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时期的清官到底有多清,皇帝都忍不住叫他贪点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2 21:37:04

唐朝时期的清官到底有多清,皇帝都忍不住叫他贪点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清官有多清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为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应该就是清廉了吧,可是从古到今,历史上喜爱贪污的官员可真的是不少见,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可是在这些泛泛的贪污之人中,也会有一些清廉的好官,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的清官——包拯,想必他的故事我们对此都是耳熟能详吧。但是,历史上的清官也绝非仅仅只有他一人,而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官员,那可真是太清廉了,清廉到让皇帝都忍不住告诉他,让他贪污点儿银钱吧。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这个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还劳烦皇帝让他多贪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好官吧!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清官,大家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人估计就是包拯。包拯为官数十载,从未有过贪污舞弊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包拯洁身自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宋朝官员的俸禄真的很高,包拯真的犯不着去贪污。而笔者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清官,清廉到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亲自下密旨对他说:“你多少贪点。”

这个人便是中唐时期的名相——陆贽。陆贽,字敬舆,是浙江嘉兴人,他所在的陆氏一族原本是一个江南地区的名门望族,但很可惜的是,家族在他出生时已经十分衰败了。但陆贽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溧阳县的县令,是一个好官,但天妒英才,他的父亲不幸英年早逝,只留下陆贽与母亲韦氏孤儿寡母两人,韦氏含辛茹苦的抚养陆贽长大,家教非常严格,一点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女人而放弃对儿子的管教,所以陆贽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品行也非常端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唐德宗李适继位后,他派出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进行对天下的巡视,以选拔最优秀的民间人才。这时,陆贽听闻了消息,自知不能放弃这次的机会,他便尽力游说使者,请求他们用“五术”察风俗民情,“八计”考地方政绩,“三科”选优秀人才,“四赋”理赋税财政,“六德”定疲困之人。这些想法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创新之举,对于科考和选拔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黜陟使听后,便把陆贽的这些想法都告诉了唐德宗,唐德宗听后,非常高兴,便立刻提拔陆贽为翰林学士。由此,陆贽的晋升之路顺风顺水。

建中四年,泾原军发生叛乱,陆贽随德宗避难奉天,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乾县,在此期间,陆贽全力保护德宗,赢得了他的信任,便被提拔为考功司郎中。兴元元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陆贽又随德宗逃往到梁州,和之前一样的是,他又因为自己的忠诚与足智多谋成为了谏议大夫。陆贽对德宗十分忠诚,德宗也对陆贽非常依赖,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抑或是生活中的琐事,都一定交由陆贽处理。当然,陆贽每次也处理的非常优秀,让人佩服。

在逃亡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小事。因为逃亡时比较紧急,场面一度十分混乱,陆贽便走丢了,唐德宗在知道这件事后,立刻号啕大哭,并下令一定要找到陆贽,并且找到的人可以有一千金的赏钱。由此可以看出,德宗是多么依赖陆贽啊!

逃亡结束,回到京城后,很多人都想要巴结陆贽,但陆贽却全然不理,拒绝其他官员们的贺礼,不忘初心,过着依然很清贫的日子。在陆贽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丧,寄居在嵩山的丰乐寺。很多地方官吏趁此机会,前来拜会陆贽,可是却都被他都找各种理由推辞掉了。之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将此事报告给了德宗,德宗让他收下,陆贽才收下了这个礼物。唐德宗看见陆贽的日子过非常苦,便悄悄派了一名太监口传密旨:“太过清廉也不接受其他人的馈赠,那你与同僚的关系该怎么相处?如果你不愿意收财物,但像靴子、鞭子这一类小物件收了也便是无妨。”

陆贽的正直与清廉为他赢得了在德宗面前的好感,但最终,他却也并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局。他因为屡屡直谏而得罪了德宗,被贬忠州,直到病逝也没能官复原位,这样一个清廉的官员,竟落得 如此下场,真是让人无奈与惋惜啊。

第八章历史上有哪些清官?



那么清官的标准是什么呢?民间舆论:清官;坏制度下,做好事的官员;能为民请命的官员。西门豹是当时的魏国。当时的叶迪是杜威的重要门户,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苦不堪言。王维西门豹被任命为县长,管理他的土地。到达西门豹野邸后,他隐姓埋名进行私人访问,询问人民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聪明地惩罚了人美国的长者、庭院和女巫,用事实教育人们,打破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洪水,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人民逐步富裕起来。西门豹一生为官,清正廉明,造福百姓。他死后,叶地的人们专门在漳水河边为他建了一座祠堂,供奉四季。赵广,西汉卓君吴礼县人。他曾经是荆、颍川郡太守兼荆。在担任颍川县知府期间,是赵广汉最好的阶段早期治理。他不惧怕权力,但他聪明能干。上任头几个月,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权贵家族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改变地方不良风气。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民皆称道。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清廉,有权有势,深得百姓称赞。巴荒,,字慈公,西汉淮阳人。历史学家班固评价:自汉朝建立以来,想要治理百姓的官员数量仍然是第一。此前,颍川县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上台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措施,恩将仇报,安置流民,重视种田养桑,教育他们。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颍川太平安定,官营分明,发展生产,一派弃地不丢路的祥和景象。因此,皇帝颁布了一封信,称赞巴荒是最好的好官员。,字熙仁,庐州合肥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他从十几岁起就立志为国出力,忠于国家。担任辽邦外交使节;最著名的是他一直是单身汉学位在天章阁和龙图阁,而他没有不要拿着砚台。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敦促将皇族、宦官和达官贵人的所有违法行为绳之以法。这是包拯他生前死后受到人们的赞扬和称赞,以大力平反冤狱。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梅州青神人,原籍京兆。他64岁时死于过度劳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声称他一生中从未为人们立过墓碑,但他非常崇拜陈希亮,并担心陈希亮的事迹会失传于后世,所以他破例写了陈公弼传。,字怀英,并州太原人,考中了明经,由此步入仕途。上任后,他经历了唐高宗和两次。任并州总督法操,调任程大利,任御史。他历任宁州刺史、禹州刺史和地方官侍郎。后来人们称它为唐朝的栋梁。他负责程大利的刑法。上任一年,他处理了前任留下的一万七千多起案件,后人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字汝贤,祖籍阿q


唐斌为官一生,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了改变榛子荒的局面,人的稀缺性孕育了盛世的人,他从不多缴税。他为清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直到去世,只留下82两俸禄和银子,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他真可谓一代清官。徐有功,,本名许,长唐代安,是唐代最著名的掌管审判的官员。徐有功先后担任过周浦司法军、司行殿司行丞、员外郎、阆中侍司行等职。因为徐有功前后办了六七百件大案,救了几万人的命,所以免不了因为他的外号长宁站长而得罪那些残暴的官员。他三次被判死刑,三次被赦免,两次被免职,两次复出。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执法。因此,许由-function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专职法官,被当时的人们誉为自古以来无出其右的好官。历史上的清官远不止这些,他们的境遇和政绩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值得后人怀念。在明朝的皇帝中,英宗是公认的没有建树的皇帝。英宗的生活并不光彩。他以恶小人自居,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当过俘虏,杀过忠臣,两次当皇帝,成了皇帝曾经的父亲,一辈子被别人控制。要说他是个好皇帝,我真的不我甚至不相信有鬼。然而,皇帝在临终前想了很久,在他死前,他对朱见深说了最后的话。正是这最后的愿望,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朱祁镇,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1月11日。他9岁成为明朝第一个孩子皇帝,太监美国未经授权使用权力始于王镇。英宗一生都有非常强烈的依赖心理,这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英宗夏侯_名义上的母亲孙太后,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英宗的生母?不仅英宗本人默默无闻,就连今天的人可能无从考证。那英宗的养母孙贵妃当年为什么要故意霸占别人的儿子呢?这件事对英宗朝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要从明初的人葬制度说起。明初的后宫争夺战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后宫争夺战中最具生命力和悲剧性的。因为明太祖时期有残酷埋葬皇妃的旧习俗,按照习俗,一旦皇帝驾崩,他所有的妃子中,除了大老婆、皇后和太子的生母,其他的妃子都要和死去的皇帝葬在一起,有的宫女入宫还不到几个月,就因为皇帝的葬礼日引发了谋杀。宫里流行什么,民间就效仿什么。王亦步亦趋,连他的第一任妻子也去陪葬.后来英宗去世前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废除了殉难制度。从此,皇室的妻妾不再殉难。然而,这种趋势在民间愈演愈烈,无数先烈献出了生命。

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有多少?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封建社会的清官,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表,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只是,比之于贪官而言,他们毕竟对人民有益,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古往今来,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清官廉吏,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为官清正、廉洁自好的美德,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 1.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8.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10. 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从历史上看,清官终极上干不过贪官,清官虽然誓死与皇帝一心,可到临界点上皇帝与清官却不一条心。人的欲望永远大于实际上能把它填满的填充物,这意味着在自然状态下(即在没有有效监督机制下),清官不可能比贪官多,清流的力量不可能比浊流的力量大。中国那么多代王朝,贪官下马虽多,但是最后都是浊流毁灭了这个王朝,而不是清流拯救了这个王朝。所以清官与贪官的关系根本上讲是独虎对群狼的局面,势单力薄,处于随时可能被毁灭的情势里。清官的最大力量源泉是朝廷,可是十个贪官好歹能让一个朝廷成其为朝廷,一个清官却绝对支撑不了一个朝廷。这就意味着皇帝不可能完全违背十个贪官的意志而为一个清官撑腰。从理论上讲,皇帝也是人,他对享受的要求更高更多,贪欲更大,因而皇帝的气味与贪官更接近。这意味着,清官的矛头最 后必然刺向皇帝,也就是说,如果任由清官作为,最后必定伤及皇帝。如果皇帝完全由着清官,皇帝则损失多多,从本质上讲,清官与皇帝不是同路人,不是利益共同体;中庸点讲,清官是朝廷平衡权力的一条腿,极端的讲,清官是皇帝之敌。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格是什么?格是取向,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格是规范,是规矩,是为人之本,是立身之道。而我又一直以为,在诸色人等之格中,“官格”当属首重之列。 《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都在讲做人之道,当然,儒家学说更是历代为官之道之圭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国人为人为官的信条,成为国人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无论是屈原、包拯、文天祥,还是范仲淹、诸葛亮,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上的清官、廉官、勤官、绩官、能官,都是讲求官德官格的模范,他们以自身的爱国、为民、勤政、重义、忠诚等高格美德,在历史的“凌烟阁”上镌刻下了不朽的名字,他们为当时的人民奉献了真诚和心血,他们为历史的前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blog/user1/1349/archives/2007/31173.htm

历史上的贪官与清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每个各十人,都要比较出名的)

  贪官
  一。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天台人。贾涉之子;母胡氏,为涉之出妾。涉死,年仅十一岁。后以父荫为嘉兴司仓。嘉熙二年(1238年)登进士第,时姐已为宋理宗贵妃,得擢太常丞、军器监。京尹史岩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淳佑元年(1241年),改湖广统领,始领军事。三年,加户部侍郎。五年,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路安抚使,再迁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得便宜行事。九年,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学士移镇两淮。宝佑二年(1254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四年,加参知政事。五年,加知枢密院事。六年,改两淮宣抚大使。其主要职任均为护边、屯垦

  贾氏专宠后宫,始自绍定四年(1231)七月,至淳佑七年(1247)二月病故。淳佑九年九月,以阎氏为贵妃,自此阎氏专宠。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贾似道一步步升为宰相 并不是贾妃的缘故,而纯粹是宋末当时确实没有更拿的出手的人选了

  二 公田法
  南宋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对农民课重税,在正税之外,更加上经制钱、总制钱等杂税;为了调度边境的军粮施行和籴,负担就只有落在一般农民身上了。另外,政府在财政困苦时,为了救急,乱发一种称为会子的不兑换纸币,造成通货的恶性膨胀,物价腾贵,更加深财政的困难。
  面对这种愈形恶化的财政困难,在南宋末期的十三世纪后半,贾似道(一二一三~七五年)发布了公田法。限制大地主的田土额度,超过部分的三分之一由政府收买为公田,公田交由佃户耕作,然后以其佃租作为军粮。这种办法,是希望达到抑制土地和调度军粮两种目的。这种办法虽只实施於浙西路(浙江西部),而且遭到地主的反对,但一直实行到南宋灭亡,还是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成果,暂时地支撑了南宋末期的财政。
  这实际上是一种强制的均田地的法子 来限制大地主隐瞒偷逃税款 保证军需 然而这个法子把那些儒生大地主们得罪的厉害了。

  ·和珅:最大最富的贪官 (2009-07-30)
  ·赵高:逼死皇帝的贪官 (2009-07-30)
  ·蔡京:“理财”高手 最终饿死 (2009-07-31)
  ·秦桧:亡国佞臣 (2009-07-31)
  ·春秋贪官羊舌鲋:中国贪官的“开山鼻祖” (2009-07-30)
  ·西汉贪官王温舒:杀人如麻以酷行贪以酷掩贪 (2009-07-30)
  ·汉代贪官淳于长:“攀龙附凤”仰仗裙带关系 (2009-07-30)

  最佳答案检举 十大清官:

  1。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8.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10. 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清官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

,字子厚,河东解县人。他21岁中进士,授校书郎、蓝田尉;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升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又擢升为礼部外员郎。他不但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也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一、改革弊政李诵早在当太子的时候,便同柳宗元及其好友王叔文等关系密切。所以登基后马上将他们提拔起来加以重用。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也雄心勃勃,立即针对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此前,唐德宗错误地认为宦官是自己的家奴,忠实可靠,凡事都信任和依靠他们,甚至让他们统率禁军,从而开了宦官掌握兵权的恶劣先例。这些宦官为迎合德宗的欢心,变着法儿让地方官盘剥百姓,按月甚至按日给德宗进奉,并将按月进奉称月进,按日进奉称日进。致使德宗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时竟达50万贯。宦官们还发明了一种宫市,在光天化日之下对百姓进行公开掠夺。此外,还广置宫女,设立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等等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执政后,首先取缔了宫市,蠲免了民间对官府的各种积欠,废除了月进、日进,放出了大批宫女,并将宦官手中的军权夺过来,任命众望所归的老将军去统帅军队
如此一来,自然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也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了好处。但是,却大大伤害了宦官、世族官僚以及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的利益。他们纷纷向朝廷施加压力,反对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而王、柳所依赖的顺宗皇帝,却偏偏因为重病而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起初,王、柳等人曾坚决反对顺宗让位于宪宗。所以,宪宗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叔文贬到渝州去当司户。与王叔文一道被贬的,还有柳宗元等8名朝廷要员。他们全都被调离京城长安,分别到南方各边远地方去当有职无权的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
二、舍己为人在八司马事件中,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著名诗人,则被贬为播州司马。播州离长安的直线距离虽说比柳州近,但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交通条件来说,是比柳州更为偏远的地区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多年的好朋友,他知道刘禹锡家有老母,体弱多病,生怕他们经不起长途跋陟,更受不了那儿自然环境的折磨,便决心请朝廷将他们二人对调一下。他对其朋友们说: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于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也巧,时为朝廷重臣的裴度这时也上书宪宗,说刘禹锡家有老母不宜迁往播州。宪宗思忖再三,遂下诏把刘禹锡改迁为连州刺史
柳宗元代友播迁的事受到正直之人的高度评价。国子博士就专此写道: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三、施惠百姓柳宗元到达永州后,在那儿生活了近10年。随后,被派到更远的柳州当刺史
柳宗元在永州、柳州期间,南方许多读书人仰慕他的名声和学问,纷纷跑来向他拜师求学。他对着那些好学上进的青年人,感到分外亲切,总是热情教诲,悉心指导,期盼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更好地为百姓谋福利
当然,在众多求见者之中也有华而不实的人。对他们,柳宗元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自身的问题,促使他们
有一次,有个名叫杜温夫的青年人从荆州赶到柳州拜见柳宗元,还打算再到连州求见刘禹锡,到潮州去造访韩愈。柳宗元很快便发现他学习并不认真,也没什么本领,甚至写的文章连疑问词和感叹词都分不清。他之所以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是希望这些名人能替他吹乎几句,以便为他考取进士和此后当官找条捷径。杜温夫还给柳宗元写了一封信,将柳宗元比作古代大圣贤和。柳宗元对此非常反感,当即复信予以严厉批评。他写道:比人必须恰当。你把我比作周公、孔子,我哪能不感到奇怪?你还要去连州和潮州,不用说你也会将刘、韩二公比作周公、孔子;你将来到了京城,京城名人成千上万,可能你也会将他们比作周公、孔子。天下哪有这么多周公、孔子呀!随后,他奉劝杜温夫要踏踏实实地学习,不要再做那些哗众取宠的事
在永州和柳州,柳宗元还在自己的权限和能力范围内,帮许多穷人赎回了卖身为奴的子女,并且革除了不少恶劣的风俗。如柳州,长期盛行巫师杀牲畜以赎病的习惯:一旦一个人生了病,巫师先杀鸡;病不愈,再杀羊;仍不愈,则宰牛;再不愈,巫师便说:病人当死。于是,蒙上病人的面,坐视其死。柳宗元力禁这一迷信,驱除了骗钱的巫师,劝人求医治病。从此,此风乃革,柳宗元也更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四、为民请愿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柳宗元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最低层,深深了解到民间疾苦。但鉴于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不可能直接帮百姓改变惨状。于是,他开始通过妙笔去为民请愿
柳宗元曾写了一篇留传千古的捕蛇者说,说永州一带有一种毒蛇,人被它咬后必死无疑;但是,若把它晾干之后制成药,却可以治好许多绝症。皇宫的御医以皇帝的命令宣布:谁若捉到这种蛇上交,可以免除赋税。于是,当地人都竞相捕捉这种蛇。有位蒋姓农民,祖孙三代都得到了捕蛇而不交税的实惠。可是,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先后被蛇咬死了;他自己干了12年,也数次死里逃生。问他为何还干这种危险的事,他说:那些不捕蛇的乡亲们因为交不起税,被逼死的更多。他捕蛇每年只冒两次性命危险,而那些乡亲们却天天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他宁愿一辈子捕捉毒蛇。为此,柳宗元无限感慨地说:古人讲苛政猛于虎也,谁知道赋敛的危害比毒蛇还要厉害啊!柳宗元在其种树郭橐传一文中,又从工匠郭橐的植树原理,一直写到治理社会所应遵循的法则。他强调干什么事都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一些官吏滋扰百姓,搅得民不聊生的行径
为了教化百姓,柳宗元还撰写了天对、天说、非国语等文,对当时蒙蔽人民的灾祥、福佑、命数、禄相、卜筮、谣应、神怪和妖异之说,进行了一一批驳
柳宗元在柳州生活了4个年头。在他47岁时,病死在柳州任上。死后,柳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主动集资为他盖了庙宇。这座庙,至今仍矗立在柳州市的柳侯公园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