接原因就是刘穆之的去世,感觉后方没有值得托付的心腹坐镇,所以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
刘裕的最大敌人:时间和生命刘裕在退兵之后,甚至在关中地区得而复失之后,他仍没有放弃北伐。即使他已经成功篡位建立刘宋政权,他也依然在准备新的北伐。只是天不假年,他在退兵三年后就因病去世。
前文已经提到,刘裕的北伐已经取得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成果。他建立的刘宋政权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盛的政权,即使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当时都不能与之相比。但是刘裕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争取更大的胜利或者说统一中国了。
首先是刘穆之的去世,如果上天愿意多给刘穆之几年生命,那么刘裕很可能会长期留守关中,以刘裕的能力经营关中数年,必定能使关中成为刘裕新的大本营,甚至刘宋政权会定都关中或许也未可知,毕竟关中的战略地位是尽人皆知的。
其次是刘裕本人的生命,他从关中退兵到他去世,期间只有三年时间,也即刘裕最多只有三年时间让他去完成统一大业。但这显然太难了,毕竟他需要面对两个难题需要去解决:
一是刘裕需要时间更新兵种。刘裕的主力是从南方带来的步兵,其中尤以北府兵为其主要军事班底。虽然在北伐过程中已充分证明了他们的骁勇善战。但是再往北跨过黄河进入华北平原,面对机动性极强的北魏骑兵,南方步兵的缺陷就会慢慢暴露。因此刘裕需要时间在关中组建一支北方军队,尤其是需要有一定规模的骑兵部队。如同当年刘邦在关中以秦国的关中骑兵为骨干组建汉军骑兵部队一样。 二是刘裕需要用时间来换取有利战机。南燕和后秦被刘裕灭亡时,都是国势衰微而且出现内乱。但是刘裕占据关中之后,他的对手北魏政权和胡夏政权都是处于国势上升期,国内没有大的内乱。这种情况下,本就处于兵种劣势的刘裕就更需要时间去等待新的战机或者需要更多时间去创造新的战机。 综上,刘裕的北方虽然未竟全功,但是已经可以算非常成功的北伐了。而之后退兵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刘穆之的病逝导致后方不稳。而最终没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是刘裕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继续向北推进的战争准备,同时因为北魏和胡夏政权尚未出现内乱,导致刘裕没有时间去等待和寻找新的战机。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义熙五年,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
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师威猛,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今山东沂县),坚壁清野,但被拒绝。刘裕看准时机,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时刘裕图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司马德文因而上书出兵,以修谒晋室山陵,最终刘裕就与司马德文一同率兵出发。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次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七月,刘裕摆脱魏军,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4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经筵制度张居正和高拱都参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