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岑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她的本名其实叫岑花,是壮族人。她从小就喜爱武艺,在勤学苦练下,渐渐精通兵法,成为一名武艺高强的女将。后来到了适婚年龄,按照当地的习俗,她就嫁给了一位叫岑猛的田州土官,接着就将自己的姓氏改为“瓦氏”。
然而,后来丈夫岑猛却被人诬陷,于是朝廷下令逮捕他。一气之下,岑猛就决定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他的孙子岑芝,便继承了祖业,但考虑到岑芝年幼,所以一切事宜就由瓦氏夫人做主。
在瓦氏夫人的治理下,当地百姓也算过上相对稳定的日子。久而久之,她在当地就积攒了很高的名气和威望。可是没想到,岑芝长大后,明朝要求他去镇压黎族叛乱,结果岑芝不幸牺牲。瓦氏夫人就成为众人的主心骨。
嘉靖三十三年,明朝对于倭寇的侵扰束手无策,朝廷屡次派兵镇压,结果都无功而返,当时甚至传出“倭寇不可战胜”的谣言出来。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派兵部尚书张经出马,让他担任总督,去组织少数民族的军队,共同围剿倭寇。
瓦氏夫人就在这次,得到了抗倭的机会,被朝廷任命为“女官参将总兵”。虽然这时候的她已经年过五十,在古代算是高龄了,但瓦氏夫人对于这次难得的机会很是珍惜,她立誓要将倭寇赶出去。于是,她便带着六千余广西军向沿海开进。
在这支广西狼兵中,除了有武艺高强的瓦氏夫人外,她手下还有24位神勇无敌的大将。所以虽然看起来人不多,但足以横行天下。或许有人听过山歌:“三块洋铁打把刀,挂在腰间动摇摇;谁人敢拦革命路,不断头来也断腰。”这就是描写他们的。
在之后的抗倭战争中,瓦氏夫人带领手下狼兵浴血奋战,出战三次皆大获全胜,斩杀倭寇五千余人,从而粉碎“倭寇不可战胜”的谣言。此战过后,朝廷封瓦氏夫人为“二品夫人”。
一时间,瓦氏夫人声名大噪,有的百姓将她称为“石柱将军”,有的百姓尊称她为“宝鬓将军”,大家更是将她视为“阻挡倭寇的长城”。《筹海图编》中也这样称赞她:“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可说当时瓦氏夫人令倭寇闻风丧胆。
然而此次抗倭行动还未完全结束,总督张经却突然被抓了。原来,是权臣严嵩在朝中诬陷张经,于是嘉靖就下令将其逮捕。张经是抗倭战争的统帅,他突然被抓,军中士气必然受到影响。瓦氏夫人为此很是悲愤,于是告老还乡。回去不久便病逝了,享年59岁。
瓦氏夫人是明朝抗倭女英雄,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后世了解她的人并不多。她曾经还创造出一种“瓦氏阵法”,由七人为一个小团体,作战的时候四人负责击刺动作,三人负责斩首动作,这种作战方式杀伤力极强。
后来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受她的影响,在“瓦氏阵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阵法“鸳鸯阵”。
其实闻名于世的古代巾帼英雄有很多,比如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等等,她们如今依然受追捧。可是这些大名鼎鼎的巾帼英雄,在正史中却并未出现过,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不得而知。
而瓦氏夫人,她的名气虽不如以上几位大,却是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巾帼英雄。因此笔者认为,在追捧花木兰等女英雄时,我们也不能忘了瓦氏夫人这样的抗倭女英雄,并且要传承她们的精神。
商朝王后妇好是一员名将,她曾率领商军征伐四方,击败过无数方国。有史记载妇好最多率1.3万军人攻击羌方,还有人认为妇好击败过雅利安人。妇好时代没有军事战略可方,两军列阵而战,打仗全靠士气和将领的勇敢,当然也与军队的装备也有关。妇好是一员勇将,但是谈不上是名将。
唐朝女英雄平阳公主在关中地区举兵响应李渊,无数英雄豪杰纷纷归其麾下,可见平阳长公主不仅仅是武艺过人,更是谋略过人。平阳公主有攻夺长安的不世功勋,对于李唐王朝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平阳公主死后,得到数万军人的隆重送葬,现在山西娘子关里的神像就是平阳公主。李世民的很多功劳都是平阳公主的,只不过平阳公主早死,她的功劳成了李世民的。
秦良玉是明末著名战将,获得了明朝的官方认可,在《明史》中单独记传记载她。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
瓦氏夫人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纵马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壮族人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
综合而言,平阳公主能力第一、秦良玉能力第二、妇好居三,瓦氏夫人居末。
戚继光还根据抗倭实际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特点创出了“鸳鸯阵”和“车营”这两种实战性很强的阵法,这些也是戚继光的一大成就。俞大遒在管理方面也极具智慧,嘉靖二十八年,海南琼州五指山一带有人叛乱,俞大遒被授为崖州参将,出兵镇压,取得了胜利。然后俞大遒只身前往少数民族的黎族区域,据理力争说服黎族首领,归属明朝,用汉族方法管理黎民。
俞大遒在管理方面也极具智慧,嘉靖二十八年,海南琼州五指山一带有人叛乱,俞大遒被授为崖州参将,出兵镇压,取得了胜利。然后俞大遒只身前往少数民族的黎族区域,据理力争说服黎族首领,归属明朝,用汉族方法管理黎民释义就是学问水平和独立思想精神而论,俞大猷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其应试能力强,放弃文举,改走武举之路,出于保家卫国的志向。他的事业与他的文采是经得起考验的。戚继光镇守边境效果是显著的,镇守蓟州后,多次击退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等人和土蛮的进犯。至1575年神宗时,活捉长秃,降服董狐狸,彻底收服了朵颜三部。巡抚王一鹤等赞曰:“丑虏既叛而复归,足微制驭之长策;部伍转弱而为强,尤见节练之成效” 。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视他为再生父母,因为戚家军打仗救百姓,这不是应该的吗?不,在这之前,老百姓怕官兵甚于怕倭寇,说,倭寇走了,家里还能剩点东西,官兵来了,是寸草不生。
人物经历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旧州村)土官岑璋之
女。她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生性助人为乐。长大成人以后,按照壮族土司时代官族与官族通婚以及壮族婚姻不避同姓的习俗,嫁给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称为"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乱,遭朝廷讨伐,与其子岑邦彦战败而亡。岑猛与其子死后由孙子岑芝承袭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纪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瓦氏夫人在职期间,克己砺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会秩序;同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建义学,兴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被朝廷征调到海南岛镇压黎族起义,战死于海南。于是,瓦氏夫人又负担起抚育岑芝之子岑大寿、岑大禄的责任,继续掌管州内一切政务,政绩依旧斐然。
瓦氏夫人驰骋沙场纵马杀倭的英姿画像 嘉靖时期曾任田州州事。在职时善理州政,建义学、兴教育,召集流民,稳定秩序。田州土官岑大禄年幼,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训练壮族子弟7500人出战,她的几个儿子和孙子都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卫大战倭寇,毙敌4000余人,因功被嘉靖帝封为二品夫人。
主战的总督张经被严嵩陷害入狱,瓦氏悲愤,告老还乡。不久病逝,享年59岁。
瓦氏夫人是壮族土司时代著名的抗倭英雄。广西百色市田州镇(现田阳)隆平村那豆屯东北约500米有一块田地叫"地太",壮语是太婆之地的意思。根据《镇安府志》记载,以"地太"为中心方圆一千亩的范围内,埋葬著包括瓦氏夫人及田州土司16世祖岑太禄、22世祖岑澜在内的7座土官墓。可惜近代已经全部遭到彻底破坏,大部分地面文物已经不见踪影。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1989年,附近的农民在隆平村平街屯鱼塘边找到了一块盖水沟的墓碑,墓碑的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瓦氏太君之墓",使人们又重新记忆起了这位明代的壮族女英雄。现在,在墓地的旧址修复了瓦氏夫人的陵墓,成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每年不少民众,都自觉的去那里吊念这位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
瓦氏治军
瓦氏夫人治军有方,所率部队组织建制完善,军纪严明,标志明显,奖惩分明,部队内部十分团结,所至之处,秋毫无犯,深得当地民众爱戴,无不"箪食壶浆",以迎义师。《倭变事略》、《松江纪略》、《张氏卮言》有如下记载:"以妇将兵,颇有纪律,秋毫无犯。""瓦氏虽妇人,军法甚整,下无侵。""骁勇善战,军令严明。"她经常教育所部:一不许骚扰百姓,欺压人民;二不许奸淫掳掠;三不许马踏禾田;四不许违犯军令。当她率部在泊胥关驻扎时,常到民间察访,听取民间意见,如发现部属有强取居民酒肉者,即予严厉处分。
瓦氏夫人练兵台 瓦氏夫人十分体恤士兵,在自带军粮军饷菲薄的艰难环境中,常组织士兵在作战和行军间隙上山狩猎,改善大家的生活。至今还有两首民歌流传在壮族民间,反映着瓦氏对士卒的关爱。
女声唱:"阿妹送郎去远征,千叮万嘱要记清。晚上莫忘把被盖,日里莫忘扎头巾。"
男声唱:"阿哥出门去远征,阿妹在家要放心。瓦氏叫人把被盖,日里又叫扎头巾。"
因此,瓦氏夫人统领的俍兵在战场上士气高昂,勇猛无比,拚死杀敌。俍兵以此法练习赛跑时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独具一格的练兵方法,使得俍兵在战场上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英勇无畏,似同天神兵降。打得倭寇鬼哭狼嚎,闻风而逃。后来壮族地区的民众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练兵法。仿古的"板鞋竞速"的板鞋是用长2至5米比足稍宽的木板一双。
瓦氏阵法
壮族古代兵法,以"岑家兵法"最为系统和完整。它的精粹在明人邝露《赤雅》卷上《岑家兵略》中有载:"岑氏兵法,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割首之人,虽有 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奋杀向前,不必武艺绝伦也。"(《峤南锁记》和《赤雅》"云单君兵法"所记皆同)可见"岑家兵法"较之宋代"侬智高兵法"中的"三人组",又有所推陈出新,达到了新的高度。瓦氏夫人统领俍兵抗倭时,排兵布阵精湛绝伦,扬名于世,影响较大。当时的浙江巡御史胡宗宪亲眼所见俍兵作战,并在其著《筹海图编》中盛赞他们"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由此可见俍兵统帅瓦氏夫人善用"岑家兵法"以一当十之一斑。《赤雅》"野战条"还记载了壮民善以两人为一组的野战法,即"临敌比偶而前,执枪者乍前乍却以卫驽。执驽者口衔刀而手援矢,矢尽,投驽夹刀。"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瓦氏夫人克敌至胜的法宝--"瓦氏阵法",后来被收入明代抗倭兵书《江南经略》,影响并演变成了后来戚继光的"鸳鸯阵"。"瓦氏阵法"精髓由戚继光"鸳鸯阵"吸收后被其著于兵法名篇《纪效新书》之中。其战例及兵法,20世纪八十年代被台湾三军大学收入《中国古代战史》。
瓦氏双刀功
"瓦氏双刀功"亦称"瓦氏双刀降枪法",以瓦氏夫人传下而得名。明代江浙一带许多豪杰侠士慕名拜瓦氏为师,素有"天都"侠少之称的安徽歙县人氏项元池得到瓦氏青眼收为关门弟子,并得瓦氏"瓦氏双刀功"真传。后来项元池在浙江湖州建立"绥翠堂" 武馆,专教"瓦氏双刀功"秘诀。他的名徒吴殳(江苏娄江县人)据师傅口传,写了一首《双刀歌》,热情歌颂祖师瓦氏夫人的武功及其双刀功的威力,歌云: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岛夷缘海作三窟,千万官军皆露骨。
石柱瓦氏女将军,数千战士授吴越。
纪律可比戚重熙,勇气虚江同奋发。
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园月。
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五十齐翁忽。
岛夷杀尽江海清,南纪至今推战伐。
天都侠少项元池,刀法女将手授之。
乙亥春杪遇湖上,霜髯伟干殊恢奇。
谓予长矛疏远利,彼已慎密须短器。
绥翠堂中说秘传,翔凤六月生双臂。
后来吴殳又写《短降长说》一文,进一步论述了瓦氏 双刀武功的特点及其在实战中的具体套用,称为"瓦氏双刀降枪法"。从此,"瓦氏双刀功"就在浙江扎根,流传至今。
吴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诗人兼武术家,一生从师众多,拳脚以外,尤擅枪术、刀术。以他的成名绝技双手刀来看,他是瓦氏夫人关门弟子项元池之徒,算是瓦氏再传弟子中的翘楚。后来吴殳矢志反清,周游天下广交天下豪杰,学习各门各派武术。有资料显示他曾经系统地学习掌握了日本单刀,对日本刀术也做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曾著《单刀图说》一书,称"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令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50岁那年他在河北遇到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前明遗老,这位不肯透露真实姓名的老人传授了一套"渔阳剑"给他后从此不知所踪。吴殳感于单械与双械各有长短,终于成功将渔阳单剑、日本单刀、瓦氏双刀融为一体,创立了一门新的武术--双刀十八式,从此遇敌,右手刀中混入剑刺之法,左手刀则纯施刀法,以左右撩刀等八势为核心,以"避虚就实"为以短破长的要点,终于成为一代武术名家。由此可见,"瓦氏双刀功"影响深远,造就了一代代知名或不知名的武术家,这点毋须置疑。当今在西南当地,"瓦氏双刀功"这一称呼依然存在,影响仍在。
瓦氏接受抗倭任务后,督府派南京车驾司主事阮文中前来迎接。当时瓦氏打算以田州"俍兵"一万三千(一说八千)人应调,上司没有同意,只准四千多名。各地土司从征兵额是:田州瓦氏所统头目钟南、黄仁等部有步兵四千一百多名,而归瓦氏统率的队伍有归顺州土目黄虎仁等所部八百六十名,战马四百五十匹,瓦氏并带随从兵四十多名;那地州州官之弟莫昆、莫从舜等所部五百五十名;那地州土目罗堂等所部五百九十名;东兰州土目岑褐等所部七百五十名。出征前,"时有定律(乡)三虎,抹马(乡)五豹,智力出众,拜倒膝前,愿为附将。""三虎"、"五豹"皆黄姓。瓦氏夫人统率大军时有二十四猛将,加之"俍兵"与生俱来勇猛强悍,这是因为在明代土司时代的桂西壮族家庭,凡生下男孩,往往将他当作未来的"俍兵"(壮族士兵)而加以训练。男孩出生后,他的父母称一块与男孩体重相等的铁块,挂在孩子的床头,待他长到十来岁,即用这块铁打制成刀,挂在腰间,便于随时习武舞刀练拳。这种习俗直到后来壮族革命英雄韦拔群闹革命时流行传唱的革命山歌歌词中还有所反映,这就是"三块洋铁打把刀,挂在腰间动摇摇;谁人敢拦革命路,不断头来也断腰。"
不久,瓦氏夫人率广西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各州组建的军队六千八百余人,浩浩荡荡开赴江浙
前线。当时,广西各州"俍兵"先集中梧州,后经广东南雄、过大庚岭,再坐船至江西南昌,转江苏京口、丹阳,步行到奔中镇,常州官府派船接至嘉兴,历时数月,跋涉数千里,于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到达金山卫。
瓦氏领兵到达江浙前线金山卫后,按照督府张经的部署,以瓦氏所率领的田州兵隶属总兵俞大猷指挥,其余各州队伍则分属游击邹继芳和参将汤克宽等指挥。瓦氏率"俍兵"抵达后多次请求速战,部属"俍兵"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杀敌立功。张经以"俍兵"初到,未熟悉情况,不许轻举忘动。
旧历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泾镇截击倭寇,因敌众我寡,被敌重重围困,战斗激烈,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阵亡,瓦氏极为愤怒,亲自披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奋战而出。马上大呼曰:"大将官,好将官杀贼",盖愤当时,诸将拥军不前救也。四月十九日,倭两千多人"突出金山卫,从独山往嘉兴。俞大猷先不敢拒,乃率瓦氏兵追其后,被贼反攻,杀伤颇众,大猷先奔,赖瓦氏殿后,得免全覆。"四月二十一日,倭二千多人南来金山,白泫都司率兵迎击,被倭围困重重,瓦氏奋身往援,纵马冲杀,"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圆月;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短剑)五十齐翕忽"(意即舞剑挥刀疾速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岛夷(日寇)杀尽江海清……",破寇重围,白乃可得脱。至是,瓦氏勇猛始为敌人所畏服。谢肇浙曾赞扬瓦氏说:"国朝土官妻瓦氏者,
勇鸷善战,嘉靖末年,倭患,常调其兵入援浙直(江苏省),戎装跨介驷,舞戟如飞,倭寇畏之。"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泾(在嘉兴县北州里),瓦氏参加对倭寇进行追击围剿,全线斩贼首和溺死者约四千人,是征倭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杀得倭寇四散逃命,一战而首次扭转东南抗倭战局,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当倭寇逃回柘林,仅余三百余人。五月初五,敌经金山卫,又被瓦氏琅兵击溃,死亡甚众。因瓦氏作战时使用双剑,神速如闪电,锐不可挡,致使敌人疲于奔命,死伤累累。六月,在陆泾坝(今江苏苏州境)战役中,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又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令倭寇闻风丧胆,以为天派神兵驾到,听到"俍兵"临至立刻逃至夭夭。故今人赋诗赞曰:
狼烟四起野蛮夷, 社稷黎民危旦夕。
前方启奏军情迫, 皇宫降旨传令急。
岑花瓦氏担重任, 不让须眉举帅旗。
半百老妪硬骨汉, 快马双刀领前骑。
谁说女子执针线, 看我巾帼布阵局。
身陷重围何所惧, 刀光闪处取首级。
手下俍兵神奇勇, 将军指向战披糜。
海疆硝烟烽火散, 收复失地捣营敌。
美名流世赞歌颂, 军中玫瑰展威仪。
手擎胜旌传捷报, 血染红妆风彩迷。
景仰夫人卫国志, 浓墨书存芳魂籍。
壮族英雄数瓦氏, 至今惭愧无人及。
因瓦氏夫人抗倭"三战三胜",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明史》记载云:"(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妇瓦氏以俍兵应调至苏州剿倭,隶于总兵俞大猷麾下。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江浙人民尊称她为"宝鬓将军",当地民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视为抗倭"长城"。然而,正当抗倭取得节节胜利,形势顺利发展的关键时刻,调瓦氏夫人到江浙的总领抗倭总督大臣张经被赵文华、严嵩陷害入狱,致使抗倭军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瓦氏壮志未酬,含愤患病.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在北起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进行了严重地侵扰和破坏活动。倭寇所到之处,大肆掠夺居民财产,抢劫商船货物,焚毁大量房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我国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是以残败告终。不得已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广西壮族土官所属的"俍兵"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部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当两广督府把征调"俍兵"的命令送到田州时,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请命应征,请求带兵抗倭,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开赴东南沿海前线抗倭。奔赴东南沿海剿倭。东南沿海住民久闻壮族俍兵骁勇善战,名扬海内,视若长城,民心大振。瓦氏夫人率俍兵于三月十三日抵达前线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金山卫境),于各地 *** 之兵中,首先抵达战场。四月,倭寇出动三千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杀得倭寇四散逃命,一战而首次扭转东南抗倭战局。四月二十日,倭寇四千多人进犯嘉兴,瓦氏夫人一马当先,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把倭寇包围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一带,一举歼灭三千余人;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获得抗倭大捷,取得了抗倭战场上转折性的胜利。六月,在陆泾坝(今江苏苏州境),战役中,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又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令倭寇闻风丧胆。俍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大大鼓舞了沿海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因瓦氏夫人抗倭"三战三胜",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民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浙江巡御史胡宗宪撰《筹海图编》中称瓦氏夫人用兵"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由此可见俍兵统帅善用"岑家兵法"以一当十之一斑。然而,正当抗倭取得节节胜利,形势顺利发展的关键时刻,总领抗倭的总督大臣张经被奸相严嵩陷害入狱,致使抗倭军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为此瓦氏夫人含愤患病,特此告假还乡。获准后,乃于七月初班师回田州。瓦氏回到田州以后,便祭告家庙厚恤随军兵丁,以示关怀和慰问。不久,瓦氏夫人病逝于田州土司府署,享年59岁,被追封为"淑人",葬于州城太婆地。
人物评价 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她精通兵法,治军有方。其军以"七人为伍",作战时每伍中"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一人赴敌,则左右大呼夹击,一伍争救之;一伍赴敌,则左右伍争救之。"冲锋时持枪者在前,执弩者在两侧守卫,互相密切配合,锐不可挡。
"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
纪念设施
瓦氏夫人墓 石狮及墓碑,墓碑上刻有"明赐淑人岑门瓦氏之墓"。根据《镇安府志》记载,以"地太"("地太"壮语是太婆之地的意思,时人称岑氏家族墓所占田地为"地太")为中心方圆一千亩的范围内,埋葬著包括瓦氏夫人及田州土司16世祖岑太禄、22世祖岑澜在内的7座土官墓。墓前正中原立有一碑,上面有楷体正书 "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下书"钦赐四品田州知州袭云骑尉又一恩骑尉军功加二级二十六世裔孙煜立,嘉庆拾年岁次乙丑仲夏月中浣谷旦"。根据碑文,这座墓碑是嘉庆十年,即1805年,由瓦氏夫人的裔孙田州知州岑煜刻立的。仲夏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中浣是中旬的别称,而谷旦应指芒种之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是称麦谷为芒种的。由此可知,这块碑刻应刻立于1805年5月6日。墓碑的原件,现存于田阳博物馆。墓碑的存在,可证民国所修《田州岑氏源流谱》之误,其中称岑猛为十三世,称岑煜为二十三世;而墓碑明确书出作为岑猛之妻的瓦氏,是岑门十六世,而立碑人岑煜是岑门二十六世。淑人,是命妇封号,明朝规定封予三品官之妻,岑猛曾官指挥同知,是从三品官员,所以瓦氏墓碑上才可能有此封号。可惜近代已经全部遭到破坏,大部分地面文物已经不见踪影,只是在山道上横卧著许多残缺不全的石人、石狮。石人的脑袋已被砸掉,但是身躯仍相当完整,服饰像是明代的武将。雕像刻工细腻,造型丰满,给人一种气宇不凡的感觉。在坟前的石碑上瓦氏夫人墓的台基虽依稀可辨。1989年,附近的农民在隆平村平街屯鱼塘边找到了一块盖水沟的墓碑,墓碑的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墓前有一对石柱。瓦氏夫人墓作为已有四百四十多年历史的古墓,历经历史的沧桑而受到破坏,但是自90年代以来已两次得到维修,并于1994年7月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清明节,广西区内外专家学者、民众尤其是岑氏子孙及东南沿海江、浙、闽一带的民众都纷纷前来瞻仰、朝拜和吊念这位民族英雄。
历史传说 有关瓦氏夫人的传说故事,在她的家乡颇多,以"长奶夫人"较为著名。故事这样说:传说田州有个壮族女将军,外号叫"长奶夫人"。长奶夫人英勇善战,打仗的时候,她骑在一匹大马上,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孩。她的两只奶很长,当她听到小孩哭的时候,就把胸前的奶甩给背后的小孩吃,所以称为"长奶夫人"。传说不等于历史,但是传说却有历史的影子。这个传说故事很动人,具有深刻的意蕴,可以认定既是瓦氏夫人抚孤主政田州期间艰辛历程的形象写照,又是她携带幼小重孙转战江南,抗倭卫国可歌可泣英雄事迹的真实再现。-
瓦氏夫人纪念陵墓 记载文献 瓦氏夫人生前虽然勇冠三军、名震朝野,但死后却相当寂寞,数百年的风雨沉埋,她的灵寝已不知下落,但历史是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的存亡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这位巾帼英雄。20世纪学界最早对瓦氏夫人展开评述的是壮学宗师黄现璠。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黄现璠教授为唤起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热情,激励抗战军人保家卫国的斗志,在《国防周报》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了《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一文,首次对"瓦氏夫人"进行了评述,以古喻今,藉以激励时人抗日的热情和信心;而"第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瓦氏夫人的论文,当属1963年3月8日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先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印发的《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一文。"改革开放后,巾帼英雄瓦氏夫人逐步成为了学术界和文艺界关注的热点,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曾两度在田阳召开瓦氏夫人学术研讨会,《瓦氏夫人论集》、《瓦氏夫人研究》、《抗倭女杰瓦氏夫人 》等论著相继出版;文艺界还把瓦氏夫人搬上萤幕或舞台,舞台历史剧、电视历史剧《瓦氏夫人》,已经相继上演十年,广泛宣传瓦氏夫人,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这位民族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关注热潮。
正因瓦氏夫人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之一,长期以来她一直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20世纪学界最早对瓦氏夫人展开论述的是壮族名史家黄现璠。早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黄现璠教授为唤起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热情,激励抗战军人保家卫国的斗志,即在《国防周报》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了《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一文。"
明朝末年,安南番王莫多佬亲自率领一万多兵马犯境,下雷州守关士兵因兵力悬殊节节败退,朝廷又未给予支援。紧急关头,土官许文英的妻子岑玉音率领女士兵百余人先身士卒,从土司衙门前往边界御敌。被鼓舞的下雷州土民,为保家卫国人人意气风发,拿起武器追随而去,沿途参与的民众瞬间拥有二、三万人。正当敌军以为我方兵力不济的时候,岑玉音率领数万士兵和参战民众猝然而至,把安南兵杀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土军大获全胜;从此下雷以及周边的疆土得以保存。土军凯镟之日正值霜降,土民大庆三天,定为节日;传至今日成为广西大新县下雷镇一带的壮族传统节日"霜降节"。如今民间霜降节的活动分"降前"、"正降"和"降后"三天进行,壮族人民举行祭拜,乐舞和对唱山歌等活动。
壮族地区的劳动妇女及其所在地的土著女首领,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她们与男子共同平等的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并作出了与其他民族妇女不尽相同的特殊贡献,她们是民族的英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9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