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东汉的门阀世家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西汉又称前汉,东汉又称后汉,但无论“前后”也好,“西东”也罢,都是为了区分这大汉王朝的两个阶段。
有些人认为东汉不能算西汉的延续,而是另一个全新的朝代,但无论从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来看,还是从东汉自身的认同来说,东汉都是西汉的直接延续,甚至刘备的蜀汉也一样是汉朝的延续,所以蜀汉又称“季汉”。
不过,就像后来的东晋与西晋、南宋与北宋不完全相同一样,东汉与西汉也确实不同,或者说二者在中国古代史上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
011、真正终结旧贵族时代的是西汉
我国的历史分期有许多种,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说,秦朝之前的我国属于贵族政治,是封邦建国时代,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时期。这里的封建与我们今天常说的封建不同,我们现在认为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从社会形态来区分的,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历史的。
终结“封建制”的是“郡县制”。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始于秦始皇,但由于秦朝的二世而亡,所以,这一制度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所以,当陈胜振臂一呼起兵造反后,当年的六国贵族便纷纷复国。
于是,除了项梁和项羽(楚)之外,还有田荣(齐)、魏豹(魏)、陈余(赵)、张耳(赵),甚至张良(韩)等等这些代表先秦时期“封建制”的既得利益者,均反对陈胜称王,然后试图把楚怀王打造成另一个“周天子”,恢复秦朝统一之前的战国时代。
而这一过程的巅峰便是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天下,“后战国时代”正式形成。
楚汉之争是又一次秦灭六国。刘邦能得天下,当然离不开汉初三杰,尤其是兵仙韩信的辅助,但我们也要看到汉军的主力其实就是“老秦人”,刘邦的属下除了最初追随其起兵的部分之外,均为秦人。
而刘邦在与项羽荥阳对峙之时,韩信北上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之后东击齐,南灭楚,与当年王翦、王贲灭六国如出一辙,是第二次秦灭六国。
刘邦从称帝到去世只有七年。汉初,刘邦迫于特定的形势,只能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也就是承认异姓王的存在。但异姓王一直是他的心头大患,他在位的七年几乎都在为消灭他自己封的异姓王而努力,这场战争,其实并不亚于击败项羽。
七国之乱是旧贵族时代的尾声刘邦消灭了异姓王,但建立了同姓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可是,异姓王会反,同姓王也不会例外。当异姓王消失之后,王便扮演了当年旧贵族的角色。
最终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最终使实封的同姓王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封邦建国”,旧贵族时代一去不复返。
022、东汉重建了新贵族时代
东汉的立国基础与西汉不同,刘邦的身边聚拢的王侯将相几乎都出自底层,包括刘邦本人;而东汉不同,东汉的建立本身就是靠的地方豪强。
刘秀和其建立东汉的班底——云台二十八将,基本上都出自南阳集团、颍川集团、河北集团和关陇集团。所以,东汉从立国便与西汉不同,西汉的皇权相当强大,但东汉的皇权则逐渐没落,被宦官和外戚所掌控。
不过,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应当说西汉后期便出现了这一苗头,比如宛如伊尹、周公再世的霍光,再如篡位建立新朝的王莽均出自外戚集团。
外戚和举孝廉是新贵族形成的温床。皇帝最信任的人不外乎外戚和宦官,但与外戚相比,宦官不会篡位,所以往往更值得信任。不过一般来说,当外戚做大时,皇帝便会联合宦官消灭外戚,之后当宦官尾大不掉时,皇帝又会利用外戚诛杀宦官。然而,由于东汉后期的皇帝年龄越来越小,根本无力控制外戚和宦官,于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掌,皇帝变成了傀儡。
而外戚和宦官在地方的势力,便逐渐成为地方豪强,也就是世家大族的先声。
举孝廉,察举制,是从汉武帝之时便开始的选拔人才的手段,靠的是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从平民或者低级官吏当中选拔人才,“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
选拔人才,虽然在道德、品行、才能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标准,但“举贤不避亲”的情况注定了这一制度会将人才局限在一个范围之内,而这也正是世家大族逐渐形成的基础。
世家门阀,是一个新贵族集团,他们在两晋南北朝时代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这一集团的形成正是在东汉时期。
这与东汉的 立国基础有关,同时也是由当时选拔人才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或者说也是当时造纸术不发达、印刷术没有发明,文化传播的范围极小,于是知识被掌握在了新贵族手中。
033、门阀世家的消失要到科举制的大兴
贵族制,本质上是文化不发达的表现,是知识局限在一个小圈子范围之内的结果。
从科技的角度来说,秦汉之时,甚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并不比先秦时期强太多,所以虽然有了更为有效的郡县制作为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手段,但选拔人才依然是一个难题。魏晋时期甚至将汉朝的察举制直接变成了“九品中正制”,完全确立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
不过,与先秦的旧贵族时代不同,门阀世家这样的新贵族还是要依附皇权的,并不能真正成为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或者说,他们只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越的地位。
门阀世家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后期,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知识的传播,科举制在宋朝的大兴,世家大族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西汉曾终结了我国古代的旧贵族时代,但东汉又重建了一个新贵族时代——门阀世家,而从宋朝开始,用史学家钱穆的话来说,我国事实上进入了一个平民社会时代。
两汉时期的宗族豪强和门阀士族其实这二者从财力上而言是一回事的,不过在组织性质方面却不是一回事。
宗族豪强,可以直接理解为土豪家族。他们的财产大部分是土地财产,在两汉时期,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农民无力维系下去土地的,便把自己的土地卖给地主,地主于是便逐渐积累了大片土地,成为土壕。他们会雇佣佃农来劳作,佃农们每年给地主们交租。
这种豪强或者说大地主,因此就具有了非常雄厚的财力、拥有了大量人口。他们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所以会借助手中的武力和钱财,要么挟持地方官吏、要么与地方官吏同流合污。总之,他们可以理解为汉代基层自治头子的角色,未必是特别有文化的“文化世家”,但是一定是特别有钱、有土地的势力大族。
而门阀世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他们是既有财力、有权力又有知识的家族。这源于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当时文人们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仕途,不识字的人一般是不可能被选去当官的。
当时东汉私人讲学传经风行,那些地主们便垄断教育,将学术、书籍传给自己的后代,后代们学习知识,天然具有出仕资格。他们以传经相标榜,提升威望,形成身份尊贵的“累世经学”家族,又借助“察举制”的制度,从“累世经学”变为“累世公卿”。
此外,这些家族大多联系紧密,他们通过联姻关系、师生关系等形成一个难以进入的“上层圈层”,这些精英集团对中央和地方政权进行控制,便形成了门阀世家。
1、传承不同
世家大族是门阀大族的前身,前者的政治权力不是合法世袭的,要通过察举的形式来粉饰一下,而后者则是生来就有政治权力的世袭贵族。
2、选取制度不同
汉主要是靠裙带关系,都是皇亲国戚。而晋的门阀大族主要是对建立晋朝有功的后代。权力世袭,官职世袭,把持了察举制。晋少有显赫的皇亲国戚。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汉代,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察举是汉代低级官吏或儒生向上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制往往只注重所举之人的出身和家世。于是,豪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纷纷互相推荐亲属故友。同时,士人为了做官,也往往投靠依附于豪族,建立师生关系,成为豪族的“门生”,而豪族则被称为“宗师”。
豪族往往会将有利于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生荐举为官。 征辟制,是指一些官吏本人,可直接选拔人才到自己官衙中做官。同样为选官与入仕的重要途径,征辟制为豪族发展个人势力开了方便之门。这样,他们便征辟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为官,被称为“举主”,而被征辟者自然要依附于“举主”,被称为“故吏”。两者之间形成了隶属关系。故吏依附于举主,往往要随同举主出征、调转。
历史影响
这些选拔官吏的制度,使豪族子弟顺利进入官场,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这些家族还利用这些制度,把较小的家族或某些中小地主以“门生”、“故吏”的名义招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个以某一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势力。
同时,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经学兴盛。不少著名的儒者,世代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业,而且形成了学术垄断。他们授业范围广泛,许多官吏都出自其门下。受业者以弟子自居,弟子的弟子则为门生。他们的弟子动辄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样,就在大小官吏之间,涂上一层师生色彩。这些大族累世为高官,累世传授经学,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门阀大族
世家大族被称为门阀,士族、世族,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世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重要内容。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治经学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汉朝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征辟制,这些家族的子弟因经学才干进入官场。这些家族一方面因为家学而屡出官宦,另一方面也因为察举征辟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于是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现象,也导致了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豪门世族形成后,与寒门庶族针锋相对。九品中正制实行后,门阀士族进一步壮大,东晋时甚至出现了门阀政治。南北朝时期皇权崛起,但门阀士族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隋唐时期,皇权有意打压门阀,但门阀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五代时期,经过一系列打击的门阀士族出现了分野,一部分向上进入官僚士人阶层,另一部分向下进入了平民百姓之中。到了北宋时期,门阀士族不复存在。
门阀为何而出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的设置和统治集团的封闭化为门阀崛起提供了条件。东汉时期,官学衰落,造成了学在家族的局面;与此同时,因战争的缘故,统治集团走向了封闭,九品中正制虽为抑制门阀而设,但仍需由门阀进行执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成为了门阀政治的温床。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东晋皇室衰微,不得不依靠侨姓世族和吴姓士族,导致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二是经济制度为门阀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东汉时期,门阀士族往往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晋朝的占田制和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也对门阀士族侵占土地提供了便利,门阀士族也利用混乱的形势将大量百姓变成了自己的部曲,甚至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门阀又为何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其根基被摧毁。在政治上,皇权的打压和庶族的冲击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南朝,北府军势力崛起后,庶族开始上位。南朝皇帝多为武人出身,实行了“武将执兵柄、寒人掌机要、皇子镇要藩”的政策,逐步夺走了门阀手中的实权。在北朝,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皇权得到了强化,门阀势力无法威胁到皇权。在这种情形下,官僚政治开始复兴。在经济上,均田制的瓦解导致士族失去了经济基础。均田制实行后,地方基层实行了三长制,但三长仍由宗主担任。但是,均田制瓦解后,大量部曲逃亡,致使门阀士族的经济优势不断削减。在文化上,官学的复兴和科举制的实施使得士族的文化优势下降。南北朝时期,皇权便开始着手打击门阀。官僚政治复兴后,官学开始复兴,寒门庶族也可以获得充足的文化资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实行唯才是举,不再以出身决定仕途。皇帝也有意扶持庶族,在科举制度设计上向寒门倾斜,使得门阀无法操控科举。在社会上,士族阶层的稀释导致士族影响力的削弱。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鲜卑贵族门阀化,并实行了定姓族的政策,扩大了门阀阶层的家族数量。唐朝时期,通过编纂《氏族志》和《姓氏录》等谱牒,使得新门阀崛起,不断稀释门阀阶层。门阀越来越多,导致无法再次出现东晋时期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除此之外,孙恩卢循起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一系列战争使得世家大族受到了重创。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下,门阀士族和门阀士族政治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1.先介绍一下古代世族(士族)的概念以及特点
世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世家大族的特点(优势):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生活方式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古代的世家大族及兴盛:
提起古代时期的名门望族,不免要提到五姓七望,也可以称之为五姓七家。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河东裴氏、河内司马氏等等。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取代了秦汉时期世家地主的地位,成为地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阶层;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世家大族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
1.萌芽以及开始形成: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官僚体制渐渐发展完善,到东汉时期基本形成累世公卿制度。三国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地主门阀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世家大族形成。
2.进一步发展: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世家门阀政治。
3.发展到顶峰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族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4.走向衰落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 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
5.走向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