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允炆为什么会成为皇帝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朱允炆是不是靠朱元璋才当上皇帝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朱元璋称帝之后,嫡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乃是顺理成章,可惜朱标早逝,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朱元璋必须要从皇孙之中挑选一个储君,然而朱允炆却并非第一继承人,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将其扶上的储君之位,并最终使其顺利登上皇帝宝座。
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朱允炆并非第一顺位继承人
对于明朝皇位的传承顺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训》(成书于洪武六年)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即皇位传承不得“弃嫡立庶”。
作为国之储君的太子朱标,其先后纳有两位太子妃,共生有五子,其中正室常氏生有嫡长子朱雄英和嫡次子朱允熥,而侧室吕氏则生有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之后,因嫡长子朱雄英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便夭折,此时的皇位储君第一顺位继承人应该是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嫡次子朱允熥,而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不过是庶长子罢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便是朱标的正妃在生朱允熥时难产而死,而侧室吕氏则被扶正成为太子妃(扶正时间不得而知),如此一来,朱允炆便拥有了半个嫡子的身份。然而,储君乃是国家大事,这“半个嫡子”的身份仍然不足以使其与朱允熥公平竞争。朱元璋为何最终选定了朱允炆,朱允炆的母亲应该起了大作用
虽然《皇明祖训》成为了朱允炆成为储君的最大障碍,但“祖训”却是朱元璋本人所立,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乃是一位极为强势的帝王,在立储这件事上,他毫无疑问拥有着“一票否决权”,而大臣们却不敢对此说三道四。
那么,朱元璋为何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间选择了朱允炆呢?我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朱允炆“颍慧好学,性至孝”。朱允炆之所以赢得最终的胜利,他的性格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其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昼夜不离一步,而持续时间更是长达两年。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又因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见状,甚至亲自劝说道,“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此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的朱允炆,在性格方面与朱标也极为相似,同样的温文尔雅。这些,不仅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而且令其极为满意。与朱允炆不同的是,自幼丧母的朱允熥根本毫无露脸机会,久而久之,朱元璋自然不敢将大名江山交给这个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皇孙手中。而这一点,朱允炆的母亲毫无疑问起到了关键作用。
2、朱允熥的外戚太过强大。朱标作为储君,朱元璋对他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不仅为其配备了极为豪华的东宫辅臣,在婚配上也是极为重视。朱标的正室,即朱允熥的母亲常氏,乃是常遇春的长女,虽然外公常遇春和大舅常茂均已去世,但二舅常升、三舅常森却仍然在世。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后,常常担心后世子孙压制不住这些开国功臣,甚至为此不惜大肆屠戮,对于外戚势力极为庞大的嫡孙朱允熥,他自然极不放心,而朱允炆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母亲吕氏乃是太常寺卿吕本的独生女儿,外戚实力并不强大。
自古便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作为国家的未来皇帝,储君之事不得不慎重,可惜朱元璋最终还是看走了眼,朱允炆虽然是个好孩子,可惜不是个好皇帝。而且,从其对藩王下手的时间来看,我嫉妒怀疑他的“性至孝”可能是在母亲授意下装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可是上了大当了。
这个问题就要扯到朱允炆的老爹朱标太子了!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性的皇帝了,纵观他的一生,年少时父母兄长被活活饿死,自己逼不得已做了乞丐。
而后为了生计,去了寺院当和尚,直到后来参军,才开启了他的波澜壮阔的一生。1355年正在攻打集庆的朱元璋接到喜报,马皇后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一说非马皇后所生】。这让眉头紧锁的朱元璋非常的开心,总算有件喜事了。
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称王,朱标被立为世子。在朱标的成长道路上,老爹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经常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路,治国的法理!
朱元璋曾对朱标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毫不犹豫地立朱标为太子,并对太子给予厚望,请了很多的大儒名师辅导他,如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常遇春为太子少保等,还有被称为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教导朱标!
虽然长于帝王家,可是在朱标的身上,却一点都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性。他为人温和谦卑,对父母师长尊敬,对弟弟妹妹呵护,对下臣佣人礼贤。深的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对朱标很放心的一个原因,因为朱标没有野心,也不会结党营私,更不会密谋造反。他和朱元璋的脚步是一致的,虽然对于朱元璋喜欢杀人这个事上多有分歧,但是朱标也仅仅表示不能理解,而不是要和父亲分道扬镳。
并且朱标在皇子当中的人缘极好,如!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视陕西。同时受封于这里的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
所以,众皇子们对于这个大哥也是很敬重的,没有人不服他。
只可惜朱标命短,没有等到自己坐上皇位的一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因病逝世,年仅37岁。
朱标的死让朱元璋肝肠寸断,痛哭不已,也不知道是其他的皇子们都不够出色,还是因为实在太过喜欢朱标了,于是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就是朱元璋传位给孙子的原因!
最后得出的总结就是:朱允炆有个好爸爸!
洪武年间,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在朱元璋驾崩后,朱标会顺利继位。就在事情看似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25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太子朱标画像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按理说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呢?那要不要换人呢,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呀!
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多少是有些服气的。唉,谁让自己不是长子呢,长兄为父,他当皇帝就让他当吧,毕竟自己说了也不算。但是朱标死了,朱棣还是有着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的什么呀?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还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除了我还有谁?
皇太孙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依然执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下朱元璋的儿子们真是白干了。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承者,到时不管自己是不是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这个结局却无法改变。
朱棣是有万般的不服气,奈何慑于朱元璋的威势,也不敢表现出来。直到朱允炆即位,想要削藩时,才让他产生了争夺皇位的念头。
自古便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作为国家的未来皇帝,储君之事不得不慎重,可惜朱元璋最终还是看走了眼,朱允炆虽然是个好孩子,可惜不是个好皇帝。而且,从其对藩王下手的时间来看,我嫉妒怀疑他的?性至孝?可能是在母亲授意下装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可是上了大当了。?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炆。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樉、朱棡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樉、朱棡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炆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了。 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选定皇位继承人最终拍板人是皇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允炆确实是靠着爷爷才当上皇帝的。但是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并不是朱允炆。
纠结的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痛失爱子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是朱棣,他曾在东角门召集群臣商量,说道:“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
朱元璋说出这一番话,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朱棣贤明、仁厚,和朱元璋有很多共同点,能力突出,是继承皇位的好人选;另一方面老二秦王草菅人命、做事荒唐,老三晋王也是个不成大器的角。诸王和武臣跋扈的局面在洪武晚期已经形成,只有年长老道的朱棣能够驾驭。朱元璋倾向的是立贤!
刘三吾的建议
刘三吾是使朱元璋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人物,刘三吾说:“君言是也。惟秦、晋二王如何?”皇上您这样说,把秦王和晋王放在哪里?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哇哇大哭!其后,刘三吾又说:“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刘三吾这个人,为人坦诚,自号“坦坦翁”,一下子就说到关键点上了。
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欲立万世之法,在继承人的选择方式上自然不得马虎,尽管朱棣很优秀,但是他前面还有两位哥哥。朱棣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妃子,作为一个庶出的儿子,朱棣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太子朱标这一脉中选择。
朱允炆的优势朱允炆虽然不是嫡长子,而且不是皇后所生。但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英雄八岁就死了,次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是有顾忌的,因为朱允熥的母亲是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
朱元璋担心传位给了朱允熥,到时候主少国疑,常、蓝两个外戚集团会架空朱允熥,很容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从而动摇老朱家的统治。朱允炆年长,自然就是皇长孙!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身上有老年人朱元璋最看重的品格——孝顺!朱标生病后,朱允炆在身边照顾了两年,昼夜不暂离。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份上,相当不错了。朱标死后,朱允炆更是“居丧毁瘠”。
朱元璋看着心疼,说道:“你这么孝顺,可怎么替我想想啊!”老年丧子,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孝顺的孙子给了朱元璋一定的心理安慰。
除此以外,朱元璋早年间治理国家用重典、下猛药,晚年他也意识到了这并非长治久安之策,想要改变治国策略。等朱元璋把一切障碍扫除了,宽厚仁爱的朱允炆做一个守成之君最合适不过了!
一言以蔽之,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有运气,有朱元璋的喜爱,也有贵人帮助,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