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商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商王朝世系表(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 、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史籍保留商王朝所有国王的名字实际上是死后谥予的庙号,庙号都缀以十干中的一个字,这是“谥干”定其祭日,祭名甲者在甲日祭,乙者在乙日祭。这是商王朝所特有的习俗。
1、商的先祖是契,协助夏族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商,商族就居住在今河北南部的漳水沿岸。商族活动区的东面是东夷地区,而夏族就在它的西南面(晋南豫西),因此,商族既受夏文华的影响,也受东夷文化的影响,与东夷族同以玄鸟(燕)为图腾,并产生了他们始祖产生于玄鸟卵的传说。
公元前1600年前后,成汤推翻夏王朝而建立商王朝,都偃师,不久回到原先的聚居地亳。第十代国王仲丁在郑州西北的小双桥建造了一个比偃师商城更小一些的城堡,作为他的离宫别馆,也可能是都城。第二十代国王盘庚将都城从奄迁到了殷,殷都从此经历了商王朝最后八代十二王的政权生涯,长达253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先商”“早商”“晚商”三个大的阶段。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约600年时间。
2、嬴姓氏族去夏归商。殷人与秦人先祖起源于东方。专家指出:唐、虞文化发生在现山西省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丫杈地带。夏文化则发生在现河南省之西部,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丫枝地带。殷商文化向西直达渭水流域,早与周文化相接触,而向东则达今山东、河北两省沿海,中间包有济水流域的低洼地带,向东北直至辽河流域,向南到淮水流域,向西南到汉水流域之中游,也可能抵达长江北岸。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诸氏族正处在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有许多氏族部落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逐步向肥沃富饶的黄河中游黄土平原移动。后来,他们终于在中原地区汇合,并同当地的部落集团融合,而成为历史上进入文明时代最早的华夏族。在这些部落集团中,以后建立商王朝的商人,最初活动于东方;以后建立的周王朝的周人,最初活动于西方。
上古时期,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打败了东夷族首领蚩尤,东夷由轩辕黄帝的长子少昊管理。据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苢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期间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最后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所取代。
大费与禹平治水土,功成,帝舜赐禹玄圭。禹对帝舜说平治水土之功,并非自己独有,大费亦有辅佐之功,暗示帝舜也应赏赐大费。于是,帝舜“赞禹功,其赐尔皁游”,说大费子孙后代将会繁盛。皁,皂。《索隐》:游音旒。谓赐以皁色旌旆之旒,色与玄玉色副,言其大功成也。《索隐》:出犹生也。言尔后嗣繁昌,将大生出子孙也。故左传亦云“晋公子姬出也”。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辅佐帝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有政绩,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殷与秦有诸多相同之处:从观念信仰方面,殷人与秦人都奉“玄鸟”(燕)为祖先,留下了与玄鸟相关的祖先产生的传说,反映他们的祖先曾经有过共同的“图腾崇拜”,其共同崇拜的图腾就是燕。
从经济生产的共同性看,殷与秦人先祖都以游牧、狩猎为其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
从墓制葬式看,秦人的陵墓形式遵循殷制,殷制天子墓为亚字形,诸侯墓为中字形,有严格等级限制,秦墓仅以诸侯自居,不敢僭越。其他像墓壁、殉葬(腰坑、殉狗习俗)等方面,秦墓与殷墓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由此断定,秦与殷先祖属于同一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最早生活在古代中国东海之滨,大约在山东半岛,后秦与殷西迁至中原一带,与夏融合在一起。
《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玉女”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其玄孙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在殷商时期,秦人属于被殷商奴隶主统治驯服的一个氏族部落。由于秦人的祖先与商人的祖先为近族,故秦人同殷人在政治上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夏末(公元前17世纪),秦人去夏归商,发挥自己善驾驭的特长,助殷灭夏立有战功。夏以后,秦人的祖先始终为殷奴隶主忠心效劳,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史记》记载“嬴姓多显,遂为诸侯”,秦不少首领被殷商奴隶主提拔重用,成为殷商的大臣。
3、荆楚降商。秦国和楚国的族源相同,都奉颛顼为远祖。《史记》说,蚩尤为东夷九族之首领,九族之人包括古秦人、古楚人。蚩尤是战神,东方各部落联盟首领,曾率东夷九族打败了炎帝部族,后来炎黄两大部族联手击败蚩尤统领的东夷九族,蚩尤被杀,东夷九族离散。其东夷族之一部,避祸来到江汉流域,在与当地土人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融合,形成了“三苗”。楚人是九黎三苗的后裔。
从蚩尤之后,古秦族和古楚族开始分途。史载,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
在尧舜禹时代,楚人仍然与华夏族展开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竹书纪年》有禹征三苗,“三苗将亡,天有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之记载。禹征三苗,实际上是夏夷联军共同征伐三苗。少皞族的首领皋陶、伯益是辅佐禹征三苗的最大功臣。
考古学家指出,长江中游一带是古史传说的“三苗”部落所在区域。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长江中游群城迭起,文化璀璨,与古史传说的“三苗”部落时代相吻合,暗示当时长江中游已进入早期国家文明形态。在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期,特别是禹时期,已经进入国家文明的前夜,代表中原文化的“禹”对代表长江文明的“三苗”进行了讨伐,所说的“三苗”亦即南方地区,更准确地说,也就是长江中游地区以石家河为中心的聚落,而后石家河文化面貌突变,并大量出现中原龙山文化的文化因素,当是与此传说事件吻合。
直到商王朝时期,这个坚韧、剽悍、好战的民族才归入华夏族的统辖之下。《竹书纪年》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诗经》云:“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襃荆之旅。”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有土嘉之曰襃,无土建国曰封。”夏初的命氏,更多的是“襃”,西周初年的分封,更多的是“封”。楚之国号,为商王朝所赐,楚属于“襃”。荆楚民族进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时间,应该是从商朝武丁时期开始的。
4、商是一个崇尚武功的王朝。商王朝一方面要抵御异族的入侵,一方面要镇压方国叛乱,有商一代,不论国王、诸侯、方伯,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方国养兵自重势必引起战备竞赛,这就刺激了将先进的青铜技术应用到军事。商王朝军队使用先进的青铜武器装备,如青铜制造的矛、戈、刀、箭、簇、剑等兵器,将领的盔甲,以青铜作为枢纽机械构件的战车,被称为“青铜之师”,在征伐异族和平定方国叛乱中尽显优势。在经常的征战中,商朝不但锻炼出一批能征善战的男性军事将领,而且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统帅妇好。妇好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位国王武丁的三位法定配偶之一,也是第二十四位商王祖庚的生母。她深得武丁宠信,地位显赫,曾主持国家祭祀,又带兵征战四方,参加过征讨巴方、土方、夷方的战斗,曾统率13000多人的大军对羌人作战,是当时商王朝主持军政大局的重要人物。武丁时期与之交战的方国部族达六七十个,其连续征战三年才使强敌鬼方成为商的盟国。在商朝军队的武力征伐或威慑下,一些方国被迫臣服,而非心悦诚服地归顺,这为商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在晚商,商王朝经常讨伐散居大西北的古老部落羌方,并把俘虏作为奴隶使用,使羌人对商王朝充满刻骨仇恨。商末,羌人和一些方国、部族积极投身于周武王伐纣大军,成为灭商的重要力量。
5、商是一个好吃好喝的王朝。从出土的商代器物,可以看到贵族奢华的生活,其精神与物质的享5受是丰富的。绝大多数礼器实际上是宴饮的炊器、肴器和酒器。商朝是个好吃好喝的王朝,以至其后的周王朝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豪饮酗酒是一大祸害,专门作《酒诂》告诫国人。商王朝贵族豪吃海喝极为盛行,后世夸张称“酒池肉林”。商王朝的人口估计有543万~~790万,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大量造酒耗费海量粮食,这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于是不堪压迫的民众奋起反抗。商纣王虽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材力过人,但却荒淫残暴,臭名昭著。他以“炮烙之法”镇压反抗者。《史记·殷本纪》载,商末,“百姓怨望而诸侯有衅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在铜柱上涂油,下以炭火加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因为铜柱又滑又烫,人只能坠入炭火中被活活烧死。 纣大造宫殿,肉林酒池,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炮烙百姓,终致民怨沸腾,周武王伐纣克殷。
6、商是一个尚鬼重祭的王朝。商王朝将王权神秘化,强化人们的王权神授意识。武丁以后,先王死去后都称“帝”,成为天帝的“宾客',因此,祭祖就显得异常重要。祭必杀生,到商中晚期后发展到大量使用人牲。那些完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社会底层成员(包括被俘虏、掠夺过来的人),被活生生地投入火中、沉入水中、埋入土中,或者死于刀斧之下,以示他们的灵魂被送到了神祇的身边供神驱使,从而取悦于神灵,求得神的庇佑。殷墟考古发现,一次人祭可以用300~~400名活人祭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人殉——把活人埋入坟墓去陪伴死者,殉葬者除了最下层社会成员外,还有商王的近臣、嬖妾和侍卫。《墨子》记载:“天子(诸侯)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完全符合商代的情况。商王死后,被杀殉陪葬的人都在几十至一二百人之间;武丁之妻妇好的墓中,也发现了十五具人殉遗骨,可以辨认的有男性四人、女性二人、儿童二人。人殉,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商与周边异族更加敌对,预示着商王朝灭亡的丧钟已经敲响。
带你了解商朝
一、商朝概览
中国第二个王朝、重要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又称殷商。
箸名事件:
商汤伐夏:时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都:时长554年,历史都城河南省内及附近
武丁中兴:更迭王位31位,创立人商汤。
著名人物:商汤、盘庚、武丁、妇好。
二、商朝重要事件
1、玄鸟生商
商朝部落前身来自黄河中下游,部落始祖叫“契”,与夏禹同一个时代,因治水时期有功,得到封地商邑(今河南商丘),在神话故事中,契的母亲简狄在河边吃下玄鸟的蛋从而生下契,有了玄鸟生商的典故,玄鸟也成为了商朝重要的图腾。
2、商族崛起
夏朝末年,从第14任孔甲开始夏朝逐渐衰落,而商族开始不断强大,之后商族迎来重要首领商汤,在商汤上位时正值复朝末代君王夏桀暴虐无道,在得到重要谋臣伊尹和仲虺之后,商汤不断扩大部落的势力,开始谋划起灭夏的计划。
3、商汤伐夏
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正式举兵伐夏,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在伐夏前,商汤宣读著名的《汤誓》来控诉夏桀的罪行以鼓舞将士的士气,最后经过鸣条之战(今河南封丘东)后,商汤战胜夏军,由此结束夏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
4、伊尹放太甲
商汤建立商朝之后,在王位传到第4任太甲之时,因为太甲只顾玩乐不理朝政,开国大臣伊尹决定放逐太甲,让他面壁思过,太甲在经历3年悔过之后痛改前非,伊尹亲自迎回太甲,让他重登王位,商朝蒸蒸日上,也就有了“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5、九世之乱
当商朝来到中期由仲丁继位后,商朝面临内忧外患,在内忧上,由于王位继承中包含兄弟继承,所以兄弟间频繁出现争夺王位情况,从仲丁到阳甲历经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而在外忧上由于商朝位于黄河边上,经常洪水泛滥导致商朝频繁迁都。
6、盘庚迁都
正当商朝处于混乱之际,商朝第19任君王盘庚继位,为了解决商朝的困境,盘庚力排众议,选择迁都,从原来的奄(今山东曲阜)最后迁移到殷(今河南安阳),结束了之前动荡时代,从此商朝在那里扎下了根,因此后代也把商朝称作殷或是殷商。
7、武丁中兴
武丁是盘庚之弟的儿子,在他年幼时就被父亲安排到民间生活,深知民众疾苦,并在这段时间结识了之后重要的大臣傅说和甘盘。在武丁继位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商朝迎来鼎盛时期,在国力富强的保证下不断对外扩张疆土,后世称为“武丁中兴”。
8、商周矛盾
在武丁中兴时期,远在陕西的周族开始崛起,在商朝末年王位传位到武乙之时,周族首领季历被武乙授予征伐大权,随着对外征战,周族声名远播。而当武艺的儿子文丁继位后,文丁因猜忌周族,最终设计杀害季历,由此商朝与周族之间埋下矛盾。
9、帝辛亡商
也是从武丁之后,商朝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当商朝的王位传到最后一任帝辛之时(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商纣王),因帝辛残暴无度,整日沉迷酒池肉林,最后周族在新一代部落首领姬发的带领下,在牧野之战中战胜商朝,结束了商朝长达500多年历史。
三、商朝贡献
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时任晚清时期翰林院编修的王懿荣在购买的中药中,发现刻有文字的龙骨,这些文字比篆文更加古老。在广泛收集这类龙骨后,经研究鉴定这是商代的文字,由此正式揭开甲骨文的面纱,王懿荣也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的著作:王懿荣的好友刘鹗在王懿荣的基础上继续收藏龙骨,后来出版《铁云藏龟》,在里面记录了有字甲骨1058片,这是关于甲骨文第一本重要著作。
甲骨文的意义:在19世纪末发现甲骨以来,现已发现甲骨15万片以上,上面记录了4500个单字,其中有被认识的已有1200多个,甲骨文记录了商代农业、天文、祭祀等各个方面。
它的发现不仅为探索商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甲骨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化文字,对后代文字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正因为文字的诞生,历史和文明才得以被记录、被传承、被铭记。
2、青铜器
青铜器的起源:据考古猜测,青铜器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夏朝在经历青铜器早期发展阶段后,在商朝青铜器迎来了高峰时刻,不仅器具种类众多,而且造型精巧、有非常精细的花纹或是铭文,彰显出商朝高超的工艺冶炼技术。
青铜器的秘密:青铜器在古代也被称为金,是铜、铅、锡按照特定配比混合得到的产物,这种配比和手艺现已失传,刚铸造而成的青铜器其实是金色的,随着时间流失和泥土掩埋才变成了青铜色。在商朝后期的青铜器上还会刻有相关的铭文,这些文字被称为金文或是金鼎文,是研究商朝后期到先秦之间的重要史料。
青铜器的意义:在商代,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大都数是贵族在特定的礼仪场合中使用,主要青铜器种类有酒器、食器、礼器、乐器、兵器等,这也反映出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思想,上图是至今考古发现出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重量达到875公斤,现保存于殷墟遗址博物馆。
3、工业
在商朝,除了青铜器之外,玉器和瓷器也是非常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玉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引旧石器时代,而到了商朝,玉器的加工和雕琢的日渐成熟,并形成独特的“玉文化”;另外,瓷器也是商代重要的贡献之一,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商代出土的白陶可以看作原始瓷器,经由摄氏1000度以上高温烧制而成,造型精美、色泽洁白,代表手工艺人的高超技术。
4、农业
在商朝,农业是重要收入来源,农耕文明日渐成熟,农作物众多,有黍,稷、稻、麦、桑等;在商代就已推出完善的历法来为春耕秋收保驾护航!在粮食丰收的同时,开始用谷物酿酒,商代发明的酒曲复式发酵法至今沿用三千多年。
5、文化
在商朝,随着物质需求被满足,娱乐和音乐开始逐渐萌芽,有专门学习音乐和舞蹈的艺人,青铜器也被大量制作成乐器,比如铜铃、铜铙、编钟等等,可以敲击出专门的曲调,不仅推动了音乐发展,也为礼乐文化打下了基础。
四、商朝其他重要人物
1、伊尹
伊尹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位贤相,是商汤时期重要开国功臣,在商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仲王、太甲、沃丁4位君主。有着“伊尹之志”、“伊尹放太甲”等典故,形容伊尹在位期间的突出贡献另外,伊尹最早是由厨师出身,相传伊尹精通烹饪,创立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故也被后世称作“厨圣”。
2、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女英雄,是武丁的妻子,在武定时期经常亲自带兵打仗,帮助商朝不断开疆拓土,为武丁中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位于河南安阳还有妇好墓,在墓中可以发现大量的随葬品,足以证明妇好的功绩以及武定对她的缅怀与重视。
五、殷墟都城遗址
殷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盘庚迁都后商朝后期都城所在地,在那里有出土众多甲骨文、陶器、青铜器、乐器等商朝史料,与商朝早期郑州二里遗址一起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神秘而又璀璨的商朝文明。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为东夷的一支,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过渡。
契之孙相土在位时,商的势力进一步发展,把附近的许多部落征服或纳在它的控制之下。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灭夏建立了商朝。都于毫。汤建立商朝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四方征伐,把疆土扩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区,商朝统治逐渐巩固。
据载,从成汤至盘庚,商人“不常厥邑”,曾五次迁都,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发展,特别是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朝最强盛时期,武丁在商代诸王中颇负盛名。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部落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 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 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5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