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为何会失败损失了多少精锐

以史为鉴 2023-06-22 17:02:16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为何会失败损失了多少精锐

大家好,说起朱棣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以骁勇善战而著名的皇帝,他先后五次北伐蒙古,最终得以削弱蒙古的势力,巩固了北方领土,巩固了国土版图。而在这五次北伐蒙古的作战之间,有一次作战朱棣痛失十万精锐军队,得意门将也惨死沙场,这就是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

明成祖在位期间年号为永乐。在永乐三年春(1409年),朱棣来到了北京。他是我国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治国有方,历史中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征服蒙古、战胜倭寇等事件均是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发生的。朱棣治国威严有序,可是好战的本性犹在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以武治国更是他"说一不二"的本性的有力证明;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更是不惜劳民伤财、动用国力,只为在西洋小国之间树立起威严的形象。一个决策的历史影响往往好坏参半,今天就只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明成祖朱棣在第一次北征蒙古之战中,精锐覆没、五大名将惨死的损失。

朱棣在位之前,北方蒙古一族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骚动的迹象。蒙古族一心想要分裂独立,接二连三地寻衅滋事,发起大大小小的叛乱。朱棣在朱元璋还在世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北征蒙古一事的重要性,平定北方叛乱迫在眉睫。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明政府还赐予鞑靼、瓦剌各部以封号,表示想与北方建立友好关系的决心。朱棣上位后也凭借自己早年跟着哥哥在边塞作战的经验,从容不迫地发起了平定各方叛乱的作战,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是其中一个大胆而有效的胜利。今天所说的五大名将之中的丘福就是在"靖难之役"中一战成名。

而平定蒙古却远不似朱棣想象的那么简单。那时候的蒙古分为两个部族,即东部鞑靼和西部瓦剌。当时,东部鞑靼和西部瓦剌之间的冲突频繁,但也却是这种实力相当的冲突使得整个国家的北方势力相对较弱,对中部暂未构成重大的威胁。但自从鞑靼推举本雅失里为新任大汗之后,鞑靼和瓦剌的冲突越来越大。最终鞑靼被有着明王朝联姻关系的瓦剌所战败。

若是单纯的一个部族的失败不要紧,但瓦剌战胜鞑靼后,势力越来越强,整个北方领土都掌握在他们一族手中,这对明王朝来说明显构成了更大的威胁。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战败的本雅失里恼羞成怒,斩杀了明朝派来的使臣郭骥,并准备发起侵扰明朝的战乱。朱棣听说后暴跳如雷,命自己信任的将军丘福率十万精骑,同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齐前往北伐。

丘福,早年就跟着朱棣战无不胜,更是在靖难之役中夺得了头等功劳。位高权重的他带领十万军队一路北去,途中一路顺风,并没有遇到很多本雅失里的队伍。早期自己取得的胜利和此行途中的顺利使得丘福逐渐轻敌,警惕性越来越低。在一次与蒙古骑兵的交战中,丘福带领的军队俘获了一名"蒙古将军"。据这位"蒙古将军"所述,本雅失里被瓦剌击败后军心不一,在听说丘福要北伐之后逃到了卢驹河距岸不足30里的地方。

失去警惕的丘福轻信了敌人的话,带领军队前锋前往追击本雅失里。当时众军都对这位自称"蒙古将军"的俘虏将信将疑,跟着丘福的副将李远、王聪都直言进谏不可大意,不能轻信敌军俘虏,要记得行军慎重。《明史纪事本末》中有李远进谏的一段话:

"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烯炬鸣炮,张军势,使逢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始上与将军言何如,而遂忘之乎?"

但谁承想丘福急了眼,不仅不听手下的劝谏,还扬言要"违命者斩",众军只好跟着丘福继续前行。然而,他们果真还是落入了蒙古军队的圈套。行军数日的明军疲惫不堪,在众敌的埋伏包围下,原本旗鼓相当的军力此时也无法相互抗衡。

《蒙史文献》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轻敌冒进,中伏战死,以致10万精锐全军覆没。王聪、李远在被包围的突战中战死沙场,丘福、火真、王忠也被擒杀。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北伐仅二十余年,明朝余威尚在,为何会惨败?

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其实就在这一场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八月,距离朱棣最后一次北伐仅仅过去了20多年。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国家强盛、兵力充足,甚至还有先帝留下的余威震慑中外。

然而,在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领50万大军亲征,途经土木堡之时,却遭到蒙古瓦刺军的突袭,随行的大臣,还有几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甚至明朝皇帝英宗也被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一场土木堡之变,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耻辱。

大明军队

大明自从开国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惨状的败仗,况且皇帝亲征所带领的军队,从人数到装备,远超过瓦刺军,为何会输得这么惨呢?

第一点:带兵打仗者完全不懂兵法。当时的大军统帅是王振,他是朱祁镇的老师,虽然是一个宦官,却被皇帝称为?王先生?,甚至将一切的军事大权都交于他的手中。

然而,王振从来没有接触过军事战斗,他只是一个太监而已,只知道如何服侍皇帝,当时的军队由这样的人掌权,甚至还不允许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将参与指挥,试问这样的军队如何取胜?

朱祁镇剧照

第二点:完全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关于这场战役的相关记述可知,朱祁镇作为一个成年皇帝,既然所有事都任凭一个太监做主。尤其是明朝大军此次的作战路线,完全让人匪夷所思。

这条50万大军的行军路线,完全就像是随意出征,为此王振还找了不少借口。比如命令军队改道是为了不踏坏庄稼,前往宣府行进竟然是皇帝想要去驾幸一个宦官府邸。这样的借口简直可笑,他们似乎并不是来行军打仗,还是来游山玩水的。

英宗行军路线

第三点:军队的后勤供应完全没有保障。当时朱祁镇完全是仓促出战,而且不听任何人劝,直接下令调来了50万大军。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在出征之前,必然有太多的补给工作要做。

然而,皇帝和他的亲信对于打仗就以为是小孩子过家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带着这浩浩荡荡的50万大军出征。导致后勤的供应完全跟不上,在还未到达战场之前,这支大军内部早已经乱成一团了。这样的一盘散沙,即使有上万的人,也终究是一击就碎。

土木堡之变

第四点:大明王朝一直在走下坡路,战斗力不断下降。朱祁镇在位期间,因为过于宠幸宦官王振,导致整个朝政腐败,经济凋敝,军队软弱。这样的王朝,本就已经进入了风雨飘摇之际,又如何经得起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摧残。

更何况,在明军进入大同之前,多次战役皆全军覆没,这些足以说明此时的大明军队,早已经丧失了20多年前的战斗力。即便是先祖留下来的明君战斗力余威尚在,只可惜事实摆在眼前,所以这一场土木堡之变,即便有50万大军,也注定是要失败的。更何况此次带兵打仗的统治者无能,不懂军事,又何谈胜利呢?

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朱棣五次征战漠北,其实有弊也有利,我们不能只看总体方面来总结。因为五次征战蒙古,对军事、民生、经济方面都各有影响,如果拿出来对比话的,是无法比较的。


朱棣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五征蒙古的得失,我总结如下:

重创鞑靼、瓦剌,收获巨大

朱棣五征时,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代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再到肯特山。前三次出征都取得了胜利,只是后两次无功而返,这样看好像蒙古没多大的损失。

但其实蒙古人的损失是特别大的,为了躲避明朝大军,蒙古许多部落都躲避到荒凉的地方,虽然他们的的人马都耐寒耐旱,但牛羊且没有这样的忍耐力。在迁徙途中,牲口累死无数,而明军在春季出征,这使得蒙古牲口都刚刚熬过了一个严冬,春天草原刚刚返青,生活还没有贴膘,就被迫迁徙,死亡甚多。

阿鲁台就是被明军这样折腾几次,元气大伤,最后被瓦剌击杀,而恰恰朱棣运用就是这样的战略把蒙古人弄得哭爹喊娘,没有了草原牧场的蒙古人,作战意志逐渐崩塌。

五次出征,财政严重缩水

明朝建立时间为1368年,而朱棣第一次出征为1410年,也就是说中原百姓才脱离战乱四十多年时间,国家正在休养生息之时,朱棣开始了大动刀兵。

面对国力不足的情况,朱棣采取了拼命印钞票的方法,但这样的政策让宝钞严重贬值。洪武年,一贯宝钞能换铜钱两百多,而到了明成祖年间,一石米的价格为几十甚至上百贯宝钞。

一贯宝钞只能买几斤大米,而后来的几次出征,严重损耗国家财政,宝钞的面值急剧下降。山东方面由于征发急促,还发生了唐赛儿的农民起义事件。

朝中大臣因为朱棣北伐的开支过大而屡次进谏,导致朱棣龙颜大怒,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无法调拨巨大开支,都畏惧自尽。

蚁多咬大象,烦不甚烦 朱棣死后,明仁宗、明宣宗因为国家财政吃不消,都不在征讨蒙古,宣宗时期因为财政问题还放弃了开平卫。

而朱棣时期因为打的太猛,导致蒙古贵族几乎绝了种,而元顺帝后裔也在部落混战中死的差不多了,到最后只要手里有点武器的,到处都在部落混战中,整个草原没有一个可以统一政权的人。

瓦剌原先是几个首领一起管理的,但也先被枢密院袭杀后,瓦剌也分裂,形成了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个部落。


元顺帝后裔的达延汗虽然统一了一次蒙古,但只有六万户,人数不过二三十万人,漠北也大部分都是瓦剌人的地盘。到达延汉分封地盘的时候,蒙古又一次分裂,然后那些部落首领死了又分裂,就这样一直周而复始。

整个蒙古没有统一的政权,每个部落你过你的我打我的,有的吃了就吃,没得吃了就跑到大明边境打秋风,所以这时候的大明犯了愁了,原来的唐朝、汉朝等面对那些匈奴、契丹、回鹘等部落,他们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大家是可以谈判的,无非那点钱、物资什么的,都好解决,只要你不犯我边境。

但是现在朱棣留下的可真的是烂摊子,草原上没有一个大的政权可以代表蒙古,大家都是各玩各的。草原上面到处分布这几千或上万人的部落,一到时间就全都跑到大明边境打秋风,而大明又没法找人谈判。

这时候找不到能代表整个蒙古的人,追赶这些强盗又不划算,抢了人和物后就一哄而散,而大明还找不到这些人。面对这样突然出现的几千上万人,大明派兵坚守边境要打持久战,而追赶又不划算,皇帝和内阁那边两三天就收到鞑靼几百人犯我边境、杀人越货的报告,头都炸了。

但总的来说,朱棣五征蒙古带来的效果还是颇丰的,起码蒙古人当时被打怕了,不敢大军压境来侵犯大明,明朝也少了一块来自蒙古的威胁。


而国家财政紧张是必然的,汉武帝打匈奴花了两朝帝王积攒下来的财富,为什么要打?就是因为不打跑这些匈奴,国家不得安宁,只有打跑了周边的敌人才能真正做到百姓安心的休养生息。

五征蒙古:明成祖武功鼎盛之战,取得了哪些战果?

说到蒙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可惜啊!当年威震天下的蒙古铁骑,已经不复存在了,元朝已经被朱元璋从大元政府,打成了北元政府,又被蓝玉从政府军打成了游击队,但没办法,蒙古人只要在一天,还得进关抢,你让他们种粮食,他们也不会啊!

朱棣当皇帝后,开始考虑动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再加上当时去和鞑靼谈判的郭骥被鞑靼杀了,这下把朱棣惹毛了,正想找理由教训你呢!

朱棣先派的是丘福去挂帅的,结果十万人马全军覆没,丘福自杀,朱棣收到消息后,看了看在朝的武将们,算了,自己带兵去吧!

1410年二月,朱棣正式北伐,征兵五十万,浩浩荡荡的去找蒙古人算账去了,结果双方在斡难河东北方向交战,明军杀敌无数,阿鲁台坠马逃遁,但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粮草不济,朱棣下令班师,第一次结束了。

第二次,1414年也是从北京出发,双方会战于忽兰忽失温,明军兵分几路攻打瓦剌,结果瓦剌受到重创,多年都不敢侵犯大明边境。

第三次,1422年基本可以省略不提,朱棣相当于带着几十万人在草原上溜了一圈,因为他根本就没找到草原上主力部队决战。

第四次,1423年草原上的部落首领看到朱棣来了,直接过来投降了,十一月,朱棣班师回朝。

第五次1424年跟第三次一样,又在草原上观光旅游了一次,,七月十八日,朱棣班师回京,朱棣也在回京途中病死。

所以纵观朱棣这五次远征,根本没对蒙古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反倒是大明劳民伤财的,最搞笑的是25年后,他的重孙子朱祁镇竟然被蒙古人俘虏,所以五次远征,意义不大。

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最终造成了哪些问题?

明成祖朱棣多次征战漠北,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蒙古问题,一个势力被打倒,另一个势力又会马上崛起,赶不尽杀不绝。并且在多年征战的过程中还耗费了很多财力兵力,导致明朝国力衰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4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