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崇祯皇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崇祯皇帝应该是明朝活得最惨的一个皇帝了,他一生节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孜孜不倦。有史料记载: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从无宴乐事。这么勤劳的一个皇帝,在明朝也算是勤勉尽责仅次于朱元璋的了,但是他仍旧无法阻止明朝灭亡的趋势,当他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大明王朝的时候,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就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回天乏力。
a、明朝灭亡的因素有很多,之前也写过关于它灭亡的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反正崇祯皇帝的命运确实比较悲催,他自出生就没有过幸福的日子,他父亲明光宗本身就不受他爷爷明神宗的喜爱,而他母亲又只是一个婢妾,在皇宫中地位低下,更悲的是在崇祯5岁的时候,他母亲因为得罪了皇后,被其父下令杖杀,他被交给庶母西李抚养,四年后西李生了孩子,没能力抚养他,又把他交给东李抚养,本来他也没有资格当皇帝,可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没有子嗣,在驾崩时遗命让崇祯继承皇位,这时的崇祯也不过只有十七岁。
b、崇祯皇帝在位17年,真可谓是天将降大任于崇祯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全让他赶上了,虽然他也努力做出一些政绩,比如铲除阉党、平反冤狱、厉行节俭,但是比起国家当时的祸事来说,这些举措也只是杯水车薪,连年的民间灾害,导致国内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关外还有皇太极扣关入侵,东边延海又有海盗骚扰打劫,明朝军队虽然也奋力抵抗,但是祸端太多,根本应付不过来,这时候有些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明朝还有一支很强大的队伍一直没有出手,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支队伍就是自朱元璋亲自建立的锦衣卫,到明朝末期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十五万之众,绝对是一支不容小觑的精锐队伍。
c、锦衣卫在明朝时期可谓是八面威风、好不自在,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不怕他们的,他们只受命于皇帝,组织性质相当于美国的FB加CIA总和,这是当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为了更好的监控国家的人民动态,专门设计的一支秘密的特务机构,据说他们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说是曾经有一家人晚上聚在一起聊天,第二天就有锦衣卫找上他们,说昨晚他们聊了大逆不道的政事,而且把当晚他们家的人,谁坐在什么位置说了什么话,描述的一清二楚。还有明朝初期的蓝玉案、胡惟庸案都有这个组织的身影。
d、就这么厉害的一支队伍,为什么在明朝面临灭国大难、四面楚歌的时候,没有为国效力呢?如果你说他只是一个特务机构,没有打仗的能力,也不对,他们人数众多,上下级的管理制度也很完善,而且他们的实力还很强,据说锦衣卫个个身怀绝技、武功高强、装备精良,虽说还没有燕双鹰那么厉害,但据说也是能飞檐走壁、以一敌十,可能你会说,光武功高强也没用,上了战场一枪撂倒,确实在战场上一两个武功高强的人确实扭转不了战局,但是十五万个人呢?
e、即使这支部队不像军队那样受过军事训练,但是用来镇压农民起义总可以吧,他们组织起来总比起义军的素质高吧,但是他们没有出现,其实崇祯也曾派过锦衣卫上战场,但结果真是让崇祯大失所望,当时锦衣卫的统领是骆养性,听他的名字就知道,他已经没有了军人的性格了,只会修生养性了,毕竟到了明朝后期,锦衣卫多年的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已经让他们失去了本性,除了知道欺压百姓、贪污腐败,已经不愿再过苦日子了,上阵打仗那么危险的工作傻子才会去,他们只想欺诈几个贪官,鱼肉几个百姓,一听说要上阵打仗,第一个叛逃就是一把手骆养性,一把手都叛逃了,下面的人更不会去了,大多都选择大难临头各自飞,背信弃义、自寻出路去了。据说在李自成抓住骆养性时,严刑拷问追出赃款三万余两白银,后来这家伙竟然没死在李自成手里,又跑到了多尔衮那里混了个天津总督当,真是明朝的耻辱啊。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在明朝末年那种大败落的环境下,谁还能保证对它忠心不二呢,就像当今社会,假如你的公司面临倒闭,让你捐款救它,而且捐了款也不一定救活,你是捐呢?还是另谋出路呢?
崇祯死前,官居大将军的左玉良确实手握80万大军,但是他在救驾之前有一阵迟疑,导致他错过了救驾的黄金时间。李自成先他一步进入皇宫以致崇祯自杀,而左玉良在听见崇祯死讯后悔恨不已,放声大哭继而吐血身亡,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感于其忠君之心,多称其为忠臣。
要说崇祯君主,他并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子,他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他继承大统的时候,明朝已经千疮百孔。即使他日夜勤于政事,不管歌舞,不宠嫔妃。以整治朝纲、安定天下为己任,但是他的努力来得太晚,谋反势力已经成熟,一切都来不及了。
后来,李自成逼近皇宫,崇祯依旧心怀希望。他托人带信让左玉良带兵救驾,但是左玉良因为朝中的局势动荡而迟迟没有救驾的意思。后来崇祯承诺只要左玉良能够救驾,便将朝中兵权给他们父子掌管。权衡利弊以后,左玉良决定救驾,并且制定了周翔的计划。
但是,让左玉良没有想到的是,李自成来得太快,先他一步攻进了王宫。崇祯在走投无路中心灰意冷,他不愿死在乱臣贼子手中,孤立无援的他带着最后一丝血性,选择了自杀。
姗姗来迟的左玉良得知崇祯死讯以后,放声大哭,吐出一口鲜血,便随崇祯去了。虽然左玉良手握80万大军迟迟没去救驾的举动惹得后人多有议论,但是他见君主逝去,泣血而死的结局也让后人动容,因而后人称他为忠臣。
这个人就是左良玉,他一直效忠于崇祯,打了很多胜仗,所以被人称为忠臣,但是却非常胆小,在危急关头也不敢出兵救驾。崇祯皇帝是个非常勤于朝政的好皇帝,但是他却没有赶上一个好时候,在他登基的时候明朝就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崇祯用尽了自身的全部力气也没能挽回这一局面,只好自杀离去。当时李自成带兵攻打北京,崇祯皇帝孤立无援要求左良玉带兵前来救驾。然而左良玉却没有来,这就使得崇祯没办法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左良玉虽然是忠臣但却不敢及时救驾主要是因为之前他曾经多次输给李自成。左良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领,他曾经带兵打过非常多的胜仗,一心为了崇祯,在打仗期间非常英勇,这也是他为什么被称为忠臣,并且可以获得各种奖赏的原因。然而,有一个人可以说是左良玉的死穴,这个人就是李自成。左良玉多次带兵与李自成的军队进行战斗,但却从来没从李自成这里捞到过什么便宜。
左良玉是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他担心士兵救驾后会有损失才没有及时救驾。左良玉这个人可以说是聪明绝顶,他非常得有谋略,面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贪吃,甚至还因为这个丢掉了官职。但是他在打仗上却从来没有含糊,不仅非常英勇,更是屡屡获得成功。
受到贵人帮助重新拿回官职的左良玉变得非常的小心翼翼,眼看着他手里的士兵越来越多,明明可以为国效力做一番大事业,他却变得畏手畏脚,生怕对士兵有损失,这也是他没有及时给崇祯救驾的原因。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起义的农民大军向北京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明朝守卫北京的大部分将领不战而退。三月下旬,有守城的明朝?叛徒?,主动打开了城门,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史》载,?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崇祯皇帝死在了三月中旬的最后一天,本应安详死在殿宇之中的他,却自缢于景山。原本应是守卫最森严最安全的皇宫,却成了他人肆意践踏的处所,充斥着宫人、臣子慌乱的哭喊。
大明朝起于农民起义,也灭在了农民起义上。
其实当时的大明朝并非无力抵抗李自成,在南方的左良玉就手握约八十万大军。但是左良玉并未前去京城护卫崇祯。不过他虽然按兵不动,却仍然被后世称为忠臣。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明有力气对付李自成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付诸行动呢?而他又为何还被认为是忠臣呢?这些都得从左良玉这个人说起。
屡立战功
左良玉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最初的最初也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过他和普通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左良玉从小便无父无母,是他的叔父帮着把他拉扯大的。因为身世的原因,他没少遭人白眼,因此他从小便想着要立一番事业来回敬一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还有在领兵作战上的天赋屡立战功,官位越来越高,势力也越来越大。从崇祯三年到十三年这十年的时间里,他就从一个因事被贬的官员,成为了一名受皇上赏识的大将军。
崇祯四年,左良玉代替尤世威成功抵抗了突然来袭的清军。第二年,他又领命前往河南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六年,他率军屡次击退了势力越来越大的农民军。崇祯八年,他又与祖宽一起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获得了胜利。除此之外,他还俘虏了大批农民军。1638年,在再一次追击张献忠的时候,他凭借自身的武艺将其重伤。
《明史》记载,?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
不过左良玉虽然立下了许多战功,在对抗农民军的过程中出力很大,但是也不是次次都胜利。《明史》里同样也写着,?良玉大败奔还,军符印信尽失?。崇祯十二年,他因为战败就被罚俸贬秩。
即便有胜有负,左良玉确确实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自己也因此开始得意起来。
志得意满
左良玉受到赏识,加官进爵,人也开始有点?飘飘然?了。
朝廷多次命令他出兵平叛,他都不予理会,只是一心操练自己的人马,壮大自己的军队。张国维和杨嗣昌等人,曾经向他请求,早日出兵,结果惨遭?拒绝?。
左良玉虽然在打仗一事上很有潜能,但他却并不是全心全意为了朝廷尽忠职守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当初按兵不动了。不过这也只是一方面而已。
按兵不动,仍为忠臣?
左良玉按兵不动,自然有他的考量。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