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孝宗赵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国历史上的南宋一朝,是一个只知歌舞升平,不思北进收取失地的王朝,几位皇帝均乏善可陈,其中,有一位皇帝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被大臣们弹劾,原因竟然是他拒不参加其父亲、太上皇宋孝宗的葬礼,他就是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
赵惇是宋孝宗赵昚(shèn)的第三子。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去世,21岁的孙子完颜璟即位,按照金宋两国的“隆兴和议”,南宋的皇帝要向金朝的皇帝自称皇侄,而已年逾花甲的赵昚不愿向比自己小40多岁的金章宗称侄,便效仿宋高宗赵构一样,禅让帝位给了太子赵惇,自己也当上了太上皇。
赵惇即位后,太子妃李氏即成为皇后,而这位李皇后,虽贵为一国之母,却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她在当太子妃的时候,就经常因搬弄是非,被宋高宗、宋孝宗多次训诫她。李氏却听不进规劝,反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这位李氏升格为皇后,更是常常在赵惇耳边吹风,挑拨赵惇与太上皇赵昚的父子关系。赵惇被李皇后挑拨的次数太多了,也就渐渐地疏远了太上皇,并不再迈进太上皇居住的重华宫一步。
而宋朝的士大夫们自开国以来,一直就有着敢于当庭进谏天子的传统,他们看到赵惇很长时间不去问候太上皇,便纷纷进谏,都说这样下去有违伦理,有亏于孝道,作为天子更有失于天下之望。
可惜百官的进言也抵不过李皇后枕边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赵惇一直借口有疾推脱,不肯前去探望太上皇。两宫之间的矛盾,竟然开始发展成为君臣之间的难题,而“皇上怕老婆”也成为了当时临安街头巷尾有趣的笑料。
宋孝宗独自居住在重华宫望穿秋水,长时间不见赵惇来探望,心中十分悲伤,他寝食难安,竟日渐成疾。赵惇一直不理群臣的劝谏,只是与李皇后日夜游玩,万不得已时,才派自己的次子、当时的嘉王赵扩前去探病。尽管如此,太上皇仍是感动不已。
1194年六月,宋孝宗度过了五年的太上皇岁月,孤独地病逝。按说,人事万事休,所有的嫌隙也应如烟云消散。但作为人子的赵惇却仍然称疾而拒不出席父亲的葬礼。这一下,更使得群臣激愤,于是开始与皇太后商议,准备逼赵惇禅位。
第二天,百官齐集,举行仪式,大臣赵汝愚率百官来到宋孝宗灵柩前,向垂帘而坐的吴太后上奏,请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又替吴太后拟定一篇懿旨,请吴太后过目。
吴太后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皇帝因身体有病,不能亲执丧礼,曾有御笔,自欲退闲,皇子嘉王可即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
吴太后看完说就按这个方案办理吧。随后,大臣们急忙找来嘉王赵扩,然后给他披上黄袍(宋朝就喜欢黄埔加身),虽然赵扩百般推让,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百官的朝贺,成为了新的皇帝——宋宁宗。
此时的赵惇一直蒙在鼓里,直到第二天,新登基的宋宁宗带领群臣来参拜他,方才知道,气的赵惇大发脾气:“你们这些做臣子的,事先也不报告我,就作这样的决定。但既然是我儿受禅,也不用再说别的了。”
这样,赵惇又成为了太上皇,退居泰安宫居住。这时,赵惇才感到后悔,也亲身体会到了父亲当初的处境。他回忆起以前的岁月,开始借酒浇愁,并在酒精的麻醉下于6年后忧郁而亡。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专权善妒的皇后,比如汉朝的吕后,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将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唐高宗皇后武则天,在高宗生前就开始参与朝政,还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做成人彘装在酒瓮中。但不可否认,二人都是具有一定才能的女政治家,曾在历史上留下不俗的政绩。而在南宋光宗朝,也有一个专权善妒的皇后,她因妒斩断宫女双手、逼疯皇帝老公,气死太上皇公公,坏事做尽,在历史上留下一堆骂名,她就是两宋史上最著名的悍后—宋光宗皇后李凤娘。
在古代,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很多帝王和后妃出生的时候都自带特效,例如红光满天、神龙入腹等等,李凤娘出生的时候也有特效,但是这个特效有点与众不同。她出生的时候,天空出现了数只黑凤凰,盘旋飞舞久久不肯离去,父亲因此给她取名凤娘。
面相大贵,嫁入皇室
李凤娘出生于宋高宗时期,她的父亲是庆远节度使李道。有一次,道士皇甫坦来到李道家中做客,李道请皇甫坦给自己的儿女们看一下面相,当二女儿李凤娘出来的时候,皇甫坦说此女面相大贵,不肯受拜。李道千恩万谢的送走了皇甫坦,满心盼望着面相大贵的女儿将来能飞上枝头,真的成为人中之凤。
在道教盛行人人梦想修道成仙的宋朝,道士的身份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皇甫坦还是一个有功于皇家的道士,他曾治好宋高宗母亲韦太后的眼疾,因此深得宋高宗的信任。皇甫坦向宋高宗说起了李凤娘的事情,并提议将面相大贵的李凤娘许给宋孝宗(宋高宗儿子)三子恭王赵惇。就这样,李凤娘嫁入皇家,成为宋高宗的孙媳妇,恭王赵惇的王妃。
说起南宋的前三个皇帝,都比较奇葩,宋高宗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胆小怕事,毫无担当,是个有名的逃跑皇帝,杀岳飞、主议和的就是他。金军南下攻宋的时候,他临危禅让,把烫手的皇位让给了儿子宋孝宗。
宋孝宗算是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愚孝限制了他的政治发挥。宋孝宗在位期间给岳飞平反,还组织了隆兴北伐,可惜因为太上皇宋高宗的反对被迫草草收场。宋高宗活着的时候,他没办法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宋高宗死了他也不能施展抱负大干一场,因为他太伤心了,伤心欲绝到要放弃皇位给宋高宗守孝。
本来皇位是轮不到赵惇的,但是宋孝宗册立的皇太子早亡,恭王赵惇因为儒雅恭谨而被认定是合适的皇太子人选,后来宋孝宗把皇位禅让给了赵惇,赵惇就成了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光宗,光宗登基后,册立李凤娘为皇后,果真应验了皇甫坦所说的面相大贵。后来光宗也把皇位禅让给儿子,不过他不是自愿的,是被迫退位,而他退位的罪魁祸首就是李凤娘。
凶悍又善妒、专权干政
李凤娘姿色艳丽,但是生性嫉妒、喜爱搬弄是非,早在作太子妃的时候就经常向高宗、孝宗诉说太子身边人的不是,因而遭到两宫训斥。
光宗登基后,因为身体不好,疏于朝政,加上生性懦弱,惧怕皇后,朝政大权渐渐被李凤娘所掌控,凶悍又善妒的李凤娘还让光宗的后宫嫔妃凋零。
有一次光宗洗手,看到旁边一位侍女的手生得又白又嫩,甚是好看,就随口说了一句:“此手堪比柔荑“。光宗没想到这句话居然刺激了善妒的李凤娘。他转身就把这件事忘记了,也根本没有记得这个侍女是何摸样。过了几天,李凤娘派人送给光宗一个锦盒,光宗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血淋淋的手,才想起之前曾称赞过一个侍女手长得好。光宗又怕又气,可是又不敢和皇后发作,只能生生咽下这口气。
不过这个宫女的下场和黄贵妃比起来算是幸运的了,黄贵妃是被李凤娘活生生打死的。因为皇后善妒,所以光宗后宫的妃嫔很少,黄贵妃在后宫为数不多的几个妃嫔中算是比较得宠的。
李凤娘一直想让他生的儿子赵扩成为太子,有一次,她以光宗身体不好,应早册立太子辅政为由和公公宋孝宗提起这件事,宋孝宗不但没同意,还训斥了她一顿。李凤娘觉得很委屈,就想和丈夫光宗哭诉一下,结果发现光宗跑去黄贵妃那里。愤怒之余,她直闯黄贵妃寝宫,看到光宗和黄贵妃正在促膝聊天,二人卿卿我我的样子让李凤娘怒发冲冠。虽然她没有当场发作,但是这笔账一直记在心里。
过了几天,李凤娘趁着光宗出宫祭祖,命人把黄贵妃乱棍打死,尸体丢出宫外。等光宗回宫后,她和光宗谎称黄贵妃身染恶疾暴病而亡。光宗明知道黄贵妃是被皇后害死的,可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光宗还有两个比较得宠的妃子,一起被李凤娘许配给地位低贱的粗野武夫,二人想到黄贵妃的凄惨下场,也只能含泪接受。光宗长期生活在精神高压下,又接二连三受到刺激,精神逐渐变得不正常,甚至无法亲理朝政。
光宗的病情时有反复,李凤娘大权独揽,美其名曰辅政。李凤娘辅政期间,封娘家三代为王,侄子孝友、孝纯官拜节度使。李家亲属一百七十多人授为使臣,下至李家的门客都可以在朝中做官。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凤娘大封外戚的数量之大、之广,是南宋建立以来所没有。
李氏家庙也明目张胆的僭越规制,李凤娘给自家修建的家庙居然比太庙还大,守护的卫兵比太庙还多。李凤娘的所作所为让前朝后宫怨声载道,但大家都慑于她的淫威不敢多言。
离间父子关系
太上皇孝宗听说了儿子的病情,派人送来药丸。李凤娘还在记恨上次立太子一事,于是就造谣说太上皇送来的是毒药,离间光宗与孝宗的父子关系。
李凤娘还和光宗哭诉孝宗不同意册立赵扩为太子是别有用心,并添油加醋的说孝宗可能想把光宗也废掉。光宗糊里糊涂的就相信了李凤娘的话,心中与孝宗的隔阂更深。甚至在孝宗生日的时候,光宗都没有去给父亲贺寿。
孝宗身体略有好转之后,重新上朝听政,在百官的劝说之下,父子关系略有缓和,但李凤娘一直从中挑拨,致使父子关系时好时坏。尤其孝宗病重期间,光宗没有前去探望,这让极重孝道的孝宗郁郁寡欢,病情加重,一个月后带着遗憾病逝了。
宋孝宗驾崩后,精神不正常的光宗因惧怕李凤娘不肯为父亲举行葬礼,朝中大臣和太后实在无法忍受如此无德懦弱的皇帝继续统治大宋王朝,于是朝臣和太后联合逼光宗退位,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李凤娘也因而成了皇太后。
满朝文武大臣的逼宫举动让宋宁宗很是尴尬为难,一边是亲生的父亲,一边是大宋的江山社稷,他不得已之下只能选择后者。宋宁宗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母亲嚣张跋扈,父亲就不会被逼疯,祖父也不会含恨而终,自己本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现在却被迫登基,还要收拾母亲留下来的烂摊子,宁宗对母亲的感情也是五味陈杂。
凄惨离世
李凤娘的儿子如她所愿登基了,她也消停了几年。公元1200年,有人算出李凤娘今年有大灾难,一生滥杀无辜却笃信算命占卜的李凤娘开始害怕了,她居然真的放下宫中的富贵生活,搭建佛堂,穿上道袍,潜心吃斋念佛去了。不过上天并未被她的诚心所感动,还是惩罚了她。李凤娘在佛堂中身染恶疾,没有人关心照料,也没人帮她请太医,没过多久就因病情加重身亡了。
李凤娘死后,身边服侍的宫人回宫取她的礼服准备殓葬,但宫中的人却故意不开宫门,可见她生前有多么为大家所厌恶,礼服没有取到,宫人只好拿席子草草裹了。嚣张跋扈得李凤娘自己怎么也没想到,死后居然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李凤娘是两宋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妒后,她因道士之言入主中宫,在位期间内不能管理六宫,外不能辅佐朝政,上不能孝顺长辈,下不能躬身教子,对丈夫也没有敬爱维护之心,把整个南宋朝廷搅得乌烟瘴气,让本就羸弱不堪的南宋自光宗朝开始真正的走了下坡路,李凤娘心狠手辣、专横善妒,自己也落得千古骂名。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P><P>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
觐见礼
1.诸侯朝觐仪。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
2.百官朝见仪。
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
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
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
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
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
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违者以僭逆论罪。
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
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
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
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
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见主子等各种见面礼仪不胜枚举。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P><P>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P><P>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
颁诏仪与上表仪
1)颁诏仪。颁布诏令,包括皇帝或太后等发布法令和文浩时的仪式。帝王诏令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传位诏、即位诏、改元诏、加冠诏、出阁诏、赐确诏、礼仪诏、巡幸诏、南郊诏、北郊诏、封掸诏、谒庙诏、附庙诏、附葬诏、赠诏、痊复诏、籍田诏、贬责诏、废黜诏、降黜诏、遗诏、上尊号诏、里太子纳妃诏、命皇太子监国语、皇长子降生诏、召皇太子临朋听政诏、出宫人诏、罪己诏、复辟诏、退位诏等等。各种诏令均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如传位诏是皇位继承性质的诏书,是指皇帝在生前将皇位传给新君时所颁布的诏书;即位诏则是皇王即位时向天下臣民颁布的文书,又叫“即位册文”。诏书的内容各不相同,此处不拟一一陈述,只是将颁布诏书的一些共同的仪式作一简单介绍。 </P><P>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次制定颁诏仪。在奉天殿设立御座,在殿东设一宝案,殿内有乐队,准备演奏中和韵乐,大乐则在午门和承天门外。承天门上设宣读案,面朝西南方向。清晨,校尉擎着云盖,站在殿内帘前,百官朝服在承天门外立班,公、侯则立于午门外,俱东西相向。皇帝身着皮弃服,升殿。其仪如朝仪。礼部官捧着诏书来到案前,加盖国望,将诏书置于云盖中。校尉举着云盖;由殿东门出去。门外大乐齐奏,举诏的校尉由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公侯作前导,迎至承天门上。礼官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各就位,乐声再起,全体四拜,乐止。宣读官和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闻声齐刷刷跪下。礼部官捧诏书交给宣读官,宣读完毕后,将诏书交礼部官放在云盖中。司仪官赞道:“俯伏。”众官俯伏行礼;叫“平身!”方起身复原位,四拜,乐止。文武百官又舞蹈,三呼万岁,又四拜。仪礼司宣布:“礼毕!皇帝乃起驾离殿,礼部官把诏书捧着,交给使者,百官乃告退。 </P><P>明亮靖六年(1527年)对颁诏仪进行了若干修改。由鸿炉官设宝案,锦衣卫设云盖盘于奉天殿里的东侧,另在承天门上设一云盘,在午门外设一彩桥,宣读案也设在承天门上。百官人丹探侍立,皇帝冕服升坐,翰林院官员捧诏书在御座前东部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门外。颁诏仪式正式开始,翰林院官将诏书授予礼部官,礼部官将诏书捧置云盘案上,云盖由校尉举着,一行人从殿东门出,至午门外将诏书放在彩轿内。公、侯、伯三品以上官为前导。迎诏至承天门上,宣读赞拜,则与洪武年间的仪式一样了。宣读完毕,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放在云匣中,用彩绳把云匣绑在龙竿,从承天门上降下。门下的礼部官接过降下的诏书,放在龙亭内,敲锣打鼓地护送到礼部,交给使者颁行。
上面介绍的是颁诏仪式,那迎接诏书有什么仪式呢?洪武年间对这一环节也有礼文规定。凡遣使开读诏敕,接诏的部门要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墙郭迎接。送诏书的使者下马,奉诏书放在龙亭中,向南而立,接诏部门的官员穿好朝服行五拜礼。然后,众官员及乐队为前导,使者上马
随龙亭后,一起来到公廨衙门。众官先进门,按文东武西的原则在大厅排立好,候龙亭进门。龙亭一到,行四拜礼。使者进屋后,从龙亭中把诏书交给展读宫,展读宫跪着接过,走到开读案前宣读诏书。读罢,将诏书棒
还朝使,仍故人龙亭中。众官四拜,舞蹈山呼,又四拜而礼毕。该部门首 长走到龙亭前,跪问皇躬万福,朝廷使者鞠躬答道:“圣躬万福。”众官退
散,换下朝服,穿官服出来会见和招待使者,见面时双方行两拜礼。
凡是朝廷使者送达诏书的途中,无论是官员、士兵,还是百姓,遇见后应立即在路旁俯伏,等送诏队伍过后,方能起身。
以上是颁诏接诏仪式之大概。皇帝下达的命令,除诏书外,还有其他形式,如救符、丹符、制喻、手诏等,这些文件的传达,多数不公开进行,所以也就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了。
清代,诏书先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后改为满、汉两种文字。在太和殿内设黄盖、云盘、诏案、黄案;在午门外备龙亭、香亭;在天安门上的楼雉口中预制一个朵云金风,东部筑一座宣诏台。内阁学士捧诏加印国玺,铺于黄案。皇帝入太和殿,王公大臣行礼毕,由大学士捧诏书交给殿槽下的礼部尚书,尚书跪接,陈设在丹陛的诏案上。行礼后,将诏书放入云盘,盖上黄盖,礼部宫举着云盘从中路出太和门,百官从行到午门外,将云盘放入龙亭。龙亭来到天安门外的桥南,取出云盘放在高台的黄案上,文武官按品级排队向北站立,宣读宫走上宣诏台朝西立,众官跪听宣诏先宣读满文,后读汉文,读罢,众官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用朵云装上诏书,系以彩绳,从天安门楼上的金风口中吊降下来,礼部官在城楼下接过朵云诏书,仍放进龙亭。拱卫龙亭出大清门,去礼部。礼部尚书率属下望阙(宫廷)列拜香案,行迎接诏书礼。礼部迎到诏书后,用黄字誊抄付印,颁行各省
。
2)上表仪。这里所谓上表,不仅包括表,还有笺、奏章、疏、封事、题本、书、牒等文种。关于各种文体的写法和体裁,属于文章学或文体学的探讨范围,此处只就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天子或太后进上言论时的一些礼仪,作一描述,至于上奏的不同文体格式,只是在涉及礼仪内容时附带说明。我们鉴于明朝的礼仪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满清的特点,它的典章制度富有极显著的汉民族封建王朝的典型意义,放下面仍以明朝上表仪式为例,加以概述。
宋朝的群臣上表仪,大致情况是:守宫设次于朝堂,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臣之北。礼部官举表案入,引中书令出列,就南面而立。礼部郎中将表交给中书令,中书令奉表上奏皇帝。凡遇大朝仪时,宰相率文武群臣和诸军将校、各国部落首领、道士和尚、民间耆老等到东上阁门去拜表,知表官将表跪交宰相,宰相再跪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交给通进司,通进司交给皇帝。宋代群臣上表时,必须有一名要臣作为“表首”,即上表的领头人,有的认为太子三师应为表首,有的则认为表首理当仆射充任,最后决定以仆射为表首,因为他是百僚师长,百官之本。
明朝上表,分多种形式,有进表笺仪,进玉牒仪,进书仪,上贺表仪,上谢恩表仪等等,十分详细具体。首先谈谈进表笺仪。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正旦、冬至、圣诞等三大节,先期作好陈设准备,准备就绪后,藩王冕服就位四拜,到香案前跪下,进表后,复位,四拜,三舞蹈,三呼万岁,再四拜。其属官也穿朝服,随班行礼。如果是进皇后表,除不舞蹈、山呼卜仪式相同;如进皇太子表,王穿皮弁服,行人拜礼。
各衙门,百官上表笺,只有规定,无仪式,洪武间定,进表前一天,在衙门、公廨附近街道结彩,官员在本衙门内斋休宿歇。进表当日清晨,在庭中设一龙亭,在露台设仪仗和鼓乐,龙亭前放一张表笺案,案前设一香案,龙亭东为进表笺官之位。鼓初严,各官穿好朝服,次严,首长到香案前,盖官印于表上,把表置于表案,然后退立幕次。鼓三严,各官入班,四拜,首长到香案前,赞官叫“跪”,众官皆跪,一执事官将表笺跪交首长,首长跪交给进表官,进表官跪接过来,放入龙亭中。首长回位,各官四拜,三舞蹈,三呼,四拜。锣鼓前引,仪仗队其次,鼓乐再后,百官跟着,百官之后是进 表官和龙亭。来到郊外,把龙亭面朝南,仪仗鼓乐如前面所述的排列,文武官侍立,首长从龙亭中取出表笺,交给进表官,进表官在马上接过表,策 马奔京师皇宫而去,众官返回。
明朝规定了进表上表的数量、上达程序和日期等。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皇帝生日,京城以外五品以上衙门,只进表文一道;正旦、冬至、上皇帝表文、中宫笺、东宫笺文各一道。地方省一级衙门,其表笺遣使
送交礼部。各州的表笺先交给府,各府再上交布政司,布政司最后再送礼 部,礼部将全国各地进的表笺,作一分类目录,向皇宫帝、后、太子们汇报, 并呈上所有的表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