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的各项策略实施,对于军事行动加以控制,始终都会勤俭节约,然后放弃对外的军事扩张,这才使得国家经济状况能够慢慢的变好。另外还会把没有人种植的农田土地全部都包给老百姓,可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
鳌拜的各项策略实施
顺治皇帝在驾崩的时候,国家的经济政治已经进入到萧条的阶段,康熙皇帝刚刚登上皇位,明显经验不足。鳌拜的各项措施在实施之后,才可以使得整个国家逐渐的发展起来,也同样能够打下一个康乾盛世。
放弃对外军事扩张
当初的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差,国库空虚,鳌拜直接就下令,应该针对军事行动加以控制,需要勤俭节约,直接放弃对外的军事扩张。在鳌拜的主张之下,国家的经济状况开始慢慢的好转,同样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出言献策,提出应该把所有的重心全部都放在国家制度整顿,还有恢复国力这一方面。为了可以有效发展清朝的国力,自然就会实行一种官员考核制度,可以全面的整治官员,去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官员,减少国家的官员开支,提高国家的办事效率。
加强农业发展
鳌拜开始提出奖励开荒,把一些无人种植的农田全部都送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去种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原本皇朝是非常萧条的,在鳌拜的各项改革措施之下逐渐的焕发生机,可以使得整个大清朝慢慢的进入到顶峰的阶段。后来的康熙在看到鳌拜身上的伤疤时,同样也有了动容之情,毕竟这是为了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雍正在登上皇位之后直接恢复鳌拜的名誉,由此可见鳌拜也曾经做出过较大的贡献。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鳌拜为大清做过哪些事情
原因是鳌拜虽然掌握了整个国家权力,但是从来没有篡夺皇位,也没有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而且鳌拜已经经历三朝,在皇太极时就效力国家,在顺治帝时得到重用,在顺治帝死后,鳌拜一度支持康熙皇帝。所以鳌拜的功劳是很大的,对于这等老臣,康熙不会乱杀无辜的,虽然他一直打压康熙帝,但也没有多出过分之事。作为一代英明的帝王,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收复鳌拜的余党,于是他恩威并施,朝堂的大臣们也会信服康熙帝,这样国家的社稷有了担保,也有了威望。
鳌拜,康熙时期的权臣,他经历三朝,为大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皇太极时期,在攻打明朝时,每次都是亲自率兵攻打大明,身上已经又许多的伤痕。到了顺治帝时,鳌拜被顺治帝重用,鳌拜为顺治帝解决了许多的麻烦,除掉了摄政王多尔衮,为大清的正统立下了铁血功劳。在顺治临死前,鳌拜被任为辅佐大臣。但是到了后期,他开始乱用私权,打压康熙帝,渐渐的背离了当时的誓约,最终被康熙帝囚禁至死。
在康熙帝解决鳌拜专权后,他开始整治朝堂和鳌拜的余党。对于鳌拜,他对于大清立下了许多功劳,而且康熙有一次机会看到鳌拜身上的伤痕,康熙帝再一次心动,于是就囚禁鳌拜。对于他的子嗣,康熙帝没有杀害他们。对于鳌拜的同党,也是皇家人,这个就是班布尔善。他是鳌拜的铁杆党羽,他背叛了皇家,康熙帝对他严惩。
致于鳌拜有所交际的官员,康熙帝对他们没有严惩,只是训诫一下。康熙帝这样做只是为了拉拢他们,毕竟掌权才不久,而且鳌拜一党还没有完全除去。
四大臣辅政
顺治皇帝福临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玄烨年仅8岁,还没有亲政的能力。所以,福临在指定玄烨为皇太子的同时,选派了4名亲信大臣,辅佐幼帝。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上图少年康熙
索尼隶属正黄旗,内大臣、一等伯;苏克萨哈隶属正白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一等公;鳌拜也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公。4人当中,索尼虽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苏克萨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干,但爵位却不如排在后面的遏必隆和鳌拜。遏必隆为人圆滑,遇事随声附和,不与人争锋。4人中权力欲望最强的是位于最后的鳌拜。在鳌拜眼里,索尼是不能与之相争的。索尼从一等侍卫累升至内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后信任和赏识。问题是,一旦索尼归天,按照现有的排列顺序,苏克萨哈就可能取代索尼,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防止苏克萨哈取代索尼,鳌拜竭力拉拢与之同旗的遏必隆,制造事端,打击苏克萨哈。
制造事端,假传圣旨,专横跋扈
康熙五年(1666 ),鳌拜蓄意制造了一起黄、白旗互换圈地的事件。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顺治初年。这年,当清朝统治者颁诏实行圈地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分配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好地分给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将保定、河间等府低洼劣地拨给了镶黄旗。这种歧视和压制镶黄旗的做法,曾激起黄旗旗民的强烈不满,黄、白旗之间因此而产生了矛盾。
但时隔20多年,两旗旗民已各安生业,旧日的恩恩怨怨已经逐渐淡忘了。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又将此事重新提起,主张将两旗的旗地换回。这一计谋果然奏效,立即引起两黄旗大臣的共鸣。遏必隆站到了鳌拜一边,表示支持换地,索尼也对换地颇感兴趣。鳌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后,气焰更加嚣张了。康熙五年(1666)正月,鳌拜指使两黄旗部分将领上疏户部,要求换地,挑起了互换圈地的事端。
上图鳌拜
更换圈地的提议首先遭到了户部尚书、正白旗大臣苏纳海的反对。苏纳海认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发布过不许再圈地的法令,现在再来讨论和处理关于圈地的事,不太适宜。为了排除苏纳海等的阻力,鳌拜于同年三月称旨支持镶黄旗圈换土地,并开始着手换地,试图造成既成事实。正在丈量土地时,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又同时上疏,反对圈换,理由是旗民已不愿意圈换土地,且自丈量以来,土地皆抛弃不耕,荒凉不堪。
鳌拜面对日益增大的反对势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强制换地,目的就难以达到。于是,他假传圣旨,命吏、兵两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革职拿问,欲置3人于死地。玄烨知事态严重,亲自出面调停,召集四大辅臣共议此事。商议中四大辅臣出现了三比一的对立局面,即两黄旗站在一边,主张对苏纳海等应置重典,惟独正白旗苏克萨哈坚决反对。玄烨虽不同意重处苏纳海,但因年幼言轻,最后苏纳海3人还是依照鳌拜等人的意见被处死。这次事件中,鳌拜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玄烨对鳌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对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亲政,鳌拜不得不除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烨鉴于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后,请求亲政。祖母对四大辅臣的情况了如指掌,更知孙子其间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烨举行亲政大典,从此,14岁的玄烨开始躬亲大政。
玄烨虽然亲政,但辅臣所辖的内三院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体制并未立即改变。为了使朝政尽早地归还年轻的皇帝,在玄烨亲政后的第六天,辅臣苏克萨哈上疏请求隐退。
康熙诛鳌拜诏:“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和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
鳌拜,有“满清第一勇士”的称号,也称之为“满清第一巴图鲁”。早年间曾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受到皇太极的重用,是清军入关的大功臣,在皇太极死后,尽心辅佐顺治皇帝,深受顺治器重,但是到了康熙这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就开始只手遮天、飞扬跋扈,这是为何?鳌拜到底是怎样一步步从一个重臣变成奸臣的?
鳌拜画像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深受皇太极的重用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
明朝天启年间,辽东被后金攻陷之后,大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远锦州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牵制住了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致使后金进军中原的计划屡屡延迟。这样一来,皮岛就成了后金的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极力想方设法去占据皮岛,奈何一直没有成功。
天启五年辽东形势图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往攻皮岛。贝子硕讬久攻不下,随后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当时从征军中。此战,鳌拜主动请缨,并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首当其冲,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杀敌无数,后续部队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攻克。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多年来的难题终于解决,所以下令对参战将士大力封赏,鳌拜以首功晋三等男爵,并赐号“巴图鲁”(勇士)。
皮岛之战示意图
皮岛被攻下之后,清军要想入主中原的阻碍就是宁远和锦州等这些辽西重镇了。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锦州西南为杏山,杏山西南是塔山,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
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命鳌拜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进攻锦州。明朝大将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一带布防,与锦州守军祖大寿所部遥相呼应,一时间炮火连天,郑亲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皇太极特命英郡王阿济格率精锐护卫军前去增援。鳌拜当时率领的镶黄旗护卫军,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并乘胜追击,一举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然后与明军步兵展开近身肉搏战,再次打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五战全胜,皇太极特晋封其一等梅勒章京。不久,皇太极亲率大军驰援锦州。锦州被围,不久锦州守军弹尽粮绝,洪承畴屡次突围皆以失败告终,最终城破被俘。松锦大战,是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的一战。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江河日下,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明清松锦大战
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成为顺治心腹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对皇太极以及大清也是忠心耿耿。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皇宫,由于死的突然,没来得及留下关于册立皇储的遗诏,这导致满洲权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两大集团互相争斗、水火不容。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
英亲王豪格画像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于崇政殿召集八旗王公大臣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以备不测。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最终,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多尔衮摄政之后,擅权自重,对之前跟自己作对的大臣悉数处以报复打击。首先遭到打击的自然是他的竞争对手英亲王豪格以及豪格的支持者,自然,作为豪格的铁杆拥护者鳌拜,又不阿附多尔衮,还曾以死相胁,必然会遭到多尔衮的残酷打击。
《孝庄秘史》多尔衮豪格等人剧照
顺治元年(1643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残军,曾立有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并且谎报战功,受到朝廷处罚。阿济格是顺治的叔父,为人粗暴不羁,藐视顺治年幼,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和鳌拜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结果,鳌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之后谭泰又与索尼成为政敌,互相弹劾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鳌拜随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英亲王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案,鳌拜因勘察不实之罪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次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同时,鳌拜、索尼等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一同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大做文章,令刑部严查所以参与者。鳌拜差点被杀头,最后得旨“罚锾自赎”。四月,鳌拜又被侍卫又告发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一次被处死刑,后来因军功先是改成革职为民,最后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可是短短三个月时间却被两次以死刑论处,可见其所受多尔衮的打击是多么的严酷。
《孝庄秘史》多尔衮及群臣剧照
这还没玩,在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时,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多尔衮的意思“请驾临幸”,谁知多尔衮却以“违令渎请”将贝子锡翰治罪,同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同样跟之前一样以死论处,后改免死罚赎、降爵,不久多尔衮病逝。鳌拜虽屡遭多尔衮迫害打击,但每次都逃过了死刑处罚,注定他会成为顺治的重臣。
顺治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在拥立英亲王豪格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鳌拜的忠心耿耿,让顺治对其极为敬重,视其为心腹重臣。此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曾与顺治一起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代顺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并倡议“大阅以讲武”,亲自教授武进士骑射,等等,深受顺治重用。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府慰问,并派御医前去诊治。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文皇后患病,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当值,寸步不离,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美人无泪》多尔衮之死剧照
擅权自重,日益骄横,终被康熙革职囚禁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24岁的顺治帝福临驾崩。顺治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继位,令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四位辅政大臣曾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佐幼主,反而各怀鬼胎,大力发展自己的权势。
首辅索尼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但其眼见鳌拜与苏克萨哈争斗的水火不容,于是称病不出,置身事外。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是依附于多尔衮的。多尔衮死后,朝局大变,苏克萨哈因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大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曾经追随多尔衮,所以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其虽是姻亲,但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势如仇敌。名列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胆小怕事,遇事又没主见,但是也是镶黄旗人,所以附和鳌拜为一党。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加上他本来就脾气暴躁,所以常常气势夺人,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王朝》鳌拜剧照
索尼称病不出,朝中除了苏克萨哈,无人敢正面跟其作对,这更加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因在康熙面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家惨遭灭门之祸。
鳌拜因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没有同意自己的换地要求,遂对三人产生怨恨,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此时,康熙虽然年幼,但他心里清楚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是因为得罪了鳌拜后的欲加之罪罢了,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康熙执意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居然无视康熙旨意,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强行换地。
《康熙王朝》鳌拜剧照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从此朝中更无人能遏制鳌拜了,但是其临死前的一个举动却康熙搬到鳌拜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时,康熙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康熙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却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为顺治守陵。其实,苏克萨哈这一招很聪明,索尼已死,既然苏克萨哈提出辞职,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该辞职。这下就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可鳌拜不舍目前荣华富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所以,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康熙王朝》苏克萨哈剧照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大臣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此时,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智擒鳌拜画作
紧接着,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查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康熙八年(1669)鳌拜死于禁所。
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而到康熙时期,逐渐变成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之徒,深遭后世厌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汉武帝即位时为什么比较害怕窦太后
下一篇: 金国在岳飞死后为什么不趁机灭掉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