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为什么要灭了高昌国唐朝和高昌国之间的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2 12:55:26

唐朝为什么要灭了高昌国唐朝和高昌国之间的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对高昌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贞观十年,唐王朝在平定了吐谷浑之后,遂将目标对准了高昌国。公元640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此役,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高昌,位于新疆吐鲁番区以东,发展历史悠久,汉代时曾被称为“车师国、高昌壁”等,属于中原王朝管辖,西汉时期,曾在此地设校尉。公元442年,北凉主沮渠无讳将原本在这儿的高昌太守赶跑之后,便在此定居下来,并在此建国,这是高昌国最早的由来。

到了公元460年,这时候的柔然开始壮大了起来,随之吞并了沮渠氏,占领高昌,随后以“高昌”为国号,开始了它长达一百多年的统治之路,直到被唐朝所灭。至于高昌为何会被唐朝所灭,除地理位置的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作死。

关于高昌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首先,它位于西域地区,扼守西域咽喉,是历朝历代的王朝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但凡大一统的王朝,都将掌控西域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要想统一西域,必先争夺此地。

而西域诸国的对中原王朝的态度决定着中原王朝对他们的态度,如果你不主动挑事,听我的话,那么,我们相安无事,并且中原王朝会给你丰厚的赏赐;但如果你主动挑衅,那么迎接你们的只有战争。而高昌国恰恰属于主动挑事的,这也是为什么它会被唐朝灭掉的原因。

贞观四年,唐王朝平定北突厥,慑于大唐王朝的强大军威,西域诸国纷纷投降唐朝,成为唐朝的附属国,高昌国也不例外,为表示对大唐王朝的忠心,高昌国国王麹文泰亲自来长安觐见唐太宗。当然,这小子来长安觐见唐太宗,除了以表忠心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垄断西域与大唐的商业贸易。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因为此时的大唐王朝一统天下,向西进入西域的话,只能通过高昌这条贸易通道。试想一下,如果他跟唐朝保持友好,那么,这块大蛋糕就是自己一个人的了。所以,他才会跑到长安去觐见唐太宗,而唐太宗对于高昌国也并无任何不满,于是就与高昌国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往来。

但是,过了两年,意外发生了。这时一个名叫焉耆的西域国家派遣使者到长安在给唐朝进贡的时候,乘机提出希望唐朝给自己重新开辟一条商道,且不经过高昌境内,对于焉耆国的要求,唐王朝在权衡利弊之后,欣然应允。

但这一动作却引起了高昌国的不满,自己的一块蛋糕被别人分去了一部分,换做任何人都会不乐意的。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高昌国派兵攻打焉耆,攻占五座城堡,烧毁其房屋,焉耆向唐朝求救。

同时,高昌国又派人挑拨西域各国与唐朝的关系,并阻止他们向唐朝入贡。接着,仗着西突厥的撑腰,高昌国觉得自己很厉害了,又再次挑动薛延陀与唐朝的关系,并扬言要发兵攻打薛延陀。

面对高昌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唐王朝怒了,既然给你好果子你不吃,那么我们就在战场上一决胜负吧!势必要让你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就这样,唐朝开始了攻灭高昌之战。

公元639年,唐军在经过精密的部署之后,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统帅、薛万均为副统帅,率领赵元楷、阿史那杜尔等将领,率军向西进发,进攻高昌。对于唐军的行动,受尽欺负的焉耆国表示会倾尽全力协助唐军征伐高昌,唐军欣然接受。

公元640年八月,准备充分的唐军正式对高昌国发起了进攻。那么,这儿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高昌国会挑衅一个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呢?要知道,高昌国不论人口、战斗力、资源方面都不如曾经被唐所灭掉的突厥、薛延陀等!挑衅唐朝,无异于螳臂当车。那么,高昌国到底哪来的勇气呢?其实,挑衅唐朝万全可以归咎于高昌国王的自大以及寄希望于西突厥。

首先,唐军进攻前夕,高昌王曾自大地对其手下说:“唐朝距离我们有7000里,在这中间,还有2000里的大沙漠,沙漠之中环境极为恶劣,唐军没有水源补给不说,还酷热难耐,热风吹过就像火烧一样,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我不相信唐军真敢发兵过来。过去我曾去过唐朝,一路所见,都难以与隋朝的强盛相比,如果它真的过来攻我,那么势必人困马乏、补给困难,我们只需要三万兵马、以逸待劳,足可取胜。”

其二,我们还有西突厥的撑腰,且与西突厥结成了同盟关系,一旦一方有难,另一方必定会来支援的。所以,怎么看,失败的都是唐军,而不是他们。抱着这种天真的想法,高昌国王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因此,对于唐军的到来,也并未做过多的准备,而是寄希望于那两千里大沙漠和西突厥。

不得不说,高昌国王的这种想法还是好的,但如果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那还有困难可言吗?很快,麴文泰就被自己的话给打脸了。

虽然西北地区恶劣的环境给唐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对于经常在沙漠地区行军打仗、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唐军将领侯君集来说,这些都是小菜一碟,毕竟他收拾过吐谷浑比这可强大多了,困难随之被克服。随之,唐军穿越环境险恶的沙漠,大军直奔高昌境内。

当得知唐军已经到达碛口,即将要进入高昌城的时候,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高昌王怕了,此刻他心里追悔莫及,千不该万不该去挑衅唐朝的,更不应该说那些大话的,现在可好,人家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自己甚至连一点抵御措施都没有!

此时的他多想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绝对不会去挑衅唐朝。然而,后悔已经迟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被挑衅的唐军已经失去了耐心,此时,摆在高昌国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灭国。

看到唐军的决心之后,麴文泰彻底绝望了,以至于一代国王竟然被活活吓死了,可谓是死的极为憋屈和窝囊,我想,如果真的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后悔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的。

麴文泰死后,由他的儿子智盛继位,接管烂摊子。当唐军行至柳谷时,得知高昌国人正聚集于此,准备埋葬麴文泰。这是唐军中有人给侯君集建议,不如趁此机会突袭高昌城,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到时候我们作战将会轻松很多。

但是,侯君集并未听从他的建议,而是对部将说“高昌国不仁,但我们不能不义,今我主是因为高昌无礼,故兴兵讨伐,今日在人家陵墓前发动袭击,这不是正义之师,而是趁人之危的小人”。众将听后,都佩服侯君集,随之将目标转向了另一个城池——田城。

当大军到达田城城下之时,唐军依旧是先礼后兵,发挥了中原王朝仁义之师的本色,派人前去劝降,但是守城士兵“敬酒不吃吃罚酒”,对侯君集说道“誓死都不投降”。没办法,侯君集只好下令攻城,很快,在唐军攻击下,田城仅仅半天就被攻破了。

面对数倍于己的唐军,田城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依然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很快便败下阵来,城破之后,城内的男女老少七千余口全部被唐军俘虏。随之,唐军再也没有给高昌国喘息的机会,侯君集下令大举攻城,面对强大的唐军,包括高昌国王在内的所有人都丝毫生不起抵抗之心。

在唐军攻城前夕,新继位的高昌国王曾写信给侯君集,说道“之前的一切都是家父所为,与自己毫无关系,请求唐军放自己一马”!很显然,智盛害怕了,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小命,什么尊严啥的,他都不在乎!然而,侯君集给他的回信是“放你可以,但你必须自缚双手,前来唐军跟前请罪。”

面对唐军的这一要求,智盛不知哪来的勇气,竟然拒绝了!但侯君集等的就是这一招,千里迢迢赶来,不给你个教训,真当我大唐好欺负啊!于是,随着唐军的要求被拒绝,侯君集也向高昌城进攻了。

在这之前,高昌为了抵御唐军,曾在城门前挖了一条很长很宽的战壕,但对十几万的唐军来说,填平战壕只是瞬间之事!很快,战壕被填平后,唐军猛烈攻城,一时之间,飞石雨下,高昌士兵被击中者无数,都纷纷跑向室内躲避。

除此之外,为了能尽快结束战斗,侯君集又造了一种名叫“巢车”的东西,这玩意儿可是一种神器,大概有十余丈高,站在上面基本上能够看到高昌城中的大致情况,以此来判断城中的动向。

再说西突厥,曾与高昌结成同盟,双方约定,一方有难,另一方必定会来救援。但是,当唐军进攻高昌之时,此时西突厥军就在高昌城不远的可汗浮图城。然而,当看到强大的唐军时,突厥可汗改变主意了,他突然不想趟这趟浑水了,他深知,与唐军对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什么兄弟盟约啥的,都被他抛在了脑后,心里想的只有怎么保全自己的军队,至于高昌国,不值一提,说放弃就放弃了!就这样,突厥可汗无情地抛下了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高昌国之后,自己率兵西走。

当失去西突厥这个外援之后,这时的高昌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从上到下早已失去了抵抗之心。紧接着,面对唐军强大的攻势,智盛出城投降,至此,高昌国灭亡。

这时候的唐朝疆域,东至大海,西至焉耆,南达林邑,北抵贝加尔湖,拓地千里,深深地矗立在东方大地上,俯瞰着他的子民。

从唐朝建立之初,我们可以看到,唐王朝对西域的政策一直都是拉拢加安抚,如果不到关键时刻,并不想诉诸武力。然而,尽管唐朝保持着这样的胸襟与风度,但西域各国却视唐朝好欺负,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比如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经常率兵南下侵袭唐朝边境,掠夺唐朝物资,仗着自己兵强马壮,不将唐王朝放在眼里。

直到李世民继位,可以说是对西域各国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但这些国家依旧与唐朝对抗,没办法,为了唐朝的国家利益,同时也为了天朝的尊严,只能兴兵讨伐,以维护我大唐之国威。

唐朝军队突袭七千里,只是为了灭掉一个西域汉人王国吗?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历史上,西部曾经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古国,名叫高昌。高昌是一个汉族国家。在众多胡人的包围下,他们保留了汉族的风俗和政治制度。五胡十六国以来,高昌在中国的大乱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中原政权没有时间向西看。

但在唐代,战争结束了,世界统一了。李世民,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七夕大道上的最后一个汉政权Gaochang。然而,在唐朝的统一攻势下,高昌统治者即使借助外国势力,也选择了作战。西域汉国:高昌是由西域汉魏留守部队创建的。它位于中国西部的东端,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它是一个有八个城市的中国国家。金朝末年以来,高昌成为许多汉族难民的避风港。

高昌汉人在吐鲁番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逐渐壮大了高昌的实力。经过四代政权的统治,高昌国于公元460年进入了举家高昌统治时期,在举国统治下,高昌政局稳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棘手问题:唐朝建立后,在李渊、李世民两位君主的统治下,中原逐渐恢复了生机。唐朝出于商业、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希望通过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征服包括西域土耳其人在内的西域。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丝绸之路钥匙的汉族高昌成为唐代的焦点。唐朝建立后,高昌王居文泰曾向唐朝求爱,并将妻子宇文的家人告上法庭。到了唐代,朱文泰想尽一切办法来争取他。他不仅给了朱家一笔丰厚的酬劳,还把长乐公主李姓给了妻子,成了皇室成员。

然而,朱文泰对唐朝的“求爱”不过是对其蛇鼠两端本性的掩饰。朱棣文只想享受唐朝的利益,却不想履行对唐朝的义务。入朝不久,朱文泰就开始向西域土耳其人“一边倒”,并帮助土耳其人攻打、杀害西域亲唐势力,同时封杀了西域各国驻唐使节。

什么影响到高昌与唐朝的关系?

什么影响到高昌与唐朝的关系

导读:高昌是一个古地名,具体的位置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这是一个地处西域的汉族地方政权。为什么高昌最后会和唐朝兵戎相见?为什么一个只有三万人口的高昌小国,唐朝会如此重视,竟然发兵二十万去攻打?

而这场远征,最后的结果让人倍感意外,但为唐朝西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时期的高昌国,国王叫麹文泰。麹文泰开始跟中原的唐朝中央政府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贞观四年,麹文泰还偕同夫人一起去了长安。唐太宗高规格地接待了麹文泰,册封了他的夫人为公主。

从那以后,双方的关系迅速进入蜜月期,西域所有的动静,麴文泰都及时地向唐朝汇报。

但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在西域的上空扩散,谁也想不到,这会影响到高昌与唐朝的关系。那是什么呢?问题出在西突厥身上.

西突厥首领统叶护病逝后,他的继承人彼此不服气,终于分成两派展开战争。这战争一打就是经年累岁,从贞观二年打到贞观六年。所有的西域各国也不能幸免,他们必须面对西突厥内部的两派做出选择,当然更多的是无法选择,哪一派控制了自己就只能跟着哪一派走。

西突厥的两派,同时都在争取唐朝的支持。到了贞观十二年,唐朝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发生了。唐太宗支持的那一派西突厥,势力越来越小,唐太宗不支持的那一派,反倒越来越强大,其领袖欲谷设不仅击败了对手,

而且大有统一整个西域之势。欲谷设一派在势力大增的同时,逐渐与唐朝发生严重摩擦。毕竟此前唐朝支持的是自己的对手。欲谷设控制了高昌,并联合高昌一起攻打焉耆。焉耆位于天山南部,跟高昌只隔了一道天山。

与此同时,欲谷设阻断了西域与唐朝的往来,这就是所谓的阻断贡道。一些中原人过去逃亡西域,现在他们想返回都不允许。攻打焉耆这件事,对唐朝震动很大,因为焉耆和高昌都是唐朝的附属国,唐太宗派使者前往调节,要求高昌把焉耆的人放回去。

但是高昌不同意,因为高昌受控于西突厥欲谷设。欲谷设派了一个手下在高昌就近监督,叫阿史那矩。他名义上是高昌的一位将军,实际就是代表欲谷设控制高昌。唐朝看来也了解情况,唐太宗就点名要阿史那矩到长安来。高昌当然无能为力,只好派个使者到长安来解释。

双方使者的往来,其实就是沟通双方的立场,了解彼此的底细。唐朝的使者到达高昌,麹文泰的立场很强硬。使者问他为什么攻打焉耆,麹文泰的回答是:“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这个回答的意思是谁也管不着谁。

这显然是没有把唐太宗的中央政权放在眼里。

高昌王麹文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量,敢于对抗天可汗唐太宗呢?

麹文泰曾经对他的亲信说,他到过隋朝,也到过唐朝,他一直认为隋朝比唐朝强大,而强大的隋朝也没有力量出兵西域;唐朝即使出兵,也不会太多,因为发兵多则军需供应会很困难;如果发兵三万人以下,力量不足以打败高昌;

唐兵要过莫贺延碛(著名的戈壁滩),会让唐军疲惫不堪,高昌以逸待劳。当然,对于麹文泰而言,他还有一个重要的靠山,西突厥的欲谷设驻扎在可汗浮图城(唐朝的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与高昌互为犄角。西突厥才是高昌最重要的砝码,是高昌抵抗唐朝中央的决定性力量。

与此同时,唐太宗的朝廷呢?唐朝应该怎么办?

一切和平的努力都失败了,唐太宗面临是否战争的考虑。

唐朝内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主战派认为,唐朝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西域的问题不能再任其发展下去,从长远的战略考虑,出兵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另一派反对用兵西域,他们的观点是长途出兵,负担太重,为西域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不值得。

后一种观点的主张者没有留下清楚的记录,但是从观点上看,符合魏徵的一贯思想。

那么远征军队,是出还是不出?不出,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后果严重。出,麹文泰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劳师远征,困难重重。自然环境恶劣,军队供给艰难。出兵少了,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出兵多了,国家财政负担更重。

是继续忍让还是迎接挑战?唐太宗决定坚决迎战。

这场战争的关键,不是唐朝讨伐不臣,如果仅仅是高昌,那就太简单了。关键是高昌后面的西突厥,唐朝必须认真考虑的是能否坚决与西突厥开战。如果迎战,就必须做好西突厥参战的准备。

西突厥的欲谷设刚刚取得连续胜利,西域的多数国家都被他征服。唐朝平定高昌,要做的最大准备就是全面与它开战。不论是从总体战略,还是从国际政治出发,都要考虑这一点。不战则已,战则必须保证完胜。对于高昌背后的西突厥,尤其不能心存侥幸。

唐朝出兵了。唐太宗发布的《讨麹文泰诏》,全篇都是历数麹文泰的罪行,提到西突厥也仅仅是说,麹文泰挑拨了西突厥的内战,结论还是要惩罚麹文泰。这表明,讨伐麹文泰是中国的内政,是皇帝对丧失臣节的麹文泰的讨伐,不是对外战争。言外之意,是不希望外人插手。

但是,如果外人插手,唐朝害怕吗?当然不怕。唐太宗做了打大仗的准备。

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牛进达、薛万均等为副大总管,还有总管多名。参战的军队除了府兵外,还有多民族的兵种参战,有打先锋的薛延陀军队,还有阿史那社尔率领的突厥兵以及契苾何力统率的铁勒兵。

不一而足。唐朝到底出兵多少人?根据《旧唐书·高昌传》的记载,总数大约有二十万。

高昌有多少人口呢?三万七千七百三十八人。这显然不是唐军的主攻目标,唐军的庞大军队是给西突厥欲谷设准备的。结果呢?欲谷设侦察到了唐军的力量,也知道了唐太宗的决心。

最后在唐军到达之前,欲谷设提前跑了,一口气向西跑了一千里。西突厥驻扎在可汗浮图城的将军投降。麹文泰听说唐朝大军已经越过大戈壁出现在伊吾,紧张万分,一口气没上来,死了。

老国王去世了,新国王麹智盛给侯君集送来信件,说得罪上国的是先王,现在已经遭受惩罚去世了,我是新国王,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请可怜可怜我。侯君集回信:只要投降,一切好说。

但是,麹智盛不想就这么投降,于是侯君集展开进攻。在侯君集的大军中,专门有一批能工巧匠,他们先到达哈密,用天山上的树木作材料,制作了很多攻城器械,现在终于用上了。麹智盛没有还手之力,只好投降。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意味深长,表面看起来十分荒诞,唐王朝不远万里浩浩荡荡的出兵,竟以这样轻轻松松地取得胜利,这不是有一点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吗?实际上,这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老原理在发挥作用。

这几乎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的最大胜利。从而以后,唐朝在西域拥有的决定性的地位,为国际之间展开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唐朝兴衰历程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灭。

唐朝时期的高昌王国是怎样的?

是一个军事力量强大的延边国家,公元460年,阚爽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为国号,一直和中原有摩擦,于640年被唐朝所灭。
高昌国佛教香火很盛行,崇尚汉族文化传统,经济较为发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