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乱政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明代宦官乱政的局面一度十分严重,但是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实际上对于宦官集团的管控十分严格,且命令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务,从教育途径上切断了宦官参与政事的可能性,那么,这一局面是如何改变的呢?
清政府监修的《明史》有记载:“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明初宦官仅仅是为皇室服务的奴仆,本不可断文识字。顾炎武《日知录》言:“我太祖深惩前代宦寺之弊,命内官不许识字。永乐以后,此令不行。”根本原因在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期间得到了南京内宫中不少宦官的帮助,获悉了很多相关情报,这使得朱棣耳目灵敏,也是后来起兵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而永乐帝以后,宦官一度十分活跃,郑和就是其中一例。
到了宣德以后这样的现象更加普遍。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宣宗正式设立内书院,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由翰林学士教导宦官研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功课:背书、号书、判仿。名臣钱溥、宋琰、陆深、严嵩、徐显卿等人皆曾任教于此一机构。内书院的学生则是选内官中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学习,自此成为常制。也有学者论证称内书院的诞生应该可以追溯到永乐末期,朱棣在位晚期就已经有这样的教育机构正式运行。但实际上内书院真正的成立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其真正的历史意义在于,内书院的诞生,宣告了明代最高统治者对于宦官政策的大转折,自洪武以来对宦官严格管束的“祖训”被彻底颠覆。
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宦官们的学习情况:“皇城中内有学问,读《四书》、《书经》、《诗经》。看《性理》、《通鉴节李》、《千家诗》、《唐贤三体诗》。习书柬活套,习作对联,再加以《古文真宝》、《古文精粹》,尽之矣。十分聪明有志者,看《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圣学心法》、《纲目》,尽之矣。”此外,《说苑》、《新序》、《五经大全》、《文献通考》、《三国志通俗演义》、《韵府群玉》等书也都是内书院偶尔可以见到的图书。可以见得,内书院的教育并不熟徒具形式,使得宦官集团中相当一部分人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也使得宦官可以阅读奏章了解典章,走上了夺权乱政的道路。
宦官作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伴生品,一直扮演着地位低下的角色。
然而,历史上却出现过几次宦官干政甚至专政的情况,最著名的便是汉朝末期与明朝时期。如果说,汉朝末期的?十常侍之乱?只是一次偶然事件,那么,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宦官乱政现象,便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大奇观。当然,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
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灭亡,大多是源于内部政治的腐败,归根结底,还是朝中大臣权力过重,甚至,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而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显然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极度小心的控制着大臣们手中的权力,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将权力下放于身边的宦官。
尽管如此,仍然不可避免皇权受到威胁的可能,但是,宦官权力过大总胜过权臣的出现,至少,宦官不会像权臣一样在死后将权力传承给下一代。不管宦官生前掌握着多么庞大的权力,死后他们的所有权力都会归还给皇帝,出于这样的考虑,明太祖才会允许宦官干政这一现象的出现。
显然,明太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为了更好地控制手中的权力,朱元璋不惜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监视百官,使得锦衣卫由此而生。可以说,锦衣卫作为一个专门负责刺探官员隐私、监察官员行为的机构,早期在朱元璋的心中自然有着很高的地位。
锦衣卫建立之初并非由宦官组成,但是,此时已经有了宦官插手其中。到了明成祖时期,宦官地位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郑和下西洋?。不管是航队的带队领导郑和,还是副官王景弘,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宦官。
另外,宦官有时也被作为统治者打压政敌的一种工具。
据说,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除了彰显国力以外,最主要的便是寻找遗失流离海外的建文帝。建文帝原本为明太祖之孙,其父亲在明太祖时期被立为太子,由于父亲早逝,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便落到朱允炆(后来的建文帝)身上。
建文帝登基后,他的叔叔朱棣等藩王便成了最大的威胁。而恰巧,这时候的建文帝又着手于削藩行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朱棣造反的决心,更是给了他一个起兵的最好借口清君侧。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不仅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还占领了首都南京自己称帝了。
尽管,自己成功登上皇位,但是,建文帝却在最终战役中不知所踪,而这,便成为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以至于,朱棣成为明成祖之后,仍然执着于想要除掉建文帝。而郑和等人被皇帝任命如此重任,也足以看出宦官在这时期的突出地位。
除此之外,明成祖对宦官的重用,也存在着一定的报恩因素。
据说,朱棣在夺取政权的时候,宦官给他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因此,夺权成功之后,朱棣才会将宦官视为自己的心腹。而宦官也不再仅限于服务内宫,除了像郑和那样出使外国以外,宦官还掌握物资采办、地方征税、监督军队等许多权力,甚至,还可以担负镇守疆土的重任。
而宦官能够读书学字,也是其得势受宠的另外一大突出体现。
历朝历代对于宦官识字的权力,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到了明宣宗时代,不仅完全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则,还专门开办了一个为太监服务的学习机构,令大学士负责教习任务。
明朝时期,有一种叫做殿阁大学士的官员,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内阁制度,主要负责帮助皇帝决策各大朝廷事务。通过一种名为票拟的类似奏折的文件呈递给皇上,再由皇帝用红笔对票拟进行修改,称作?批红?。到了明朝中后期,许多皇帝为了方便(偷懒),常常令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按照自己的意思写批红,甚至,发展到后期直接让对方全程负责。
这种情况的出现,太监能够识字便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前朝之所以对宦官识字做出诸多限制,显然也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明朝却将这一传统打破,也可以看出宦官的地位是何等之高。与权臣最大的区别在于,宦官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不管宦官的势力多么庞大,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手中的所有权力都会随之被收回。
而宦官,作为皇帝打压朝中大臣的一种工具,自然会与大臣们结下许多仇怨,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失势的宦官便会遭到所有大臣(尤其是文臣)的轮番攻击。
正因如此,宦官才更要加倍讨好皇帝,并且,有许多得势的宦官,大多都是趁着皇帝年幼不明事理,借着对方的宠信而把持朝政,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明英宗。
明英宗继承皇位的时候只有九岁,当时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权臣三杨手中。许多人对年幼的明英宗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是,背后却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这一度给明英宗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后来,张氏和三杨先后逝世,朝中权力逐渐回归到明英宗手中。
而这时,太监王振趁机对明英宗示好,不仅得到了明英宗的极度宠爱,还趁此机会掌握了皇帝的印信,得到了替皇帝整理奏章的权力,一时之间风头无两。在一次宫殿初成,百官宴会的时候,宦官王振按照明朝规定不能赴宴,但是,明英宗却因为王振的缺席感到十分不适,非常想念对方。
于是,他便派人去王振家中对其慰问。当时,王振也正因为不能赴宴而恼火,一见到来人便生气地说道:?我就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尽心尽力地辅佐皇上,难道还不能去宴会上坐一坐吗??明英宗听到王振的回复,心里愈发觉得对方委屈,便不顾规定将对方请来赴宴。
大臣们看到王振的到来,对他愈加恐惧,而王振也因此变得更加专政。
当然,宦官当中也不乏有许多精明之辈,他们除了皇帝这个最大的靠山以外,还会给自己另外寻找其它的强援。
朝中大臣是宦官天生的死对头,自然不在考虑的范围内,那么,剩下的人里面,后宫妃子便是最好的人选。历来,皇帝大都性情多变,宦官们自然不放心将全部的身家性命都交付给这样一位不稳定的角色手中。而后宫妃子作为除了宦官以外与皇帝接触最多的一类人,对皇帝的影响自然很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妃子与宦官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两者权力都是来自于皇帝,又都能够对皇帝产生很大影响,都希望借助对方的力量稳固自己的地位。如此一来,双方合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在明宪宗时期的宦官韦兴、梁芳便是如此。
当时,明宪宗极度宠爱万贵妃,甚至为了她不顾群臣阻拦废掉了欺负她的皇后。尽管受到了如此宠爱,但是,万贵妃却常常担心自己年老色衰之后会遭到明宪宗的厌弃。为此,她不惜拉拢宦官韦兴、梁芳作为自己的援手。
后来,万贵妃在两位宦官的帮助下祸乱宫廷,而她的三位兄弟更是与韦、梁二人相互勾结,几乎将整个明朝的国库挥霍殆尽。当明宪宗得知此事之后,亲自前去国库视察,发现情况果然如大臣所说的那样。然而,由于明宪宗对万贵妃实在太过溺爱,竟任由对方挥霍国库却不加惩戒。
之后,韦、梁二人见此事不了了之,行事便更加肆无忌惮。
总的来说,明朝宦官弄权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归根结底,还是皇帝对其的信任和放纵,才导致宦官这一原本作为平衡朝中势力的工具,最终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才导致明朝后期的政治如此腐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宦官的崛起正是明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历代阉党之祸,论权力之大,持续之久,祸乱之烈,莫过于明。造成这种局面,要追溯到明朝建立,洪武年朱元璋那会儿设立了以太监组成的司礼监。
其实朱元璋设司礼监时,也没想到后面会变成那样。多方位限制其权力,设下铁牌不许宦官们干政,不许识字,本意是让他们跑跑腿、伺候下笔墨、干点杂事什么的。然后到了朱棣永乐年,进一步发扬光大又设了东厂。
这下可好,东厂权力大着呢,是最早的特务机关,只听皇帝的,想抓谁、杀谁,那都是非常的easy。
要是在朱元璋、朱棣这种强力君主威慑的情况下,还能够掌控的住,可是到了后面,大家知道,皇帝变得一个赛一个懒,干什么都可以,不是不愿意上朝理政,不愿意批折子,那就丢给信得过的身边人去办吧!很不幸的,皇帝身边能信的,除了宫女就是太监。
到了明英宗时期,十分宠信一个叫王振的太监,封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把在奏章上批红的事都交给他。后来王振势大,嫌宫门上挂的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牌碍眼,便令人摘下,过了几年瓦剌(蒙古分支)来犯,他就撺掇英宗御驾亲征,结果英宗被俘。虽然王振后来也被杀掉,但是自此起,宦官们越发失去约束,甚至形成庞大的阉党集团。
其后又有司礼监大太监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是一手遮天的人物,皇帝老大他老二。这种情况确与皇帝怠政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约束宦官权力的笼子被打开了。
至于魏忠贤,因为是明熹宗乳母客氏?对食?(宦官名义上的夫妻),被熹宗大加宠信,自己一心做木匠,让魏忠贤独掌大权,号称?九千九百岁?。
明朝时,朱元璋十分痛恨宦官,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对于宦官,管制是十分严格的。但是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他也只能在自己执政的时期尽力的管制,但是后来慢慢开始松懈,宦官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在英宗朱祁镇时期,宦官的势力又卷土重来,那是因为他身边的一个宦官王振通过讨好皇上,不断的扩张自己的权利,出现了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现象。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才仅仅9岁,还只是一个孩子,所以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虽然太皇太后掌握着权势,但是她对政务不感兴趣,所以很多政事都是交给内阁大臣商量处理。这个时候,明英宗身边的王振发现了讨好皇上可以得到很多好处,而且当时的明宗还只是一个小孩儿,所以讨好小孩对于他来说非常容易,而且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博得了天子的信任之后,经常假传圣旨,总揽朝政。由于他的权势不断扩大,他开始拉拢党羽,对于一切反对他的人,他都会进行恶意报复。
蒙古瓦剌也先进攻明朝,王振极力主张让天子御驾出征,因为他认为有权就有战斗力,结果导致明英宗被俘虏,自己被护卫将军樊杀死,等到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大臣们极力劝说将王振除死,虽然王振被处死了,但是明英宗还是思念他,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其实最早宦官干政在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当时的天子非常相信身边的宦官汪直将军政大权都给予他掌管,所以他的权利非常之大。武宗朱厚照也非常相信身边的宦官刘瑾,当时的大臣对刘瑾是十分惧怕的,因为他的权利非常之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