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如果韩信要反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似乎历代皇帝在打的天下登基之后都会选择杀掉一批功臣,原因很简单,害怕功高盖主。岳飞的死也许是他人陷害,但是也和岳飞声望太高,皇帝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有关。同样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是在放那些功臣一条生路。韩信遇到了刘邦,也是如此。但是历史上韩信兵法造诣颇深,便有了一种猜测,若是韩信当真举兵谋反,会成功吗?
对于韩信的用兵之计,古往今来的评价度都很高。攻入巴蜀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排兵布策上可以说是揣摩透了敌人的心理,既抓住了军事要地,又迷惑了敌人的视线,堪称范例。在攻打魏王时用的也差不多是这个套路,用岸边的船来转移视线,实际用木桶一类的东西在其他地方渡河。
其实除了迷惑敌人以外,韩信对于士兵的心理也把握得非常准。像是攻打赵国的时候,韩信让将士背水一战,激发大家的潜力,又将赵军营中的旗帜改为自己这方的旗帜,以此来鼓舞将士。再是十面埋伏中的四面楚歌,利用楚国将士远离乡土思乡的情绪弱化楚军的战斗力。这些都隐含着心理战的原理,而韩信对此运用得十分熟练。
通过上面的分析,韩信带兵打仗的技术固然高超,但总体上还是一种取巧的胜利,尤其是运用士兵心理进行潜力激发或者战斗力削弱,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那便是庞大数量的士兵。汉朝建立之初,百姓终于摆脱了战争之苦,准备开始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小日子,此时若是韩信造反,第一个问题便是难以招兵买马。楚汉之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理,刚刚平稳的社会很难再提供兵马,也很难再承受战争。韩信无兵,如何能赢?
再说说刚建立的汉朝,刚刚上任的刘邦还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汉朝在他的治理下已经慢慢地开始恢复生机。百姓也渐渐的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面对刘邦的威望以及刘邦身边众人的支持,韩信若是想谋反,很难有一个恰当的理由。若是为了篡位而谋反,先不说后人评价如何,在当时的情况下,百姓首先就不会拥护韩信,古言道,得民心者的天下。韩信没有正当的名头起兵,之会遭到天下人的讨伐,又怎会成功?
韩信即使造反也不会成功,与刘邦的提前防范也有很大的关系。刘邦对于韩信并不能说完全信任,所以封他为楚王时便同时在防范他。第一道防范是将他分封到了偏远的地区,而且和匈奴靠近,如此一来,韩信便有了外患,若是想考虑谋反,也要先考虑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二是刘邦封王时削弱了韩信的兵权,没有士兵便没有了造反的力量。更何况刘邦本就有心防备,韩信稍有异动便会被遏制,造反定然不会成功。
韩信此人是中国典型的英雄人物性格——能屈能伸。这一点在其年轻的时候能够忍受胯下之辱便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件事也表现出了他也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明明是极端屈辱的事情,但是他一咬牙也就这么做了,可见他只要认定做了一件事,便毫不顾虑其他。这也导致他在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容易轻信,不够谨慎。这样的性格让他在与人相处之道上处于极端的劣势。韩信倘若要造反,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打败刚刚建立的汉朝,所以他需要与人联合,但恰恰这是他的弱点。所以韩信若是想造反,打败汉朝对他来说几乎不可能。
还有一点阻止韩信成功打败汉朝的便是他的盲目自信。我们皆明白,若是想成功便要戒骄戒躁,切不可盲目自大。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这些并不容易。当年他在项羽帐下时便是因为项羽不肯重用自己,凡事不采取自己的意见而最终选择逃走,投奔刘邦,若是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只怕韩信也要以同样的理由离开刘邦了。刘邦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所以在这一点上,韩信和刘邦的差距便被拉开了。当年项羽也是狂妄,最终败给了刘邦,而今的韩信也是狂妄,若是造反,仍然会败给刘邦。
假设韩信有心造反,面对刚刚建立的汉朝,他不可能成功。不论是百姓的意愿还是韩信手上的兵力,抑或是韩信的性格和刘邦的防范,一切都是指向韩信的不利因素,所以韩信必败无疑。
刘邦之所以能消灭项羽,取得最终的胜利,韩信是最关键的人物。可以说,若没有韩信,刘邦则没有胜算,天下将是另一番局面。但就是这样一个最大的功臣,刘邦非但没想感激他,反倒是设计将他杀掉了。天下未定要打仗的时候,韩信是个不可或缺的人,但当天下平定的时候,韩信功高震主加上手握重兵,成了最大的威胁,刘邦当然不希望他活。
韩信是个打仗的奇才,当年一路收复韩、燕、赵、齐等地,可谓战无不胜。后来被刘邦授予齐王。这时候身边有一个谋士蒯通,建议正是自立为王的时机,楚汉较量已久,谁也别想轻易胜谁,你帮谁,谁就能赢,不如谁都不帮三分天下自己独立干。可韩信想了想,觉得不行,还是选择跟着老板刘邦干,自己继续打工。假如韩信此时选择拥兵自立,情况会怎样呢?
首先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他手下的将领,都是曹参、周勃等人,而他们都是刘邦的老乡人,从一开始就跟随刘邦左右,不可能会轻易背叛刘邦而追随韩信的。虽然他们归于韩信领导,但要是韩信真的反叛刘邦,这些手下的将领是不答应的,恐怕韩信一反内部就会出现乱子。还有一点,韩信根本不懂什么人情世故,只知道带兵打仗,没有什么亲信将领,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如果这个时候,韩信听从蒯通起兵背叛刘邦的话,手底下要没几个为自己卖命的将军,真要干起来也是凶多吉少,很难鼎足而立的。
至于刘邦称帝后,韩信做了淮阴侯,如果没有被吕后杀死,韩信会不会真的谋反呢?恐怕也不会,首先韩信没这个胆量了,再者此时的他实力已经远不如当年做齐王的时候,那时重兵在握,都不敢反叛,更加何况此时呢?即使此时真的反叛了,恐怕结局也会更惨。至于史书说刘邦联合陈豨反叛,这不是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嘛,毕竟要杀韩信总得有个理由吧,总不能随便将其杀了,否则怎么服众呢?因此刘邦就找来这样一个幌子。
落此下场韩信也只能怪自己,不懂得审时度势。不像张良看透局势,建功之后不贪功,选择急流勇退,落个善终的结局。
诸葛亮自平定南中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北伐,一直与曹魏相持与祁山一带。尽管诸葛亮每次北伐前都盘算得好好的,但是五次都是事与愿违,基本都是无功而返。因此很多人就开始有点质疑诸葛亮的能力,是不是军事才能不行,导致了接二连三的失败。而我们知道韩信号称“用兵如神”,几乎可以做到攻必克战必胜,若是换他去替诸葛亮北伐曹魏,会不会情况大不相同?有没有可能取得成功呢?
要知道韩信帮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可是威震八方,他打仗基本都是逢战必胜,作为大将军,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以他这样的战绩,要说他是军事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这么说,要是刘邦没有韩信的话,决不可能消灭项羽统一天下。那么若是换作韩信去北伐曹魏,有没有可能最终也能帮助蜀国完成统一呢?
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并不是说韩信的军事能力不行,而是当时的三个因素决定了,即使韩信这样的战神上场,恐怕也是难以扭转蜀国衰败的局面。
其一,蜀汉的实力实在太弱。原本先前刘备夷陵之战就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要让其恢复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之后诸葛亮南征的消耗过大。而相隔不到两年诸葛亮便开始大规模的北伐,这对于蜀汉来说显然是承受不住的。根据当时蜀汉的人口记载:“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也就说蜀汉的人口是极其少的,除去一些老老少少,基本没什么青壮劳动力,就这么点人,原本养活十万军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却还要兴兵北伐,试问蜀国怎么能支撑得住?
其二,蜀汉内部矛盾严重。韩信的主子是刘邦,他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极其善于用人、团结人。可是诸葛亮的主子却是懦弱的刘禅,不仅没什么本事,而且也不擅管理朝政,以至于蜀国内部文官武将互相倾轧。朝臣对于北伐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如李严跟诸葛亮就矛盾颇深,对北伐十分不满,以至于经常干扰北伐事业。在加上刘禅轻信宦官黄皓,把朝堂搞得一团糟。在如此一个政权下,就算让韩信举兵北伐,恐怕也会心力憔悴,难有胜算。
其三,后勤保障的极其困难。粮草是一支军队根本,要是这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就别提打什么胜仗了。而蜀地虽然易守难攻,但是他的地形也决定了运粮的艰难性。而其中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导致北伐的失败就有两次,分别是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这就导致了蜀汉用兵的策略必须要速战,决不能拖延,否则将士们就会忍饥挨饿,哪还有力气上阵杀敌啊。而司马懿正是抓住了蜀军的这一弱点,便一直避而不战,企图拖垮蜀军,以至于诸葛亮最终病逝五丈原。
所以说,这三个因素注定了蜀汉的北伐难以成功,这并不是说换个统帅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就算派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大将去北伐,恐怕也会于事无补!
韩信打下齐国后,如果听从谋士蒯通的建议拥兵自立,能获得成功吗?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基本给出了答案。
公元前203年,大将军韩信奉命攻打齐国。但是,在韩信率军准备出发时,齐国就在郦食其的游说下归降刘邦了,因此齐国对汉军没有任何防备。韩信趁机来攻打,轻而易举就灭了齐国。当然,这也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烹杀。
随后,田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领十万大军来救援齐国,结果龙且兵败身死。击败龙且后,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国,整个齐国都处于韩信的控制之下。
这时候,韩信就面临一个重要抉择了,到底是帮刘邦消灭项羽,还是背叛刘邦,拥兵自立?
第一个劝韩信自立为王的人是项羽的使者武涉。
武涉是这么说的:刘邦的意图是吞并整个天下。汉王不可信任,多次背弃盟约,进攻项王。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
韩信说:我在项王那里不受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第二个劝说韩信的人是蒯通。
蒯通说:秦末以来,天下大乱已久,百姓困苦不堪,即使圣人也无法改变。
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
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还是说受汉王之恩,不会背叛。
蒯通接着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也是铁哥们,后来因为追逐名利反目成仇。文种、范蠡与勾践的关系也好的不得了,最后同样无法共富贵。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现在齐王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消灭代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杀死楚将龙且,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
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几天后仍不见动静,蒯通再次劝说韩信不要犹豫,要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仍然没有听,蒯通于是装疯离开了韩信。
很快,垓下之战爆发,韩信带30万大军担当主力,项羽被消灭。
项羽被灭后,刘邦马上故技重施,突然出现在韩信大营,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汉五年,改封韩信为楚王。
汉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带兵去楚国,韩信害怕极了,带着钟离昧的首级来见刘邦。
刘邦还是抓了他。韩信说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啊,看来我的死期到了。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我也没办法。
回到洛阳后,刘邦赦免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韩信很不高兴,在家闷闷不乐,也不参加朝会。
韩信因为和周勃、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樊哙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陈豨做过代国相国,曾是韩信的部下。
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结果,韩信的一位门客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此事。吕后就找来萧何商议,让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杀掉了。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韩信被灭了三族。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完了。
大家说,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
我的个人认为,韩信要想成功,三分天下有其一,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最重要的条件:项羽不能被消灭。
2.韩信要有足够的威望,这样才能有人愿意跟着他造反,让齐国人民支持他。
显然,韩信是具有这样的威望的。韩信军功太大了,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毕恭毕敬,陈豨这样的人也对韩信深信不疑。韩信只要竖起造反大旗,死心塌地跟着干的人会有很多。
韩信的号召力比陈胜吴广、洪秀全、李自成之辈大多了。
3.韩信要能摆脱刘邦党羽的控制。
韩信攻打齐国的几万兵马都是汉军,曹参、灌婴也在齐国监视韩信。只要韩信铁了心要造反,对付他们根本不是问题。曹参、灌婴估计要被祭旗,不愿意归降的汉军只能逃走。
至于兵马和粮草问题,齐国是当时最富的国家,啥也不缺。
所以,只要韩信决定造反,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
之所以韩信没有选择造反,还是太年轻了,缺乏政治经验,对人心不够了解。韩信比项羽小1岁,当时只有29岁,比刘邦小25岁。后来,韩信也的确后悔了。可惜,项羽死后,就再也没有造反成功的机会了。
历史上一直都不乏被打上造反罪名的“乱臣贼子”,但是也同样有真的造反的反臣。然而,如果造反成功,取而代之,自然是功成名就,但是如果造反失败,身死自然是逃不掉的。正所谓成王败寇,同样的事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西汉时期,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韩信打仗能力非常强,最终为何造反却失败了呢?
汉初,刘邦在韩信等人的帮助彻底的平定了天下,并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个时候我们谁都知道,刘邦要开始清理那些异性的功臣了,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其实最开始韩信在当楚王的时候,韩信就已经准备要谋反,当初项羽的将领钟离眛在项羽死之后,因与韩信关系好就到楚地投奔了韩信。
就因为这件事情,韩信开始受到刘邦的猜忌,而在这之后汉六年,终于朝堂之上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而刘邦也准备干掉韩信,这个时候韩信就已经准备要起兵谋反了,只可惜韩信这个说实话,军事才能非常了得,但是政治眼光真的不行,明明知道刘邦都已经准备要干掉自己了,明明就知道自己已经功高震主了,不管自己有没错,刘邦都是要处理自己的。
可是韩信还是带着一份侥幸,他认为自己只要杀了钟离眛就一定会没事,可是呢最后的结果就是,韩信从楚王被降爵为淮阴侯。而这是第一次韩信有明确的造反意向,只可惜韩信除了军事能力强之外,其他的能力都不行,政治才能低,情商更低、
之后韩信由于被降为淮阴侯,他开始真正的知道刘邦的想法了,他知道自己如果再不行动,可能就不只是简单的降爵了,而是要丢掉自己的命了,只是现在的他已经是无权无兵无地,所以他只能等待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韩信以前的旧部陈豨被刘邦任命为钜鹿郡守,韩信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在陈豨来向淮阴侯辞行的时候,他对陈豨说了这么一句话“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最后信了韩信的话,并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反了,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假称病,所以韩信并没有跟随刘邦前往,之后韩信并派使者前往陈豨处,告诉他“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不久,韩信并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一切都准备完毕之后,韩信就静待陈豨的消息,如果这个时候不出现任何的问题,可能韩信的计划就成功了,只可惜老天真的想让韩信死,韩信也真的没有做皇帝的命。
在韩信等待陈豨的消息的时候,一个告密者出现了,他是韩信想要处死的一位家臣的弟弟,为了救出自己哥哥,这位弟弟并将韩信要造反的消息向吕后告发了,而这个时候的韩信并不知道自己要造反的消息已经泄露,所以在吕后想要设计杀死韩信的时候,韩信一无所知,最后韩信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韩信最终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中,其也被夷灭三族。
其实原本韩信有很多次造反能够成功的机会,比如睢水之战,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的全军覆没,这个时候如果韩信造反绝对能够成功,再比如,当时韩信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后,刘邦还在正面与项羽激战之时,韩信如果能够造反也能成功。但可惜的是,韩信都错过了,他不在最有机会的时间举兵造反,却偏偏再最没有机会的时候造反。
韩信的失败是注定的,可以说即时他是在刘邦刚建立大汉,他还是楚王的时候造反,他也有成功的机会,只可惜他一定要在自己被降为淮阴侯,无兵无权无势的时候才下定决心造反,只是这个时候造反,韩信也没有太太成功的机会了。可以说韩信的死,完全就是他自己做出来的,该造反的时候不造反,不该造反的时候偏偏要造反,这只能说韩信真的该死,只可惜连累了他的家人,三代人陪着这么一个愚蠢的人一起命丧九泉,真的不值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