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时期的明朝为什么打不过几万清军和农民军起义

众妙之门 2023-06-22 20:34:58

崇祯时期的明朝为什么打不过几万清军和农民军起义

大家好,说起崇祯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说实话,明朝末年,崇祯时期,良将众多,像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等人,李世民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也不过如此了。可是为什么,在崇祯时期,他们还是打不过几万清军和农民起义军呢?

其实,崇祯年间的大部分战斗的结果,都不取决于将领的个人能力,而是数学问题。否则的话,有很多问题将无法解释。比如说,为什么崇祯十一年时孙传庭吊打李自成,到了崇祯十六年反而被李自成吊打。其实,明末的财政问题已经十分紧张了,根本喂不饱将士。

那么,明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怎么会到了连将士都喂不饱的情况呢?明末藩王势力及皇室宗亲庞大,国家供养困难。官场腐败,李自成围困北京,崇祯皇帝让大臣捐款,没有多少人响应。

然而李自成、刘宗敏进城后追脏助饷,收获颇丰。这就说明了这时的明朝官场有多么腐败了,而且明末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再加上大旱天灾等,导致饥民起义接连不断。良将多也镇压不起。曹文诏是员猛将,与农民军作战众寡悬殊而亡。

而且明末很多军队都军阀化了,可是在南明时期以前,谁也没发展成那种割据自雄的军阀。大明要真是有一堆张作霖、阎锡山这样的人打来打去,说不定还真有救。这样的军阀会爱惜自己的地盘,会搞建设,虽然也盘剥百姓,但是效率比大明官府不知高到哪里去。而崇祯朝的军阀们才是最大的流寇。以左良玉、贺人龙为代表的大小军阀通常没有固定的驻地,家属也往往要随军行动。

所以明末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流寇劫财,官兵害命,所以这些农民能不反吗?农民起义军也随之而来。所以呀,没有哪个老百姓想要当贼,是官兵逼着他们当贼。而且明军的大肆奸淫掳掠还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纪败坏。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听上级的指挥,这样的兵能够打仗吗?

而且明朝君臣长期勾心斗角,上下相欺,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对前线将帅刻薄猜忌。平时派监军太监来恶心你磕碜你,关键时刻还乱指挥军事。所以,有的时候皇太极他们想输都很难。

而清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清八旗军战士斗力强大,拥有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骑兵队伍,清军统帅都是用兵好手,“满一万,不可敌”。孔有德等投降清军,又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红夷大炮等火器武器,使清军战斗力大增。

但是熊廷弼、袁崇焕抗击后金满清兵有效果,结果还被明廷杀害,这明显是自毁长城。崇祯朝对清兵和农民军两线作战影响了良将作战效果。洪承畴和孙传庭几乎把李自成农民军消灭,又调到辽东抗清,使李自成乘河南大旱饥民众多重新崛起壮大。卢象升有勇有谋,可是指挥的“天雄军”兵力有限,和清兵作战阵亡。

所以,明军打不过几万清军,这跟名将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朝廷和官员的腐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崇祯年间,官军为何打不过农民军,岂不是不符合常理?

很正常,崇祯时期的官兵也变成农民军了,当时西北调过来两支部队,第一支部队因为上面的领导克扣他们的军粮,自己就解散了,我们不干了,回老家,都是陕西人逃回了陕西跟当地的农民军在一起了,第二支部队因为出发晚,领导就追着他们赶路,这些官兵太累了,受不了一起杀了参将跟军官,抢了银两,回到驻地成了农民军。

像这样的官兵简直太多了,他们没办法在归到自己的队伍中,只能另选出路,如果遇到了明朝的官军还会剿杀他们,最后要么落草为寇,要么就成了农民军,到处抢劫杀人,他们恨这些官兵们,不造反就活不了,到处都是武装暴乱,农民军越来越多,比官兵还要多的时候,崇祯根本就打压不住了。

黄河流域发生了十几年的大旱,农民颗粒无收,百姓穷困潦倒,吃不上饭,不少人活活饿死,他们也没办法,要么死,要么造反,让谁选择,谁都选择造反,抢富人的粮食就能活着,刚开始大旱的时候农民也能接受,但是后来越来越饿,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再加上崇祯接手的是一个腐败的政府,只知道镇压,注定了灭亡。

当时饥荒最严重的地方就是陕西跟河南,这种情况下各级官府还在征收赋税,甚至比平时收的还多,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外有皇太极,崇祯这个皇帝当的什么都不用做,就这两个人就够他忙活了,农民军越来越多,大家都想要安定的生活,所以官军根本就打不过农民军,他们命都没了,还怕打仗吗?

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清朝?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继位,他面临着大明立国以来最严峻的边境形势。建州女真在辽东羽翼渐丰,逐渐暴露出狼子野心,对关内中原沃土亮出了锋利的爪牙。明朝虽已是残灯末庙,但时势造英雄,剧烈动荡的时局中,一大批军事人才也应运而生,活跃在明帝国的对内对外战场上,人才储备的厚度远非地小人稀的清朝所能比肩。

然而,人才济济的大明朝,硬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到崇祯后期,关外万里疆土几乎沦落殆尽,只剩下一两座孤城和山海关。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问题出在明朝朝廷自身。名将戚继光,曾经给朝廷上过一道著名的奏疏《练兵条议疏》,其中有一段话,非常准确生动地记述了这种情况。

奏疏大意是:边境局势本来大有可为,但决定因素不在边防主官,却在于朝廷,不在于办实事的文臣武将,却在于朝中议论干扰影响。这种毛病年深日久,很难更改。想干一件实事,常常流言四起,朝臣议论纷纷。每到大刀阔斧振作施展时,往往畏惧众臣非议,而变的犹豫不决。或者刚刚实行了一半,却因畏惧人言,畏首畏尾,很难有所成就,反会招惹一身嫌疑。

这段话准确说明,为什么明朝坐拥名臣良将,边境战事却总是窝窝囊囊,灰头土脸。真正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却被一群袖手旁观者指点议论,饱受挑剔怀疑,动不动就被扣上一顶“通敌”“畏战”大帽子,不但事业干不成,脑袋都难保。戚继光作为过来人,深知其中甘苦。他作为明朝不世出的一代名将,威望重于一时。为了能保证北疆防务顺利进行,不得不给朝中大佬请客送礼,拉关系找靠山,才能勉强保住职位。即使这样,他的多项重要建议,都被朝中文官们尽数否决,使他郁闷成疾。

明末大兵家孙承宗,两度受命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面对险恶而行将崩溃的辽东,满朝文武一筹莫展,战守两难。孙承宗创造性提出以守为攻,构筑新城为战略基地,收复大片疆土,迅速稳定了辽东局势,堪称国之干城。就因部下一次出击失败,损失400余人,朝臣立刻群起而攻之,攻势之猛烈,连以帝师待之的天启皇帝都顶不住,被迫拿掉孙承宗,导致刚有好转的关外形势再度恶化。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却能慧眼识人,放手重用熊廷弼,治理辽东边事卓有成效。只因熊廷弼脾气暴躁,性格刚强,不肯奉迎权臣,对不法之臣毫不姑息,得罪了朝廷官僚圈子。在辽东任职期间,不得不耗费大量心力,用来与朝中文官集团打数不清的嘴官司。这样一个忠心耿耿、才干超群的大才,最终悲惨地在朝廷党争中沦为牺牲品,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一手缔造的大好形势也被葬送。

明朝腐朽没落的官僚构架,和文官集团严重的党争扯皮风气,如一个巨大肿瘤,日夜蚕食着大明朝的精气神,耗尽它最后一丝活力与生机。正直有为之士在其中难以生存立足,做好一件事,最大的阻力不是敌人,竟然是来自于自己阵营的明枪暗箭,他们的生命不是牺牲在战场上,却陨落于自己人的屠刀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