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改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正始年间,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于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辅臣辅助太子处理政事,由此司马懿和曹爽登顶曹魏政坛的最前沿。初时,曹爽念在司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对其还是多有敬畏的。《三国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
然而两人在年龄上、性格上以及各个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想让这两人安心相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更主要的是司马懿和曹爽分属不同阵营。司马家族是河内温县的大族,而司马懿在曹魏更是以侍奉过四位君主,是当时劳苦功高的世家豪门的领袖;曹爽是曹氏宗亲的代表人,其父曹真在司马懿之前是西线防守蜀汉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曹爽凭借着祖上余荫成为了辅政大臣,也成为了曹氏宗亲新的领袖。因而在安稳了一段时间之后,两人之间的矛盾便开始激化了,为了打压司马懿,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以及当年“浮华风会”之中被打压的士人,而关于“正始改制”方案的提出人夏侯玄也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政治前沿。
夏侯玄,字太初,曹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由于早年受到魏明帝曹叡的打压以至于其仕途不顺,若非曹爽掌权,夏侯玄可能再无出仕的机会。作为曹爽派系极为重要的人物,夏侯玄则在此时针对曹魏存在的一些状况对其进行加以改正以帮助曹爽获取声望。
然而“正始改制”则遭到了曹魏又一辅政大臣司马懿的反对,《三国志.诸曹夏侯列传》之中虽没有明确记载司马懿的态度,可从其言语之中不乏看到司马懿对夏侯玄所施行的一系列方针是有不同意见的,由于《三国志》成书是在西晋,故陈寿对此可谓讳莫如深。
然司马懿已经被曹爽给架空,改制已经势在必行,无可奈何之下司马懿只有深居简出,也就是从这开始让本就关系不佳的曹爽和司马懿彻底走向了对立面,那么关于“正始改制”究竟改了哪些措施?司马懿又为何反对呢?
“正始改制”具体改了哪些措施?
“正始改制”是由夏侯玄提出的,主要是针对当时曹魏内部存在的一些弊病对他进行加以改正,下面依次来讲解:
官制改革,限制“九品中正制”,加强吏部的作用曹丕登基之初,世家豪门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他又没有其父曹操的雄才大略,故而为了保障皇位的稳固,他只有向世家妥协,一改其父的选官制度“唯才是举”,转而向世家豪门等靠齐,这就催生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某种意义上来说,“九品中正制”源自于汉代“察举制”,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察举制的品评人是“州刺史”等地方长官。而“九品制”则是由各地州郡的中正官进行评鉴。
魏晋以后直到南北朝,大部分官吏都由吏部尚书任命,中正的职责本来是评议士人的德才家世进行品评,作为选官的根据;而吏部则是根据中正官的品鉴,对士人进行任命。然而在实际过程之中,中正官的权限已经直接超越了吏部,直接干涉官员的任命,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当时官员任命的混乱。
因而对于这一项改制措施夏侯玄主张各级官员要各司其职,中正官只应该负责对士人的评价,而实际任命则应该由吏部的官员来决定,两者之间不应该妄加干涉。
改革州郡县制度郡县制草创于春秋时期,至商鞅变法之时正式确立,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为确立集权制度,分天下三十六郡;至汉代,虽又重新确立分封制度,可是郡县制同样在汉代并行,汉武帝之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则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一个行政等级:州,并创立十三部刺史来监察地方;到了魏文帝时期在州的基础上又设立了都督制。这一级级行政区的设立让夏侯玄发现了当时地方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官制混乱,相同职能的官衔太多。行政机构混乱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每一级官吏的增加无疑是加重朝廷的负担,而这些负担最重又落在百姓的头上。针对这一系列的情况夏侯玄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就是要统一官制,官制统一了,官员才能够强化自己的责任心,继而在各自的岗位之上各司其职。其次裁撤郡的行政机构,结束刺史和郡守重叠的情况,而裁撤的这上万官员可以为国家节省一大笔开支。提倡节俭,改善当时奢侈的风气早在魏武帝曹操时期,其便多次提倡各级官吏要节俭,甚至在建安十二年提出了“禁酒令”,目的就是节约粮食,而魏文帝曹丕继位之后大体上也能承袭父亲的路子。魏明帝曹叡自小长于深宫之中,并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在位前期,由于当时诸葛亮尚在屡次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故其还能励精图治。然而自诸葛亮死后,由于没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魏明帝开始大兴土木,广建宫殿。
《三国志·明帝纪》:“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百姓失农时,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虽不能听,常优容之。”
魏明帝的奢侈风气引来的就是上行下效,以至于曹操、曹丕时期的节俭风气不再重现,至曹芳即位之时,奢侈的社会风气依然没有改变。奢侈浪费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痛苦,老百姓的农业种植受到影响,农业萧条。
因而针对这一系列情况,夏侯玄提倡朴素的社会风气,消除奢侈风。同时根据当时主流社会奇装异服的现象,夏侯玄提议以古代的礼法为准则,消除这一系列奢靡浪费的不良风气。
我们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可以看到曹爽一党不乏有远见之士,以往对于夏侯玄的认识我们或许只停留在“名士风度”之上,然从这些措施的行动上来看,夏侯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由于史书有故意抹黑曹爽一党的嫌疑,故而以往我们对于夏侯玄、曹爽等人的认知应该也稍微需要改观。
当然我们也从侧面可以看到,夏侯玄的这些主张对于当时的世家的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世家本身是靠“九品中正制”起家,在各地郡县也都有安插自己的子弟,裁撤郡一级对于他们也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故而也不难理解司马懿为什么要如此激烈的反对了。也因为世家的利益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故而对后来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联合世家埋下了伏笔。
“正始改制”的实施情况
由于史书之中并没有提出“正始改制”的具体时间,我们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进行改制的,且由于陈寿在撰写《三国志》之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故而对于这一系列措施讳莫如深,再加上司马家的有意曲解等,对“正始改制”我们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从史书之中的蛛丝马迹之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小信息:
《晋书·宣帝纪》:“正始八年夏四月,··一曹爽用何晏、邓肠、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晋书.傅咸传》:“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才,集然之美于斯可观。”《晋书.荀勖传》: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处,减天下吏员,正始中亦合并郡县,此省吏也。”《三国志.诸曹夏侯列传》:“爽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皆以为伎乐。”
从这些史籍之中看到,对于“正始改制”是有褒有贬的,有利的地方在于正始改制的确取得了奇效,为当时的财政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然而由于曹爽等人在改制之中渐失去本心,也故而让这场改制蒙上了一层阴影。
多方面看待“正始改制”之中的弊端以及局限性
“正始改制”是针对曹魏的一些弊病而对症下药,然而这本就是在削弱世家的基础上而改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然而当时朝廷大权都掌握在曹爽的手里,因而这最后的得益者自然是曹爽。
为了身家利益以及制止曹爽的举动,司马懿不得不和夏侯玄做一个激烈的争辩,然由于改制势在必行,故司马懿在无可奈何之下只有装病。在“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就废止了“正始改制”,那么除了这利益上之考量呢,“正始改制”还有哪些弊端呢?
夏侯玄的想法很美好,然步子太大,不能一蹴而就《三国志》:“恐此三事,当待贤能然后了耳。”这一句话并不能说明司马懿对“正始改制”是同意与否,然而笔者认为这一句话也能体现出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夏侯玄想要根除弊病的想法的确值得赞扬,然而当时正处于世家门阀高度膨胀的时期,想要限制世家谈何容易?
我们从后世的一系列事件之中就可以看到,门阀自东晋后期开始逐渐衰弱,然而在地方上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直到隋文帝创立科举制才逐渐消除了世家,然而可以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直到黄巢之乱才让这个影响千年历史的集团彻底走向衰亡。而同样的郡的废置也经历了数百年,南北朝时期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南朝皇室不断的分割宗王的土地,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权力,然而就算如此南朝诸帝并未将郡的行政机构废除。直至隋文帝统一天下,深感天下之弊端,才废除了郡这个行政单位。为了消除世家的影响力,门阀经历了数百年才得以消亡,而且这还是在世家极度衰弱的情况下,经历了十数个雄才大略的帝王的各种手段方才消除。而此时夏侯玄在世家高度发展的时期想要限制世家无异于以卵击石,况且曹爽集团的能力又是值得堪忧的,故而可以说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改制派失去初心,改制未深入人心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目的则是为了希望将曹魏的一些弊病彻底的根除,其本人由于常年镇守西陲,故而未能直接参与改制,改制则由曹爽党羽所实行,然而曹爽等人在实际的行动之中已经失去了初心,变得穷奢极侈,已经违反了正始改制的第三点。
《三国志.诸曹夏侯列传》:“爽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皆以为伎乐。”
所以当司马懿诛杀曹爽,废止了“正始改制”之后,百姓并没有因而哀痛,整个社会依然保持了稳定,这间接的可以证明了曹爽的改制是并未深入人心的,故而对于废止“正始改制”老百姓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对,也证明了曹爽等人的改制已经让曹爽彻底失去了民心。
由于曹爽等人的改制触犯了太多的禁忌,遭到了朝野的反对,“高平陵之变”的丧钟已经为他敲响。
羊祜的特点?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出身名门,家世显赫。从小就与众不同,有一个神秘的老头见到小羊祜说了句:此人长大后一定是干大事儿的人。说完这句话老头就飘然离去了。依照后来剧情的发展,羊祜果真如老头所言干成大事业了。
羊祜长大后,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是典型的高富帅。同时羊祜又很有才,文章写的好,并且很善于辩论。连当时的郡守夏侯威都非常欣赏这位美男子。所以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羊祜。
羊祜身上最终要的特点就是谦虚,满招埙,谦受益。羊祜一生成功运用以退为进办法登顶权利和声望的巅峰。世事往往是这样,你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钻,不一定能钻的进去。有时候退一步,才是进身之法。来看羊祜是怎么以退为进的。
羊祜这个人其实还是蛮能装的,比如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都被羊祜拒绝了。当时的人都说,这种不慕荣利的做法简直就是活颜回啊。也正是因为装,羊祜才能远离政治集团的斗争而使自己立于安全之地。比如说,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个人在当时可是一手遮天的,他俩知道羊祜的才能和名望多次要求羊祜来自己的阵营做官。都被羊祜拒绝了。后来朝廷公车征拜,羊祜才出来做官。皇帝的面子总是要给的。这样也算是以退为进吧。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得军政大权杀了曹爽时,当时一起被曹爽征调的王沈(羊祜的好朋友)可就惨了。
羊祜这个人不参与争权夺利,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之后,由于羊祜全力支持,司马懿对羊祜加官晋爵,赏赐很多人口和土地。但是羊祜不全部接受。这样一来不仅赢得了美名,更避免了朝中其他大臣的嫉妒。从而在激烈的争权夺利的宫廷斗争中能独善其身。
羊祜最主要的功绩应该是驻守襄阳和吴国对抗的时候建立的。当时在襄阳羊祜广施德政,建立学校,教育人民,吴国很多人都跑过边界到晋朝了。因此为西晋灭吴打下基础。
看是那一首?!以下是关于何晏的详细介绍
三国魏何晏是儒道兼修的人。他的《论语集解》是一部煌煌巨著,被清代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而何晏作为正始名士的代表,开一代清谈之风,对晋代玄言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晋范宁学识渊博,其《谷梁传集解》亦被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与何晏一样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他的政治散文笔锋犀利、关注时弊,反映出很强的民本思想。范宁的儿子范泰,历仕晋、宋二朝,位望通显,曾撰《古今善言》24卷。范泰的儿子范晔,是南朝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后汉书》80卷,不但体例上善于创新,而且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南北朝又是新的文学思想、文学形式不断产生的时代。这期间,南阳作家在对近体格律形式的探索和确立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范云和宫体作家庾肩吾、庾信通过自己的实践,使五言近体诗的格律基本定型,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庾信更是凭借多样化的诗赋创作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成了南北朝时代诗赋创作集大成的作家。
何晏的诗赋创作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南阳市)人,其祖父是汉末大将军何进(一说是何进之弟何苗),其父何咸早亡。其母尹夫人,在何进、何咸死后被曹操纳为夫人,何晏也随母养于魏宫,成为曹操的养子。?
在历代封建正统文人笔下,何晏被描绘成一个“蔑弃典文,不遵礼度”的人物(《晋书》卷75《范宁传》。),陈寿在《三国志》中称何晏“好老庄言”,何晏本人在更多方面则表现出好儒家言。他所主编的《论语集解》一书是典型的正统儒家著作,被唐代统治者视为标准注本;他对儒家礼仪甚有研究,杜佑《通典》所收录的《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便是何晏关于丧礼的专题文章;尤其是正始八年(247年)秋天所写的《奏请大臣侍从游幸》一文,很严肃地对小皇帝曹芳不遵礼教放达不羁的行为提出正面劝诫,所以,有些清儒据此将何晏视为被诬的儒家人物,并认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迫于当时的政治高压而不敢公然替何晏立公正之传,只在该书《齐王曹芳纪》中收录这篇文章的全文,以便使后人能够认识何晏是一个有“大儒之风”的人物。?
大约在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前后,何晏娶了曹操与杜夫人的女儿金乡公主,被授为驸马都尉,赐爵关内侯。他当时所能做的无非是陪同游宴,为皇帝吟诗作赋以歌功颂德,如他曾遵命为新建的景福殿作赋。作为一个才华横溢并且有政治抱负的思想家,这种境遇何晏当然是不满意的,在这种情况下,何晏和一些与他一样自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青年官员,如夏侯玄、邓飏等人,迅速形成了一个贵族青年士人组成的团体。“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三国志·魏书》卷21《傅嘏传》注引《傅子》。)他们的活动在当时洛阳上层日益扩大,“收名朝廷,京师翕然”(《三国志·魏书》卷28《诸葛诞传》。),越来越多的青年士人参加进来,甚至连司马懿那位以务实而闻名的儿子司马师也被吸引而至,并形成一种时髦风气,在京师弥漫开来,尤其是其“人材清议”舆论,甚至影响了政府的选官活动。这在朝廷当权派看来,就是一种危害社会稳定的非法结社活动。于是建安老臣董昭等上书魏明帝要求对其予以严厉制裁,魏明帝迅速作出反应,于太和六年(232年)下诏,以“浮华交会”等罪名将夏侯玄、何晏、邓飏等15人“皆免官废锢”(《三国志·魏书》卷28《诸葛诞传》注引《世语》。),断然镇压了这批青年名士。?
景初三年(237年),魏明帝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曹爽一直与夏侯玄等“浮华分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随着曹爽地位的上升,何晏也从正始元年(240年)起,先被任命为散骑侍郎,不久又升任吏部尚书,主管官吏任免。这样,大批青年士人在何晏的直接选拔下步入仕途,新派力量日益壮大。他们的清谈论辩及玄学理论,被誉为“金声玉振”的正始之音;他们根据新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变革尝试,被称为“正始改制”。作为正始名士的领袖,何晏终于等到了实施政治抱负的机会,也开始了其生命史上最辉煌、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幕。?
在学术活跃的正始时期,何晏完成了自己丰富的著述,并创立了贵无论玄学。据各种史籍记载,何晏的著作共有九种之多,但除《论语集解》外,其他如《周易何氏解》(又称《周易私记》)、《乐悬》、《孝经注》、《官族传》、《魏晋谥议》、《老子道德论》(又称《道德问》)、《老子杂论》(又名《老子讲疏》)等均在唐宋时亡佚。何晏现存的思想资料,只有收录于《全三国文》中的佚文。?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爽兄弟三人及其亲信何晏、邓飏、丁谧等人同日斩首,并诛及三族。?
纵观何晏一生,可以称之为悲剧人物。这位弱不禁风、性格怯弱又孤傲的才子,本就是一位思想家或文学家,但历史却将他推到了政治舞台的前沿,力不从心地扮演了一个政治家的角色。何晏集团被杀之后,玄学思潮也随之一度低落。但因其思想符合了士族社会发展要求,故被后来的西晋士族阶层仍视为思想领袖,他们掀起的玄学思潮也风靡了西晋上层知识界。何晏则作为玄学之风的首倡者于几十年后,再次被玄学青年们所崇尚,并以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永久地载入史册。?
何晏的著作多已散佚,今存有《论语集解》及几篇奏议论文,而其文学作品主要是《景福殿赋》和二首《言志诗》。?
《论语集解》是出自多人之手的官书,由何晏主持完成,是典型的正统儒家著作。本来汉代儒学大家多注《论语》,但已无一家完整注释流传至今,仅剩佚文,并且大多依赖《论语集解》得以保存。据《论语集解·序》记载,参加本书编纂的,除何晏外,还有郑冲、孙邕、曹羲、荀?NFDC7?四人,何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是全书的主编,所以今本往往独称《何晏集解》。《论语集解》是一部汉代经学思潮对《论语》理性解释的精粹集,它的成书标志着汉代经学《论语》研究的终结。当然其中也有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痕迹,其注释文字中关于“道”、“自然”、“无为”、“任道”等的表述有近十条,这是以道释儒的最初尝试,但并不表明它是以玄学理论为指导的著作,所以唐代以后人们仍把《论语集解》看作是标准的注本,并被收入到《十三经注疏》中。?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太和六年(232年)“三月癸酉行东巡……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殿、承光殿,缪袭作《许昌宫赋》,何晏、韦诞、夏侯惠等均作《景福殿赋》”。《文选》卷十一李善注引《典略》亦曰:“魏明帝将东巡,恐夏热,故许昌作殿,名曰景福。既成,命人赋之,平叔遂有此作。”何晏的《景福殿赋》,基本上模仿汉代京都宫殿大赋的写作方法,体制宏大,文辞典丽,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纵观《景福殿赋》全文,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在于歌颂曹魏政权的同时,提出“故将立德,必先近仁”,为政之道,在于爱民。作者利用一些阿谀之词作外衣,自是有他的难言之处。从何晏当时的地位和思想来看,完全的歌功颂德未必是他的本意。应该指出的是,《景福殿赋》在歌颂景福殿之宏伟壮丽的主旋律中,时时有新义。其一,何晏首先将魏明帝美化为玄学理想中集名教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君主。其二,在介绍景福殿各个建筑部分时,只要有可能,何晏都借题发挥,不时地插入议论。如在介绍壁画功能时说:“钦先王之允塞,悦重华之无为”,重华即虞舜。按五德终始说,舜与曹魏同为土德,故当时格外受曹氏尊重。这里何晏于献媚之中借机表达自己的玄学思想。其三,赋的结尾,何晏表达了他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莫不优游以自得,故淡泊而无所思。”近似老子笔下“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1页。)的社会。?
描写宫殿是西汉以来大赋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前已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品,如司马相如《长门赋》、扬雄《甘泉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等。《景福殿赋》继承了这类赋的传统做法,从宫殿建造缘起、规模、环境及其内外特点、景观进行了描写,排比铺陈,上下内外,南北西东,依次抒写,不板不滞,颇具功力。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汉大赋“品物毕图”(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模式,写得精练生动;尤其是在宫殿的营造方面,有极精彩的描绘,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作品时有精辟议论,借古喻今,规箴时政,使文章开阖有致,跌宕生姿。全文在写作上采用疏密相间、夹叙夹议的方式,既有写意式的泼墨,如第二段对宫殿的鸟瞰,又有工笔式的精雕,如第三段关于飞檐斗拱的刻画,意到之处气足神完,纤细之处微入毫发,而且议论文字虽多,但却恰当得体,毫无血脉贲张之感,意见于言外,深具情韵,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在魏晋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正始九年(24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高平陵政变前十几天,管辂以占卜方式告诫何晏失败之必然,何晏内心非常恐惧,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孤立无援和对方政变的“大罗网”即将撒下的现实,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悲凉情绪写下了如下两首诗:
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
转蓬去其根,流飘从风移。芒芒四海涂,悠悠焉可弥?愿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且以乐今日,其后非所知。
这是何晏仅存的两首诗,今题作《言志》或《拟古》。这两首诗都运用比兴手法,抒发忧生畏祸之嗟,既是他心理状态的反映,又是对人生处境、人的命运的哲理性概括,诗中明显地流露出进退之间的矛盾情绪,散发着那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气息。?
第一首谈怎样才能“逍遥”即获得自由的问题,这自然令人想起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的开头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海中的大鱼“鲲”化为大鸟“鹏”,将从北海迁徙到南海。它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高的大浪,而后乘御飙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向遥远的南方飞去。而蜩(蝉)与?NFACC?鸠(一种小雀)嘲笑说:我们鼓翅奋飞,碰到榆树、枋树就停息下来;即使飞不到,也就是掉在地上罢了,干嘛要飞到那么高那么远呢?按庄子的本意,大鹏是“逍遥”即绝对自由境界的象征,蜩与鴬鸠则象征着被狭小的环境所拘囿,满足于卑琐生活的境界。?
那么,在这里何晏又是如何看待“逍遥”的问题呢?诗中的鸿鹄即黄鹄,是一种大鸟,古人认为它能一举千里。《楚辞·惜誓》:“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圆方。”可见其飞翔之高远。这个形象同《逍遥游》中的大鹏显然是相似的,在本诗中有自比之意。但何晏的思路却同庄子不一样。他认为,鸿鹄并非不会遇到危险,也并非没有忧患之心。相反,正因为飞得高,更容易遭遇罗网,因此失去自由,乃至夭折而死。所以,与其高飞远游而惊惧不安,倒不如同其他凡庸的水鸟一样,游息于五湖(这里泛指大湖泊),随波逐流,啄食萍草,反可以逍遥自在。这和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恰巧相反。稍晚于何晏的郭象注《庄子》,对上述寓言作出如下解释:物类有大有小,各任其性、各当其分便是逍遥,故大鹏之远举高飞,同小虫小雀之拘于中隅,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这一歪曲原意的解说,恐怕就是从何晏这里演化出来的,只不过他把何晏面对现实的那一层忧患感给抹杀了,以便为身在官场的士人作理论上的辩护。?
第二首以蓬草和浮萍为喻,先说蓬草离根,便身不由己,随风飘传。四海茫茫,道途遥远,蓬草的飘移也永无终极之时。这是感叹人生于尘寰之中,毫无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被外在的力量所支配、所牵制推移,永无休止。然后说但愿如浮萍一般,在小小的清池中获得安宁。可即使得到安宁,也只是暂时的,姑且及时行乐吧,往后的命运,谁又能预料呢?这里流露出来的忧患感、危机感,比前一首更为强烈。?
魏晋之际是一个玄学日渐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诗歌创作明显地转向哲理化的时期,何晏作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这两首《言志》诗,也标志着魏晋诗歌哲理化的开端(稍后的玄学家、诗人阮籍的82首《咏怀》则把诗歌的哲理化推上了高峰)。正是何晏的两首《言志》诗,把他的实际境遇,引申到一个哲学问题:自由的不可能性。我们可以看到,在阮籍的《咏怀》诗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如果说要求从传统的社会规范中解脱,追求个人自由,是魏晋时代具有深刻意义的新思潮的话,那么认识到自由的不可能性(即自由意志永远受到现实关系的限制)同样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粗看起来,这两个命题似乎相互抵牾,其实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在何晏、阮籍等人的笔下,前者多作为抽象的哲学问题来论述,后者则多和具体的生活感受联系在一起,在诗歌中用艺术形象来表现,何晏的《言志》和阮籍的《咏怀》就提供了最好的证明。当然,何晏、阮籍的纯粹的哲学论述,同他们在诗中对人生处境所作的哲理性描摹,虽存在着共同的出发点,却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