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周幽王竟是篡位者丑化

说历史 2023-06-08 16:58:36

周幽王竟是篡位者丑化

周幽王竟是篡位者丑化

作为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其实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的,天众所周知的是他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同时对于他的事迹历史上也是有些许记载,周幽王在位11年,最后落得国破人亡其本身一定是有原因的,那到底是真昏君还是被人恶意丑化呢?

首先,周幽王能够意识到周朝的危险,所以他不是昏君。一位负责任的君主,会时刻注意这个国家的状态,显然周幽王能够意识到周朝当下面临的状况,因此可以说他并非昏君。其次,周幽王他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他是位没有能力的君主。周幽王在面对混乱国家时,虽然尝试了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他本人却没有察人识人的能力,这也导致了之后国家面临了更大的灾难,最后落得西周灭亡。

最后,人们对于周幽王的抹黑成为了指责他是昏君的原因。显而易见,人们对于周幽王一直以来用烽火戏诸侯来指责他的昏庸,但是烽火戏诸侯的事并没有史实证实为真,也没有史实推翻为假。因此正是这种刻意的抹黑,才让周幽王背上了千古骂名。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周幽王竟是篡位者丑化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读《东周列国志》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1   《东周列国志》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

  那时候,群雄纷争、天下大乱,天子周宣王已无力治理天下,大权都已经交到晋、鲁、齐这几个诸侯国手上了。其中,晋国实力最强,自然就最有权力。所以,每个诸侯国每个年头都要给他进贡。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名民主——重耳。他爱民如子,以仁德而远名之天下。可惜,在他为太子之时,他的同父异母——骊姬在他父王面前说他与他的兄弟——申生的坏话。最终,她把申生骗进宫中用计杀死,而重耳逃亡在外,忍辱数年,终于重新当上了一国之主,治理晋国。这就是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的故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重耳,我们现在虽说不用爱民如子,也要尊老爱幼,比如: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想要过马路,你就可以搀扶着她过马路;如果有一位小朋友摔倒了,你就可以把他搀扶起来……

  爱是重耳身上最大的优点,我们也要拥有爱:爱国家、爱同学、爱朋友、爱家人、爱动物等等等等。我们因该严重抵制破坏公共财产的人,他们这么做是不道德的。

  从今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爱的人。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2   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一天,她正在讲课,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讲台上。翻越了夹金山,还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又横在他们面前,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远起不来了。"小弟弟一把握住空气,张开手问?

  这20xx余年里中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周幽王腐败然后西戒闹京最后秦国政变统一天下。所有的强国都是强不了永远,因为有些人是十分腐败的而且是公子,比如:周幽王。一上任就“压榨”百姓最后这个国家不会堕落才怪。《庄公平叛》里我觉得那个母亲很坏就因为长子在她发恶梦惊醒后出生的就不喜欢他,不让他继承王位。一心让小儿子——段当皇帝还千方百计地把长子拉下王位。《完璧归赵》、《刺秦义士》等,也都在称道英雄业绩的同时,表彰了忍辱负重、抗暴除恶的品德。《王周童瑶》里的周宣王的堕落、腐败显现出来,迷信使他从王位上掉下来,死之前还把卖箭袋和弓的人都砍了头并烧掉弓和箭袋来告戒人民。《女妖乱周》里周天子把杜伯拉来给自己解梦,不小心说错了话被周宣王杀了,但反被杜伯和左懦的冤魂勾去了。

  中原的发展总是一高一低的没有人能知道这条飞翔在东方的巨龙会有什么变化。但生活总是酸甜苦辣的。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3   春秋时期,群雄四起,周室衰败,无力号令诸侯,中原大乱,外有楚国之患。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道义无存,礼乐仁义败坏的时代。此时急需一个能平定中原,号令群雄的人,此乃伯也。

  欲成伯业必有如公子小白(后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智。想当年小白为夺齐王之位,以为父出丧之名返回齐国。谁知为扶持公子纠的管夷吾,却于途中暗放冷箭。虽然管夷吾的箭并未射中小白要害,但小白咬破舌尖,吐血诈亡,不仅骗过了管夷吾,防住了他的第二箭,竟然还骗了随行的鲍叔牙。此为急中生智。

  误以为小白已死的公子纠放慢了脚步,而小白则换了便服快马加鞭。终于小白赶在公子纠之前到达了齐国。由于他的贤德和鲍叔牙的举荐,小白终成齐桓公。桓公之善在于愿纳贤人之谏,亦有容人之量。鲍叔牙知管夷吾贤德,将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不计之前的一箭之仇,还任用管夷吾为相。此等容人之度,普天之下有谁能不臣服?

  虽然,齐侯有智,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自知之明。齐桓公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管夷吾,于是他下令:“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不过,桓公此举不免让人有覆国之忧。但齐桓公之智正在与此,他下令国人只得称管夷吾为仲父。他用免死大恩,相国之职,万人之敬将管仲“囚禁”于齐,让他为齐效力。

  齐桓公可谓:“知贤,知贤而用,用而任,任而弗以小人参之,可霸天下也。”

  若欲霸天下,兵甲必足,但是霸主必以德服人勿用威。如卫国为狄所破之时,卫民半罹狄刃,卫懿公亦死于铁骑之下。桓公麾师驱狄,助卫重修宗庙,又送木材重建其国。此乃桓公之仁也,亦为亲邻国之计。在混乱的年代里,桓功亦行周礼,伐楚亦以以讨楚久不效周为名。并请于周天子,联合七国之兵,以压楚境。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齐桓公以兵安乱邦,以仁平中原,以礼服人心,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可以霸天下,得人心,恐怕有也只是屈指可数吧!而仅靠武力夺取天下又能维持多久呢?

  兵者救人,能者治人,仁者爱人,伯业之成。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4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是一部描写我国东周历史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东周五百年间争霸称雄的故事。

  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挑选了最为精彩的故事,是能让我了解春秋国史的最佳通俗读本。

  在这本书里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书里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有忠肝义胆的门客们,当然还有很多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

  神箭养由基的故事中有个叫养由基的小士兵,他射箭技艺精湛,百步穿杨,在与敌方一位觉得自己箭术超群,天下无敌,没有人可以打败他的骄傲自大的将军比试中一箭就射中了他的脖子,射死了敌方的大将,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傲浮夸导致失败,谦虚稳重能使人进步,获得胜利。

  书中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也十分精彩,更令我感动。故事是这样的:佞臣屠岸贾十分嫉妒赵氏家族显赫的地位,便诬告赵氏家族谋反。正巧国君晋景公也十分讨厌赵氏家族,所以他让屠岸贾悄悄地铲除赵氏一族。此时赵朔的妻子已怀孕了,在千辛万苦下生下了男婴赵武,为躲避屠岸贾的追杀,赵氏的门客程婴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充赵武,公孙忤臼抱假遗孤赵武甘心被杀,才使赵氏的遗孤逃过一劫。后来程婴带着赵武忍辱负重藏匿在盂山,15年后等赵武长大成人回到宫中杀死了佞臣屠岸贾,为赵氏一族报仇。故事中赵氏门客程婴和公孙忤臼为了报答赵朔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的性命,这种高尚伟大的情操着实令人佩服啊!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5   前段时间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它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丰富,头绪纷繁。那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败,对诸侯国没有了约束,于是,诸侯们各自为政,并相互攻伐。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国家被消灭了,逐渐形成了战国末期的七个强国。在这本书中,既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聪明,很有谋略,如果没有他,齐国就灭不了山戎,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天下。

  里面还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开始两次人们都信以为真你听到小孩的呼喊都直奔而来,看到的却是小孩在哈哈大笑,大人们知道被这小孩欺骗了。当狼真的来时,不管怎么叫喊都没人相信了,都说这孩子又在骗人了。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了解到那时候的历史,更了解了做人的许多可贵的品质。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6   郑庄公为了不伤母子之情,成全兄弟之义,只好将京城分封给段。谁知段仗着母亲的宠爱竟然得寸进尺,到京城后就着手积聚力量,扩充地盘,扩大势力,准备夺权。后来更以打猎为名夺取了鄢和廪廷,但是郑庄公对此仍然忍让。直到得到段谋权篡位的确实证据才起兵吧段打得落花流水,人仰马翻。

  段兵败自杀,郑庄公十分伤心,觉得是母亲的偏爱害了段,于是将她逐出王宫,并当众立誓:不到黄泉,决不再与姜氏相见。不过郑庄公终究是孝顺的,气头一过就觉得这样对待母亲于心不忍,又怕天下人笑话。但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怎么办呢?于是大臣颍考叔献计,派人掘一个地道,待掘到泉水后在泉边建一个地下室,这样母子才得以相见,两人禁不住抱头痛哭。一直以来,在我的概念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争夺王位向来是不择手段的,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有时候单凭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仁者才是真正无敌的,孝义之人天不负!它也启发我平时遇到事情要多一些宽容、仁爱,这样才会成为更多人喜爱的孩子。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深受启发的故事,它们一样引人入胜,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东周列国志》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朋友,你也来读一读吧!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7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的。

  它讲述了春秋战国,这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间段。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东周列国志》一共五十八回,起自周幽王戏众诸侯。终于秦始皇兼并六国,跨越五百多年的历史,讲述了春秋各诸候国之间的吞并及称霸,战国七雄之间的斗争。书中事件虽多,但是并不凌乱,而且回回有道理。

  这里面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周幽王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获得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紧急报警救援用的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后,急忙过来救援,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白担心了一场。结果周幽王的确让褒姒眉开眼笑,但却让各位诸候对他寒了心。下一次真正有人来犯时,当他再次点燃烽火台,却没有人来救援,最终导致亡国了。

  有一个故事虽然不出自《东周列国志》但却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狼来了》的故事中的孩子就像周幽王一样,只为博一时的欢乐。喊“狼来了”,来骗大人们,当大人们跑来却什么都没有发生,自己就开心了。

  几次以后,当狼真的来了呢?即使他再怎么拼命喊:“狼来了”!却再也没有人来救他了。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以欺骗别人,看他们出丑取乐。最终,一理危险真的到来时,是不会有人拔刀相助的。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把五百多年的历史兴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物虽多但各具特色。从帝王到将士,从官员到百姓,个个特色鲜明,让人影响深刻,令我大开眼界。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8   在寒假里我读了本《东周列国志》一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它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宏富,头绪纷繁。那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败,对诸侯国没有了约束,于是,诸侯们各自为政,并相互攻伐。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国家被消灭了,逐渐形成了战国末期的七个强国。在这本书中,既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聪明,很有谋略,如果没有他,齐国就灭不了山戎,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天下。

  里面还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开始两次大人们都信以为真,听到小孩的`呼喊都直奔而来,看到的却是小孩在哈哈大笑,大人们知道被这小孩欺骗了。当狼真的来时,不管怎么叫喊都没人相信了,都说这孩子又在骗人了。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了解到那时候的历史,更了解了做人的许多可贵的品质。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9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通俗小说家冯梦龙据前人作品改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该小说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是一部少有虚构、根据史实创作的作品。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成为一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优秀文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该书的第二回———郑庄公掘地见母。本故事讲述了郑武公两个儿子(长子寤生,次子段)争夺王位,加上母亲姜氏从中撮合,长子寤生即位(叫郑庄公),母亲姜氏跟段里应外合,打算夺下王位,不料长子寤生早有准备,次子段觉得没脸见哥哥和母亲就自杀了。母亲也离开了长子寤生的国都。郑庄公后悔了,觉得自己成为不讲天伦的罪人。有一天,郑庄公手下的一位小官叫颖考叔。他为郑庄公带来了一只猫头鹰给他当野味尝尝鲜。同时,把猫头鹰的寓意讲了出来。(这种鸟小的时候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它养大,长大后,竟然反过来把母亲啄死。)郑庄公听了非常羞愧,同时看到颖考叔把好羊肉包好放在袖子里,原来,他要带回家中给母亲吃。此时,郑庄公赞扬颖考叔是一个孝子,同时问他如何弥补自己对母亲的不孝,颖考叔为郑庄公出了一计(把地挖开,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建一个地下室,把母亲姜氏接到里面,在此相会,这样就不违背誓言了。),使郑庄公能够把母亲接到国都。

  读了这一回,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能忘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忘恩负义,要像颖考叔一样孝敬母亲!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10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纵横驰骋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无数个国家和个人在这段长达五百多年的动荡不安中俯仰沉浮,讲述了春秋列国时期的许多故事。

  我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书中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大如牛的壮士,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小人,当然还有很多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这些人物时而令我感动,时而令我敬佩,时而令我憎恨……

  其中,《郑庄公掘地见母》是令我感动的故事。那时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再也不见母亲。有一个正直无私之士颍考叔见庄公对母不孝,便讲了一个猫头鹰长大后啄死母亲的故事。庄公默默不语。晚餐时,庄公赏了颍考叔一块肉,只见他却把肉用纸包好回家孝敬母亲。庄公猛然醒悟,掘地见泉,建了一个地下室,与母亲相见。我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虽然庄公不孝于母亲,但是他仍做到了他应尽的义务。

  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令我憎恨的故事。周幽王昏庸无能,不理朝政。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了搏美人一笑,居然点燃了烽火,顿时火光冲天,鼓声如雷。邻近的诸侯以为有战事,连夜赶来相助。可是幽王却只是和他们开了个玩笑,诸侯们都非常生气。褒姒见了,却大笑不已,幽王也因此失去了威信。后来,真的有外敌入侵时,再燃烽火,却没有人来救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危险真的来到时,就不会有任何人来帮助你,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去会读,因为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还能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精神。让我们“以史为鉴”,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11   很早之前,我就阅读过了东周列国志一书。这是一部讲述国与国之间斗争为主线很有意思的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周时期长达500多年的纷繁历史,从大周王朝衰落起,到诸侯国次第崛起: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群雄逐鹿!

  这部书中也充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倾国倾城的美人,力能拔鼎的力士,仗义行侠的义士等等。其中着墨最多的是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以及尽心辅佐他们的名臣或是助纣为虐的奸人。这些饱满鲜活的形象,为读者演绎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而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书中涌现出的舍己为人、尽忠报国的那些人,其中介子推这个人最让我欣赏、敬佩,特别是在三十一回晋惠公怒杀庆郑 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个故事中的表现使我对他念念不忘。

  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个故事表面上有些血腥,但却是一个忠君为民、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外在流亡,他追随的臣子先是逃向了小国狄国,狄国国君不仅对重耳礼遇有加,还让重耳娶妻成家。但当时晋国国君晋惠公担心重耳对他有威胁,于是派人到狄国刺杀重耳。得到消息的重耳,无奈下又开始逃亡,由于一行人的盘缠已经被偷走,一路上吃尽苦头,流亡到卫国时,几天没吃上饭的重耳已经奄奄一息,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狐偃把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狐偃忍住痛苦的表情,低声说:大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果见介子推正从山沟里一瘸一拐的走出来,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发誓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报答他

  后来,历经磨难的重耳果真成为了一国之君。当他开始论功行赏之时,陪同重耳在外流亡19年,历经艰苦、受尽歧视,始终对重耳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却悄然离开带着母亲进入大山。

  19年中介子推一定有很多机会,可

《史记》之前有哪些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史料记载呢?

烽火台

自古红颜多祸水,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晋有骊姬。这四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祸国妖姬,她们无一不做出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如果按照知名度排名的话,妲己与褒姒可谓是不分上下。妲己因为演义、各种影视剧而被人们熟知。褒姒因为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名垂青史"。

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典型的"狼来了"的故事。西周的末代君王周幽王不喜欢身份显赫的皇后,反而宠爱一个出身低微的美人褒姒。奈何这位美人是个冷美人,就是不笑,周幽王日日琢磨怎么才能让美人展颜一笑。

而后他想了个坏主意,他在骊山的烽火台点起狼烟,古代狼烟有预警的意思,诸侯看到狼烟燃起,大惊失色,以为外敌入侵,便速速前往都城镐京(今西安)。

等到了镐京,诸侯才发现外敌是没有,倒是有一个满脸痴恋看着褒姒,期待她一笑的昏君。褒姒看到诸侯慌慌张张的样子,果然心情大好,眉眼弯弯,美的不可方物,把周幽王迷得五体投地。

褒姒剧照

可惜这笑就像似昙花一现,让周幽王抓心不已,他为了能让"昙花"多盛开几下,又点燃了几次烽火。褒姒倒是开心了,可惹怒了诸侯们。诸侯们下定决心,再也不会相信周幽王了。

谁知没过多久,隔壁犬戎真的开始入侵镐京,周幽王慌乱不已,忙点起狼烟请求帮助,诸侯们已经司空见惯周幽王的把戏,无人前去。最终,周都镐京被攻破。

周幽王身死人手,西周退出历史舞台。太子宜臼迁都洛邑(今洛阳),是为周平王,东周拉开了序幕。

《清华简》证明西周的灭亡与烽火无关

不过周平王并不被实力强劲的诸侯放在眼里,以至于他这个周天子成为了一个政令不出洛阳的吉祥物。各诸侯为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而征战不断,天下进入纷争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期的到来,褒姒在其中可谓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因此她被冠以"祸国妖妃"的称号。这段历史也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可谓是官方认证了褒姒的罪名。


但这样一个荒唐事,真的会在发生在一个一国之君身上发生吗?事不过三是垂髫小儿都知道的事情,何况这是关系到国家大事的烽火台。

这一切的悬案,随着一个被清华大学辗转收藏到的战国古竹简《清华简》,揭开了掩埋在"烽火戏诸侯"故事背后的真相。

清华简

其实早在100年前,大师钱穆就曾给司马迁记载的这段历史来了个不留情面的评价。他说:"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大致意思就是,这种记录如同市井小人的闲言,诸侯距离都城西安距离不一,能不能看到狼烟暂且不提,古代交通落后,很难做到同时到达,何来褒姒看到各诸侯慌乱之态展颜一笑?并且烽火台预警敌情出现在汉朝,是汉代为抵御匈奴开发的。

而其中提到的骊山战役,在《清华简》中也有记载,是周幽王讨伐申国时爆发的战争。周幽王的正经皇后便出自申国,周幽王何故讨伐申国?

申国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是西周早期姜姓贵族的封国,提到这个姜姓,人们通常的第一反应就是愿者上钩的姜子牙,他为周武王伐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姜子牙剧照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记载当中,姜与羌同源,本就是西北的古羌人,早在商朝的时候,甘肃一带的羌姓部落,就同陕西一带的姬姓部落联盟互相联姻,成为了商朝西侧的劲敌周国。

而商朝的分封制,中央王权削弱,很难对诸侯国进行有效的控制。周国就是难控制的诸侯国之一。尤其随着商朝末期,君王帝乙传位给儿子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导致纣王的大哥微子启非常不满,微子启就联合他叔叔比干、箕子发动叛乱,最后是里通外敌,和周国联合,一同捣毁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可能微子启寻助周国的初衷,是想让周国帮忙推翻纣王,但没想到的是,周国顺手把商朝给推翻了,反而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微子启的黄粱大梦惊醒,最后只落得了商丘这个一块封地,称之为"宋国"。

微子启

而周朝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唯恐各诸侯国势力太过强大,于是将大部分土地都封给了娘家人"姜姓",即上文提到的古早羌姓部落。然后将另一部分分给了商朝的娘家人,嬴姓。不过姜姓依然强势,而且和西戎的关系非常紧密。

这些由周王娘家人领导的诸侯国中,山东的齐国,河南的申国,都是相当强大的存在。历代周王的绝大部分媳妇也都是姜家人。所以周幽王不宠幸来自申国姜家的皇后,反而喜欢边缘姒姓的褒姒,这就很不合规矩。

而清华简中记载,周幽王执意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周幽王对褒姒宠爱异常本就惹得申国姜家不满,欲立伯服为太子更是让他们的不满直抒胸臆。自己的家事遭受如此多人的反对,周幽王愤怒不已,率兵攻打申国。谁知抵抗不住的申国,竟然联合西戎兄弟,一同攻打幽王,最终导致镐京城破,西周灭亡。

周幽王

褒姒不过是夹杂在利益与权力的漩涡的牺牲品

封地在甘肃,一直在放马的嬴姓秦人,反倒看准了机会,投靠了申后的儿子,周平王。获得了周朝老家陕西关中作为封地,成为了真正的诸侯国,也最终缔造了后来的大秦帝国。

由此可见,褒姒确实为西周的亡国助了一把力,但是却并非像人们口口相传的"烽火戏诸侯"一般。只不过她夹杂在利益与权力的漩涡当中,不得脱身罢了,所以被冠上了"妖妃"的罪名。

这其实是司马迁编造的故事而已,迷惑了后世两千多年。

褒姒

即便如此,史记的伟大,仍然不容置疑。司马迁先生为了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创伤。殚精竭虑,最终才有了如今的巨著《史记》。且《史记》中记录的绝大多数史实,经过史学家的考证,都是真实的。

司马迁

极小部分如"烽火戏诸侯"一般不真实的历史,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难以脱离对开国君主的无限褒扬,对前朝末代帝王的无尽贬损的儒家视角。无论是夏桀、商纣王还是周幽王,他们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

这些末代君王,身边都出现了妹喜、妲己、褒姒这样的红颜祸水。这不过是找个"祸水"来背锅罢了,这样好有理有据的对这些君王进行贬损。

周幽王剧照

所以这样一个不入流的"戏诸侯"故事,就这样进入到了正史当中,逐渐被人们认为是"史实"。

现在想想,若是按照真正的史实,为周幽王拍部剧,这也是一个帝王家勇于追求自由恋爱,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啊。

先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传闻可信吗?

对于西周的灭亡,我们印象最深的估计就是烽火戏诸侯了。烽火戏诸侯的传说一直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昏庸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对诸侯失信。这导致犬戎大军攻击镐京之时,各地诸侯对于周幽王的求救置之不理。对于各地诸侯按兵不动的具体原因可能已经很难弄清楚其中真正的原因,但周幽王兵败被杀,他所钟意的太子伯服也一同被杀却是事实。遭受兵火之灾的镐京残破不堪,继承了天子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这一次的骊山之战把周天子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声望彻底打入了谷底。

烽火戏诸侯第一次记载出现在《史记》里,司马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周幽王得到的美人褒姒整天闷闷不乐,这导致周幽王从来没有见过褒姒的笑容。为了能一睹美人的笑颜,周幽王使尽了各种手段进行讨好,堂堂的周天子竟然变成了舔狗。可各种方法用过之后,唯一起效果的就是烽火台。烽火台是为了向诸侯国传递周国被进攻而要求援助的信号系统,是不能轻易使用的,这关系到西周的生死存亡。

而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多次点燃用于传讯的烽火,让诸侯们跑到镐京(或者骊山)来。褒姒看着这些白跑一趟的诸侯就会开心地大笑起来,周幽王一下子找到了讨好美人的好办法。三番两次之后,诸侯们就知道烽火传讯是假的了,导致周幽王真的想要诸侯们派兵支援的时候,诸侯们也置之不理了。这就像狼来了的故事,骗的次数多了,就失去了信任。那么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是真的吗?

要想判断这件事情的真伪,我们就需要对这个传闻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在《史记》里出现,此时距离西周灭亡已经过去将近六百年了。

第一个问题是西周时有接力传讯的烽火台吗?这一点史料不多,目前并没有发现西周时代的烽火报警系统。西汉时期是有接力传讯的烽火台的。汉文帝,汉景帝以及汉武帝就多次在长安收到匈奴进攻的烽火警报。这是在中央集权帝国建立之后才出现的,那么西周时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情报体系呢?恐怕这只是想当然了。很可能西周时根本没有遍布天下的烽火台传讯系统。而西汉时期的人根据西汉的实际情况就想当然地认为西周时代也有同样的烽火台。

这就像明代小说家们写的各种演义小说,到了商周时代背景的《封神演义》里,大军进攻也是一声炮响。因为明朝是有大炮的,所以这些小说家们便以为商周时代也会有大炮。民间故事倒是无所谓,但到了正史里面,我们还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史记》里有一些采用的是民间传说,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失误。

第二个问题是合理性问题。西周的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他们之间是靠着礼法制度维系的。如果一点烽火就要求所有诸侯都带兵支援,想想也是不靠谱的事儿。诸侯国有远有近,近的可能需要几天到十几天才能赶到,远的恐怕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赶到。再考虑到后勤补给,即使诸侯国们都到了,也是松松散散的,镐京能不能提供这么多粮草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西周时期不会存在这样的规定,如果敌人攻击西周,所有的诸侯国都要来支援的规定。

当时的华夏周围并不存在一个需要所有诸侯联合在一起才能对付的强大敌人。而且西周的军队实力不弱,只要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诸侯国能够支援一下,就可以打败进攻镐京的敌人了,根本不需要全天下的诸侯们来凑热闹。如果全天下的诸侯们都来支援了,恐怕事情就会变得更加混乱难以收拾,所以烽火戏诸侯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可能只是一个段子,是为了强调周幽王的昏庸设计出来的。这可能只是民间传说,对于这样的奇闻异事,绝大多数人都是喜闻乐见的。由于这个说法流传得很广,多数人都很熟悉,所以司马迁就把这件事直接在《史记》里采用了。对于这样的记载,我们需要通过其他资料进行对比来判断事情的可信性。但无论真假,烽火戏诸侯的教育意义都是有的,它告诉了我们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失去诚信后的严重后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