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马士英,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南明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方面得感谢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时建立的“两京”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六部行政机构;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马士英。
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十天后消息传至淮安,此时的大明不仅群龙无首,而且就连崇祯皇帝的诸子也都下落不明,既无皇帝也无储君。
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以“贤”论,立潞王朱常淓,而另一派则主张按血统亲疏,立福王朱由崧。事实上,所谓的贤明也好血统也罢,只不过是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表面文章罢了。
不过,手握大权的第一重臣史可法却态度暧昧,未表明政治立场,这直接加剧了帝位之争。这个时候凤阳总督马士英力排众议,以重兵护卫福王朱由崧直奔仪真,使得福王继位成定局,弘光朝得以迅速建立,马士英也以拥立之功成为内阁首辅。
抛开立场不论,马士英的果决对于明朝局势的迅速稳定的确立下了大功。但马士英此后的所作所为却给了东林党讨伐的口实。
在成功上位之后,马士英为感谢当年任凤阳总督时阮大铖的举荐之恩,用自己的职权启用阮大铖为兵部尚书。由于阮大铖出身阉党,马士英很快遭到东林党人的抨击,在东林党人的造势下,马士英成为世人口中的“奸臣”。湖广巡按御史黄澍甚至鼓动左良玉起兵“清君侧”。
加上弘光政权的很快覆灭,明朝遗老纷纷将原因归结为马士英谋国不忠导致,可谓坐实了马士英“奸臣”之名。鲁王政权的张岱甚至说马士英还不如秦桧、贾似道等人。
而在清朝官修的《明史》当中也沿用了明朝遗老们对马士英的评价,说他是“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
不仅如此,在“奸臣”之外,清朝还给马士英安上了“叛臣”的罪名。因为按照清朝的说法,马士英降清后曾复通唐王政权,后事觉被杀。
由此,马士英成为明清两朝公认的奸佞小人,就连马士英的家乡贵州也耻于记载,而将其从地方志中删除。
但随着近年来新史料的不断出现,对马士英其人恐怕要重新评价。
马士英重用阮大铖致使本已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加速了腐化,但这只能算作谋私利,“奸”还远远谈不上。事实上,阮大铖是个典型的投机者,东林党人在活动周延儒复职时,也曾联合阮大铖,并由阮大铖捐资20万两。
在南京城失守后,无论是有阉党之名的阮大铖,还是东林党首钱谦益,都屈膝向清军投降,唯独这位背负奸臣骂名的马士英却选择继续“抵抗”。
在清朝留存的军情奏报中,从顺治二年十月到十二月,都有马士英带兵北犯的记录(此时弘光朝已灭亡五个月)。而鲁王政权的徐芳烈所写的《浙东纪略》中也有南京失守后马士英依然带兵在杭州一带与清军作战的记载,直至战败被杀(还有说法是战败后隐居四明山佛寺,后被清军擒杀)。
可见,马士英虽然不是救世之能臣,但也绝对算不上是奸臣。至少,在部分东林党人降清的时候,这位被指斥为祸国奸臣的内阁首辅始终在坚持抗清,也算是为国尽忠了。
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就曾说过:“南明史是一段被抹杀的、被曲解的历史。马士英虽非救世能臣,亦非亡国罪魁,他虽然政治上失败了,但没有屈膝降清,晚节是值得肯定的。贵州山乡能够孕育出这样的风云人物,并非黔人的‘耻辱’,而是可引以为骄傲的”。
他并没有什么能力去改变格局,他能做的只是想要延续弘光王朝的辉煌。马士英本身能力也没有多大,但是在王朝破灭之际,他并没有选择投敌,而是选择了继续抵抗。
马士英出生于贵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来慢慢的马士英官位被提了上去,不过过后就被人以贪污的名义告了,丢了官职。后来在家闲赋的马士英遇到了阮大铖,阮大铖本身就和马士英是同一届参加科举考试的,排名也相差不大,所以两人相识,经常酒肉言欢。后来阮大铖在东林党里面有功劳,又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马士英。后来弘光帝来了,马士英因为有功,所以官位提高,自己也顺便将好友阮大铖一同提拔上来,以报当年之恩,两人成为朝中大臣。后来清军南下,阮大铖投降靠敌,而自己则选择了带领自己的剩下部队,选择了继续斗争,最后牺牲。
马士英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受到争议。因为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确实说不清。说他是坏人,是因为他根本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一直在朝廷上总览大权,没有作为,这才导致了弘光王朝衰败。但是说他是好人,也说得过去。因为他的好友都投敌了,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反而继续抵抗,好友去世了自己也到处为了丧事奔波,算得上是有情有义,是一个好人的典范。
马士英最后的结局,也一直被人所议论。因为按照正史来讲,他应该是在抗请的过程中牺牲了。但是有很多的野史考证出他并没有牺牲,反而是在晚年的时候归隐山林,还和八大山人等人有联系。不过可以证明的是,他并没有投敌,光是这一点,就看得出他是一个相当有骨气的人。
胡惟庸(安徽),陈宁(湖南),陈瑛(安徽),马麟(巩人),严嵩(江西),赵文华(浙江),周延儒(江苏),温体仁(浙江),马士英(贵州),阮大铖(安徽)。
括号里面的籍贯
汪直
大明宪宗皇帝成化年间,建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就是汪直.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西厂都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
汪直利用手中的权力,交朋结党,专权乱政,滥杀无辜,屡兴大狱.他还利用西厂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而他自己也落得个一臭万年的可耻下场.
王振
王振是大明英宗前期一个炙手可热的太监.英宗皇帝被俘的 土木堡事件 就是他一手导演的.他也在此事件当中,被激怒的将领樊忠用铁锤砸死了,结束了无耻的一生.
刘瑾
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这是大明武宗做皇帝期间,京城内外流传的口头语.这里所说的立皇帝.刘皇帝便是太监刘瑾.这个口头语形象的反映了刘瑾的熏天权势.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个貌似强大的庞然大物,竟被武宗皇帝从门缝递出的一张纸条给凌迟了!!!
严嵩
大明嘉靖中期,朝中出了一个大奸臣,他曾独揽朝纲达二十年之久,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影响颇大的人物.后世人提其他来,往往把他和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秦桧相提并论.他 就是遗臭万年,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奸臣.
魏忠贤
提起 九千岁 魏忠贤,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是个曾挥剑自宫练葵花宝典没有成功而混进皇宫的家伙.居然成了九千岁.当时九千岁的生祠遍布全国,可能与他连葵花宝典有关. 呵呵!!!
崔呈秀
在明末九千岁专政时期,崔呈秀是臭名昭著的.作恶多端的 五虎 魁首.他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把明末的黑暗统治推向了顶峰,一时多少东林豪杰惨死在他们一伙的手下.然而随着九千岁的倒台,这个不齿与世人的奸佞小人,最后不得不上吊自杀了.
温体仁
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榜眼.探花.有些惶恐,
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这是明末崇祯年间,在北京广为流传的谐语.这后一句就是影射和讽刺以温体仁为首辅的内阁.史称:体仁为人阴鸷,机深刺骨,一言辄入罪.康生同志有点象他.
周延儒
大明崇祯朝又一大奸臣.他和另一大奸臣温体仁明争暗斗,被机深刺骨的老温扳倒了.
马士英
明朝末年,南京城里的大街小巷,流传这样一个民谣:
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
相公只要钱,皇帝当吃酒;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民谣里所说的 马家口 指的就是晚明一代臭名昭著的大奸臣=====马士英.
阮大铖
阮大铖是明末大名鼎鼎的阉党人物,又是劣迹斑斑的无赖之徒,当时的人都称他是 小人中的小人
阮大铖的为人固然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他在文学艺术上却颇有成就,作诗吟赋.演唱戏曲,样样都行.他写的剧本 燕子笺.春灯谜,至今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小人中的精品!!!《宋史》论君子小人,取象于阴阳,其说当矣。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
以奸名。必其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
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有明一代,巨奸大恶,多出于寺人内竖,求之外
廷诸臣,盖亦鲜矣。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陈瑛在
成祖时,以刻酷济其奸私,逢君长君,荼毒善类。此其所值,皆英武明断之君,
而包藏祸心,久之方败。令遇庸主,其为恶可胜言哉!厥后权归内竖,怀奸固宠
之徒,依附结纳,祸流搢绅。惟世宗朝,阉宦敛迹,而严嵩父子济恶,贪无
厌。庄烈帝手除逆党,而周延儒、温体仁怀私植党,误国覆邦。南都末造,本无
足言,马士英庸琐鄙夫,饕残恣恶。之数人者,内无阉尹可依,而外与群邪相比,
罔恤国事,职为乱阶。究其心迹,殆将与杞、桧同科。吁可畏哉!作《奸臣传》。
马士英
马士英是明朝末年著名大臣,曾是南明弘光王朝首辅,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人称“马阁老”,在抵抗清军时殉国而死,却被世人指责。
马士英简介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一说字冲然),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论公允。有《永城纪略》(含《永牍》)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马士英怎么死的 马士英殉国剥皮
正史说法:壮烈殉国 清实录记载,顺治三年六月二十日,浙闽总督张存任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捷闻,令斩士英,其有功将士,所司察叙”。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获,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马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批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之”。······ 马士英在唐、鲁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
各种档案资料,和当世之人都很清楚知道马士英被俘就义而死,黄宗羲等人不敢直接否认马士英之死,而是在《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 “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乘载士英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我兵搜获,大铖、国安父子先后降。寻唐王走顺昌。我大兵至,搜龙扛,得士英、大铖、国安父子请王出关为内应疏,遂骈斩士英、国安于延平城下。” 野乘之说:寿终正寝 近些年,有学者根据明末清初诸多稗官野史的记载,考证出马士英并不如《明史》所载在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死于清军之手,而是隐居存活了二十载,生前最后六年是在江西青云圃道院同八大山人一同度过的。
马士英在正史中最后出现,是1646年。《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道:“南明弘光朝亡后次年,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史记载,马士英逃遁出家,后被清兵抓获降清,但因与明军暗通关系被杀。死后,马士英背负奸臣骂名消失在史册中。 而据马士英研究权威专家、江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陈江先生认为,马士英并未变节降清,也未被杀。他的考证是:南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有六年间,马士英息影;清顺治十八年隐身南昌青云圃道院,五年寿终正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