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春秋五霸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候最厉害的5个诸侯。
在不同的史学家眼里,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王霸》里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白虎通·号篇》里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辞通》里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四子讲德论》里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只有《史记·索隐》里的春秋五霸不太一样,它多了一个其他版本里没有出现的人物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除了宋襄公,其余4人都在其他版本里出现了3次以上,齐桓公和晋文公甚至是每个版本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高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第20任国君。查看他的“丰功伟绩”,发现他一生最大的成绩就是在齐桓公死后,带着领宋国、卫国、曹国和邾国4国人马杀到齐国,平定了混乱的局势,辅佐太子昭回到齐国,继位为国君,是为齐孝公。除此之外,乏善可陈。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与楚国作战,因为讲究“仁义”,结果一败涂地,被人讥笑了2000多年。
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出于两点原因。
一是对仁义精神的肯定。
孟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春秋无义战。”在孟子看来,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没有什么符合仁义的战争。
其实,在春秋开启之初,战争还是充满仁义精神。当时,天下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是由周国分封出去的。他们的国君,要么是周天子的家人,要么就是亲戚。彼此之间,也存在“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如果诸侯国之间不得不发生战争,那么为了避免伤和气,在打仗时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在开战之前,发起战争的一方,一定会派人送交战书。接受挑战的一方,则会设宴招待递交战书的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不但不斩,还会请他好吃好喝。随后,双方约定交战的时间、地点。
到了约定的时间、地点,双方排列好阵型,这才展开厮杀。如果有一方没有排列好阵型,对方就不能进攻。战斗开始了,当一方打不过时,可以逃离战场。这时候,对方一般不会追赶,“穷寇勿追”。就算一定要追赶,也是象征性地追赶50步即可。同时,在战斗中,还有一个规定,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以及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
这样的战场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的伤亡。可是,春秋进入争霸阶段后,大家都违反了战场礼仪,埋伏、偷袭一类的战术纷纷使用出来,战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现在,宋襄公在战场上老老实实地遵守礼仪,自然会被不遵守礼仪的敌人(楚国)打败。
事实上,宋襄公不仅在战场上遵守礼仪,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仁义。
当年,齐桓公在病重时,担忧自己死后5个儿子争夺国君的位置,便委托宋襄公来照顾太子昭。宋国的实力非常弱小,但宋襄公没有拒绝,答应下来。当齐桓公被饿死后,5个儿子果然开始争权夺利。宋襄公没有辜负齐桓公的信任,义无反顾地召集卫国、曹国、邾国3国的一些人马,帮助太子昭夺得了国君位置。
二是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否定。
中国古代流传着一句俗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一种非常功利的说法。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来没有遵循这一说法。
司马迁《史记》里写了两个很重要的人物,一是项羽,二是刘邦。项羽和刘邦展开激烈的争霸后,项羽失败了,全军覆没后,自刎于乌江边;而刘邦胜利了,创建了中国古代的一大盛世王朝——汉朝。然而,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子民,在《史记》里没有抹黑项羽,反而极力描写他的个人勇猛,以及与虞姬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没有过分吹捧刘邦,甚至还写到刘邦当了泗水亭长后,经常戏弄耍笑下属小吏,还喜好喝酒和美色,“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在司马迁看来,宋襄公的确在泓水之战中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抹杀他的仁义。相反,宋襄公凭借自己的仁义,任用庶兄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使得宋国的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春秋五霸里显得独树一帜,分量十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