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127年4月,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北宋王朝宣告灭亡。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开封地处平原地区,是四战之地,周围无险可守,并非是都城的最佳选择。宋朝为了都城安全,只能增加军队数量,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冗兵”问题。其实在宋朝初年,赵匡胤曾提出过迁都,若成功的话,或能改变北宋命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开宝九月三月,赵匡胤以“郊祀”为名,率领文武群臣前往洛阳。对于赵匡胤而言,洛阳就是他的故乡, 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青年时期,此后戎马征战半生,一直没有机会回来。赵匡胤到洛阳后非常高兴,他发现“洛阳宫室壮丽,甚悦”,并嘉奖了洛阳的留守官员。
完成祭祀活动后,赵匡胤并没有回开封的意思,反而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计划,迁都洛阳,“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皇帝一发话,并没有人响应,反而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比如起居郎李符上书,说迁都有八项困难,其他文武群臣也纷纷表示反对。
但赵匡胤不管这么多,“上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这时候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就是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说:“迁都未便。”赵匡胤却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之后赵光义跪在地上,磕头苦谏。赵匡胤这时才说出了自己迁都的目的!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宂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想迁都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他的道理的。赵匡胤在消灭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先后数次对北汉用兵,但是北汉在契丹的支持下,最终没有能够消灭北汉。赵匡胤已经意识到,来自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终将成为成为北宋的心腹大患。而开封无险可守,宋朝“冗兵”问题严重,迁都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作为武将出身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发现“冗兵”问题的严重性,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不高,且消耗大量国力。相比于开封,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如果将都城迁到洛阳,则可以依靠洛阳有利地理条件,改革军队,解决“冗兵”问题,真正实现北宋的富强。
不过赵匡胤的计划落空,这时候赵光义搬出了一句名言“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是名将吴起说的,意思是说如果国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之后赵匡胤没有在说话。赵光义退下后,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得下诏返回开封,几个月后猝然离世,赵光义继承皇位。应该说赵匡胤确实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意识到了都城的问题,也准确预测了北宋王朝的命运,在“冗兵”等问题的困扰下,北宋“积贫积弱”,最终被辽国所灭。
文|江枫月夜
河南,几乎遍地都是古都,即使你不是河南人,你也能随口叫出几个:洛阳、安阳、南阳、许昌等等。河南在古时又称中原地区,特别是在宋朝,那时候人人以能有一个中原户口为荣,比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乔峰想在登封上一个本地户口而不得,而不得不远走关外。而读过 历史 的我们都知道, 在唐朝以前,开国君主们最爱选的都城要么是长安,要么是洛阳,怎么到了宋朝就成了“名不见经传”的开封了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深意?
开封,古又称汴梁、汴州、汴京、东京,是一座拥有四千多年 历史 的古城。 开封的名气可能赶不上长安、洛阳和南京,但在建都数量上却牢牢占据建都第二梯队的榜首。
屈原在《离骚》里写道:“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屈原说他的祖先是高阳氏,高阳氏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因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故称“高阳氏”,高阳就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
夏朝第七任君主姒杼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时开疆扩土,中兴夏朝,打跑了东夷人,把国都迁到了开封一带,由此拉开了开封的建都 历史 。 历史 上曾有八个朝代曾在开封建都,分别是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 故开封又有“八朝古都”之称。
在这八个朝代之中,我们发现主要是集中在唐末及宋这一时期。 铁打的开封,流水的王朝 ,为何在这一时期,开国君主们在赶走了“上一任”后却一点也不忌讳,仍要把都城选在这里?是他们不知道沃野开阔的开封不适合建都,还是另有原因?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聊一聊隋唐。在《隋唐演义》等小说里,隋炀帝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到扬州看杨花,下令征发几十万民工开挖大运河,结果搞得天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在起义军的征讨中,大隋朝二世而亡了。
然而,隋炀帝开挖运河真的是为了满足私欲吗?当然不是,运河的诞生其实是一种 历史 的必然。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却从三国时期后就一直再往南方转移。
大隋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帝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这个国家的南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开辟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非常必要。王朝伊始,必有君主大兴土木,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隋炀帝固然有彰显个人文治武功的目的,但更重要的确实为了中央集权,便于对帝国实行统治。
秦朝的首都在咸阳,汉朝的首都在长安,到了隋朝却变成了洛阳,我们发现这条轨迹是由西向东方向,而前文说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直是在向南方转移,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政治中心的东移是历朝历代的君主们为了能找到一个经济和政治能平衡的契合点。北方有险可守,适合做都城,而南方地势开阔,多产钱粮,把关中的人口调到南边去拓荒,而把南边的钱粮运到北方来缓解关中的生产力不足的局面,于是大运河就诞生了。 想想我们今天还不是这样的做的嘛,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都是通过人为的调整,改变自然,打破资源在地理上的分配不平衡,能够让这个国家更加高效地运作起来。
隋炀帝挖通了大运河,其实就已经宣告长安没落了,它已不再适合王朝建都,虽然李唐的开国者们强行把都城选在了长安,但我们会看到,到了高宗李治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更长的时间是待在洛阳。
到了武则天执政时,她虽未“迁都”却胜似“迁都”,因为在武则天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除了大足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在长安居住两年外,其余时间都是在洛阳居住。武则天甚至还给洛阳改名“神都”。这一点我们在徐克的一部烂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可见一斑。
武则天率文武大臣到洛阳其实是形势所迫,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唐朝建立后,由乱世转为治世,关中人口急剧增加,关中生产力不足的尖锐矛盾立马摆在了唐统治者的面前。特别是高宗后,公务员的队伍扩编了,府兵制也变成了募兵制,财政赤字加剧,政府负担不起,该怎么办?
当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洛阳曾是隋朝的首都,虽然隋朝灭国了,但洛阳这座城市并未伤及筋骨,特别是有了那条大运河,江淮以南的钱粮可以通过运河直接到达洛阳,真可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而有些人可能要问了,武则天之后唐朝的统治者不是又回长安了吗?而且还诞生了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盛世“开元之治”,这该如何解释?
这是因为这一段时期没有发生较大的天灾,关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李隆基时修通了洛阳到长安着一段段的运河,以致南方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进入长安。
李隆基重用裴耀卿等人,裴耀卿改革漕运,采用分段运输的方法解决了洛阳到长安这最后一段“接力”,外面的物资进来了,关中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当然就不用再搬回洛阳了。
所谓分段运输就是裴耀卿在运河沿线建立了许多物流中转站,运输船只只走规定的一段路程即返,大大提高了效率:
丧钟为谁而鸣?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就已敲响了丧钟。李隆基之后,藩镇割据,各地拥兵自重,唐帝国统治者已经失去了对帝国的有效掌控,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隋唐大运河基本被阻塞,无法发挥沟通南北作用。
其实当时唐王朝的统治者和朝堂之上的有识之士不是不知道运河的重要性,他们也无时不刻不想恢复运河的通航,但他们无一不失败了,比如代宗时的能臣刘宴,他就想了许多办法来恢复运河的航运,但他绞尽脑汁,运河每年最大的吞吐量不过一百一时万石,少时则只有五十万石。
朱温篡唐后,把都城自战国时期魏国后再一次建在了开封。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开封在长安、洛阳的东面,也是隋唐大运河上的重要一环。运河自唐代末期以后,许多地方已经淤塞不便于航运,只有开封以东的部分还能发挥效应,以西的部分已经无法使用。 所以,这一时期开封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必然的趋势,就和当年洛阳取代长安一样。
到了五代十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这几个王朝 和日本当年有段时间换首相一样,换国家比“换裤衩儿还勤”,你方来罢我登场。 到了周世宗的时候,他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奠定了后来大宋大一统的基础,而且他又整治水道,恢复了运河的效能。
到了赵匡胤的时候,他其实一开始并不打算选开封作为都城的,因为开封地势平坦,不利于防守,这一点北宋后来被金国所灭可以得出结论。 赵匡胤理想的首都还是洛阳和长安,但是他“杯酒释兵权”,采用重文轻武的策略治国。为了防止地方叛乱、不服从中央,他要在京师保留大量的军队以此拱卫。人多就要吃饭,为了满足中央对粮食的需求,为了养活多达几十万的驻军,他只好迁就现实,还是选择了开封作为都城。
笔者猜想当年赵匡胤、赵光义一定给子孙交代要励精图治,收复燕云十六州、迁都等事宜,但他的子孙太不争气,特别是到了徽宗时期。宋徽宗时,吏治腐败,大小官员为了投皇帝所好,纷纷给宋徽宗进献花石,让本是运送钱粮等物资的漕船被奇花异石挤占。运河再不能为帝国输送养分,北宋灭亡也就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这一点,我们从《水浒传》里“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纲”,是指古代运输货物的组织。
所以,决定赵匡胤建都开封的最大因素还是那条运河。宋朝兴也运河,败也运河,运河的通畅就是大宋帝国的命脉 :
四、结语
综上,开封并不适合作都城,至于唐末到宋朝这一段时间选择开封作为都城,是因为从开封所流过的那条运河,运河可以把南方的粮食等物资源源不断输入开封,赵匡胤选择在这里建都其实不过是无奈之举。
在今天,河南的经济排名前三甲是郑州、洛阳和南阳,开封连前十都进不去,进一步证明了开封的局限性,它并不适合作为中心城市来发展。笔者两年前曾经去过开封一次,开封城内鲜见高楼大厦让我感到困惑,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原来一方面是开封的地质情况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为保护古城的整体布局不被破坏,避免高楼大厦显得太突兀,是以规定后建的建筑物不能超过标志性建筑鼓楼。
开封这座城市现在看来可能有点“没落”,提起它,人们仅知的只剩下戏文里的“开封有个包青天”。但它曾经却是大宋繁荣的一部分,它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城市。
END
2、参考:《唐宋帝国与运河》、《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华章同人
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想要把都城从汴梁迁往洛阳;结果招致朝廷大臣的一片反对,该迁都计划最终泡汤了。
而明朝初期,经过?靖难之役?而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决定把大明王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结果是朝廷重臣们都纷纷支持,最后迁都成功,北京成为明朝的都城。
两者目的相同,为何结果却不同呢?
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宋太祖赵匡胤迁都的原因是:
1.明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北宋王朝建立之后,虽然扫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但是,在北方却进军不利。北方的割据政权北汉军事实力不弱,又与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契丹联合,对北宋王朝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在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中原的汉族政权就丧失了抵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进攻的天险重镇。而北宋王朝的都城汴梁则是无险可守,一旦北方敌军前来进攻,汴梁的形势就会非常危险。
因此,赵匡胤决定迁都洛阳,利用洛阳险要的地理优势,来保证大宋王朝首都的安全。
2.暗地里瓦解赵光义政治势力的目的。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的江山。这是赵匡胤在得到周世宗柴荣的提拔重用之后,施展心机手段,多方拉拢军队将领和朝廷大臣,发展自己的个人势力,最终得以乘柴荣病死之机,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的江山社稷。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有鉴于自己的经验教训,杯酒释兵权,夺去了许多大将的权力,唯独重用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被册封为晋王,同平章事,兼中书令,开封府尹。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居于宰相之上。他学习掌握了哥哥那一套拉拢人心、发展个人势力的本领,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赵光义在东京开封势力庞大,甚至于宋太祖赵匡胤也无力撼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匡胤忽然间发觉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发展得过于强大了;别说自己的儿子了,可能就连自己都快要无法与之抗衡了。
于是,赵匡胤决定迁都洛阳。借口就是洛阳地势险要,又是古都,比开封更适合作国都。
这个借口是很正确的。但主要用意是一迁都,赵光义在开封精心构筑的关系网就被破解了。
赵匡胤迁都失败的原因:
一旦迁都洛阳,赵光义在汴梁苦心发展的政治势力就会凋谢枯萎,而赵光义也就无法再对朝廷施加重要影响。因此,赵光义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的!他发动许多大臣,劝谏赵匡胤。终于,他们成功地阻止了赵匡胤的迁都之举。
当时,朝廷重臣们都已经在富庶繁华的汴梁安家立业,而由于长期战乱,洛阳地区却是一派凋敝残破的景象。所以,北宋朝廷的大臣们实在是没有几个人愿意搬迁到洛阳去的。
反对者们针对赵匡胤的?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观点,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意见。在赵光义竭尽全力的运作之下,几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反对迁都洛阳。最后,赵匡胤只得被迫放弃了迁都计划。
而随后就发生了?烛影斧声?事件,赵匡胤酒后暴死,赵光义上位。北宋朝廷再也没人提议迁都之事了。
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取得成功。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朱棣长期在北京驻守,经营时间很长;北京成为了朱棣的根据地、大本营。而南京却是建文帝的地盘,虽然靖难之役胜利了,但是,朱棣对南京是发自内心的反感的。
南京朝廷重臣中大都出身南方,不是朱棣的心腹亲信;为了彻底摆脱他们的影响,全方位掌控朝政大权,朱棣挟?靖难之役?大胜之威,下令迁都北京,把南京变作留都,把那些朝廷重臣作为闲散官职,留下当作留守班子的班底。
朱棣迁都成功的原因:
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在清算建文帝的政治势力时,朱棣淫威大发,对建文帝的忠臣肆意残杀,对其家属更是严加迫害;其手段之卑鄙恶劣、镇压力度之暴虐凶残,古今罕见。
在朱棣的政治高压之下,残存下来的朝廷大臣们是绝对不敢反对朱棣迁都的计划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