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相比明朝,到底那个朝代才是真正的天子守国门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2 19:06:11

相比明朝,到底那个朝代才是真正的天子守国门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天子守国门”的朝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如果说中国古代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很多人首推明朝,理由是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确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都做到的王朝唯大明一朝,天子守国门却是并非大明王朝的专利,下面这几个朝代也属于天子守国门。

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依据是,靖难之役后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为了对抗北方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以及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山海关以外乃非中原地区,属化外之地,且关外主要是以满族为主的部落聚居社会,所以山海关就成了中原与东北关外的一道边关重镇。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按照这个逻辑,可以得出结论,首都靠近边关重镇就可以称为“天子守国门”。那么汉唐、南北对峙时期偏安东南的割据政权、元清都属于此类。

先说汉唐,定都长安。刘邦定都长安之前被封为汉王经营关中,李唐的发家离不开关陇集团的撑腰,很多人认为长安是汉唐的龙兴之地,所以,汉唐定都长安。当我们打开当时的地图就会发现,汉唐时期的边患主要来自于西北,长安作为都城,戍边功能比中原地区的城市顺溜的多。而且,长安直达前线,也激发了汉唐崇尚武力,开疆拓土的雄图伟业。

看汉唐初期的周边形势,汉代是匈奴,唐代是突厥和吐蕃。长安也不是像我们看到的全盛图一样处于帝国的中心地带。全盛时期的疆域是汉唐开国后至少三代人努力征伐的结果。举个反面例子,安史之乱,唐王朝把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调往内地,吐蕃趁虚而入,占据陇右和河西走廊。由于此后唐王朝中央对地方控制权力削弱,数十年后,唐王朝失去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再说定都南京的几个割据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六个朝代偏安一隅。在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这几个朝代乘机开发江南。就首都的地理位置来说,这几个朝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和长江上游地区,在海军不发达的古代,陆地上的威胁更大一些。有限的北伐也好,北方政权的征讨也好,首都始终处于前线。

元朝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就更好理解了。清末,当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向北京进攻时,清朝在北京一带与敌激战,后来战斗不利,被迫撤离北京,但却以北京为代价,使敌人在进占北京后未能大举深入。如此,清朝以国门为代价,尽量减少了国门以内的损失。相比明朝,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天子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以算大明的真实写照吗?

明朝是历史上公认的很有骨气的一个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就是明朝,可以说是大明的真实写照。?天子守国门?具体指的是明成祖朱棣,由于明朝初期山海关以外还有残余的元兵势力没有铲除干净,常常来侵犯边境,破坏明朝居民的生活安定,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部落也是威胁明朝边境安全的重大隐患,于是朱棣决定将都城从应天迁到离边境更近的北京,来实现有效的防控与对抗,维护国家的安定。

明朝一开始的都城在南京,朱棣迁都的行为不仅鼓舞了人心,让百姓们看到天子把守国门、与天下苍生共存亡的决心,还收服了人心,因为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来的,尽管能力很强,但毕竟手段不正当,难免会有人不服从于他,应天府大部分都是朱允炆的政治势力,朱棣的真正基地在北京,所以迁都北京也巩固了自己的皇位。自此以后明朝所有的皇帝都在北京定都,打压北边的蒙古军势力,做好边防工作,守卫国门。

而?君王死社稷?说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带领的民兵攻破紫禁城之时,没有选择苟且偷生、逃亡南京,而是大义凛然地殉国,以死明志,自缢于煤山的一颗老歪脖子树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都在缅怀这位有骨气的皇帝。

明朝对外来侵犯一直很硬气,从没有割地赔款和亲等行为,就算是皇帝朱祁镇被蒙古军俘虏,朝廷也不受威胁,而是另立新君,他们认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崇祯皇帝在自缢之前还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作为皇帝能够首先考虑到百姓的生活安定,将自身的安危排在后面,这表明明朝的确是个值得人尊重的朝代。

?为何说到明朝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明了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朝的灭亡完全是由于明朝的君主咎由自取。从明神宗开始就开始重用宦官,他们不相信自己身边的大臣反而相信一群搞阴谋诡计的宦官。这些宦官掌握了国家大权之后,就开始在朝中铲除异己,很多的忠臣良将都被铲除的差不多了,等到明朝面临危机的时候,这些宦官根本没有能力保家卫国,而那些忠臣良将已经不相信明朝的君王,他们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已经心灰意冷,早已经对这个国家失去了希望。

崇祯继位之后,虽然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改变了当时的情况。但是崇祯的改革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很快他又开始重用宦官。刚刚想报效国家的臣子们又失去了自自己的希望。他们在一次次的失望和希望交织中,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份的责任,崇祯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在李自成势如破竹的拿下了明朝很多的地方之后。崇祯感觉到了危机,开始下令各个地方的军阀进京勤王,当时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崇祯。其中有一个将军倒是来到京城想要帮助崇祯抵挡住李自成的进攻。但是没有想到,崇祯这个时候拍了一个宦官到他的军中担任监军。

这样的一个行为明显就是不相信自己的臣子,这个将军当机立断立刻就从崇祯的身边离开了,崇祯也真正的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再也没有人愿意效忠于他。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崇祯仍然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臣子,也难怪自己走向灭亡之路。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揭开史上真实的大明王朝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很多人总是认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耻大辱也是无能的表现,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汉高祖最后的解决方案,则是由汉朝去给单于的阏氏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一举打败了蒙古,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与唐朝相比:唐朝初年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唐军在中亚怛罗斯被 *** 帝国打败之后,唐朝国力日渐衰落,后来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唐朝就从此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而明朝却从未有过这种例子。永乐大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当时北京形势很危急,江南却依然保留有相当实力,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置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皇逃离北京避难和清廷末代皇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的举动,绝对是天壤之别。

永乐大帝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万里扫荡漠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此后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剌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没错,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大明“流行”骂皇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协。在明代,六科给事中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