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是怎么搭上郭子兴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郭子兴算是朱元璋的大贵人,也多亏郭子兴朱元璋才有了称帝的基础。那朱元璋早期是如何搭上郭子兴的呢?其实对于朱元璋这种底层出身的人,早期也只能靠自己的人品去征服别人,朱元璋也是获得了同伴的信任,所以才有人愿意追随他。早年的刘邦和刘备几乎都是靠此招崛起,后来郭子兴正好非常欣赏朱元璋的为人,就与他同盟。等郭子兴病逝后,他的大部分势力都跟随了朱元璋,也让朱元璋成为了元末群雄之一。
朱元璋的江湖义气,在许多史料和传记作品中都有记载。
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曾经对此绘声绘色地作过描述:
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随后,当一群小坏蛋们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
吴晗先生评论道:“朱元璋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由此深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红巾军以后,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了这个特点。这可能是他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这支部队的大头目——元帅郭子兴很赏识他,才几个月时间,就将他提拔到自己的亲兵卫队里担任小头目,并且很快亲自主婚,把自己的养女——就是后来名声很大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但是,使他能够真正团结起一批死党,并得到死心塌地的拥戴,除了才干等因素,他的胆识与江湖义气所起的作用,恐怕不小。
当时,在这一伙造反部队中,分成几个不相统属的山头,相互间时常发生摩擦。有一天,郭子兴一个人上街,撞上了冤家,结果被对方绑架后关进地窖。他的所有亲信、亲属,包括两个儿子,都被吓坏了,纷纷躲藏起来。朱元璋是人们公认的郭子兴心腹,肯定也是被打击的对象。此时,他恰好领兵在外,躲过了此劫。
得到消息后,出乎人们意料,朱元璋立即动身,准备返回去营救郭子兴。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回答得大义凛然:“郭公有大恩于我,现今有难,我若只顾自己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结果,他回去后,利用那几派之间的矛盾,又打又拉,竟然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派系残杀。朱元璋自己则爬墙上房,身蹈险地,最后纵身跳进地窖,砸烂枷锁,将郭子兴背上来。
后来,当郭子兴被其他造反好汉挤兑得很难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甚至将自己发展起来的数万人马,拱手交给他,一如既往地辅佐这个并不成器的末路英雄。
还有一件事。有一回,朱元璋在打败一支曾经背弃他的部队后,抓获了数万名俘虏。这些人极度不安,害怕遭到报复。朱元璋却下令,从中挑选500名勇猛壮士,担任自己的宿卫。
当晚,星光灿烂。朱元璋蒙头大睡,原有的警卫全部换成这500人。灯火通明之中,这500人静听着朱元璋鼾声大起,相当感激。从此,全军死心塌地地冲锋陷阵,极大地扩充了朱元璋的实力,成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是当年一起分吃那只小牛犊的小坏蛋之一。
汤和比朱元璋更早地投奔了红巾军,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诱这个游方和尚也投奔了红巾军。当时,由于战功,汤和已经官居千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了,但他对朱元璋相当恭敬。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从一个马弁迅速崛起为部帅后,军中诸将以同辈视之,没有人肯服低做小,唯独年龄与资历都胜过他的汤和,遵从他的约束与指挥。这使得朱元璋“甚悦之”,感觉特别愉快。
稍微用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故事和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之后的诸多故事,已经具备了古代江湖义气的全部要素和现代黑手党故事的一些最重要特点。朱元璋显然也具备了成为团伙老大的基本素质。
这些分吃过小牛犊肉,和后来在红巾军受过朱元璋恩惠的伙伴们,大多成为朱元璋武装集团中的重要战将,出生入死地跟着他打天下。
大明帝国建立后,他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与待遇。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毒手,其余无一善终。
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朱元璋的含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义气、才干及其对未来的预期,可能是相当多的好汉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重要原因。
郭子兴是朱元璋能够开创一代帝业的恩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够开创一代帝业,除了起自身的雄才伟略有关外,离不开一位恩人多他的帮助,朱元璋的兴起得到过郭子兴的很多帮助,因而朱元璋才能在群雄争霸当中脱颖而出 。
郭子兴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是作为江淮地区的红巾军的首领,郭子兴是定远人,为人慷慨,喜结交朋友,?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元朝末年,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在当地影响很大。在皇觉寺出家的朱元璋,可以说是在速出游荡,经过同乡汤和的推荐,于是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朱元璋后因战功逐渐得到郭子兴的认可和其中,将养女马氏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马皇后嫁给他,也就是说郭子兴是朱元璋的老丈人。
郭子兴会相面之术见到朱元璋之后觉得他十分的不平凡,而且朱元璋在跟着郭子兴的这段时间里面,每次出战都能够立下战功也说明他是个有本事的人,郭子兴就把养女嫁给他了。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郭子兴的一手提拔和重用,就没有朱元璋的辉煌人生。 后来一路提拔他,在他病死后就让朱元璋代替他的位置了 。
1355年,郭子兴病死十五年后,在朱元璋建国之后,为了追念郭子兴对自己的帮助,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建庙祭祀。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篇祭文:?朕方从军,几被他人所害,惟王能活我,致有今日尽平天下,家国已成,再生之恩,终世不忘? 。但是对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在郭子兴死后,当郭天叙、张天佑威胁了他的军队领导权的时候,他就用计将他们俩个除掉。对付郭天爵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当郭天爵有所抱怨,想要图谋不轨的时候朱元璋以郭天爵?与群小阴谋?的罪名将其处死,丝毫没有顾念他是恩人最后的一个儿子,至此郭子兴算是绝后了 。
郭子兴,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领袖。此人是朱元璋的大恩人,也是朱元璋崛起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郭子兴不仅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也有提携之恩,可以说,如果没有郭子兴,也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
这一点,就连朱元璋本人也不否认。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很快就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还下令为郭子兴建庙。
而《明史》中更是直接将明朝的基业建设都归功于郭子兴所率领的红巾军,如:
?然有明基业者,实肇于滁阳一旅。?
郭子兴因病去世时(1355年),明朝还没有建立。而郭子兴去世后,红巾军的三分之二势力都掌握在朱元璋手里。那么,郭子兴后人的待遇如何呢?我们来简单聊聊。
郭子兴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养女。
郭子兴的长子,在郭子兴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战死沙场,有关他的记载少得可怜。而郭子兴的次子、三子则均死于朱元璋之手。
郭子兴次子:郭天叙
郭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颁布旨意,让郭子兴的次子郭天叙担任都元帅,让郭子兴的内弟张天佑担任右副元帅,而朱元璋则担任左副元帅,若论职位,朱元璋在军中仅排第三,但朱元璋掌握了三分之二的兵马。
郭天叙和张天佑并不服朱元璋,而朱元璋想完全控制这支军队,就必须除掉二人。
于是,朱元璋以借刀杀人之计策,将郭张二人除掉。当时集庆(南京)地区有个叫陈先野的民兵元帅,此人原为元朝效力,后来被迫改投于朱元璋帐下,当郭张二人率军攻打集庆时,陈先野临阵叛变,直接杀了郭张二人,但不久,陈先野莫名也其妙地死了。
而朱元璋则趁此将郭张二人的军队都纳入自己的麾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朱家军?。
郭子兴三子:郭天爵
朱元璋打下集庆后,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加封为江浙等地区的行中书省平章,而郭天爵的官职是右丞,理论上说,郭天爵的官职仅次于朱元璋,可郭天爵实际掌握的权力并不多,所以郭天爵难免会发发牢骚。
1358年,浙江地区捷报频传,朱元璋决定南下,但朱元璋担心郭天爵意图不轨,于是就利用郭天爵发牢骚,说郭天爵要造反,直接将郭天爵处死(?天爵失职怨望?)。
随着郭天爵被杀,郭子兴彻底绝嗣。
郭子兴养女:马皇后
郭子兴的女儿
郭子兴的亲生女儿是朱元璋的嫔妃,即郭慧妃,她颇受朱元璋宠爱,曾给朱元璋生下三个皇子和两个公主,结局还算不错。
据我所知,无论是原版小说还是改编的电视剧《朱元璋》,郭都是朱的恩人,没有郭的赏识和提拔,也就没有日后的朱。应该说早期的朱是忠心于郭的,但由于接触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军中威望也扶摇直上。同时受到郭家公子的妒忌和陷害,郭心胸狭窄,将朱关入牢中。想这时朱开始对郭不满和怀恨,其实已羽翼丰满,像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均听其命,郭死后便自然是朱的天下。
江湖险恶,朱也是饱受猜疑才形成日后好猜忌的性格,包括朱和徐,常等,互相也没有坚实的信任。
说起朱元璋,这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泱泱华夏那么多人,只有他起于微末,登上顶峰。可能有人会拿刘邦和朱元璋相比,话说回来,朱元璋的起点比刘邦的更低,人家刘邦好歹也是一名泗水亭长呢?当时到哪也能混吃混喝,还混了个媳妇儿。朱元璋就比较苦了,差点就饿死的节奏,那几年朱元璋的生活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体会,但是他的遭遇绝对不是常人能够承受下来的。
公元1344年,天不下雨,大旱,大旱的时候还伴随着蝗灾,因为饥荒死了很多的人,所以接着爆发了瘟疫。当年的朱元璋仅仅十七岁左右,《明史》之中关于朱元璋的这段记载非常的少,但是朱元璋给自己写过一个《御制皇道碑》,那里面详细的说了朱元璋这期间的遭遇。
下面我参考着《明史》和《御制皇道碑》两种主要的史料给大家说一说朱元璋,他为什么能够得到郭子兴的重用,他的那个需要注意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天灾面前,朱元璋一家显然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去世,嫂嫂也回了娘家,只剩下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这两个人当时不是愁没吃的,最愁的是没土地,朱元璋去找田主,希望看在以往放牛的份上给一块土地,结果遭到了田主的无情拒绝。
当时田主的哥哥实在看不下去朱元璋哥俩的惨状,给了他们一小块地方,朱元璋哥俩这才得以安葬父母。事情办完了,就得找东西吃了,村中还是有着好心人的,比如邻居家,他们给哥俩弄了点吃的。
朱元璋和自己的哥哥吃完后就打算分开了,因为在一起饿死还不如分头行动,各谋生路。朱元璋的哥哥走后,邻居给朱元璋出了个注意,让他去当和尚,朱元璋高兴的去了。
可是朱元璋去的那个寺庙不要朱元璋,毕竟寺庙里面粮食也不多,有很多的人都想去当和尚混口饭吃。还是朱元璋的这位邻居给管事的送了点东西,这才收下朱元璋,当时的朱元璋非常的感动,并且在寺庙里面认真干活。
朱元璋在小的时候是读过书的,所以也识字,毕竟他在家中排行老小,还有一位经常接济他们家的姐夫。可惜都不是富裕人家,毕竟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朱元璋的这位姐夫在小的事情上面能够帮帮忙,遇到这种天灾也是无能为力,加上当时散兵游勇太多,所以每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朱元璋在皇觉寺的日子应该是很幸福的,每天扫扫地,念念经,撞撞钟,读读书。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寺庙里面没有很多的粮食,朱元璋这些年轻人都被打发出去了,让他们自己去化缘,虽然还有着和尚的名头,却也享受不到和尚的待遇了。
朱元璋也不抱怨,毕竟比这苦的日子都挺了过来,可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接下来他将遇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危机,这次危机之所以能度过,还和两个神秘的人有关。朱元璋拿着自己的破碗到达了合肥之后,突然患了重病,然而他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出现了两个紫衣人。
《明史》记载:这两个紫衣人照顾朱元璋非常的周到,他们在一起呆了很长的时间,朱元璋病好之后他们就消失了。我个人猜测,朱元璋身上一定有着什么身份,并不仅仅是和尚。
联想一下当时的环境,各种教派之间都纷纷冒头,而韩山童等人更是竖起了明教的大旗,接着徐寿辉在南方称帝,方国珍也跑到了海上当海盗。
在朱元璋出行的这段时间,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加上朱元璋长得非常奇特,所以认识几个人是没问题的。朱元璋自己是这样说的:每天看到哪家冒烟煮饭,就去哪家讨饭。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至于他要饭生涯中和谁接触过,见到过谁,他一字都没有提过。三年游历生涯结束之后,朱元璋再次的回到了皇觉寺,准备继续当他的和尚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1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