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所谓的乾隆盛世是什么样的,外国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

众妙之门 2023-06-22 19:45:53

清朝所谓的乾隆盛世是什么样的,外国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盛世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后汉书》中写道:“何天衢於盛世兮,超千载而垂绩。”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被冠以“盛世”之称的时代并不少见,往早说有成康之治,往晚说有乾隆盛世(或者康乾盛世),但却没有哪个盛世像“乾隆盛世”这样争议极大,正面观点认为:乾隆在位时中国疆域辽阔,人口猛增,突破3个亿,可见繁荣。

反面观点认为:乾隆在位时人们生活贫苦,处处受压制和剥削,版图和人口数量说明不了问题。先不说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正确,常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乾隆帝自认天朝上国无需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时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乾隆帝在位后期,清朝衰亡的征兆已经出现了。否则嘉庆帝登基后,面对的不会是纲纪混乱、污吏横行、国库空虚的危机四伏局面。但乾隆帝本人相当自信,他自我评价道:“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无一仿佛者。”

这种观点显然有自我陶醉嫌疑,乾隆帝把历朝历代“亡国原因”总结了个遍,但他只看到庙堂之高,却没看到江湖之远。纵观历史,自从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以来,哪个王朝的灭亡没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些乾隆是没放在眼里的,他从不认为蝼蚁可以撼动封建专制的大树。

其次,后世学者对乾隆盛世的赞美,多少也有着像乾隆这样着眼于“大”而忽略“小”的特点。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的历史学家萧一山认为,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武功文治,堪称极盛......属绝无仅有之时代,即在我国历史上,亦可以媲美汉唐,光延史册”,但这句评价同样没有提到乾隆时期民众的生活究竟怎样。要弄清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下外国人的见闻。

公元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得到了谒见乾隆帝的机会,这是一场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乾隆帝要求地方总兵摆列队伍震慑使者扬大清国威却毫无效果、要求使者行跪拜礼导致礼节冲突、马戛尔尼发现清兵还在普遍使用落后的刀枪弓箭武器、福康安拒绝看英国人操练新式武器等系列事件。

以上种种都能看出,当时的清朝无论君臣眼界都不够开阔,沉浸在“上国”的迷梦中难以清醒。而马戛尔尼本人及其使团成员回去后便写下了许多资料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感受,其中有偏见、也有客观描述,马戛尔尼嘲笑清朝重臣福康安很蠢,评价当时的中国外表雄伟内里虚弱不堪,轻而易举就能将之击败。

而英国学者约翰·巴罗则记录了自己来中国后所见的普通人生活情况,他写道:

无论何时,我都没看到任何书上所说“丰衣足食、富饶繁荣”的证明。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不到绅士府第、舒适农舍,他们住着茅草泥墙的低矮房屋,很少有独栋小楼,其建筑完全不能与我们的城镇相比,我只看到了贫困落后,触目所及皆是如此。

使团船队在定海暂泊、并请求清朝总兵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将他们领航到天津时,巴罗还看到了总兵如何完成这个找人过程。按照巴罗的设想,应该是开出足够的回报让人们自愿应聘这份工作,但实际却是总兵叫兵丁迅速去将本地从海路去过天津的人全部抓回来,然后挑选。

巴罗很吃惊:“我从未见过像他们一样神情悲惨的人......他们跪在地上听着傲慢的询问,尽管他们说离家远行会给自己的家庭生活、妻子儿女带来不便,表现出不愿的意思,总兵却完全不听,只下令叫他们好好准备,可见这个帝国并没有给予民众足够的尊重与保护,其法制也完全称不上美妙。”

除此之外,巴罗还记录了自己看到清朝官兵强制要求大量居夫拉纤、仅给少量工资,却不给回家的路费,许多人为此逃跑。而为了续上人力,官兵便去村庄里挨家挨户寻找新民夫,那些民夫“瘦弱不堪,看起来从未吃饱饭”,当他们中一些人试图逃跑,或者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免除徭役时,“监督的兵丁就会用鞭子狠狠抽打,好像他们是一群马似的”。

巴罗笔下的“乾隆盛世”是虚假的,是自欺欺人的,他深感自己受到了欺骗,书上描绘的繁荣盛况根本不存在。毫无疑问,当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力迅猛增长时,清朝还没有意识到世界发生的变化,依然保持着封建统治思维,更牢牢钳制着人的思想,这让巴罗感受到了一种幻灭,同时巴罗看到的一切多少也可以证明,乾隆帝在位后期人们的生活已经深陷困苦中。

我始终认为,人的历史,就要从“人”这个角度去着眼看待。客观评价,乾隆是一位功也明显、过也明显的帝王,论功自然有“十全武功”,论过,他将封建专制扩到最大化,以至于臣民思想都被无形的压力紧紧束缚着,文既不盛,武亦落后,比内尚可夸耀,比外底气不足。

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唐甄曾经说过“盛世常见多才,衰世常患无才”,如果将目光聚焦到乾隆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乾隆盛世的状况很像《红楼梦》中所形容的那样,大厦将倾前,表面无限风光,内里千疮百孔,已是末路之局;冠以盛世之名,未免名不符实。

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清朝时期是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对清朝的历史研究是十分详尽的。不少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清朝衰败的开端,毕竟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手工业、工商业高度发展,可谓是治安稳定,国家富强,还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政策而形成了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盛景"康乾盛世"。



可是史学界却有着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康乾盛世出现之时已经有了衰败的苗头,在繁华盛世之下隐藏着急剧变化的民族矛盾和国家政治腐败,这才导致了后期清朝的衰败。那么清朝出现的治世盛景"康乾盛世",它真实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康乾盛世出现的历史背景康乾盛世指的就是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的这段时间,期间经历了三位清朝统治者,康熙,雍正,乾隆,历经134年,可以说是清朝统治的巅峰时期。

最初,清朝入关,中原地区经历了数十年战争的侵扰,百姓流离失所,无数耕田变成荒野,百姓也多受到残害,人口数量骤减。一时之间,清朝经济陷入低谷。

所以在康熙上位之后,他积极地发展经济,放宽耕地权限,减免赋税,还设立新规,不再征收人丁税,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人口数也实现了增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民族矛盾。



雍正在位期间,对康熙措施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改,以身作则,勤勉政事,为乾隆时期的经济振兴做了铺垫,所以当乾隆上位之后,国民安定,手工业、商业也是愈加发达。由此产生了清朝盛景---"康乾盛世"。

但是在此之下,清朝政府的腐化行为伴随始终,民族矛盾也是愈演愈烈,统治者的自大也使得清朝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这直接导致清朝各方面发展逐步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大势。



清朝统治时期"康乾盛世"的真实状况首先在经济方面,康乾盛世当中的皇帝与历史上其他开创盛世的统治者不无不同,都是利用政策之便,颁布利于人民群众的相关政策,如"摊丁入亩"等,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可以安定下来,有一口饭吃,如果按照这种饱饭标准来看,康乾盛世确实有资格被后人称为"盛世"

再看疆域方面,康乾时期,清朝疆域达到了空前扩张的地步。所以对于"康乾盛世"能够跻身盛世行列,世人也不奇怪。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翻阅一些国外学者的所述所闻,我们发现,原来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清朝统治者的一场自导自演的"童话故事"。

在满清入关之际,清政府就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遏制西方先进科技的流入,也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直接地让中国远离了世界的发展趋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直到西方大炮敲响满清这扇封闭的大门时,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而在国内,民族矛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满清从关外入主中原,统治者担心中原人士的反抗,就大兴文字狱,无数文人被抓,中原文化遭到摒弃。同时满族的八旗制度也将民族分成了三六九等,他们奴役普通百姓,将奴隶的烙印直接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上。

而社会也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安定,除去国内镇压抗清人士以外,清朝还经常对外出征,大量的军事活动经费不仅掏空了国库,更是直接劳累了最底层的苦难的人民。

这些也被英国使团代表马嘎尔尼所见,在他眼中,清朝俨然不是一幅"天朝上国"的美好画卷,反而十分落后。人民是没有思想的伶人,对着上层阶级卑躬屈膝,大街上遍地都是破衣烂衫的穷苦百姓,就连应该必备的军事防御武器,清军也拿不出,冷兵器随处可见,零零星星的火器。

所以马嘎尔尼才会在自己的著作中说道,这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结语马勇说过,康乾盛世只不过是政府的盛世,仅仅是少数贵族眼中的盛世。实际上这场盛世狂欢与明朝相比也是远远不如。

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思想的恶果,我们不能仅仅怪罪于某一个王朝和它的统治者,相反,我们更应该从中思考,知史鉴史,了解历史并引以为鉴。

清朝的康乾盛世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的有说的那样美好吗?

至今有许多人对康乾盛世仍然是心向往之,更是认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大盛世之一,但是其实不然。相比于称其为康乾盛世为盛世,我更愿意称它为宁世。康乾盛世时期,虽然中国从表面看来仍然是十分的强大,但是相较于当时的西方,中国毫无疑问已经开始落后了。

在康熙他还在想方设法除掉鳌拜、三藩的时候,欧洲已经诞生了牛顿、笛卡尔这些历史上十分的科学家了。不过康熙相较于后来的乾隆来说,还是好很多的了,康熙他自己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天文数学,去学习、了解当时的一些最新的知识以及成果。甚至康熙他还会使用天文仪器,更是模仿法国科学院在宫廷当中设立了自己的科学院。但是康熙他这也只是他自己的喜好罢了,而并非是治国的大方略。

不过我们这边不多说当时的西方的世界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了,毕竟我们这里说的是康熙盛世,我们就直接将目光转回到当时的中国,看看当时的中国是个什么样。从经济上来说,康乾盛世倒是也不愧于其盛世之名。当时中国的疆域在康熙等几位皇帝手上迅速扩大,经济也是达到了清朝的一个顶峰,而人口数目也是迅速的增长。

可以说如果但从这经济上来说,当时的中国还是很繁荣的,GDP也是位居世界第一的。但是从当时的科学技术、商业贸易、文化思想上来说,整个中国却是一滩死水。由于满清政府对于汉族知识分子采取的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这就使得明末开始的启蒙运动被扼杀在了摇篮当中。并且满族人趁着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将不符合统治者认知的书籍全部销毁,而在外交方面更是闭关锁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商业贸易了。

1792年英国使臣出访大清帝国,为何评价康乾盛世充满贫穷落后呢?

英国使臣名为祝寿,其实另有目的。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祝贺80大寿为由,派遣使臣马格尔尼造访大清帝国。后人把这场祝寿的出访之事理解为刺探军情,其实刺探军情是其一,而主要目的是打通与清国之间的贸易通道。

英国是当时的海军强国,自称海上霸主。马格尔尼对此次出访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完全能够说服乾隆皇帝,而结果让马格尔尼大失所望。

同年7月,马格尔尼到达北京,8月10日见到乾隆皇帝。会见时,乾隆问马格尔尼第一句话是,英国国王的年龄,第二问英国国王婚配了没有,第三则是问英国国王拥有多少爱妃。

马格尔尼一一回答完毕后,乾隆说:朕今年80有3了,希望你们的国王和我一样长寿。马格尔尼与乾隆皇帝第一次会见就这样三言两语结束了。

8月15日,马格尔尼向乾隆皇帝提交了一份关于两国贸易往来的计划书。乾隆看了说,我大清帝国无所不有,何须与你们英国进行交易。马格尔尼一脸无奈的样子,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经贸谈不拢,马格尔尼于是刺探清朝军情。他一路收集各地情报,回到英国后,专门整理了一套清国文档。

英国使臣眼中的大清王朝。

马格尔尼在他整理的清国文档中说,清国的科学知识相差大英帝国好几十年,他们的军队只是一群拿着棍棒的农民,他们的指挥官手上拿着的是蒲扇而不是火枪,他们的制服是充满女性特色的背心,棉绒裤子以及缎面靴子。

马格尔尼还说,清国根本不能与欧洲强国相提并论。清朝国内充满贫穷,国家99%的财富被1%的贵族占有,穷人在哀怨,贵族不思进取。

因此说,1792年英国使臣的出访,对大清帝国没有一点好的感觉。原本把清国看作为黄金地的马格尔尼对清国的评价只有贫穷和落后。

由此可见, 所谓的大清盛世仅仅是关起门来自己所吹嘘的盛世,他们不去别的国家,根本不知道别的国家到底是比自己先进,还是比自己落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