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神医安道全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金枪手徐宁,征方腊时在杭州北关门意外中伏,副手井木犴郝思文被方腊军生擒,而徐宁脖子中了一箭,在大刀关胜的救护下,才从方腊骑兵的追杀中保住性命。谁曾想,射中徐宁的是毒箭,宋江亲自探望,看到徐宁的惨状,不禁发出:“神医安道全已被取回京师,此间又无良医可救,必损吾股肱也”的感慨。
神医安道全,虽然不会武艺,在梁山排名也不算高,但此人却是水浒世界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大夫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但医卜星相在古代只能位列“中九流”,安道全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最起码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当年宋江为解救卢俊义,发兵攻打大名府,大名府是北宋的北京,城坚池深,一时间无法攻破,而且时逢隆冬,梁山军远征劳师动众,损耗极大。宋江一筹莫展,在中军帐伏枕而卧,半夜梦到已故的晁天王,显圣报信。晁天王说宋江当有百日之厄,只有江南的地灵星到来才能化解。宋江梦醒后,向吴用询问,吴用也不解其意。
宋江攻城无法,忧心忡忡,结果第二天便病倒在床,众头领前来探视。宋江后背上长了毒疮,吴用命人寻访良医,但没有效果,浪里白条张顺听闻宋江患病,便推荐江南建康府的名医安道全,他曾经治好张顺母亲的背疾,宋江哀求张顺,前往江南寻找安道全,救他一命。
吴用给张顺准备二三十两白银当盘缠,并另取一百两蒜条金做给安道全的酬金,张顺也不敢耽误,当即南下,前往建康。而吴用代替宋江传令,班师回梁山,大名府的李成、闻达也不敢追赶。
张顺晓行夜宿,远赴江南,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扬子江边,正巧此时赶上大雪,江上少有渡船。张顺为救宋江性命,也顾不得许多,坚持雪夜渡江,结果慌不择路,误投贼船。撑船的艄公看到张顺行李沉重,知道其中必有金银,便跟船上另一位年轻后生设计,诱张顺烤火。
张顺连日疲惫,还要赶路,于是吃完饭后,倒头便睡,被那位年轻的后生绑住双手。等到张顺发觉,才知道自己上了贼船,有趣的是,张顺的胞兄“船火儿”张横,在浔阳江上,便做的是这类买卖。那艄公答应张顺请求,将他丢入扬子江,并杀掉那年轻的后生,自己一人独占金银。
没想到,张顺水性极佳,在江中咬断绳索,浮水游到南岸,看到前面有人家便去投宿,在此结识了活闪婆王定六。张顺听闻王定六介绍,那个艄公便是“截江鬼”张旺,王定六将家中十几两白银送给张顺,做聘请安道全的酬金。张顺来到建康府,进城后,径直来到安道全的医馆,见到安道全倒身下拜,说明来意,希望安道全能解救宋江。
安道全听闻宋公明生病,有心前往,但因发妻亡故,安道全跟建康府的烟花女子李巧奴,二人关系火热。安道全也不避讳,带张顺来到李巧奴家,李巧奴出言拦阻,沉溺于温柔乡的安道全难以自拔,张顺对李巧奴恨之入骨。
安道全喝得酩酊大醉,在李巧奴家安歇,李巧奴看不起张顺,让他在门房休息。初更时分,截江鬼张旺来到李巧奴处,拿出十两黄金博美人芳心,张顺躲在门房中看罢,怒不可遏,在夜半三更时分动手发难,将李巧奴和虔婆跟两个丫头杀死,截江鬼张旺跳墙逃走。张顺为断了安道全的归路,在室内粉墙上留下“杀人者安道全也” 。
安道全酒醒后,发现自己摊上人命官司,只能被迫上梁山避祸,张顺淹死张旺报仇,邀请王定六上梁山报恩,众人结伴齐上梁山。半路上遇到神行太保戴宗,戴宗先带安道全回梁山诊治宋江。宋江虽然病得沉重,但安道全是医科圣手,内外皆通,不出十日,便让宋江转危为安。
宋江脸上曾有一道金印,是当初发配充军所致,而林冲、杨志、武松等人脸上皆有,但宋江认为影响美观,而且去东京汴梁不方便,便让安道全施术消除。梁山排座次时,安道全位列五十八位,星号地灵星,负责医治梁山好汉。
征辽时,没羽箭张清大展神威,飞石打将,力挫辽军。结果被辽将天山勇,用漆抹弩暗算,被一弩矢射中咽喉,被众将救回,张清在安道全的救治下,才得以保全。虽然安道全没有上阵杀敌的本领,但救治伤患安道全当立首功。
征方腊时,因为道君皇帝偶感微恙,身边御医束手无策,宋徽宗下诏将随军征战的安道全,讨要回京,御前听用。结果军中缺少良医,梁山军因伤病而亡者不计其数。徐宁、曹正、王定六中药箭身亡,杭州城爆发瘟疫,正偏八位将佐染病,结果张横、穆弘、孔明、朱贵、朱富、白胜先后病故。
病关索杨雄死于背疮,杨志在丹徒病故,林冲风瘫半年之后病亡(央视版林冲被气死),时迁因感染搅肠痧去世(央视版时迁在瓮城被巨石砸死)。安道全的离去,梁山军因伤病而亡的好汉多达十余人,可见安道全这类军医的地位是多么至关重要。
《水浒传》结尾,交代安道全的结局,说他在太医局,做了金紫医官。按照北宋官制,能称为医官的,肯定不是普通太医,品秩序在翰林医官以上的。从江湖游医,当上给皇帝看病的御医,还是在太医院当差的医官,可见有专业技术的安道全,在朝廷还是挺吃香的。
梁山好汉大结局(始自征方腊)
1 入云龙 公孙胜(出家)
2 玉臂匠 金大坚(御前听用,后任职于内府御宝监)
3 紫髯伯 皇甫端(御前听用,后任御马监大使)
4 圣手书生 萧让(受职于蔡太师府)
5 铁叫子 乐和(王都尉府中使令)
6 云里金刚 宋万(战死于润州)
7 没面目 焦挺(战死于润州)
8 九尾龟 陶宗旺(战死于润州)
9 青面兽 杨志(患病,寄留丹徒,后病逝)
10 百胜将军 韩滔(战死于常州)
11 天目将军 彭汜(战死于常州)
12 白面郎君 郑天寿(战死于宣州)
13 操刀鬼 曹正(战死于宣州)
14 活闪婆 王定六(战死于宣州)
15 丑郡马 宣赞(战死于苏州)
16 金眼彪 施恩(战死于常熟)
17 独火星 孔亮(战死于昆山)
18 神医 安道全(调御前听用)
19 井木犴 郝思文(战死于杭州)
20 金枪将 徐宁(伤于杭州,后死于秀州)
21 浪里白条 张顺(战死于杭州)
22 小霸王 周通(战死于独松关)
23 没羽箭 张清(战死于独松关)
24 双枪将 董平(战死于独松关)
25 花项虎 龚旺(战死于德清)
26 插翅虎 雷横(战死于德清)
27 急先锋 索超(战死于杭州)
28 火眼猊 邓飞(战死于杭州)
29 赤发鬼 刘唐(战死于杭州)
30 丧门神 鲍旭(战死于杭州)
31 通臂猿 侯健(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32 金毛犬 段景住(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33 船伙儿 张横(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4 没遮拦 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5 毛头星 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6 旱地忽律 朱贵(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7 锦豹子 杨林(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痊愈)
38 白日鼠 白胜(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9 小遮拦 穆春(看视病人)
40 笑面虎 朱富(看视病人,后病逝于杭州)
41 立地太岁 阮小二(战死于乌龙岭)
42 玉幡竿 孟康(战死于乌龙岭)
43 两头蛇 解珍(战死于乌龙岭)
44 双尾蝎 解宝(战死于乌龙岭)
45 矮脚虎 王英(战死于睦州)
46 一丈青 扈三娘(战死于睦州)
47 铁笛仙 马麟(战死于乌龙岭)
48 锦毛虎 燕顺(战死于乌龙岭)
49 赛仁贵 郭盛(战死于乌龙岭)
50 小温侯 吕方(战死于乌龙岭)
51 九纹龙 史进(战死于昱岭关)
52 拼命三郎 石秀(战死于昱岭关)
53 跳涧虎 陈达(战死于昱岭关)
54 打虎将 李忠(战死于昱岭关)
55 白花蛇 杨春(战死于昱岭关)
56 病大虫 薛永(战死于昱岭关)
57 摩云金 欧鹏(战死于歙州)
58 菜园子 张青(战死于歙州)
59 中箭虎 丁得孙(死于歙州)
60 圣水将军 单廷(王玉)(战死于歙州)
61 神火将军 魏定国(战死于歙州)
62 青眼虎 李云(战死于歙州)
63 石将军 石勇(战死于歙州)
64 霹雳火 秦明(战死于青溪)
65 险道神 郁保四(战死于青溪)
66 母夜叉 孙二娘(战死于青溪)
67 出林龙 邹渊(战死于青溪)
68 摸着天 杜迁(战死于青溪)
69 催命判官 李立(死于青溪)
70 金钱豹子 汤隆(死于青溪)
71 铁臂膊 蔡福(死于青溪)
72 短命二郎 阮小五(死于青溪)
73 花和尚 鲁智深(坐化于杭州)
74 行者 武松(出家并终老于杭州)
75 豹子头 林冲(病逝于杭州)
76 病关索 杨雄(病逝于杭州)
77 鼓上蚤 时迁(病逝于杭州)
78 浪子 燕青(出走于杭州)
79 混江龙 李俊(诈病于苏州,后出海,为暹罗国之主)
80 出洞蛟 童威(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1 翻江蜃 童猛(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2 神行太保 戴宗(终老于泰安州岳庙)
83 活阎王 阮小七(终老于石碣村)
84 小旋风 柴进(辞官务农)
85 扑天雕 李应(返乡)
86 鬼脸儿 杜兴(伴李应返乡)
87 大刀 关胜(后病逝)
88 双鞭 呼延灼(后抗金阵亡)
89 美髯公 朱仝(后立战功)
90 镇三山 黄信(仍任青州)
91 病尉迟 孙立(仍任登州)
92 小尉迟 孙新(随兄回登州任用)
93 母大虫 顾大嫂(随夫回登州)
94 独角龙 邹润(辞官返乡)
95 一枝花 蔡庆(返乡为民)
96 铁面孔目 裴宣(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97 锦豹子 杨林(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98 神算子 蒋敬(返乡为民)
99 神机军师 朱武(投公孙胜出家)
100 混世魔王樊瑞(投公孙胜出家)
101 小遮拦 穆春(返乡为民)
102 轰天雷 凌振(仍受火药局御营任用)
103 玉麒麟 卢俊义(被毒毙于淮河)
104 呼保义 宋江(被毒毙于楚州)
105 黑旋风 李逵(被宋江下毒,死于润州)
106 铁扇子 宋清(患病在家,不详)
107 智多星 吴用(自缢于宋江墓前)
108 小李广 花荣(自缢于宋江墓前)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内容围绕在梁山泊称覇的强盗。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关于它的作者,明人记载不一。郎瑛《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大致有三种观点:
1,全书皆由罗贯中所著。
2,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
3,整部小说完全由施耐庵一个人写。这种观点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第一种说法早於明朝已经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施耐庵是捏造出来的人,真实中并不存在。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之间亦有以下两种意见: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则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也就是说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累积型群众创作,无疑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曾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创造性的劳动是不容抹杀的。
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另外,你的问题有宋江不接受招安,有多少胜率打败朝廷,我的意见是:几乎为0,因为朝廷虽然腐败,但是梁山好汉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或者说吸引广大穷苦农民跟着造反的口号)在离山东不远的河北一带又有朝廷的边军,这部分军队的实力是很强的,毕竟常年和辽军对抗,梁山好汉毕竟没有野战能力,打打山地战、水战和巷战还行,要说大军团作战,就差远了(首先就没有一只强大的骑兵部队),另外梁山好汉没有广阔的根据地,不能持续作战,只能成寇,不能成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0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