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允炆和朱棣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朱元璋死后,传位于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在临死前,朱元璋将身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打击了一大部分实权将领,转而由自己的儿子统兵,镇守边疆。他对朱允炆说,要好好善待他的叔叔,国家需要靠着他们来守护,都是一家人,朱允炆表面答应的好好的。但是,待朱元璋去世后,他马上着手处理了他的几个叔叔。
史书上记载靖难之役,都说的朱允炆是多么多么的好,待人善良,秉性醇厚,燕王朱棣是反贼,篡夺了自己侄儿的皇位,可是,当你看到朱允炆是如何对待他的几位叔叔时,你也许会理解朱棣,不清君侧拼一把,他自己估计也会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那么,朱允炆是怎么处理他的叔叔呢?
朱允炆处理的第一个叔叔是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兄弟,他被朱允炆直接由王爷贬为了老百姓,并且发配到云南。那个时候的云南可不像现在,基本算是荒芜之地,人烟稀少。
第二个被处理的是代王。有人告发他,说他“贪虐残暴”,于是朱允炆将他抓起来,发配到了蜀地看管,后来贬为庶人。不过这哥们比周王好,蜀地相比云南还算是不错的。
第三个被处理的是岷王。他是被以“不法事”的罪名抓捕起来,而什么是不法事呢,没有给出明文介绍,应该算是莫须有罪名吧。反正皇帝说你有罪,你就有罪。
第四个被处理的是湘王,理由是私印钞票。然而这个湘王脾气比较大,也可以说是有骨气,他不愿意被自己的侄儿抓起来,落得其他几个王爷一样的下场。于是对手下说,我是高皇帝的儿子,怎么能够为求活命而被这些小吏侮辱,然后关起门来,一大家子一起自焚而死。这个湘王确实是相当霸气。
但是湘王的死并没有动摇朱允炆处理其他几位叔叔的决心,很快齐王也被贬为庶人。太狠了,朱允炆,对待自己的亲叔叔都这样。
看到这里,估计朱棣的心是拔凉拔凉的了,自己的几位兄弟都被这样处理了,那自己岂不是也快了?他接受不了自己被从王爷贬为庶人,这还是好的,万一忌惮他拥有兵权,说不定连命都没了。思虑再三,朱棣还是决定反了,是啊,以“清君侧”名义,还能有翻身的希望,不反抗,可就是和兄弟们一样的下场了。
最终,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朱允炆被赶出了皇宫,朱棣登基为帝。也许几十年后,当两人再次相见,朱允炆肯定会后悔这样对自己的叔叔吧。话说回来,应该先拿朱棣开刀!
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所以不是朱棣,而是朱允炆被朱棣这个叔叔拉下了皇位。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元璋逝世,改年号为建文,朱元璋留给这个皇太孙的,并不是一个平静的江山,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藩王朱棣盯着这个皇位呢,朱允炆性格柔弱,朱元璋死了以后,就是朱棣造反的开始。
建文帝刚刚当了皇帝,就想削藩,但是藩王朱棣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视的,实力在那呢,他根本不敢动,于是采纳大臣的建议,先后废除了五位实力逊于朱棣的藩王,朱棣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了,那能让他把自己废了吗?本来就想当皇,你还想把我的藩王削了,不能惯着这个小屁孩,他暗中谋划练兵,果断出击,造反夺权。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胜利了,年号永乐,可是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至今都是个谜。
朱允炆也在努力,派老将耿炳文率军北伐,结果失败了,李景隆也败了,山东济南铁铉坚守,燕军维持了三个月,后来朱棣绕过山东,直接拿下南京,最后是李景隆打开的金川门,把燕王大军放进了城里。
朱允炆也想保护好这个天下,可惜他不是做帝王的聊,优柔寡断就害死了他,可能朱允炆想,反正江山没有落在外姓手里,给自己的叔叔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允炆削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允炆当初曾经答应朱元璋不主动削藩,朱允炆上位之后,朱允炆为什么主动削藩?朱允炆到底是怎么想的?
王爷,有时候感觉这个身份很尴尬,有着高的辈分却还要给皇帝叩拜,也许古代王爷都习惯了,但凡有不习惯这样的就都去“造反”了,奈何王爷“造反”成功概率很低,凤毛麟角,但王爷朱棣却是成功者之一。
朱元璋分封诸王,地位虽高贵,但没有土地、不能干预民政,只有统兵和指挥军事之权,由于诸王分封的地域不同,亲王能够设立的护卫也不同,其中秦、晋、燕三王的兵力最强,但兵力最多也就10万人,要想“造反”成功,概率几乎为零了。
朱标死后,朱允炆被选为太子,朱棣感觉不服气,在没人的情况下,朱棣还笑话过朱允炆,这在古代可是“大不敬”之罪,因此朱允炆对于朱棣这个叔叔一直不放心。在朱元璋安排所有开国功臣上路以后,自觉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曾得意地告诉朱允炆,他已经安排朱允炆叔叔们替他守护边疆,让朱允炆可以安心做皇帝了。
对于朱棣的不放心,朱允炆反问了朱元璋一句:“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没想到朱元璋也反问了朱允炆有什么想法,朱允炆说:“用仁义的礼法对待和约束他们,如果这样不行那就削藩,拔刀相向。”也就是说朱允炆答应朱元璋不主动削藩,如果哪个王爷有异动再动手也不迟。
朱元璋撒手人寰,朱允炆登基,他一上台就咨询黄子澄削藩的事情,为何朱允炆突然改变初衷,一上台就削藩呢?根据前面所说,他的那些叔叔们,兵力最多的才10万,不足为虑啊?难道他就这么害怕朱棣吗?看出朱棣一直有“造反”之心?
我们多提一点,明代有著名特务机构锦衣卫,朱允炆可以完全发挥锦衣卫的作用,秘密监视诸王,一旦他们有异动就可以马上动手,但是朱允炆这次真的不能指望锦衣卫了,因为在朱元璋没有去世之前发现了锦衣卫的弊端已经把他们架空了,朱允炆是个孝顺之人,他自然不会再启用朱元璋架空的锦衣卫。
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一登基就削藩呢?
第一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朱允炆对于朱棣的偏见,使得他认为朱棣肯定会造反,既然你朱棣会“造反”,那我就打你一个出其不意,但是偏偏朝廷内部发生了偏执,居然没有先拿朱棣下手,而是先剪掉朱棣的羽翼。古人研究的计谋其实还是挺管用的,奈何朱允炆没有对朱棣先下手,这一个优势就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点,不给任何藩王留准备时间。“造反”可是一个危险的行为,不成功便成仁的行为。“造反”你最起码也要有一定资本,比方说粮食储备、箭矢储备、钱财储备等等,特别是战争用的武器,不能明目张胆地制造,只能悄悄进行制造,这样就严重放慢了速度。“造反”要准备的很多,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朱元璋在世之时,藩王们肯定没有敢有任何异动的,他去世以后,像朱棣这样有“大胆”想法的人就开始准备了,但是朱允炆一登基就开始削藩,那就不给藩王任何准备时间了。
第三点,为自己树立微信。建文帝朱允炆刚登基,拿着削藩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微信,这样朝廷也就无人敢不服从管理了,而且提前解决了可能存在的藩王“造反”隐患,一举两得的事情,而且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的三个“顾命大臣”也积极地响应这个政策,所以朱允炆脑袋一热,说削藩就削藩。
建文帝削藩先是捡着软柿子捏,自然顺风顺水,但到朱棣这里就进行不下去,因为朱棣要到南京去“清君侧”,而且还带了不少人一起去,这明摆着就是“造反”了,最终结果我们也了解建文帝人间蒸发、不知所踪,他的好叔叔朱棣一直派人寻找着他,可见这叔侄两人“感情”深厚。
建文帝削藩占了很多先机,为什么还会失败呢?
一方面,朱允炆高估了自己能力。在一登基,朝廷内外还没有完全在他掌控之下,甚至连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都没有分清楚的时候就想削藩,能够进行的顺利吗?反观他的主要“敌人”朱棣,他可是在战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单纯抛出他王爷的身份,他也会是一个卓越的将领。
另一方面,朱允炆占得先机被他一步步消磨殆尽。朱允炆明了解朱棣会造反,偏偏没有先对他先手,给朱棣造反留足了准备时间,让朱棣造反有了资本。
总之,朱允炆违背对朱元璋的承诺,先手进行削藩有利有弊,只是他最后没有成功罢了,如果他成功了,历史肯定也会给他很大评价,比如有先见之明、决策果敢准确等等。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朱允炆削藩这件事情上用算是恰到好处,不过我们也不用为朱允炆感到可惜,因为朱棣真的比他侄子有魄力、有能力,为历史的贡献也是前所未有,朱允炆削藩失败对历史反而更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