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为什么不烧掉司马懿粮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28年到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却皆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北伐,是因兵败而失利;第五次北伐,是因诸葛亮病逝而中止;而其他三次北伐,均是因为粮草供应不济而撤军。对此,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诸葛亮没有粮草,为何不学习曹操,直接烧掉司马懿。没有粮草,司马懿就只能放弃固守,与诸葛亮正面交战。但从历史记载来看,打正面,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对手。
由此有人搬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相对于变诈的曹操,诸葛亮在奇谋方面还是差了不少。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一万疲敝之兵对阵袁绍的河北十万雄兵。《魏书》记载:
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可以说,曹军在当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在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突然来投靠,并带来一个重大消息——袁绍军的粮草大多存放于乌巢。因此曹操当机立断,立即带领5000兵马奇袭乌巢,并击溃了敌将淳于琼,将乌巢粮草烧个干净。失去了粮草,袁军不战自溃,超过7万士兵死于非命。而这一战,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学习曹操焚毁粮草的策略呢?这并不是诸葛亮不会烧粮草,而是因为他有一个更为高明的策略。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汉军包围了祁山。面对诸葛亮,魏军主将司马懿选择固守战术,准备将汉军拖垮。正所谓“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在古代,运粮本来就是个困难事,更何况在蜿蜒崎岖的蜀道?
就在司马懿打着如意算盘,坐看蜀军粮尽退兵之时,诸葛亮却玩出了一个骚操作。首先,诸葛亮命王平继续攻打祁山,而自己则带领主力北上上邽城。
王夫之认为:“蜀军利于山战,不利于平原旷土”。由于汉军以步兵为主,对阵曹魏骑兵或许并不占优势。因此,司马懿对于粮仓上邽并未投入太多兵力,只让费曜郭淮带领4000士兵把守这里。谁知诸葛亮带着步兵甩开山川地利,大摇大摆地在平原上行军,就像在自家后花园一样。
在诸葛亮的攻击下,人数占劣势的魏军大败,丢下麦田就走。
如果换做曹操,或许会赶紧将麦田里的庄稼全部毁掉,以免敌方主力来救。但是诸葛亮却不然,他不慌不忙地在上邽驻扎了下来,并命令手下割麦充作军粮。
《孙子兵法》有云: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也就是说,作战中有两种补给方式,一种是从本国运粮,另一种是从敌人手中缴获,因粮于敌。前者劳民伤财,不仅损耗国力,而且给百姓增添负担,同时粮道还容易被敌人切断。因此在孙子看来,从敌人那里缴获粮食更好,一方面能够足食足军,另一方面还削弱了敌人。
因此孙子评价道:“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也就是说,吃掉敌军一钟的粮食,相当于敌人损失了二十钟。因此诸葛亮夺取上邽之麦的奇谋,不愧为智将之所为。
得知诸葛亮割走上邽之麦,司马懿大惊失色。相对于汉军,魏军的补给确实方便一些,但未必好多少。关西地区在西汉时期堪称富庶。但是由于东汉末年的战乱,整个关西已经被董卓、李榷、郭汜等乱臣贼子糟蹋地残破不堪。若要在陇右、关中维持十万大军,不仅需要就地征集,还要靠洛阳的输送,缺一不可。
诸葛亮的割麦之谋造成什么后果呢?原本气定神闲的司马懿竟然慌了。原来,魏军也开始缺粮。根据《三国志·郭淮传》记载: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也就是说,曹魏陇右前线已经没有粮食了,必须从关中转输。为了紧急筹措粮食,郭淮还不得不向羌人借粮食(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这才稍稍稳住了军队。
诸葛亮有粮,司马懿无粮。原本的态势是诸葛亮进攻,司马懿固守。如今攻守之势逆转,司马懿进攻,诸葛亮来防守。如果不击败诸葛亮,司马懿迟早会因粮尽而崩溃。因此,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卤城进行了决战。
对阵诸葛亮,司马懿本就是守有余而攻不足。若要兵对兵、将对将式的正面对决,司马懿完全不是诸葛亮对手。因此诸葛亮从容地将军队分成两部分,他让王平在南围方向抵住张郃的进攻。他自率主力对阵司马懿。
他利用司马懿急于求胜的心理,稍稍向后退了一步。随后又派魏延、高翔、吴班等人逆击司马懿,斩获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要知道在古代,不是所有士兵都能披甲的。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精锐中军,受到了严重打击。因此只能灰溜溜地“还保营”。
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奇谋百出,将司马懿狠狠教训了一顿。虽然他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李严却因为自己的私心和失误,没有及时供应粮草,导致汉军无法扩大战果,只能选择撤军。若李严及时运粮,第四次北伐必然会取得相当的胜利。
在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终于学乖了,他再也没有一丝懈怠,不给诸葛亮任何趁虚而入的机会。然而诸葛亮又祭出一个骚操作,在魏国领土上屯田,准备和司马懿一直耗下去。然而诸葛亮却天不假年,最终病逝于定军山,导致第五次北伐中道而卒。其实在当时,蜀军并不缺粮,只能说司马懿捡了一条命。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制造了木牛流马,为了能和司马懿长久相持,诸葛亮命令军士屯田,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开荒种田,收获的粮食和百姓平分,这样解决了大军粮草长期供应问题,可以和魏军长久相持。
司马懿常用的战略是坚守不战,蜀军因为道路难行,粮草运送十分苦难,几次兵出祁山都因为粮草接济不上而自行退兵。诸葛亮在当地执行屯田的策略,保障了粮草的供应,使司马懿坚守不出的策略失去作用,于是司马懿想主动发动进攻,打败蜀汉军队。
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求战的心理,假意在上方谷建了个粮仓,派高翔每天用木牛流马往上方谷运粮。司马懿派人捉了西蜀军卒,打听到诸葛亮亲自去上方谷,每天往上方谷运粮,囤积粮草,于是司马懿定下声东击西的计策,下令众将去攻打蜀军的祁山大寨,等蜀军回援大寨时,司马懿亲自率军去上方谷,烧毁诸葛亮囤积的粮草,诸葛亮没了粮草,只能败回汉中,司马懿在率军掩杀,就能大败蜀军。
计策想得挺好,等司马懿带司马师,司马昭杀进上方谷,见上方谷里草房上都是干柴,知道上当了,正这时谷口两侧丢下无数火把,谷口的路切断了,山上火箭射下来,地雷一齐突出(那时候的地雷不知道是怎么造的),大火冲天而起,烧的魏兵鬼哭狼嚎,司马懿看这阵势也绝望了,抱着两个儿子大哭道:我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
天不灭司马,正这紧要关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个劈雷打下来,瓢泼大雨就下来了,瞬间大火被雨水浇灭,地雷也不响了,司马懿一看大喊:趁此时赶紧杀出谷口。魏军为了逃命,拼命冲向谷口。山上的蜀军刚才放了火箭,见大火蔓延,浓烟滚滚,地雷响个不停,怕伤了自己,退到山上去看热闹了,哪知道来场大雨,这时候弓箭的射程是够不着魏军的,只有谷口马岱的少数人,想拦住逃跑的司马懿,谷口外张虎,乐綝率魏军来接应司马懿,马岱兵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逃了出去。
知天易,逆天难,天意难违时诸葛亮为何放弃了对魏军的追杀呢?只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诸葛亮心中那团复国的“熊熊之火”已被彻底浇灭了!
天不灭司马,正这紧要关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个劈雷打下来,瓢泼大雨就下来了,瞬间大火被雨水浇灭,地雷也不响了,司马懿一看大喊:趁此时赶紧杀出谷口。魏军为了逃命,拼命冲向谷口。山上的蜀军刚才放了火箭,见大火蔓延,浓烟滚滚,地雷响个不停,怕伤了自己,退到山上去看热闹了,哪知道来场大雨,这时候弓箭的射程是够不着魏军的,只有谷口马岱的少数人,想拦住逃跑的司马懿,谷口外张虎,乐綝率魏军来接应司马懿,马岱兵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逃了出去。
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是他的北伐事业。由于他矢志不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扬。他那?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铿锵话语,让后世的人们传颂至今。南宋的陆游就在他的诗中赞叹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成功。这是由于诸葛亮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后勤压力太大,使得诸葛亮的粮草供应不上,造成了北伐的功败垂成。
我们也可以看到,曹魏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尤其是在后期,都是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曹睿还专门叮嘱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曹魏就是用这个战略迫使诸葛亮退兵的。
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就是因为吞并了蜀国,造成了国家富强的局面。进而秦国依靠巴蜀的财富,打败了关东六国,统一了天下。那为什么秦国能够做到粮草充足,而诸葛亮却做不到呢?
这个说法我们要先纠正一下,那就是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并不是在蜀地,而是在关中。蜀地主要是矿产丰富,在战略物资上支持着秦国的战争。当时秦国的著名的寡妇清就是以矿业闻名,富甲一方的。而且,在当时,巴蜀的开发程度还是很低的。
到刘邦的时代,项羽将刘邦封到汉中巴蜀之地,刘邦就极为不满。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是秦国流放罪犯的地方。项羽这样做等于变相将刘邦流放了。刘邦的手下到了巴蜀后,纷纷逃跑。如果巴蜀真是那么繁荣,他们逃跑干什么?
这是因为,秦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是在关中平原。当时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国对它进行了充分的开发。著名的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大粮仓。然后关中的粮食用黄河运输,顺流而下,当然事半功倍。这一切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而到了诸葛亮的时期,诸葛亮北伐是从蜀地向关中进攻,这中间要翻越险峻的秦岭。这个困难才是诸葛亮要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因为缺粮而撤退的有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的时候,一次是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比例看起来还是很高的。不过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第二次北伐是因为要配合东吴的攻势,仓促出兵,粮草准备不足。而第四次北伐是因为天气原因,连续下雨造成粮运不继。这样看来,诸葛亮因为缺粮撤退也只有第四次北伐一次。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虽然死守不战,等待蜀军粮草不继。可是,在蜀军撤军的时候,司马懿还是得到了蜀军丢弃在营垒中的大批粮食。这些粮食后来被司马懿运往洛阳救济了当时发生的饥荒。当时这批粮食总共有五百万斛,在这中间有相当数量的就是诸葛亮丢下的粮食。
那么,我们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到,诸葛亮确实比较妥善的解决了军粮的问题。那么,诸葛亮是怎么解决后勤的难题的呢?
军队缺粮,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粮食,一种是有粮食而运不到作战部队中去。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准备足够的粮食,而第四次北伐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粮食运不到军队。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解决。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记载看到,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后,就大力发展生产。他主要鼓励粮食生产和蜀锦生产。当时的蜀锦收入,支持着战争的需要。而军粮则主要靠自给自足。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专门向刘禅上表,说明自己的财产。说自己家族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足以生活。这说明,诸葛亮的家人也是亲自参加种粮和织锦的生产劳动的。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
而谨慎的诸葛亮还并不满足。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后,魏军将领大多认为诸葛亮第二年就会再次北伐。而熟知诸葛亮的心理的司马懿则力排众议,他认为诸葛亮为了积蓄粮草,会在三年后才会再次北伐。后来果如司马懿所料。
这说明了诸葛亮很好的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问题,而他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运输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造成了诸葛亮军队缺粮的局面。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时,因为运粮不继,诸葛亮被迫撤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也采取了以下的手段:
一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减轻后勤的压力。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专门挑选出祁山的路线。这不只是因为这条道路比较平坦,也是因为祁山一带人烟富庶,能够给诸葛亮提供大批的补给。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采取抢收敌人的麦子,保证了自己的军粮供给。
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手段更是登峰造极。他抓住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在关中平原开始屯田。这样,诸葛亮在和司马懿对峙中,感觉不到粮食的缺乏。
二是加大运输力度,改进运输方式。诸葛亮在运输粮食方面,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他在运输路线上尽量利用自然的条件。比如他利用斜谷的水道运输,减少了运输的困难。
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采取机械的力量来节省人力。据史书记载,木牛可以载一个人的一岁粮,大约三百公斤,而流马可以载粮四斛六斗。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结语: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有两次因为缺乏粮草而撤军。这两次撤军,一次是第二次北伐中,因为出兵仓促,粮草准备不足。另一次是由于天气的原因,不可抗拒力使得粮食运不上去。其他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没有遭到缺粮的困扰。
这是因为诸葛亮合理的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难题。他大力发展生产,为每一次北伐都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然后精心挑选北伐路线,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或者就地补充,或者收割对方的粮食,或者战地屯田,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而在粮草的运输上,诸葛亮尽量采取水运的办法,借助自然的力量。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进了运输方式。这一切,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诸葛亮的粮草供给。这样,使得诸葛亮最大可能的摆脱了粮草缺乏的困扰,有力的推动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领35万大军驻守祁山,司马懿调集40万兵马驻守长安以西的渭水地区。两军对峙诸葛亮,准备决一死战,司马懿却无法坚持自己的愿望,耗尽粮草让他不战而退。诸葛亮开始想办法。他用他那双聪明的眼睛扫视着周围的地形,用他神奇的高速大脑想出了一个速战速决的办法。当他扫视渭河以南,发现葫芦谷的特殊地形时,喜出望外。葫芦谷两边高,中间低,入口窄,腹地宽。葫芦谷入口较小,只允许一人一马通过,但容量较大,进入后可容纳数千人,难以从入口逃脱。诸葛亮很快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划,放火烧了司马懿,这一定会在火海中消灭他的死敌。
万事俱备,司马懿父子并兵,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引入上谷。诸葛亮立即命令人在入口处扔石头和木头,堵住出口,同时向山谷里扔火把,点燃了山谷里的熊熊大火。司马懿父子大惊,司马懿无奈,抱紧两个儿子痛哭。他们以为自己会在这里献出生命。这时,狂风大作,大雨滂沱,火被扑灭了。司马懿父子勇武,里面的熊熊大火使接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升温,而上层和周围的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对流的谷风,于是有了大风。当大量的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下降而凝结成云,烧柴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为水蒸气提供凝结核,从而加速水蒸气的凝结,形成突发性暴雨。诸葛亮最后输给了地理。
燃烧了一段时间后,司马懿觉得没有机会了,就想放弃,这时刮起了风,下起了倾盆大雨。山谷里所有的火都被扑灭了,然后他们被冲去杀人。在谷口,蜀兵马匹不多,不敢追击。其实诸葛亮并不想杀司马懿。反而引司马懿入谷。蜀兵已经分散到魏军营地,拦截了魏军。事实上,上谷的军队并不多。魏军可能已经被大火烧死了。蜀兵虽少,可在谷口截击,但当火灭,人数不占优势时,司马懿是挡不住的。本来司马懿死在这场战争中,魏军损失了一大半,蜀军可以行军通过,但是现在这一切都被一场大雨打破了。
谷口 风狂 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234年春,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兵出祁山,蜀军隔着渭水与魏军对峙。而司马懿多次与诸葛亮交战,知道其精通兵法,并且至始至终没占便宜,再加上吴军率军进犯魏境,策应诸葛亮北伐,曹睿也令司马懿坚守不战。这样蜀军与魏军相持很久,蜀军粮草供给都是问题。
于是诸葛亮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在上方谷放置大量粮草,令魏延诱骗司马懿父子进入谷中。诸葛亮按照部署,令军事纵火燃烧魏军,然而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火扑灭,司马懿父子得以安全撤退。 然而有人便提出疑问,大雨将火扑灭之时,诸葛亮为何不放箭射杀司马懿?个人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上方谷之战。 上方谷又称葫芦谷,入口窄,几乎只允许一人一骑进入,然而谷底却十分宽敞。诸葛亮在谷内放置蜀军粮草,有放置干柴硫磺等引火器具,专等司马懿上当。诸葛亮令魏延引军五百,引诱司马懿出战只许败不许胜。
而司马懿也想出奇制胜,便令诸将一起进攻祁山大营,自己引军杀奔上方谷。正遇着魏延,两军对阵,魏延大战司马懿不到三个回合,便急忙撤退。司马懿见只有魏延一人,放心追赶,一直追至上方谷谷口。魏延因军退入谷中,司马懿先是令军士打探谷内情况,得知都是干柴草房,并无伏兵。
司马懿这才放心进入,突然四周喊声震天,天上火把、火箭一起下来,顿时干柴、草房尽皆着火,魏军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司马懿手足无措,抱头痛哭。而正在此时,狂风大作,一声霹雳,大雨倾盆,上方谷的火也被浇灭。司马懿父子急忙率军杀出谷口,诸葛亮仰天长叹:苍天助曹不助刘!
其次分析上方谷大火被灭之后,诸葛亮为何不放箭射杀司马懿。 其实大火被浇灭之后,放箭也是无济于事的,在加上诸葛亮的 心里作用 ,以及当时的环境,可以说放箭也是不切合实际,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其一弓箭是有一定的射成的,放箭也不能消灭魏军和司马懿。 上方谷是一个奇特的山谷,山高谷深,诸葛亮为了安全和成功纵火,会让蜀军带在安全不容易暴露的位置。经过周密的安排,这样的位置为刚好能覆盖上方谷,弓箭的 射成 不会太远。如果司马懿从上方谷撤退时,可能很多弓箭已经在射程之外了。
本来放个火箭就已经很费劲了,火箭没有准确度依然可以点燃上方谷,然而放箭山高谷深,很难走准确度。再加上谷底地形复杂,谷顶看谷底估计都看不到多大面积,放火箭很多有可能都是盲射。要想有准确度,真的很难,必经谷底也有很多掩体,魏军也可以躲避。
而事实证明,真正困住魏军的是大火。熊熊烈火燃烧的时候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而放大火被浇灭之后,司马懿却大喜,难道他就没有相到诸葛亮会放箭吗?答案是他也知道,但也知道弓箭不会有太大伤害,军队一但动起来,杀出重围的时候,弓箭更没有杀伤力。
最主要是山坡就那么大,能隐藏多少弓箭手,这毕竟是有限的,太多了也很容易被司马懿发现。因此就当时复杂的地形,蜀军的部署,放箭也无济于事。
其次诸葛亮本想用火攻烧死魏军,他也相当自信,没想过并且也没有部署放箭这回事。 诸葛亮一贯喜欢使用火攻,火烧博望、新野,都没有失守过,也曾与周瑜一起在赤壁火烧曹军。诸葛亮经过观察与分析,上方谷适合用火攻,只要司马懿进来,大火开始烧起来,魏军就会全军覆没。诸葛亮对于这个计策十拿九稳,他怎么也想不到突然会天降大雨,这个因素他并没有考虑在内。从大火被浇灭后,诸葛亮的反应和他说的话,就可以看出。
因此诸葛亮坚信,火烧上方谷,足以让魏军有来无回。没有必要,诸葛亮也不会再考虑用弓箭射杀魏军,这即不符合地形,也不符合常识。因此诸葛亮在上方谷并没有部署多余的弓弩手,在场的弓弩手只是负责引火,甚至都不会有多余的弓箭。
没有弓箭没有多余的弓弩手,又如何放箭去射杀司马懿呢?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预料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演义曾这样记载:
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雨大降,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曰:“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再次大火被大雨浇灭,诸葛亮的防线被击溃,在他看来苍天助曹不助刘。 古代人都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尤其注重天时,经常奉劝别人不要逆天行事。而上方谷的一场大雨,犹如是天命一般,突破了诸葛亮的心里防线。这有诸葛亮的一声长叹便可以看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助。
六出祁山,兴师动众,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却被一场大火救走了司马懿,天也命也,难道真的是苍天助曹不助刘吗?诸葛亮此时也许真的没有想通。正是这样的疑虑、彷徨,诸葛亮很难再一次阻止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一个由大喜到大悲的过程,诸葛亮的心里防线早已被击溃,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再加上他根本就没有部署多余的弓弩手,用弓箭射杀司马懿,更是无从谈起。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之战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8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