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金忠,朱棣手下的得力谋士,五十多岁皇帝还逼他纳妾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2 22:33:11

金忠,朱棣手下的得力谋士,五十多岁皇帝还逼他纳妾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金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期,有一位名叫金忠的谋士,随军出征,运筹帷幄,与姚广孝一南一北互相配合,共同辅佐燕王朱棣得了天下。五十多岁的金忠无儿无女,朱棣劝他娶个偏房延续香火,金忠却不愿辜负一生相敬如宾的老妻,朱棣便下圣旨命他纳妾,金忠只好照办,终于在六十三岁高龄时老来得子。

金忠是浙江宁波人,他家在元朝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大明建立以后逐渐破落,到他长大后家贫如洗,两位哥哥相继从军谋生,大哥金荣跟随大军北上伐元时下落不明,二哥金华在通州一带当兵,金忠从小非常勤奋,研读兵法,自学成才,洪武十九年(1386年)33岁的金忠前往通州探望二哥,被举荐进入燕王府做事。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金忠与姚广孝一同成为朱棣最得力的谋士,姚广孝坐镇北平,而金忠则随军出征,掌管军务,谋划“靖难”事宜,历时四年,身经十四战,最终辅佐燕王朱棣得了天下。之后金忠升任工部右侍郎,在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一年后又升迁至兵部尚书。

在朱棣立储之事上,邱福等将领认为次子朱高煦有战功可以立为皇储,金忠则极力主张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认为嫡长之议不可废,细数史上废长立幼的危害,最终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棣在任期间数次亲征北伐,太子负责监国,金忠担任东宫首臣,同时还负责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在一次朱棣北征回朝时,朱高煦诽谤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怒而下令将东宫属臣全部下狱,只有金忠因为备受信赖,没有问罪,并被朱棣下旨密查太子之事,金忠以连坐之罪担保太子清白,力劝皇帝不要听信谗言,最终保住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蹇义、杨士奇、黄淮、杨溥等众多东宫属臣也因此保住了性命。

金忠是朱棣的心腹重臣,身负要务,非常操劳,五十多岁还无儿无女,永乐七年(1409年),金忠请求朱棣豁免一个侄子的军籍,过继给自己为儿子延续香火,金忠本身就是兵部尚书,掌管所有军籍,他却一定要征求朱棣的同意,所以朱棣非常感慨,劝金忠另娶一个偏房,金忠与老妻经历患难,不忍辜负,朱棣便亲自写了书函,下旨令金忠纳妾,金忠只好照办,娶了贤淑持家的偏房赵氏。

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63岁高龄的金忠老来得子,取名金达,几个月后金忠也溘然离世,金达11岁时就被即位的朱高炽封官翰林院检讨,伴随皇子读书,后来入朝为官,直言敢谏,金忠的二哥金华当初也被朱棣推恩授予官职,但他二哥坚决推辞,令朱棣大为感叹,一家人均是品行高洁、忠义两全之辈。后来的一带名臣杨士奇为他做了一篇墓志铭,热情称颂了金忠传奇的一生。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呢?

他是一个和尚,却跟当年的朱元璋一样,不好好的在寺庙中吃斋念佛,不甘寂寞,非要干一番大事业。

他是靖康之役的始作俑者,他为明成祖朱棣上位立下了汗马之功,是靖难之役的首功。

那么,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看一看这位黑衣宰相最后的结局。

不甘寂寞的和尚

他就是明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他出生于今天的江苏苏州,家族世代行医,在他14岁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竟然选择了出家为僧。

姚广孝当了和尚也不老实,对儒学和道家的学术也非常感兴趣,特别还学习了阴阳术数。

就这样姚广孝一个和尚,成了一个儒释道都通的大师。

他如此这样拼命,按照之后,他的骚操作来看,他就在等待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后,就诏令僧人到礼部应试,不甘寂寞的姚广孝法名道衍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但他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

后来,姚广孝瞅准时机,跟着燕王朱棣跑到了北平,成为了朱棣的谋士。

靖难之役

后来,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就要削藩,姚广孝认为机会来了,就力劝朱棣起兵,并且给朱棣招纳人才,坚定了燕王朱棣的决心,最终在姚广孝的努力下,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燕王朱棣起兵后,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是总体上朱棣还是处于弱势,特别是燕王大军被拦在济南城下,吃了瘪,一时间情况非常危急,就在此时姚广孝就建议朱棣先回北平修整,再直捣黄龙。

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直接攻取京师南京城,打了建文帝一个措施不及,最终城破,朱棣顺利登上了皇位。

黑衣宰相

在朱棣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忘记靖难之役的首功姚广孝,给予了他高官俸禄,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黑衣宰相。朱棣还让他还俗,甚至赐给了府邸和美女,竟然都被他拒绝了,他依然居住在寺庙,白天上朝穿朝服,参与国家大事,晚上回到寺院,又换上了僧衣,继续做自己的和尚。

此时的姚广孝真可谓达到了人生巅峰,后来他到苏湖赈灾时,算是衣锦还乡,但是换来不是欢乐,而是责骂,他的姐姐对他闭门不见,他的好友更是责骂他?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历史上造反的皇室子弟中,为何只有朱棣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看到大家都从朱棣的角度来答,那我就反其道而行之,来给大家说说建文帝为什么会失败。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性格的宽厚仁慈

?建文帝“颖慧好学性至孝”“天资仁厚”“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他生于安乐未经创业之举.日与诗书为伴,身边多
是文墨之士.生活波澜不惊,经历平平静静,性格仁厚孝友.这使得建文帝在与燕王朱棣的斗争中缺乏果断和沉稳 ,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和指挥作战的能力也是不足。果断和元稳,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和指挥作战的能力。早在太祖时期他就主张对藩王“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法之”由此可见后来的削藩之计应为其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他优柔寡断、宽厚仁慈的性格可见一班,这种性格在他平叛靖难之役中产生了消极影响。面对战争,建文帝下诏说: “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仁之极.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休此意,无使负杀叔父之名。这种妇人之仁决定建文帝必将成为政治败将。战争初期建文帝一方?

?二、 竞争对手的强大?

建文帝的竞争对手是朱棣,虽然“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但是对于诸王的军事权却始终没有触动.并且有所强化,以致造成枝强干弱的局面。朱棣在朱元璋“分封诸王,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命令下,就藩北平,节制沿边士马“其至北平者皆听燕王调用。燕王自此朱棣与蒙古多次作战.多次打败元朝益强残余势力。积蓄了实力积累了作战经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同时北平又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朱棣成为北方诸王中最有实力的一个。朱棣不但握有军权,而且拥有统帅权和指挥权。这种权力以《皇明祖训》的颁行而合法化。“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这就为朱棣后来的起兵提供了依据。在建文帝翦燕手足的时候。朱棣却在日事练兵,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朱棣蓄谋已久,准备妥当.其谋士得力,武将能战.故能够取得最后胜利.?

?三、能臣悍将的匮乏?

建文朝内无出谋划策之臣.外无能征善战之将,人才匮乏成为建文帝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屡兴大狱。滥杀功臣胡惟庸一案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蓝玉一案族诛者万五千人.其他功臣如朱亮祖、周德兴、徐达等大多数未能幸免。建文帝初期,经过洪武年间的杀戮,功臣几被杀尽“元功诸将相继尽矣”当年随着朱元璋打天下.能征善战的元勋宿将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幸存者寥若晨星.所以战争伊始,建文帝只能派年近古稀的长兴侯耿炳文出征,结果惨败.全军覆内乱之下,没有杰出的军事人才,因此也就不会打赢战争‘’再加上朝中大臣拙于计谋,所以建文帝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够提出一个准确有效的解决方案,遇到强敌时不能够进行持久而又步步为营的进攻,君优柔而弗断,臣躁愎而寡谋建文帝最终败给朱棣。

?四、用人方针的不当?

建文帝缺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能力也导致了他失败。建文帝与李景隆是表兄弟,李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建文帝对李景隆颇为信任让其代替耿炳文为大将军,委以重任。这种任人唯亲的行为对建文帝造成不利影响。建文帝几乎倾注了全国的兵力合兵60万.企图一举消灭燕军,结果出乎意料60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从此南军“进退失据”而罪魁祸首李景隆却没有得到惩治。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力主杀李景隆,但建文帝念他是至亲始终没有杀他。这一念之差酿成大祸,朱棣兵临城下.李景隆打开城门,引狼入室使朱棣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南京城。李景隆是个叛徒但是在建文阵营内部,像李景隆这样的叛徒还不在少数.比如前方战线的张信、顾成、李友,直朝廷内部的朱穗、徐增寿、王宁,这些人与朱棣勾结私通瓦解了本来就不牢固的建文阵营。削弱了建文实力。建文四年(1402年)魏国公徐辉祖统率南军阻燕军于灵璧西南,取得齐眉山大捷,建文帝却疑忌徐辉祖是朱棣妻弟,将其召回并控制起来。“从此南军统帅无人燕军所向无敌。灵璧一战南军“败绩”从此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徐辉祖这样的忠臣不被重用,其他的就不用说了。卓敬,“凡天官与地。履历,兵刑诸家,无不博可以说是天下奇才。朱棣曾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一卓敬。但是建文帝却弃之不用。。疑人滥用、用人起疑、能人不用、任人唯亲的用人方针削弱了建文集团的实力推动着建文帝一步步走向败亡的境地。?

很多历史知识可以关注百家号:狂奔老斯基
我在这里等你哦

明朝的袁忠彻预言朱棣手下会被杀死,为何朱棣反而很高兴?

朱棣他内心其实是很高兴的,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朱棣他自己培养起来的手下,而是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官员。袁忠彻寓言他们的死亡,这也意味着自己的造反事业也会成功,反正不造反也是被建文帝所宰割,既然袁先生说了这样的话,还不如放手一搏。

于是朱棣打得靖康的名义,举兵造反朝廷,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朱棣得偿所愿。虽然靖康之战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总算打到了南京,建文帝也不知所踪,一种说法是自焚殉国,另外一种说法是逃亡海外,朱棣从此登上皇帝。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下袁忠彻这个人了,他是大明初一代面相的高人。据史料记载,他曾经两次到燕王府朱棣面前帮他看相,坚定了朱棣骑兵造反的决心。第一次造访燕王府,大概是在朱元璋晚年,当时他精通看相颇为自负,但一见到朱棣就变得毕恭毕敬。

因为朱棣仪表不凡,让他大为震惊。他告诉朱棣,朱棣就是命中注定的,皇帝至于什么时候能够登上皇位,必须要等到年过40,胡须超过肚脐眼的时候。

他算的是很准的,朱棣乃是堂堂的明成祖,自然做了帝王,而且他当上皇帝的时间是1402年,当时正好42岁。与袁中策预言的四十几位的预言相符。朱棣听了他的这番话很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完全相信他。当袁忠彻和朱棣告别的时候,朱棣重重地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至关重要,他的结局如何?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 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到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直到这时,成祖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2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