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官渡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99年,袁绍消灭了公孙瓒,统一了黄河以北,成为全国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而在黄河以南,曹操消灭了吕布和袁术,降伏了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和徐州,这个时候在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历史上闻名的官渡之战。
我们说官渡之战,这场战役不止打了一仗,官渡之战打了有一年,从公元199年一直打到公元200年的十月。
公元200年2月,袁绍派遣大将颜良主动进攻黄河岸边的延津渡口。4月,曹操率领部队去解救延津,面对袁绍的大军,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荀攸向曹操献上声东击西的计策,“我们士兵少,难以抵御袁绍。等我们到延津之后,渡河做出攻击袁绍后方的架势,袁绍一定分兵向西。这个时候我们再率领轻兵偷袭白马津,趁其不备,可以擒杀颜良。” 曹操拍手称快,遵从荀攸提出的声东击西之计。
袁绍果然上当,分兵向西。这个时候曹操带领部队偷袭白马津,距离白马10余里的时候颜良才发觉,大惊失色。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做先锋,关羽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只几个回合就一刀将颜良斩首,于万人中取上将首级。袁绍军队见主将被杀,都四散而逃。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带着辎重沿着黄河撤退。袁绍损失了大将,又中了曹操声东击西之计,非常不甘心,急忙渡过黄河来追击曹操。曹操带领着600多人,扎下营寨。敌人的追兵都慢慢追了上来,兵马甚重,将领都面有惧色,纷纷劝曹操撤退。这个时候荀攸淡淡说了一句话,“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这正是战胜敌人的好时机,为啥要离去呢?曹操听了后和荀攸相视而笑,两个人心领神会。
曹操派人登高观察敌情,侦察兵回复,“敌人有五六百骑兵追上来了。”过了一会又跟曹操说,“骑兵越来越多,而步兵数都数不过来了。”曹操听了镇定自若,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知道了,不要再回来报告了。”这个时候各个将领都着急了,大敌当前,你曹操说走也不走,说战也不战,葫芦里是卖的什么药啊。
曹操命令解鞍放马,骑兵全部下马,把所有辎重全部丢弃。这个时候文丑和刘备带着五千多骑兵也追了上来,曹操手下更着急了,对曹操说咱们赶快上马作战吧!曹操笑着说道,“还不到时候。”过了一会,袁绍的士兵已经非常多了,都开始去争抢曹军散落的辎重,这个时候曹操一声令下,“上马,我们上!”曹操带领六百骑兵纵兵进攻袁绍的部队,袁军正在哄抢辎重,哪里有防备。曹军当阵斩杀文丑,大破袁军。
虽然曹操取得了前哨战的胜利,但是袁绍的主力并没有被消灭,而此时曹操却面对着巨大的内忧外患。
什么是内忧?有三点。
第一点,曹操粮少。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和袁绍在前线相持,兵粮要用尽了,曹操写信给荀彧商量,表示快要坚持不住了,粮食要吃光了。荀彧写信给曹操说道,“虽然现在粮少,但是和以前刘邦项羽相比仍然是好的。以前刘邦和项羽相持在荥阳一线,谁都不肯先撤退,谁先撤退就是在形势上输了。”
第二点,曹操的部下反叛,特别是在豫州这个地方。袁绍本身就是豫州汝南人,袁氏在整个汉朝是四世三公,也就是从袁绍往上数四代人,代代都有在朝廷做宰相的。袁绍他亲生父亲袁逢是宰相(司空),他叔叔袁隗是宰相(司空),袁绍他爷爷袁汤也是宰相,袁绍爷爷的叔父袁敞也是宰相,袁绍爷爷的爷爷袁安也是朝廷宰相。所以袁绍他们家在汝南地区影响力非常大,现在曹操和袁绍打仗了,那汝南人肯定是支持老乡和四世三公的袁绍了。
当时袁绍派遣大量使者策反曹操的后方豫州,根据《三国志 李通传》和《赵俨传》的记载,官渡之战期间整个豫州都反了曹操,只有大将李通驻守的阳安没有反。当时袁绍派遣使者封李通为征南将军,李通将来使斩首表示誓死追随曹操。
李通的部下和亲戚对于李通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痛哭流涕,纷纷劝李通加入袁绍阵营,说“周围的人都反了,现在我们孤立无援,这样继续下去我们迟早要灭亡啊,不如赶快投降袁绍吧。”李通按住剑义正言辞地说道,“曹公明锐智慧,一定能安定天下。袁绍虽然强大,但是指挥调度无方,最后一定会被曹公打败。我誓死不背叛曹公!”不仅如此,袁绍还派遣刘备到汝南地区联合黄巾军骚扰曹操后方。
第三点,曹操军心不稳。当时曹操的部下大量和袁绍来信,里通袁绍,给袁绍打小报告。史书上记载,“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者”,就是曹操的部下不管离袁绍多远,都有给袁绍通信交流交流的。而在曹操内部也有着大量的人不看好曹操,甚至公开发表言论,比如孔融。在官渡之战期间,孔融就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谋非凡;审配、逢纪,尽忠之臣;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袁绍难以击败啊。”
此三点为曹操的内忧,而什么是外患呢?袁绍兵强粮足。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袁绍在官渡之战集合了十万精锐士兵,而曹操只有不满万人。真实的人数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袁绍的兵力数倍于曹操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跟大家仔细解释一下,当时曹操名义上拥有三州的土地,兖州、徐州和豫州。我们刚才讲了,豫州是袁绍老家,官渡之战的时候到处都是反曹操的。而徐州是曹操一年之前才打败吕布拿下的,还要时刻提防着南边的孙策,不给曹操添乱就不错了,根本提供不了粮草和即战力。曹操名义上拥有三州之地,实际上只有一州之兵。而反观袁绍,坐拥冀州、并州、幽州和青州,其中冀州又是整个汉朝末年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州。冀州盛产强弩,幽州盛产骑兵,都是天下闻名的。综合来说,袁绍实力远远在曹操之上。
面对着内忧外患,曹操是如何应对的呢?曹操采取了三个行动。
第一点,收缩防线,撤退到官渡地区。曹操虽然在白马取得了小胜利,兵力处于极大的劣势,仍然不足以在黄河沿岸布防。曹操将部队撤退到官渡,一举两得,一是收缩自己防线,同时使得自己的补给线减短,从官渡到许昌只有100公里,现在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而同时也拉长了袁绍的补给线,从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到官渡有200公里。补给线越长,不仅补给途中的损耗会加大,补给也更容易被敌人骚扰。
第二点,派兵稳定后方。曹操前线不主动进攻,处于防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分兵,曹操派曹仁去平定叛乱四起的豫州。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从许昌以南,叛乱四起,特别是刘备在汝南联合黄巾军扰乱曹操的后方。曹仁就向曹操建议,“刘备新招的士兵还未能训练好,现在进攻刘备可以击败他。”于是曹仁带领骑兵星夜进攻刘备,击败刘备后并在短时间内平定了豫州的叛乱。
第三点,不断骚扰,切断袁绍的粮道。当时荀攸就向曹操建议,袁绍每天都有大量的运粮车来往,袁绍负责运粮的将领为人轻率而且轻敌,一击便可攻破。曹操询问荀攸谁可以胜任这项任务,荀攸就推荐了大将徐晃。曹操随即派遣徐晃和史涣进攻袁绍的运粮队,大破敌军,把袁绍数千辆运粮车一把火全给烧了。
曹操稳定了后方,又断了袁绍的粮,但是在官渡相持中一直处于守势,曹军躲在营垒中,坚决不出战。袁绍看曹军躲起来了,就堆砌土山,建立起高高的塔楼。塔楼高耸,曹操的营垒一览无余,袁军占据高处发射弓箭。此时箭如雨下,曹军在自己的营垒里都不敢随便走动,出入都必须拿着盾牌放在头上,一不小心就会被对方塔楼的箭射中。
曹操的士兵此时军心低落,曹操看着这土山和塔楼,心生一计。这塔楼都是用木头临时搭建的,经不起石头砸,曹操就命人建造投石车,把袁绍建的塔楼砸掉。袁绍的士兵一看这投石车好厉害,还起了个外号叫霹雳车。
袁绍一看,上天不行,那我就下地。袁绍命人挖地道,想偷偷挖过曹操营垒,偷袭曹操。曹操就下令在自己营垒内部绕着营墙深挖一圈沟渠,袁绍的军队挖着挖着,一下就挖到曹操的沟渠了,袁军一探头,发现自己身处曹操的沟渠之中,上面站满全副武装的士兵,袁军被曹军发觉,被从地道中赶了回去。
这场战役打得非常精彩,你来我往,可是很快曹操的军粮就不够用了,此时士兵疲惫,士气低落。曹操又给荀彧写信,“前线我快支持不住了,再这么下去要撤退了。”荀彧就又写了封信劝曹操,“现在袁绍想和您决战。你现在是以至弱来抵挡至强,如果这个时候撤退的话,必然全盘皆输。曹公您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扼守险要的关口,使得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现在双方胶着,而事态必将有变化,机不可失。”曹操听了,咬咬牙,再坚持一下。荀彧说,“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果然没过多久,形势真如荀彧所说发生了变化。
袁绍数千辆运粮车被徐晃烧掉后,军粮不济,到了冬天,袁绍派遣大量运粮车输送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多人守卫粮草,在袁绍大本营以北乌巢这个地方驻扎。
这个时候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发生了,袁绍手底下有一个谋臣叫许攸,许攸这个人贪财,自己的家人也喜欢做些贪污腐败的事情。前线正打着仗,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事,被一个叫审配的大将抓了。审配这个人刚正不阿,本来平时就看不惯许攸这个人的为人,现在正好把许攸留在邺城的妻子儿子全给抓起来。
你说巧不巧,许攸这家人贪污腐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偏偏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被人抓了。许攸身在前线,听说家人被抓的消息,一怒之下就连夜离开了袁绍的大营,投奔曹操去了。这边曹操一听说许攸来投奔自己,高兴的鞋都顾不上穿,赤着脚就跑出来迎接许攸。
许攸对曹操说,“您现在孤军独守,没有援军而粮食已经吃尽了,这正是危机存亡之日,我有一计可以击败袁绍。现在袁绍有上万辆运粮车,都集中在乌巢这个地方。如果派遣骑兵袭击,一定可以出其不意,烧毁所有辎重,不过三日,袁绍就会败亡。”
许攸劝曹操袭击乌巢,这确实是条好计策,但是身边的人都很怀疑许攸是不是诈降。大家想一下,如果许攸诈降,而曹操带领士兵前往乌巢,正好中了袁绍的埋伏,那就可能全军覆没,满盘皆输。所以当时曹操陷入两难的处境,到底相不相信许攸是真心投降。
这个时候,曹操两个最聪明的谋士站出来说话,分别是荀攸和贾诩。他们都认为许攸是真心投降,劝曹操出击乌巢。曹操这个人非常有魄力,曹操当机立断,轻兵袭击乌巢。曹操命令荀攸和曹洪守卫大本营,自己亲自带领五千精兵趁着夜色,连夜抄小路赶往乌巢,天亮时分才赶到乌巢。
乌巢的守将是袁绍的大将淳于琼,淳于琼以前和袁绍还有曹操都是同事,当年何进封西园八校尉的时候,淳于琼是佐军右校尉,曹操是典军校尉,而袁绍是中军校尉。在董卓之乱之后,淳于琼跟随袁绍一路南征北战,可谓是袁绍的一员大将了。
淳于琼见曹操来袭,一看曹操只有几千士兵,自己人多势众,便出营迎战曹操,可是淳于琼一和曹军交战就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立马下令回营固守营寨。曹操这时不得已只能强攻营垒。乌巢和袁绍的大本营相距只有四十里,很快袁绍就得知曹操偷袭乌巢的消息。
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认为,曹操带领精兵进攻乌巢,一旦乌巢被攻破就大势已去,应该立即派遣精兵救援乌巢。而袁绍的谋士郭图则不以为然,对袁绍说,“曹操分兵乌巢,大本营一定守备不足,不如重兵进攻曹操本营,不仅围魏救赵,还可能一举攻克曹操的大本营。”
张郃回答道,“曹操的本营坚固,不是一时能攻打下来,如果淳于琼被杀,那么我们就会一败涂地啊。”袁绍最后的策略是郭图和张郃的建议都听,即排遣轻兵救援乌巢,又派张郃、高览带领主力进攻曹操的本营。
在曹操猛烈进攻淳于琼的时候,袁绍派遣的骑兵已经赶来,士兵向曹操报告,“敌人的骑兵马上要包抄我们后路了,请分兵抵抗。”曹操一听,大怒,说道,“现在正是殊死搏斗的时刻,等敌人的援军到我们背后再告诉我。”说完带领亲兵冲击淳于琼的阵营。
曹军现在腹背受敌,已经处于死地。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时候曹军自知没有后路,一个个都殊死搏杀,曹操的大将乐进身先士卒,率先杀入敌营,直奔淳于琼,在乱军之中将淳于琼斩首,袁绍的军队溃不成军。
这边曹操乌巢血战大败淳于琼,那边袁绍的大将张郃、高览得知乌巢兵败的消息,又听说郭图向袁绍进谗言说自己坏话。张郃害怕战后被袁绍问罪,当即在战场上烧毁工程器械,率领士兵向曹洪投降。曹洪一开始半信半疑,不知道张郃是不是诈降。身旁的荀攸连忙劝曹洪,“张郃的计略不被袁绍使用,生气怨恨袁绍才来投奔我们的,我们还有什么迟疑的呢?”曹洪连忙开营门接纳投降的袁军。
乌巢淳于琼被杀,守军被击溃,而前线的张郃、高览投降,这个时候袁绍溃败的局势就不可避免了,曹操的军队趁着胜势杀向袁绍。此时的袁绍自知无力回天,抛弃将士和儿子袁谭狼狈逃离战场,最后袁绍回到河北的时候身边只有八百骑兵。
我们纵观官渡之战,曹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小胜利,但是从始至终一直处于极大的劣势之中,最后兵粮已尽,士兵疲惫,甚至数次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地步。然而形势的翻转就在于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许攸因家人被抓,临阵投敌。之后曹操偷袭乌巢,而张郃投降,彻底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到底凭借什么赢得了官渡之战?曹操自己又是如何评价官渡之战的?
虽然袁绍这个人有一定缺点,但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战略上和战术上是无可厚非,并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地方。
袁绍这个人其实是很有头脑的,史书上记载说袁绍年轻的时候曾经和曹操聊天,对曹操说,“如果我们大事不成,讨董失败了,要怎么办呢?”曹操反问,“你会怎么做呢?”袁绍非常豪气地回答道,“我想向南占据黄河,向北占据燕代,联合北方少数民族,这个时候再向南争夺天下!”袁绍早年的这番计策可以说是袁绍版的隆中对,只不过这个隆中对是自己给自己出的。
而袁绍也在多年以后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公元199年,袁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消灭公孙瓒,这个时候袁绍不南向以争天下,难道要像刘表一样缩在黄河以北等待灭亡吗。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的兵力十倍于曹操,这个时候就是袁绍和曹操开战的最佳时机。如果袁绍这个时候打不过曹操,再过2年,再过5年袁绍面对曹操更没有胜算。
袁绍不仅派遣了颜良,还派遣了郭图和淳于琼。郭图是谋士,而淳于琼是大将,所以袁绍的人事安排并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后人看到了史书的一部分,所以片面地指责袁绍。更何况颜良被关羽击杀,颜良自己并没有贸然出击,颜良好端端地坐在阵中,关羽看到了骑着战马杀了过来,如入无人之境,于万军中取颜良首级。颜良并没有任何指挥上的失误。
史书上记载沮授曾经对袁绍说,“我们可以派遣蒋奇带领部队,断曹操的粮道。”袁绍虽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确确实实派了其他人。《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袁绍派遣一个叫韩荀的将领偷袭曹操西边的粮道,结果韩荀被曹仁击败了。《三国志 任峻传》也记载了,当时袁绍多次派遣部队断曹操的粮道,搞得曹操焦头烂额。任峻不得已,以一千乘粮车为一部,重兵护卫,才断绝了袁绍的骚扰。
既然袁绍战略上和战术上并没有大的问题,那么曹操又是凭借了什么击败了袁绍呢?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曾经对着身边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官渡之战之所以获胜是天意啊,但也离不开诸位的功劳。在曹操眼里,官渡之战能够获胜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天意,一个就是人谋。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诸葛亮也持相同的观点,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是这么说的,“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袁绍,不仅仅是天意,也在于人谋。也就是说在曹操和诸葛亮眼里,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袁绍是因为两点原因,一个是天意,另一个则是人谋。
什么是天意?在官渡之战期间发生了两起三国时期著名的刺杀案,一个刺杀成功,而另一个刺杀失败,这两起刺杀奠定了官渡之战的基调。
公元200年,当时江东的霸主,孙权的哥哥孙策统一了整个江东地区,厉兵秣马,计划趁着袁绍和曹操在官渡相持之际偷袭曹操。孙策这个人武功高强,性格豪爽,特别喜欢打猎,有一次外出打猎,孙策是习武之人,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打猎打到兴起,就脱离手下侍从,一马当先去追猎物了。孙策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杀了不少诸侯,有一个诸侯叫许贡。许贡死后,他的门客就一心想要为许贡复仇。
孙策骑着马遇上三个许贡的门客,心生狐疑,就问了,“你们是何人啊?”这三个人骗孙策说,“我们是将军韩当的手下,只是在这里射鹿而已。”孙策见这些人形迹可疑,回复道,“韩当的手下我都认识,可我从来没见过你们。”说完拉起弓箭就朝刺客射去,正中一人心窝,剩下两人,拿出弓箭来向孙策射箭,孙策来不及躲避,正中面部,刺客随即被赶上来的卫兵杀死,但是孙策深受重伤,流血不止,没过多久就不治身亡了。如果孙策不死,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偷袭曹操,那么鹿死谁手,未可知也!
好巧不巧,在几乎同一时间,也有一起刺杀发生在曹操身上,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有个侍从叫徐他,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想要谋害曹操,但是因为曹操有许褚做贴身侍卫,一直不敢下手。许褚这个人身高八丈,差不多一米八五的大高个,不仅高,还很壮,腰围一米,身高体壮,力大无穷。许褚有个绰号叫做虎痴,就是说许褚力大如虎而痴。
有一天,许褚当班做曹操的守卫,做了一天也很辛苦了,就回自己营帐去休息。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正准备脱衣休息,许褚突然心一阵悸动,莫名其妙地心就开始扑通扑通跳。许褚感觉不妙,心里不安,担心曹操的安危,就立马返回曹操的营帐。
而这时徐他以为许褚已经不在了,偷偷潜入曹操的营帐准备刺杀曹操,这个时候竟然发现许褚还在曹操的营帐内守卫,徐他见到许褚惊讶地下巴都掉在地上了,许褚立马察觉了徐他的意图,和徐他撕斗,不出几个回合就将徐他斩首。
许褚突然心动,使得曹操躲过刺杀。曹操活了下来,孙策则死了,如果这两起刺杀任何一起的结果不同,那么历史的进程将被轻易改写。
除了这两起刺杀,在我看来,整个官渡之战决定胜败的瞬间就在许攸叛逃袁绍,这个偶然的事件导致曹操得知了袁绍粮草所在,发动了乌巢之战,一举改变了战局。许攸叛逃其实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许攸家人在邺城贪污腐败被人抓了,许攸一气之下就离开了袁绍。如果许攸没有叛逃,那么纵然曹操神机妙算,再过几个月,曹操的兵粮吃完,军心涣散,正面兵力又不敌袁绍,被袁绍击败就是迟早的事情。
徐他刺杀曹操失败,孙策被刺身亡,而许攸临阵叛逃,这三个偶然事件可能就是曹操自己所说的天意吧。那么什么是人谋呢?
许攸叛逃投奔曹操以后,劝曹操去偷袭乌巢,其实这个时候曹操的手下人都是劝曹操不要去的。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这是不是个陷阱,曹操早年就被人诈降过。
之前在兖州的时候,曹操和吕布在濮阳相持,濮阳城内有一大户人家田氏诈降曹操,说我给你打开城门,你来把吕布给杀了。曹操当时就听信了,带着士兵进入濮阳城。没想到这边曹操刚一进城,那边田氏就把城门给烧了,就是告诉曹操,我没想着背叛吕布,现在要断你后路。曹操这一进城,正好进了陷阱,最后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
所以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并不知道许攸是不是真的来投降,如果和濮阳的时候一样,许攸假装投降,曹操去了乌巢那是有去无回,全盘皆输。
在这样一个时刻,曹操没有犹豫,听从了郭嘉和荀攸的建议,决定偷袭乌巢。不仅如此,曹操不是派遣别人去进攻乌巢,而是亲自带领精兵。曹操是抱着乌巢这一仗必须打赢,背水一战的决心。曹操的部队作战英勇,虽然只有五千士兵,但是却击败了三倍于自己的敌人,将军乐进一马当先,斩杀了敌方的主将。临危决断抓住时机,作战的时候全军英勇,毫不退缩,这恐怕就是曹操和诸葛亮所说的人谋吧。
曹操的这种魄力和决心是袁绍所不能企及的。袁绍在得知了曹操偷袭乌巢,手下人有人说我们应该全力救援乌巢,有人建议曹操后方一定空虚,我们要集中兵力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一听,觉得都很有道理,即派人救援乌巢,也派张郃进攻曹操的大本营。结果是乌巢没来及救援,而张郃在前线反水,带着士兵投降了,最后袁绍满盘皆输。
袁绍输掉了官渡之战之后非常生气和郁闷,回到了河北以后得了重病,仅仅两年之后就病死了。野史上记载,袁绍去世的时候,河北地区的士大夫们无一不感伤,百姓哭泣得就像死了亲人一样,当然这个说法比较夸张了,可见袁绍在河北地区是非常得人心的。
袁绍这个人是乱世枭雄,在三国那样一个时期能够平定黄河以北,控制四个州的地区,确实不是一般人。那么袁绍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缺点呢?袁绍这个人按照曹操谋士荀彧和郭嘉的分析,有两个最大的缺点。
第一个就是“迟重少决”,就是说袁绍这个人不能当机立断,第二个就是“外宽而内忌”,就是对待人才啊,表面上很宽容,内心气量是非常小的。比如有个叫董昭的人,他的弟弟在张邈手下效力。袁绍后来和张邈反目成仇,结果董昭的弟弟来找董昭,袁绍就怀疑董昭是不是暗地里和张邈有所勾结,后来又有人进谗言,袁绍就要治董昭的罪。董昭没有办法,只能离开袁绍,后来几经波折投奔了曹操。最后董昭活了八十一岁,成为后来魏国的司徒。当时很多聪明的人看出袁绍度量小,就纷纷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比如荀彧,比如郭嘉。
分析曹操为什么会获胜,其实就是在问袁绍为什么会失败。
说起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我们常常认为只要谋略过人,就能成为顶类谋士。其实,一个优秀的谋士,绝不是这么简单的。
在三国时期,决定谋士之间最大差别的,并不是什么谋略,而是他们背后的家族。
诸葛亮一出道,就在刘备的权力核心担任谋士;诸葛谨一出道,就在孙权的权力核心担任谋士;荀彧一出道,就在曹操的权力核心担任谋士;荀湛一出道,就在袁绍的权力核心担任谋士。
诸葛亮和诸葛谨是亲兄弟;荀彧和荀湛也是亲兄弟。他们到了不同的阵营内,都可以身居高位,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才能远远超过其它人吗?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亮玄,曾被袁术任命为郡守;荀彧的叔叔荀爽,曾获得董卓的破格提拔。难道仅仅是因为,诸葛家族和荀氏家族人才辈出吗?
事实显然不是如此,诸葛亮、诸葛谨和葛亮玄都是诸葛家族的顶尖人才,荀彧、荀湛和荀爽都是荀氏家族的顶尖人才。但他们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位,最重要的是诸葛家族和荀氏家族的煊赫地位。
事实上,那些豪门家族的代表人物,通常都是这种待遇。表面上,这是因为他们才能杰出;表面上,这是因为乱世枭雄慧眼识英才,实际上这就是因为人家的家族地位在那放着。
只要我们明白这种道理,自然就会知道一个事实:田丰、沮授、审配和许攸等人可以在袁绍阵营中身居高位,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才能远超他人,而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地位在那放着。
这些谋士之间意见有分歧,继而发展到互相拆台,绝不是几个打工仔在闹别扭,而是几大家族,甚至是几大利益集团在争权夺势。
袁绍之所以会功败垂成,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手下的这些谋士不断内讧。
因为资料有限,所以我们很难还原袁绍内部的矛盾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袁绍集团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充分实现。所以,这几大谋士之间闹得不可开交,袁绍却不能有效压制。于是整个集团的合力难以充分实现,最后导致袁绍集团在内讧中走向了灭亡。
袁氏集团内的第一次内讧,是在袁绍南征时表现出来的。这次内讧并不明显,只是田丰和沮授不积极支持袁绍南征。
后来袁绍南征失败,所以后人总依此来说明田丰和沮授高人一筹。
这件事情我以前分析过,这并不能证明田丰和沮授高人一筹,而只能说明袁绍内部派系林立。袁绍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手下有田丰和沮授这种人。袁绍大举南征曹操,真可谓功败垂成。换且言之,袁绍距离胜利,曾经是那样的接近。如果没出意外,胜利者就是袁绍。
而袁绍的这种胜利,是建立在田丰和沮授不积极支持袁绍的基础之上。如果田丰和沮授积极支持袁绍,如果袁绍集团的众多谋士真能形成合力,曹操又算得了什么呢?
袁氏集团内的第二次内讧,是在火烧乌巢前不久表现出来的。这次内讧也不明显,只是许攸的家人贪赃枉法,被审配抓了起来。
问题是,在贵族政治的背景下,豪门士族贪赃枉法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如果因为一个豪门士族贪赃枉法就抓他,那不过是没事想找茬罢了。因为,用这种理由,抓谁不是个抓啊?
大家或许不相信,豪门士族贪赃枉法真是常事吗?我们来看看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时代发生的一件事情。
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在闹市故意杀人,却依然逍遥法外,就是因为湖阳公主在后面撑腰。洛阳县长董宣依法办事,杀掉了这名奴仆。刘秀一看董宣竟然敢对豪门士族依法办事,当场下令:把董宣拖出去杀了!后来,光武帝消了消气,没有杀董宣,但是逼迫董宣给湖阳公主磕头认错。总而言之,法律是给老百姓定的,绝不是给豪门士族定的。
面对此情此景,湖阳公主还是非常不满意,对光武帝说:想当年,我们只是普通的豪强,在家乡违法乱纪也没有官员敢惹!现在我们成了皇族,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县长欺负到头上了,还有没有天理了?
看到了吧?这就是豪门士族,这就是贵族政治。在光武帝时代,豪门士族都这样无法无天,东汉末年就更不用说了。
回到许攸家人被捕这件事来看,许攸家的人到底犯了什么罪呢?好像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大罪。如果是耸人听闻的大罪,史书上不可能不提。而贪赃枉法这种事情,对于东汉末年的豪门士族而言,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罪。
所以,审配抓许攸的家人,就是几大谋士在内讧。审配用这种理由法办许攸的家人,自然是一抓一个稳。但如果许攸用这种理由法办审配的家人,估计也是一抓一个稳。
当这个消息传到前线的时候。袁绍肯定也是大吃一惊:大敌当前啊!你们还这样窝里斗?
但此时的袁绍必须做出抉择:如果批评审配的做法,肯定会得罪审配;如果赞同或默许审配的做法,肯定会得罪许攸。如果和稀泥,想要各打五十大板,没准会把两个人都得罪了。
袁绍对此事的态度是:整体上是偏向了审配。因为,审配的地位比许攸更高。所以,袁绍觉得,宁可得罪许攸,也不能得罪审配。
问题是,得罪审配自然有可能捅娄子;得罪许攸,你就敢肯定不会捅娄子?
于是,许攸一个想不开,直接就跑到曹操那里。许攸跑到曹操那里,直接导致袁绍的乌巢失守。
行文至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袁绍之所以会在官渡功败垂成,最初是因为田丰和沮授不积极支持他;后来是因为审配和许攸在关键时刻矛盾公开化。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地区对峙。袁绍派他的谋士郭图和大将淳于琼、颜良等到白马进攻曹操的部将东郡太守刘延。袁绍自己则带兵进抵黎阳准备南渡黄河。4月,曹操北进援救刘延。途中采纳了某士荀攸所献计策,北渡黄河攻击敌人后方是假,轻装回袭白马是真,结果斩颜良于千军万马之中,袁绍眼见损兵折将,气得七窍生烟,不听谋士的劝阻而全军出动,强夺官渡。
曹操知道此事后,采用“诱饵引敌”的办法破敌,他立刻命令骑兵火速赶到延津附近,卸下辎重,并且把马也放了,然后隐蔽起来等待命令。曹操静待战机,直到袁绍的大队人马赶到,正在动手抢夺曹军有意丢弃的那批辎重马匹时,才下令发起突然袭击。由于曹军犹如“飞将从天而降”,袁军惊惶失措,顿时大乱,大将文丑首先在混乱中被关羽砍下马来。大将被斩,袁军士卒像没头的苍蝇,东撞西窜,溃不成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又见无处可逃,只好举手投降。延津之战后,曹军再接再力,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0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