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郭子仪为什么会历经四朝结局还能得以善终

众妙之门 2023-06-22 22:54:23

郭子仪为什么会历经四朝结局还能得以善终

郭子仪为什么会得以善终,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放眼古今中外,有权的功臣有不少难以善终的,比如宋代的岳飞,功高震主,让宋高宗无耻的杀掉。明朝的权力人物张居正,人刚死就让自己的学生皇帝抄了家。诸如此类,多得不胜数。但唐朝名将郭子仪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为人臣的奇迹,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活了85岁。

德宗继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赐号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弥留时,德宗派儿子舒王李谊代表他亲自前往省问,他的一生可谓“宠遇冠于人臣”。这所有的一切,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为什么郭子仪能够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安安稳稳美滋滋地寿终正寝?

在我看来,主要是他为人谨慎,擅长中庸之道,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潜规则,心态宽容大度之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易的。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这样的心态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变形,以自己吃亏为能事,真是古来道德楷模。

郭子仪一般情况下在家里接见朝中官员时,他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这样做其实不是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老婆有多漂亮,而是说明自己对客人如家人一样,拉近了与众多官员的距离。只是有一次朝廷官员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命官。

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太过于丑陋,最怕人说他,哪个说他他必心里相记,我不让姬妾见到他,是怕她们见到他的丑样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现在他是小官,万一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我这样做,是给他留点情面,也是为我们郭家留下后路呀。”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人得势,害了不少人,总是将其置于死地,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可见郭子仪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甚至于连可以有嘲笑别人的机会都让自己给抹去了,全无当朝权臣的狠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我们说历史上很多将相往往都是自认为自己能容人,其实他们只是能容臣下,却不能容皇帝,这些人总是认为自己清正高尚,以民为本,以死谏皇帝为荣,实际上如果遇到好皇帝是好事,不然的话,还是会有杀身之祸的。

唐代的魏征就是遇到了唐太宗这样的皇帝,留下了一段明主诤臣的千古佳话。而郭子仪不仅能容民众,手下,官员,而且对皇帝也是能容的。

有一次他任命了一个州县级别官员,但是这位官员是要皇帝批准的,但是代宗皇帝没有批准,郭子仪的部将们都很生气,都认为郭子仪功高盖世,是中兴大将,权倾朝野,皇帝这样做太伤人自尊心了,太不给郭大帅面子了。当时就有人鼓噪而动:大帅,现今有些节度使随便封几个官,皇上都批准,大帅不过封了个小官,皇帝就这样小气,实是没有拿将军当一回事。

郭子仪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自己人呀。众将皆服。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郭子仪的度量之大,为人所深佩。要是换一个人说不定马上就起兵问罪了。

唐德宗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崇。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

郭子仪功高盖主确为什么能够得到善终?

郭子仪一生辅佐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在这“四朝静乱”的多事之秋,郭子仪以他非凡的军事天才为唐帝国的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建立了卓越功勋。从玄宗到德宗,四朝天子之所以都对郭子仪另眼相看,把他抬到那么高的位置,直至在中书令的那把椅子上统领百官二十四年,郭子仪的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对郭子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唐虽是我的家国,实是由卿所重建!”说的应该是他的心里话,也是大实话。史家评价郭子仪,说他的功“自秦汉以来,功劳之大,无与伦比”虽然说的有点过,却也接近于事实。的确,没有郭子仪,安史之乱(包括外族的侵扰)带给人民的苦难——这一点,杜甫的诗有过真切而形象的描述,真不知道要延续到何时。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后,发现大太监程元振等人专权用事,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于是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任谁在耳朵边吹阴风也不起作用。而郭子仪也跟皇帝敞开心扉、剖肝沥胆,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激动得“涕泗交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因受猜忌而自保,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郭子仪奉命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一筹莫展,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然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立功赎罪。”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一定精诚合作。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郭子仪后人其实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因为当初唐朝变迁,郭子仪一家也随之迁移到了南方。倘若现在寻找郭子仪后人倒确实是有些困难了。那么郭子仪后人现在大致都在哪里呢?

郭子仪长子郭曜后代迁移主要分成了两支,一支是在唐朝末期迁到现在的河南和福建,到明朝中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都陆续迁往了海外。另一支则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才迁到现在的江苏南京,到了宋朝和元朝时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又迁往江西和广东,因广东临海,这些郭子仪后代就又有部分迁往海外,总的说长子这一代很多人都到海外去了。

郭子仪三儿子郭的后代迁移分为三支,主要迁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龙溪。六儿子郭子仪六子郭暧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末期的驸马,这一支的后裔因为公主的关系,家族衍生的十分庞大,而迁移情况大致分为五支:安徽阜阳、江苏镇江、泰兴、丹徒,还有一支就是促远公一族,大多迁到了台湾和东南亚周边国家。郭子仪第七个儿子最终迁往了现在的浙江宁波、宁波鄞州等地。至于郭子仪小儿子郭映的后代则迁往了现在的江西定南洪洲,当地还有一个有名的郭氏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

由此可见,郭子仪后人的体系十分庞大,而且分散的地方都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想要好好研究郭子仪后代的分布情况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子嗣繁多。

郭子仪为何历经四朝而不倒?《资治通鉴》如何评价他?

古今中外,掌握军权的功臣总是难以善终,比如汉朝的韩信、宋代的岳飞、明朝的蓝玉,等等。

但唐朝名将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屹立不倒,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功臣善终的奇迹,他活到85岁的高手,寿终正寝。

唐德宗继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赐号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弥留时,德宗派儿子舒王李谊代表他亲自前往省问,郭子仪的一生可谓“宠遇冠于人臣”。这所有的一切,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

为什么郭子仪能够做到功高而主不疑,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千古不变的定律?



综合看来,郭子仪能够长久富贵而又善终的主要原因是:他为人谨慎,擅长中庸之道,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潜规则,心态宽容大度,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易的。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因为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

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但郭子仪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他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借机打击报复别人,而以自己吃亏为能事,真是古来罕有之。

一般情况下,郭子仪在家里接见朝中官员时,他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这样做其实不是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老婆有多漂亮,而是说明自己对客人如家人一样,拉近了与众多官员的距离。只是有一次朝廷官员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命官。

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解释道:

“卢杞此人,相貌太过于丑陋,最怕人说他,哪个说他他必心里相记,我不让姬妾见到他,是怕她们见到她的丑样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现在他是小官,万一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我这样做,是给他留点情面,也是为我们郭家留下后路呀”。

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人得势,害了不少人,总是将其置于死地,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郭子仪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甚至于连可以有嘲笑别人的机会都让自己给抹去了,全无当朝权臣的狠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上很多将相往往都是自认为自己能容人,其实他们只是能容臣下,却不能容皇帝,这些人总是认为自己清正高尚,以民为本,以死谏皇帝为荣。实际上如果遇到好皇帝是好事,不然的话,还是会有杀身之祸的。

而郭子仪不仅能容民众,手下,官员,而且对皇帝也是能容的。

有一次他任命了一个州县级别官员,但是这位官员是要皇帝批准的,但是代宗皇帝竟然没有批准。

郭子仪的部将们都很生气,都认为郭子仪功高盖世,是中兴大将,权倾朝野,皇帝这样做太伤人自尊心了,太不给郭大帅面子了。当时就有人鼓噪而动:大帅,现今有些节度使随便封几个官,皇上都批准,大帅不过封了个小官,皇帝就这样小气,实是没有拿将军当一回事。

郭子仪大笑,说: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自己人呀。

郭子仪解释后,众将皆服。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郭子仪的度量之大,为人所深佩。要是换了别的大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说不定马上就起兵造反了。



唐德宗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

唐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但皇帝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

郭子仪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

郭子仪功高盖主,屡次被罢免,为何还能荣华富贵一生,寿终正寝呢?

虽然被罢免,但是他还能够荣华富贵一生,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什么杀伤力,没有什么危险。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驱逐吐蕃,初复长安,唐肃宗亲自劳军灞上,对他说:“国家再造,卿力也。”这是何等高的评价!

像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多少次国难危急都被郭子仪一一化解。天下无事时,皇帝担心其功高盖主,命其归野,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而且郭子仪为人谦虚谨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还有一件事估计喜欢戏曲的人会更了解,那就是郭子仪的小儿子驸马爷郭暧“打金枝”的事。这件事更加反应了郭子仪身居高位功高盖主却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行事处处小心谨慎。就是这样的郭子仪,戎马一生,出将入相,却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小心驶得万年船,谦虚谨慎确保了他的善始善终!郭子仪以他谦虚的为人,低调的处事风格,高明的政治智慧,历经七朝,奉仕四朝而不倒。终年八十五岁,生前位极人臣,功勋卓著,彪炳史册。死后倍极哀宠,及时在生前生活奢靡也从来没有人弹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2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