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样都是四征将军,曹魏为什么不设立征北,蜀汉不征东

众妙之门 2023-06-22 20:04:08

同样都是四征将军,曹魏为什么不设立征北,蜀汉不征东

还不知道:曹魏和蜀汉将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四征将军属于重号将军,按照汉制位在同样是重号将军的四方将军之下;曹魏立国后四征将军地位逐渐上升,手握兵权执掌一方反而跃居四方将军之上,不过蜀汉的四征将军级别就没那么高了,仍然在四方将军之下,甚至不如四镇和四安四平级别的将军。

四征将军指的是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大将军名号,有点奇怪的是曹魏有征东、征南、征西将军,比如征东将军曹休、满宠,征南将军曹仁、夏侯尚,征西将军郭淮、邓艾等等,却唯独没有征北将军;蜀汉有征南、征西、征北,比如征南将军赵云、刘巴,征西将军黄忠、姜维,征北将军申耽等等,却唯独没有征东将军,那么四征将军,为何曹魏不设征北,蜀汉不设征东?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魏之所以未设征北将军,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汉末三国时期北方从来就不是主战场,前有吕布、公孙瓒,后有曹彰、田豫和牵招等人都曾威震北疆,白狼山一战曹操又狠狠地教训了乌桓一顿;更关键的在于北方草原四分五裂,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对曹魏形成实质性威胁的游牧政权。

曹魏的主战场始终在东线、南线和东吴对峙,西线和蜀汉对峙,这三条战线才是曹魏的重中之重,所以这三条战线都有四征级别的将军坐镇,并非是主战场的北线就没必要设立一位征北将军了,比如曹彰218年征讨乌桓时只是个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而已,级别上远不如四征将军。

第二,如前所述,曹魏的四征将军位高权重,手握兵权,而曹魏掌握兵权的大都是曹氏和夏侯氏这样的宗室大将,曹魏宗室第二代的几个领军人物比如曹真、曹休和夏侯尚等人都在东线、南线和西线,曹彰又受到曹丕猜忌,宗室中并无合适人选出任征北将军,但是把北方战线交给一位外姓大将又不能让人放心,这可能也是曹魏不设征北将军的原因之一。

至于蜀汉不设征东将军,原因就更简单了:蜀汉的东面是东吴,征东也就是征东吴,孙刘双方长期是盟友关系,即便是夷陵之战双方大打出手,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修补了和孙权的关系,蜀汉和东吴仍然结盟共抗曹魏,虽然双方各有打算,但是至少表面上还是和谐的,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蜀汉不设征东将军了,这个纯粹是出于外交和政治上的考量。

蜀汉将军名号中唯一和东面东吴有关的是镇东将军,223年刘禅登基后赵云由征南将军升为镇东将军,这个是个特例,可能和刘备伐吴期间赵云镇守江州,以及刘备败退白帝城后赵云从江州赶往支援有一定关系;而且整个蜀汉时期也就赵云一人出任过镇东将军,不像镇西、镇北、镇南这些将军名号有多人出任,赵云病逝后蜀汉再无镇东将军这个名号。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不得不说,“惧蜀症”,在曹魏的内部是广泛存在的。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其实魏国主动进攻过蜀国,包括钟会伐蜀在内有三次。不过,与蜀汉频繁的北伐相比,魏国确实显得很“低调”,而这主要是由的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因为曹魏在三国中是最需要休养生息的

魏国先后三次伐蜀

第一次进攻:魏太和四年、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结果就是“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曹真伐蜀,没等开始,一切就结束了。反而在陇右一线给魏延提供了极佳的立功的机会

如《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所载:

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治道工夫,诏真还军。

这一次,蜀道的难和险,曹魏君臣是有切身体会了。也印证了《隆中对》中诸葛亮对益州易守难攻的地势的判断:

益州险塞

第二次进攻:魏正始五年、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爽伐蜀。结果兴势之战,曹魏大败亏输。

父亲没成功,儿子继续上。曹爽继续伐蜀。但原因却并不单纯。如《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所载:

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

这从侧面反映了蜀汉在曹魏集团心目中的份量。想法很丰满,但结果很骨感:

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



兴势之战,曹魏的第二次伐蜀惨败而归,而且为日后的司马氏夺权埋下了伏笔。

依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曹爽败得非常狼狈:

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峻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第三次进攻: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开始的灭蜀之战。结果蜀汉灭亡。

此次进攻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不过,这种结果除了刘禅后期“亲小人,远贤人”造成巨大内耗而司马昭抓住了这个机会此必然性以外,其他都是一个个偶然性的叠加。其他不说,单是司马昭灭蜀的动议,只有钟会一个人赞同。如《晋书-文帝纪》所载:

众臣皆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钟会认为蜀大可伐,劝之。

这也正是司马昭以钟会作为伐蜀统帅的根源,如《三国志-钟会传》所载:

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唯会与吾意同。夫人心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足为敌擒耳。刘禅昏暗,宦官为害,此良机也;倘蜀有贤主出,良机转瞬一失难再得之矣。今遣会伐蜀,是其能灭蜀必矣。

就连邓艾都曾上表表示反对,所以司马昭才派师篡为邓艾的司马,实则做监军。而且在大军集结完毕即将开拔的时候,将军邓敦仍出面劝阻。结果司马昭大怒,斩之。


无论是钟会的多路并进还是邓艾的偷渡阴平,都不必然取胜。

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维的十一次北伐相比,魏国确实一直是处于防守的态势。而根源更多的来自魏国的内部,是“惧蜀情节”、缓和内部矛盾和休养生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魏国采取守势的根源: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不得不承认魏国内部存在一定的“惧蜀情节”。先前曹操讨伐张鲁,由于对方利用秦岭山地的顽强阻击本来是要退兵的,结果夜晚鹿群踏进了张鲁军营,导致防线崩溃。之后持续三个年头的汉中大战,曹操是损兵折将、士兵产生了逃亡。因此,对于蜀汉的”险塞”,魏军有深刻记忆。可以说“惧蜀情节”在一定范围是存在的,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司马昭提议伐蜀的时候,包括在陇右接连取胜的邓艾在内的群臣一致反对,只有钟会一个人坚定支持。

其次魏国的内部矛盾需要梳理和缓解。曹操父子在逐步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内外部积累了重重矛盾,导致了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一点,早前就已经被法正所识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认为曹操降伏张鲁后却未继续进攻益州,反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眼下正是夺取汉中的最佳时机。关羽北伐之所以产生“华夏震动”的效果,也在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曹丕执政的路线和政策与曹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根源就在于曹丕要通过改革的方式缓和内部矛盾。既然如此,就需要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对于蜀汉就采取了守势。



东汉末年的主要战场基本都在魏国境内,魏国是最需要和平的!

再次魏国格外需要修养生息。三国之中,魏国国土最广、人口最多,但却是最需要修养生息的。回顾东汉末年的战乱,主要战事基本都发生在魏国境内,受战争影响最大的是魏国。因此,曹丕执政时曾经颁布过合并郡县的诏令,原因就在于此。与另外两国相比,魏国是最需要和平环境的。

曹丕执政时且不说,到了魏明帝时,修养生息依然是主导思想。这一点通过习凿齿《汉晋春秋》记述的一件事就能体现出来。当蜀汉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诸葛亮驻节汉中的时候,魏明帝曹叡就想发兵征讨。这时散骑常侍孙资就出面劝谏了。如《汉晋春秋》所载他的原话是:

“不若但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亦足以镇静疆场,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必自敝矣。”乃至。

魏国上层休养生息的主导思想可见一斑。

同时,由于诸葛亮和蒋琬等人对蜀汉的有效治理,使得蜀汉长时间处于“国以富饶”的局面。同时,实兵诸围,蜀汉对魏国进行了有效而严密的防御。以上两点使得魏国不敢轻易言战。

综上,魏国纷繁的内政决定了魏国面对蜀汉更长时间处于防守的状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