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蜀国和魏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魏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可在孔明死后他被杨仪等人陷害谋反。对于是诬陷魏延、还是魏延确实想要谋反,这两种说法都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这件事情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可是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魏延谋反与否,而是魏延如若活着他能带领蜀汉统一天下吗?本人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魏延并不能。接着来看本人的看法。
1、魏延能力有限,不足以担任灭天下之大任
魏延的确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与将领,魏、蜀、吴三方将正面战场扯到荆州战场的时候,魏延依旧在死死守卫着汉中。这期间也有曹魏时不时的骚扰,可是凭借天然的优势,魏延能够屡屡将他们击溃。他是一个比较性情的人,他做事从不拐弯抹角。可是在用兵上,他经常弄险,他所带领的军队要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在《魏略》中曾记载,魏延在孔明兵出祁山伐魏的时候,曾不止一次的建议想要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从这一策略来看,魏延的确是喜欢弄险,他不喜欢一城一城的攻破,而是急于求成。可是当时统帅是诸葛孔明,孔明不同意他也只能乖乖听话,心中自然是怨言满腹。当时蜀汉是以弱伐强,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计谋一定是不敢用的。
本人曾多次研究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划,不论从何种条件上来看,这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且不说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当年邓艾灭蜀走的也的确是这条路,可这也是当时姜维将孔明曾经安排在子午谷谷中的士兵撤走,邓艾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曹魏的统帅并不是傻子,而且从这条路进蜀汉容易,若想从蜀汉到魏是异常艰难的。
这件事情本就是一场冒险,可介于兵力弱的蜀军,孔明不想让魏延冒这个险。魏延在当时的战场上,也能够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不能说万夫莫敌吧,也是一位能够令敌军胆寒的人物,他曾经为蜀汉多次立功,可是从其他方面来看,是孔明并不想升他。魏延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追随刘备没有多久,刘备打下汉中来,魏延直接被封汉中太守。
首先从魏延对外的带兵上,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他的作战策略就是能一步登天就一步登天,他根本不会去一城一城的攻打,殊不知这才是根本。曹魏司马懿、曹真哪一个是省油的灯?邓艾都能实施子午谷出兵灭亡蜀汉,全是靠前方大军在剑阁拖住姜维,不然姜维若死守成都,邓艾怎么可能轻易下城呢?
可是魏延不会有这种机会,祁山与长安相隔甚远,即使孔明在祁山拖住魏军。只要长安方面坚守,曹魏有足够的时间从防守东部地区抽调人手,兵出子午谷又不能带太多的兵马,在短期之内攻打不下长安,魏延带去的兵马一定会被曹魏聚歼,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延就不可能一统天下。
2、魏延眼高,看不起人
魏延在与其他大臣的相处方面是极不融洽的,他若带兵出征,莫不说有人支持与否,最起码是不安心的。参军杨仪与他的脾气十分不对付,杨仪与孔明关系非常好,但他一直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可能,因此在很多事情上他与魏延针锋相对,甚至在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上,魏延要拔剑杀了杨仪,理由是:杨仪妖言惑众,延误军机。
这件事情自然是被孔明镇压了下来,成都方面对魏延是极其惶恐的。在孔明死后,魏延想要夺权,只要魏延手中有兵权,他就能够为所欲为。所谓的蒋琬、费祎之人说白了都是腐朽派,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杨仪的说辞,想方设法的害死魏延。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魏延还要担心内部人从背后捅一刀,魏延怎么可一统天下呢?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能看出魏延思想上的稚嫩,不过本人在魏延是否谋反这件事情上,是持有反对态度的,魏延没有理由去谋反,他对蜀汉是忠心耿耿的。
总结:
本人的看法相信在上述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不论是从外、从内来看,魏延都没有合力的支持者,汤若他真的掌权了,他需要自己去攻魏伐吴,他去的时间里相信蜀汉的内政会乱成一团,魏延怎么能够一统天下呢?
不会的~ 诸葛亮本身就不爱用险,“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可以说他已经功成名就,因而走向更加的保守也不足为奇,因为他失败不起呀!他也是一个“人”而已,不是神,可他想成为神。这就是他最大的敌人和最后悲剧形成的根本成因! 至于魏延,确是人才,诸葛不用其计,实不应该,原因上面已说明。但此人没有一个真心朋友,实为一大缺憾,由其是没有在五虎上将中找一个能为他说话的朋友,这为他日后施展抱负埋下了祸根。由此看来,他其实不怎么聪明,不懂情商,岂能成功乎? 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奇袭长安,后来虽不被采用,但却被批评为诸葛亮不敢冒险,后来北伐不成,真因未依魏延之计而可惜吗?
夏侯茂身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因为是曹操的女婿,魏延认为怯而无谋,暗示曹操没有眼光也没关系,反正一面之词,随人数落。不过到是想起了东吴的女婿陆逊,关羽及刘备当初都曾轻视过,后来却因陆逊战胜而成名,如果夏侯茂也有机会战胜,亦可因而成名。因为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叫英雄;万一沦落成失败者,要自夸多聪明都没人相信。
魏延要求诸葛亮给他精兵五千人,运粮补给五千人,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南麓向东行,到达子午谷后,向北穿谷潜进,不到十天就可抵达长安。这看起来就有很大的疑问,魏延是汉中太守,难道拿不出一万人的奇袭部队吗?还得要向后方要求一万人,可见魏延汉中的势力不但不复压迫刘璋全益州时的张鲁汉中势力,也没有刘备与曹操互相对峙时的实力。从魏延拿不出一万人此点,汉中的守备其实很薄弱,可惜曹操当年退兵太快,否则汉中以无大军的状态来看,魏延先不用打长安的主意,曹魏其实更有机会觊觎汉中。
<br> 再来是地理位置,褒中的北边就是褒斜谷,为何魏延不从褒斜谷,而要走远在东边的子午谷呢?想必为了奇袭,而要迂回走远路。而走远路,又是山谷的地形,路是不是像平路一样好走不费力,就不能太顺利推论。曹真后来准备伐蜀时,在山谷中因遭遇大雨,栈道都断绝无法前进,被迫彻退。子午谷年久失修,魏延如果要一边铺路一边前进的话,就不知还有没有体力及时间再攻击长安。
子午谷的容量也是问题,就算魏延的计划可以成功,那么可以加倍军力,不要只有五千兵,复兴汉室,少说也动员数万至数十万,比较象话。但是子午谷若无法容纳太多人经过,那么曹魏也可算出其实魏延的奇袭军队不会太多人。如果子午谷可以支持数以万计的人经过,曹魏的布军就会考虑加强戒备。这种推论很合理,就像孙权必须在须濡抵抗曹操南下,曹操要在合淝安重兵防范孙权,英雄所见略同。总不能说魏延要攻长安,而假设长安没有人留守吧?
如果长安没有人留守,何必攻击呢?不如直攻洛阳、许昌,反正这些地方也可假设敌人没有人留守,不如魏延就一路攻到曹丕宫殿。这样子的假设,合理吗?长安在曹魏边境都可假设无太多兵力,那么中央心脏地带,不就更可假设不会有太多兵力吗?所以魏延可以一路杀到曹丕皇宫,而无抵抗或困难吗?假设对方兵力薄弱,会不会太轻敌呢?
再来是夏侯茂的逃走,然后其它人留守,城内无大将。奇怪,假设全长安城的军民都逃走不是更好吗?为何只有守将夏侯茂可以逃,而其它人不能逃呢?留下来的人比较勇敢吗?还有守将一定要逃吗?当世闻名的关羽北伐,襄樊未有人走脱;刘备举国东征,夷陵亦无人撤退;孙权十万大军来袭,合淝未举城逃亡;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赤壁亦无人临阵逃走。魏延比曹操、孙权、刘备及关羽的名气响亮吗?
最后是诸葛亮的援军要及时由斜谷赶到救援长安,不过说来好笑,诸葛亮的大军若能顺利出褒斜谷,攻击附近的陈仓、散关及五丈原,他的一生,也不会笨到耗费在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就耗尽了诸葛亮的一生精力,都未能完全掌握,更何况还要从这些地方再向东行军去救援长安?
武将都会想冒险,以求立功,但是奇谋内容总要再三思,总不能欺负中原无能人,万一山中偏僻中有人用兵截杀,就令蜀汉万劫不复。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在三国角逐中,蜀汉之所以第一个灭亡,与人才的匮乏脱不了干系。人生在世,谁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如果蜀汉的人才,多为正常更迭,影响可能不会如此巨大。但是蜀汉的很多文臣武将,并非自然死亡,他们之中,很多人突然战死沙场,或遭遇暗杀,例如关羽、张飞、庞统,以及死于夷陵之战的诸将。
还有一部分,则死在了自己手中,例如魏延、马谡、刘封等。死于敌人之手者,蜀汉无力控制,那么,如果他们保留了,死于自己人手中的众人,蜀汉会不会呈现出另外一番模样呢? 众所周知,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曾经被刘备当作继承人培养,后来他间接害死了关羽,又导致了上庸失守,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之间,将其赐死;马谡第一次上战场,因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败在了名将张郃手下,被诸葛亮处斩;魏延则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与杨仪争权失败,终被诛杀。如果这三人有幸不死,并助姜维继续北伐,那么蜀汉能够北伐成功吗?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魏延可为将帅
魏延,字文长,是荆州义阳人,他在入川之战中,开始崭露头角,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到了刘备拿下汉中之后,他则成为了汉中的守将,在此驻守十余年,从未有失。此人不但勇武过人,还颇有谋略和大局观,可以独当一面。这一点,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能够利用长安守将夏侯楙无能,设奇袭子午谷一计,便可以看出。由此可见, 若魏延不早逝,姜维北伐之时,便有了可以倚重的大将之才。 二、刘封可为先锋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他武艺高强,入川之战的时候,有赵云、张飞等名将的参与,他依旧没能被遮掩了光芒,可见一斑。《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之后,他又攻下了上庸等城池。由此可见,如果刘封没有被早早的处死,而是有幸活了下来,以他的能力,绝对能够担起先锋一职,为蜀汉北伐披荆斩荆。 三、马谡可为军师
提起马谡,大多数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庸才,其实不然。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准备出兵平定南中之时,他曾建议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但顺利平定了叛乱,而且直到诸葛亮去世,南蛮也没有再次反叛。正是因为他有大才,有谋略,有智计,诸葛亮才敢力排众议,提拔他,让他驻守街亭。
只不过马谡的长处,不在于独当一面,而在于运筹帷幄,更何况街亭一战中,他遇上的还是名将张郃呢?因此,他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彼时,诸葛亮能饶他一命,让他将功赎罪,并把他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将他培养成一个纯粹的谋士,那么姜维在北伐的时候,便又平添了一股助力。 四、姜维自己统筹全局,并负责后勤
虽然诸葛亮曾夸赞过,姜伯约敏于军事,但这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姜维虽曾主持过北伐大计,但他更擅长的,还是像诸葛亮一样,统筹大局。如果有前面三人助力,他便不必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从而出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之类的状况。
而且有这三人在,他也不必大权独揽,使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对他产生忌惮心理,努力想制衡他;黄皓估计也不能对刘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使蜀汉最终走向灭亡。 分析到此处,我们不难得知,如果魏延、刘封、马谡三人,没有死在自己人手中,反而有幸助姜维北伐,蜀汉能够入主中原的机会,便会大大增加,三国归于蜀汉,或许果然能够实现。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史实也不容假设,于蜀汉而言,北伐终究成了未竟之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