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提到周培公,你一定会想起《康熙王朝》中那个智慧过人、心怀韬略的经典人物。在这部剧中,周培公几乎被塑造成了神一样的人物。不仅品质优秀,而且智慧过人、机智勇敢,可以说康熙如果没有他,可能就要被吴三桂打败了。
后来还写到周培公平三藩过程功劳太大,率领的军队过多,康熙怕他成为第二个吴三桂,也怕朝中的满族大臣们集体弹劾他。所以将他调入了盛京,一呆就是十一年,等康熙评定葛尔丹路过那里想再度启用他时,周培公已经病重不起,不久就死了。因为此事康熙竟为他守灵一夜,几乎把周培公的功劳和事迹写的太大了,也太神话了。但真实的周培公也的确是个智慧过人,懂得政治的人,
一、出身不好
真实的周培公出身是很苦的,他出生在湖北荆门,幼年丧父不久又赶上李自成攻打荆门,他的母亲也殉难而死。此时周培公孤苦无依、落魄的不行,只得当了州卒小吏混口饭吃。但周培公聪明机灵,不久就依附上了一个显赫之人一步一步的就进入了京师。
二、抓住时机建功立业
吴三桂叛乱之时,周培公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内阁供奉,但一直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干建功立业。此时正好赶上三藩叛乱,吴三桂策动北方的王辅臣起兵与吴三桂连成一片合围清兵。
这个意图正好被康熙识破,康熙十五年,康熙命图海为大将军征讨王辅臣,以解决两面作战的危险。但当清兵真正面对王辅臣时反而非常惧怕,因为王辅臣一直是个带兵老将,手下士兵能征善战。面对清兵十万几乎毫无惧色,反而是清兵怕的不行。
周培公此时在图海账下当谋士,于是和他分析了当下的形势,并给图海献出劝降的计策。因为周培公和王辅臣账下的几个谋士私下关系很好,再加上王辅臣本放不下他的荣华富贵。所以周培公料定劝降是有希望的。
图海将此事禀报康熙,康熙立刻恩准,并派周培公前去劝降,并与王辅臣手下谋士互相沟通一同劝降了王辅臣,这也成了周培公最大的功绩了。
三、急流勇退
平三藩后,康熙皇帝论功行赏,当封赏到周培公时,周培公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为自己死去的母亲请旌。于是康熙帝嘉封了他的母亲各种荣誉,而周培公自己却什么也不想要,最后还是图海亲自出面请奏让他出任山东登莱道。
后来在上任不久因为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共事,辞职回乡。
试问周培公为何什么也不想要,只为他自己的母亲求个封赏呢?其实当时三藩已定,朝廷之中出现满汉两股势力,他们互相抨击互相斗法。聪明的周培公看到了这一点,怕自己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毕竟他没有什么靠山,所以什么也不想要,最后还是出任个外朝官,离朝堂较远他才勉强去了。
再后来,葛尔丹叛乱,闲在家中的周培公虽然不为官,但依然对国家大事非常重视,于是写奏折为康熙帝平葛尔丹献计。康熙帝于是任他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周培公知道此时外患出现,朝堂上的内斗该平息一会了,于是便出任了。这一去便老死在任上了。
说起他这一生,可以说算是善终了。虽然没有当上特别大的官,成为权臣。但也基本从政治内斗中适时解脱出来了。这也充分表现出了他做人的智慧。
第14集,这是剧情介绍:
康熙接到福建军情危急汇报,心中十分忧虑。康熙与病危的周培公相见。康熙向周培公坦言把他贬到盛京缘由,并说这次出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安抚蒙古各族首领,同时,想重用周培公攻打台湾。周培公称病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康熙御览周培公积十年之功绘就的中华全图,十分激动。周培公向康熙陈述葛尔丹之隐患,不久离开人世,康熙为周培公亡灵守夜。朝政之上,康熙要求商议台湾问题,群臣意见分歧,索额图陈述姚启圣官越做越小的原因。康熙派太监寻找姚启圣。姚启圣与太监发生争执受辱,而又依理鞭打太监。
清朝康熙年间,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他深谙治世之策,深知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生于公元1632年,他自幼丧父,随母亲一起生活,虽家境贫寒,但也能勉强度日,但好景不长,在周培公十岁时,母亲在李自成作乱时丧命,自此周培公无依无靠,在衙门中做一名小吏。
后来周培公依附进入京城,结识了康熙的老师伍次友,伍次友很赏识周培公的才华,就把周培公引荐给了康熙。
康熙实行削藩引发了吴三桂起兵反清,吴三桂策动陕西总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康熙认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康熙把主要精力放在西部战场。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出兵,王辅臣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没当一回事。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是图海的副手,还是重要的幕僚,他挺身而出向图海提出?说降?之策,由图海上奏康熙,并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召见。周培公看准了王辅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诱,他凭自己三寸不乱之舌单枪匹马孤身入敌境,最终劝降首鼠两端陕西总督王辅臣,王辅臣一投降,清廷西北大患消除,局势转危为安。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还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有功将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希望皇上能为母亲请旌,其父母亲都得到了朝廷的追封。周培公就回家为亡父亡墓守孝三年,期满后到山东任职,在山东任职期间与山东总兵意见不合,只干了三年,就辞职归隐。
公元1690年闲赋在家的周培公仍不忘朝中大事,他得知西北蒙古噶尔丹反叛,便主动向康熙提出镇守边疆的任务,其实他还是最想到前线战场上效力,康熙同意了太多请求,只是封他为盛京提督,调到东北去任个闲职,盛京也就是满清的老巢,连他满清的将领都不愿意去的地方,肯定是条件相当差的地方,周培公心灰意冷,硬着头皮就去了。
由于水土不服,又身患重病,周培公在那里苦苦支撑了十一年,于1701年病逝,享年69岁。
周培公之所以不被康熙重用,这样的原因就是周培公是个汉人,周培公很有才华,有勇有谋,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谋臣,但康熙还是对汉人有不相信的原因,因此周培公在立了大功之后就弃用了他。
其实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夸大了周培公的功劳,在征讨王辅臣的过程中,图海本来就是抚远大将军,而周培公是图海的副手,在七进七出招降王辅臣的过程中,周培公确实有功,全国的地图也不是周培公所绘,康熙就是一个满人,对汉人就是不信任。
周培公一生劳苦功高,在大清风雨飘摇的时候,挽救大清于危难之际,在清朝的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页,只可惜锋芒过盛,兔死狗烹,最后被打发到寒冷的盛京,而周培公一心为了满清就这样死在了寒冷的边疆,一个贤臣间接地死在了一个贤君之手,确实叫人哀叹不已。?
我们应该都知道,历史上康熙皇帝的身边出现了很多的大臣,其中周培公就是众多大臣其中的一员。他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谋略的大臣,他在战乱之中是如何安身的呢?
在《康熙大帝》的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伍次友曾向纳兰明珠推荐周培公这个人进京寻求功名。但是由于周培公这个人个性耿直,不屑曲于权贵,而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殿试入朝参与朝政。但是最终因为自己在考试中没有避讳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赶出考场。
让人意外的是,他却因在流落街头时偶然被康熙发现其谋略等过人才能而重用他,从此便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在被重用期间,周培公这个人主要是负责出谋略,自己手上也并没有实际兵权,再加上主帅另有其人,他一个谋将根本不用去前线厮杀。所以在被重用期间,他是没有人身危险的。
但在之后康熙因满臣纵多对其不满而不得不将其调往盛京。?在被康熙贬了之后,战乱之中的他已经不是朝廷中人,并且远离了朝廷,远离了是非之地,自然就置之度外了,也就受不到威胁,所以才能够安全地存活了下来。周培公能够在被康熙贬后,而远离朝廷等是非之地而侥幸地活了下来,实属幸事,但却也因此而没有被国家所重用,才华谋略再也得不到施展,最后因病重而身故。
?康熙可谓是千古一帝,他身边的能人也是很多的,其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谋士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才智过人,而且在日常恪尽职守,是康熙身边不可多得的谋士,那么周培公为什么却得了发配盛京的下场?
第一,说话太过直率。
周培公的性格是非常坦率的,他说话也是异常的直率,在平时的时候即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子,也不会给皇上留一丁点儿的情面。如果他想知道一件事情的原委,即使皇上不愿意去讲,他也会冒死问个明白。
第二,手握重兵。
在当时周培公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的时候,图海曾经想利用大炮直接把城给轰了。但是周培公考虑到了百姓,所以就采取了劝降的政策,最终也得以成功。回到朝廷之后的周培公被大臣们议论纷纷,说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可以说并不低于吴三桂,他们害怕朝廷出现第二个吴三桂。
第三,发配盛京。
屡次立下大功的周培公也看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所以在回来之后,康熙就把周培公发配到冰天雪地的盛京,而周培公也没有问其中的缘由。当康熙准备到盛京去处理葛尔丹的事情,顺便去看了周培公,但是当时的周培公已经重病在身,苍老无比。因为他已经来这里十一年了,十一年间康熙帝对他不闻不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