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咸丰遗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驾崩。咸丰一生可谓不幸,刚登基不久就遭遇太平天国起义,军队不堪用命,东南江山落入人手。
内忧未平,外患再起,英法联军攻破国门在前,沙俄虎视眈眈在后,咸丰仓皇奔逃,将北京拱手让出,最后在热河行宫凄惶驾崩。
咸丰虽然留下一堆烂摊子,但临终前仍要想办法补救。他必须保证大清江山能继续维持,毕竟谁也不愿做亡国之君。
这需要朝中有能干的大臣,但幼帝年幼,则是一个隐患。咸丰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在年幼时夭折,只有八岁的同治能够继位。
这便是矛盾,咸丰既要留下能干的大臣稳住内外交困的局面,又要防止大臣挟持皇帝年幼,擅自专权。所以,他让八大顾命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掌握朝政,同时让两宫太后掌权,钳制顾命大臣。
这种多方权力制约,本是咸丰为了自己死后权力达到平衡故意设立的,但是在这个布局中,咸丰没有考量到变数。首先便是两宫太后中的慈禧。
慈禧没有读过多少书,直到垂帘听政后,才让朝中大臣为她编书讲课。可是,慈禧擅长权术,纵观慈禧一生,在争权上几乎没有败绩。咸丰时期,慈禧就曾代咸丰批阅奏折。
当然,能被咸丰留下担任顾命大臣的人,本事也不差。八位顾命大臣中,为首的载垣是清朝铁帽子王,曾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一职。这个职位掌管清朝侍卫处,官居正一品,必须是皇帝心腹重臣才可担任。
端华也是铁帽子之一。跟一般宗室不同,铁帽子王在清朝极有地位分量。世袭罔替的爵位,让他们在宗室有很大的影响力。肃顺也是铁帽子王后裔,不过没有承袭爵位,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朝中的影响力。
肃顺任职时严惩腐败,提拔汉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是在肃顺帮扶下得到重用。这些人后来为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大功。
景寿的父祖都曾是朝廷高级官员。他本人也曾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职位,封一等公爵,还娶了道光皇帝的女儿。
穆荫在军机处资历极深,咸丰元年他就入选军机处。当然,他闯的祸也不小,就是因为穆荫扣押英法联军谈判大臣,导致英法联军决定进攻北京。
杜翰是汉人大臣,家族极为显赫,有一门七进士的说法。他的父亲杜受田还是咸丰皇帝的老师。这八人中,为由匡源跟焦佑瀛家境较为普通,但他们都是凭着才干做到这个位置,更见能力水平。
而且,八位顾命大臣还公开提出,清朝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祖制,想要驳回慈禧跟慈安干政。要对付这样八个朝廷重臣,慈禧不可能只靠自己。
她拉来了慈安太后跟恭亲王。咸丰晚期布局时规定,八位顾命大臣起诏书时,诏书首尾必须盖上“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玺。
御赏印由慈安掌管,同道堂由慈禧掌管。这种权力分布,让八位顾命大臣跟慈安之间同样产生天然的利益冲突。再加上顾命大臣还想驳回两宫垂帘听政,慈安自然是反对他们。
恭亲王不同,他从一开始被咸丰排除在外。从道光时期开始,恭亲王就成为咸丰的竞争对手。即便是咸丰继位后也是如此。
恭亲王能力强,兄弟二人中,恭亲王永远是更耀眼的一个。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后,咸丰逃难,恭亲王留在北京跟英法联军谈判。咸丰让恭亲王出局,也是担心自己死后幼帝无法制约,皇权旁落。
可是,咸丰也没有料到,慈禧会跟远在京师的恭亲王联系上,进而结为盟友。当时恭亲王手上有一张所有人都没有的底牌,那便是外国列强的支持。
跟过去不同,自从清朝国门被打破后,能否得到列强支持,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极为重要。在北京的这段日子,恭亲王把京城内如九门提督等重要职位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亲信。
而慈禧手中则握有同治皇帝这场王牌。同治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属于无条件支持者。通过同治皇帝的诏令,可以为任何不光彩的手段盖上合法程序的外衣。
两宫太后跟同治比八位顾命大臣更快到达北京,随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令,革除八位顾命大臣职位,并授予不同处罚。
所以,慈禧借助自己手上的优势,拉拢盟友,将八位顾命大臣扳倒。而且,在扳倒这八位顾命大臣,慈禧也并未都将他们处死,只是选择其中几位对自己最有威胁的肃顺处斩,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位都是罢免官职。咸丰遗留下的八位顾命大臣,几乎没有派上用场,就全被收拾殆尽。
1861年,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打败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从此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清朝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在顾命八大臣中只有肃顺被当众斩杀于菜市口,以肃顺宗室重臣的地位和辅政大臣的身份,为了皇室颜面赐个自尽就行了,在菜市口明正典刑其实有些侮辱成分,只能说肃顺把慈禧得罪的太狠了。
爱新觉罗·肃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非常受到咸丰皇帝重用,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八旗旗务、皇宫护卫、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有事情都能管辖,权势滔天。肃顺可能也是和咸丰皇帝的关系太好了,啥都敢说,也因此得罪了慈禧。首先是咸丰帝体弱多病,常常让慈禧帮他批阅奏章处理朝政,这件事被肃顺知道后不依不饶,非要让咸丰废掉慈禧;其次是咸丰帝病危之际,肃顺劝咸丰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故事,及早杀掉慈禧以绝后患,这两件事虽然因为咸丰不忍心都没有做,但是慈禧恨死肃顺了。
要说只是得罪了慈禧也没什么,毕竟孤儿寡母的也做不了什么,但是肃顺独占权力的欲望太强,得罪了太多的人,被人联手弄死。
第一、按照咸丰帝的安排,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是辅政大臣,处理朝政;给了慈安和慈禧“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所有诏书必须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掌控决策权。这样两拨人互相制衡辅助年幼的同治帝。
但是肃顺这个人自视甚高,权力欲极强,觉得只有自己掌控权力才能救大清朝,非要逼着慈安和慈禧交出两枚御印,这样一来就将本来不在乎权力的慈安太后逼到了慈禧一边。慈安太后是咸丰帝的正牌皇后,在咸丰死后是皇室中身份最高的人,她的认可让慈禧发动政变名正言顺、有了法统依据。
第二、咸丰帝在任命辅政大臣的时候听了肃顺的意见,将当时坐镇北京的恭亲王奕欣、掌控北方兵权的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人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了。恭亲王奕欣等人自然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势,因此当慈禧派亲信太监安德海联络他们的时候双方一拍即合,这帮人掌控京畿、手中有兵有权,是慈禧赖以发动政变以及之后掌控朝政的武力基础。
第三、肃顺虽然骄横专权、目中无人,但是他清醒的认识到在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太平天国的情况下只有重用汉臣才能挽救清朝的命运;另外肃顺非常看不惯满族权贵的懦弱堕落、腐败无能,轻视满臣。因此肃顺掌权期间破格提拔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像“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话就是肃顺安排人写的。而且一旦满臣和汉臣有什么矛盾冲突,肃顺基本上都是偏向汉臣;再加上查处“戊午科场案”、“户部宝钞案”,肃顺严惩了一大批满族宗室贵戚,可以说在大多数满族权贵心中肃顺就是“仇人”。
在当时的朝堂中曾国藩等人都是刚刚崛起,在中央层面是满臣掌控,汉臣还难以左右国家大事。所以肃顺在朝中根本没有多少支持者,这也是位高权重的顾命大臣在政变中毫无还手之力的重要原因。
咸丰十一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送咸丰帝遗体回京途中被捕。顾命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革职,仅有肃顺在菜市口被斩首。肃顺被杀后,曾国藩叹息称“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从此清朝进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欣主持政务的时代。
因为肃顺是顾命八大臣之首,而且之前有跟慈禧有矛盾,那时候,咸丰活着的时候,肃顺就有提醒咸丰,不要让慈禧陪伴在他身边参政,这些慈禧其实都是知道的,所以她恨肃顺。
在英法联军攻击清朝的时候,慈禧和肃顺就已经有了矛盾了。那时候,他们逃亡的时候,慈禧是坐了一辆比较不好的马车,而马车在路上一直颠簸,慈禧很难受,就派人去跟肃顺说,肃顺却只说他会去看看有没有好的马车,但是直到最后都没有帮慈禧换到马车,从这里开始慈禧就很不喜欢肃顺了。
后来,慈禧因为帮咸丰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慈禧也确实帮咸丰提了一些朝廷上的意见,所以咸丰很喜欢慈禧,而肃顺就提醒咸丰可以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那时候,咸丰帝非常喜欢慈禧,就让慈禧在旁边给他磨墨,给她参考奏折,慈禧就给咸丰帝提一些意见,反正咸丰帝是很开心的,但是这个时候肃顺就在咸丰帝旁边说,不能让后宫参政,就说慈禧其实野心很大,动机不纯,甚至想让咸丰帝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但是咸丰帝还是不忍心的,所以就没有听肃顺的意见。但是,这些,却都被慈禧知道了,所以这个对慈禧威胁很大的,慈禧才这么地恨他,在咸丰死后,就一直隐忍着要除掉肃顺。
后来,慈禧就联合别人一起除掉了肃顺,而且做法很残忍,其实也是为了让其它地顾命七大臣有所忌惮慈禧,树立自己的威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