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不还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晋书·桓温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这句话虽然讲的是东晋权臣桓温,但也间接表明一个事,诸葛亮曾经带着百名士兵入朝,带着武器面见皇帝。
这是什么道理?入宫见圣上如何能携带利器,又怎么可以带士兵?作为世人眼中的忠臣,诸葛亮为何有这样不敬天子,甚至是威胁天子的举动呢?而且为何刘禅已经成年了,诸葛亮还不归还权柄给刘禅,反而仍是自己理政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白帝托孤,临危受命
《出师表》记载,“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当初关羽镇守荆州,眼看就要攻下曹魏在此地的势力范围,给其一个下马威,同时扩大自身威势。谁曾想,原本是盟友的东吴早就与曹操勾结,趁着关羽北伐,狠狠地偷袭其后方。好巧不巧,又碰上镇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士仁叛变,打得关羽措手不及。
在节节败退之际,关羽父子被擒获,最终丧命。刘备不仅失去了一员大将,也失去了荆州原有的地盘。惊怒又大悲的他,誓要孙权付出代价,于是带兵讨伐东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奈何七月出征,第二年六月便被击败,刘备只得仓皇收兵。
这一战,不仅没能如刘备预想的那样为关羽讨回公道,反而大败,蜀汉的兵力被消耗,自己也因此患病,身体每况愈下。不仅如此,刚刚建立的政权还面对着曹魏与东吴的虎视眈眈。想到此,刘备更是彻夜难眠,故而身体越发虚弱。这可不正是“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嘛。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刘备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招来诸葛亮,把身后之事托付于他,命他照顾好蜀国,顺便辅佐自己的儿子。他甚至还说,若是自己的儿子不堪大用,“君可自取”。
面对君主这样的厚望与信任,诸葛亮自是不敢辜负,内心也大为震动和感激。临危受命的他,从此便下定决心用一生来报效刘备的信任与赏识,“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不仅这样想,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在内维持朝政,悉心教导刘禅;在外北伐曹魏,誓要平定中原,以了先主心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用在他身上,实在不为过。
那么这样一个一心为蜀的人为何不还政于刘禅,又为何要带士兵与武器入宫呢?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首先来说说带士兵与武器入宫这件事,这其实是我们误会了这句话。古代文言文一般是省略主语的,这里的“诏温依诸葛亮故事”就是如此。“诏”是动词,在这里是谓语,它的主语自然是朝廷,是皇上。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朝廷下诏,给予桓温诸葛亮那样的待遇。
那诸葛亮又是什么待遇呢?《三国志》记载,“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这就表明,是朝廷主动赐下这些武器和士兵的。那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是告诉受赏的人,你可以造反,可以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吗?当然不是,朝廷又不是傻子。
斧钺这一类事物,不仅仅是兵器,更是权力的象征。赏赐这些给臣子,其实是代表朝廷对忠臣的信任与嘉奖。所以,诸葛亮受到这些赏赐,其实是刘禅对他的尊敬与信任的表现,是他的忠贞高节体现。
至于还政这件事,诸葛亮当然考虑过,但是让刘禅一人场控大局实在令人堪忧。当时的蜀汉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自身实力弱小,比不上曹魏与东吴,朝廷内也不是一片祥和,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面对复杂的局面,就是诸葛亮都要慎之又慎,更何况刘禅这个毛头小子呢。
所以为了大局考虑,为了蜀汉的长期存亡,诸葛亮并没有让刘禅独掌大权。但这也不代表他要取代刘禅,自己称王。从前后出师表中那些情真意切的句子,还有其中蕴含的为君之道,咱们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从来不是不还政给刘禅,只不过是打算一步一步慢慢教刘禅长大,等他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君主。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等到这一天,就永远地离开了。只能带着满腔遗憾与疲惫,在地下长眠。
诸葛亮这一生,为国为君,为民也为天下,他的忠贞死节,他的淡泊名利,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每一个人钦佩。
因为刘禅的才能并不出众,而且诸葛亮想要尽快一统江山,对得起他的主公刘备。所以他只是让刘禅做挂名天子,而没有还政于刘禅。
虽然历史上对于刘禅这个人褒贬评价不一,但是有一个看法却是统一的:刘禅这个人有小智慧,但是并没有大才能。关于刘禅的小智慧,主要是因为刘禅成为了历史上少数灭国之后还能善终的一国之君。有些人从刘禅的这个事情里面分析,他其实是大智若愚的一个人,看似比较愚钝,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对于人心的把握以及猜测是十分到位的。
不过就算他在这个方面有多么出众的才能,都不能够代替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缺陷。
相信读过《三国演义》或者是看过《三国演义》相关影视作品的朋友们就会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那是声泪俱下、感人肺腑的。我们先不讨论刘备说那些话的内层意思,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刘备对于刘禅能够守住江山是不抱希望的。所以他选择让诸葛亮来帮助刘禅坐稳江山,日后找一个好的时机进行北伐,一统天下。
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父,连刘备对于自己的儿子刘禅能够做好蜀国君主都没有信心,这叫从侧面反映出了刘禅的才能并不足以支撑他治理蜀国。连刘备都能看的出来的事情,聪明无比的谋士诸葛亮自然也是一清二楚的。因此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把权力握在自己手里,积极组织北伐完成刘备的志愿,然后北伐成功把一个平安的、完整的江山交到刘禅手里。
如果他选择把权力交给刘禅,那么势必就会造成全部不集中效率低下的问题。
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肯还政于刘禅。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诸葛亮传中,是没有的,出现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说东晋朝廷让桓温模仿诸葛亮的故事,跟诸葛亮一样当个忠臣,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说的是,这可能吗?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陪同一个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里?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无论哪一个朝代,均认为诸葛亮定位是一个忠臣。诸葛亮在南征之前,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没错,诸葛亮是有随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刘禅赐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随诸葛亮上殿的,说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
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对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刘禅的年纪。古人是22岁弱冠,也就是成年,刘禅即位时,只有17岁,至少要等5年以后,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已经开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诸葛亮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管还政刘禅了。2、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对中说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榜样,诸葛亮就是想让蜀汉政权创造或达到管仲与齐桓公那样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处理实际政务,齐桓公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才让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
3、刘禅的能力问题。刘禅这个人能力如何,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表现就知道了,等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袆都去世后,刘禅就开始亲近小人,开始导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权,这是谁造成的?就是刘禅,诸葛亮会不明白吗?如果让刘禅当政,那么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刘备的心愿?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忠心的权臣,并不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权臣,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是忠心的权臣。
再来看诸葛亮对自身的安排,虽然诸葛亮身兼多职,但诸葛亮的任何职务都是不能世袭的,也不能传给后代,这就排除了诸葛亮纂权的想法。再来看诸葛亮的家财,诸葛亮本来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里虽然不是很有钱,但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到后来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财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一个既不贪财,又没有世袭权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难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0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一生勤勉执政,崇祯皇帝的一生有多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