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朴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旧五代史》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太祖(即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一日过功臣阁,风开半门,正与朴象相对,太祖望见,却立耸然,整御袍襟带,磬折鞠躬。左右曰:“陛下贵为天子,彼前朝之臣,礼何过也?”太祖以手指御袍云:“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其敬畏如此。
此人是谁呢?为何会让赵匡胤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他还活着,就不会发生“黄袍加身”的事了,赵匡胤也就不会成为宋朝的皇帝了,而只是一位后周的武将——殿前都点检。
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被周世宗柴荣所倚重的——枢密使王朴。
王朴(906-959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王朴自幼聪明好学,在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王朴进士及第后高中状元,担任校书郎。
次年,后周太祖郭威命养子柴荣为镇宁军节度使,王朴被授为节度掌书记,从此开始跟随柴荣。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正值壮年的柴荣即位为帝,柴荣正是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年纪,他不甘于只做一个守成的割据君主,而是怀着统一天下的梦想,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
自从唐朝灭亡之后,天下已经经过了近五十年的混乱,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代十国”,这些国家割据一方,时常互相征伐,搞得百姓疲惫不堪。
柴荣当上后周的皇帝后,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令柴荣无法抉择的是,自己的雄图霸业究竟是该从哪里开始呢,当时后周的所占领的地盘正是中原的腹心之地,周围有南唐、吴越、荆楚、后蜀、北汉、契丹等割据政权,柴荣要进行统一战争,该先从周围的哪里开始呢?
于是,柴荣召见范质、王缚、李谷等心腹大臣,与他们谈论统一天下的办法,并命令这些大臣们以《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为题,写出一份心得,为他的统一大业献计献策。
这些臣子们绞尽脑汁交上了四十余篇的文章,柴荣认真阅读之后,却大失所望,因为大多数的文章都是应付的平庸之作,唯独当时担任比部郎中的王朴所写的《平边策》一文,令他茅塞顿开。
王朴的《平边策》首先指出了唐末以来大小政权纷纷割据的缘由,接着又论说要想统一天下,必须选贤用能,有赏有罚,轻徭薄赋,这样才能强兵富国。
而最重要的是,王朴还在《平边策》里写明了他建议的战争策略:后周先出兵吴越,然后在江淮一线上四处侵扰,致使南唐兵力分散,等到南唐精疲力尽之时,再举兵南下,先南唐再后蜀。
王朴的《平边策》直令柴荣拍案叫绝,正中他的下怀,他当即召见了王朴,密谈之下,发现王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王朴就被提升为枢密使,得到了柴荣的重用。
随后,柴荣召见群臣,制定了整个出征计划——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王朴为柴荣出谋划策,使后周的军队屡战屡胜。可惜的是,显德六年(959年),某一天,王朴在散朝后拜访前任宰相李谷,两人正在交谈时,王朴突然昏倒,猝然离世,年仅54岁。
王朴逝世之后,柴荣亲临祭奠,有感痛失良臣,多次大哭。柴荣在悲痛之余将王朴的画像挂入宫内的功臣阁,以便随时景仰。
更令人遗憾的是,周世宗柴荣在王朴去世后仅仅三个多月,也突发疾病而亡,这对怀抱着统一天下梦想的君臣带着巨大的遗憾先后离去了。
后来的赵匡胤在代周建宋之后,也是依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计策而逐步消灭那些割据政权,建立起了统一的大宋王朝。
通过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搞定了内部的高级将领,避免的大宋重新走向,武将夺权称帝,之后手下打仗建功,再次被推翻的命运。
内部是妥妥稳定了,但赵匡胤最近又睡不着了,因为外部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周边打呼噜的人太多,赵匡胤自然是睡不着,于是就喜欢经常出来溜达溜达,这也是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做的与他身份不那么相符的事情。
在以前的影视剧中,皇帝动不动就爱搞个微服私访啥的,这倒是跟艳遇没什么关系,皇帝微服私访的原因,只不过是想换一种身份了解事情的真相。
因为当你以皇帝身份高高在上的时候,你几乎听不到任何的真话,你总是被各种人物包围着,见不到你想见的人,听到的都是被过滤的话。
很多人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性情大变,本质上就是因为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并且被严重隔离,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个被过滤之后的,不真实的世界。
但凡是想做点事的皇帝,就必须要排除这种被美颜滤镜瘦脸磨皮之后的世界,而微服私访就是能接触到真实世界的最佳途径。
皇帝爱私访,可苦了臣子,皇帝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里不是朝堂,不必拘礼,但这只是皇上说说而已,你千万不要当真,你要真的失了礼数,那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赵普就因为害怕赵匡胤突然造访,下了朝之后,衣服经常都是不换的,时刻准备着赵匡胤突然过来,在一个大雪纷纷的晚上,赵匡胤还真的微服私访到了赵普的府上。
刚进门就开门见山,我睡不着觉呀,找你聊聊,我已经叫了光义,叫嫂子温点酒煮点肉,咱们几个边聊边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夜雪定国策的故事,于是在这个夜里,有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感觉,而且比隆中对的规格更高。
现任的皇帝赵匡胤和继任的皇帝赵光义,再加上两朝的宰相赵普,三个人商量大宋最根本的国策,那就是周边这么多国家,究竟是该先打哪一个,这个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路线。
先简单说一下,宋朝建立之初,他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传统的赵匡胤准备搞定的地区就有很多割据政权,他们分别是,荆南地区,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再加上一个幽云十六州。
除此之外,还有他搞不定的,西北的党项,回鹘,西南的大理,青藏的吐蕃,以及北方的契丹,赵匡胤的初步目标是与他们和平相处。
准备搞定地区就已经很复杂了,再加上那些搞不定的地区本身又有着复杂的联系,这里面必须分清楚一个主次和方向,要不然一头乱麻谁也受不了。
这一晚的战略如果全部实现的,将成为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会面,谈笑之间定国策,更有趣的是,这个国策还无缝衔接绵延两代人,两任皇帝和两任宰相,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搭配跟好了。
和别人谈事情之情,我们心里其实都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名义上是去找别人商量,实际上可能只不过是想需求对方的支持。
但在这一次决定国运的谈话中,赵普彻底改变了赵匡胤最初的想法,改变了赵匡胤的思路,并最终形成了三个人的共同意见,宋朝两代君臣,都完全按照这个路线图来统一全国。
说起来这个国策,其实早在后周时代就已经有过讨论了,著名的宰相王朴,就为柴荣制定过一个战略,这个王朴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柴荣和王朴那是绝配,都属于猛人,王朴制定的战略跟此后赵普提出来的截然相反,王朴的策略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这样的战略柴荣很喜欢,因为他一向都是喜欢挑战的,当着这个先北后南,也是在平定了北方之后,并不是说后方不稳,就去打北方。
在剪除了后蜀的四州之地后,后蜀就只能在自己窝里趴着了,夺取了后唐的江淮之地,后唐完全撤回到了长江以南,此时的北方,基本上肃清,柴荣和王朴的战略很清晰,此刻应当一鼓作气拿下北方,而且柴荣的北方,是直接忽略掉了北汉。
柴荣的北方是契丹,直指燕云十六州,他要向这个北方巨无霸强国开战,并且也付出了行动,只可惜中途突然病倒,一切也就停了下来。
因为赵匡胤是柴荣最信任的人,所以深受柴荣精神感染,他原本的打算也是先南后北,不过他并没有挑最难的,他的目标是先拿下北汉,再平定南方。
也就是说赵匡胤的战略是,先北后南,先易后难,但是赵普说服了赵匡胤,赵普的策略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先南后北,先易后南。
赵普的意思也很有道理,一方面国家初建,要不但继续实力,柿子先挑软的捏,就算是打南方,也要先挑最好大的,等慢慢的把所有南方的领土都归到大宋之后,国家实力自然就很强悍了,在慢慢与北方的北汉决战,最后是幽云十六州。
当然这个幽云十六州的事情,后期的国策变成了赎买,买不成再打,这个策略明显属于稳妥型战略,你要是单看的话,似乎也没毛病。
但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并没有在幽云十六州的策略上实现,所以一直被后人诟病,这方面说得最透彻的是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像这种类型的大学者,不但自身学识丰富,而且是经过过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博兴,这种亲眼目睹改朝换代的大学者,论起历史来,往往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夫之不认可赵普的建议,当然他也觉得柴荣的策略确实有点冒险,更为稳妥的方案是在平定北方之后,先拿下北汉,一直往南方打,造成的后果就是兵力疲敝。
你把王朝建立之初那种锐不可当的气势,全部都消耗在南方了,北方自然也就很难拿下了,王夫之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他是知道了结果再去说原因。
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里有句台词叫,早知道我就不当兵了,道理很简单,知道了结果不好之后,谁都会想着改变当初的策略,当然如果能改的话。
如果站在当时的情景来看,赵普为赵家皇帝制定的策略,应该说是比较稳妥和可行的,王朴是为柴荣在定策,但赵普是为太祖皇帝定策,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匡胤不是柴荣,没有柴荣那股狠劲,这一点恐怕赵普是看得很清楚的,赵匡胤大概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柴荣差不多,但赵普显然不这么认为。
更为关键的是,柴荣手底下还有李重进赵匡胤慕容延钊这样的大将,可是赵匡胤手底下有谁呢,厉害的都被他弄下去了,新兴的有都不知道深浅,这样的局面,不要说你直接打契丹,就算是打北汉都成问题。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分析,再加上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分量,和柴荣比起来自己也许差的不太多,但手下这批人可就差得太远了,于是此后几十年大宋的国策就这么定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稳住契丹和周边国家。
这是个成功了百分之九十的方案,此后的发展都在按照这个计划实施,除了北汉之后,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北汉,居然成了宋朝君臣,两代人的噩梦,并且最终彻底让宋朝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希望。
很多人都痛心疾首,关于北汉争论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确成了北宋的噩梦,终赵匡胤一生都没能收服,战略定得不对,你用再多的兵,再猛的将都没有用。
夜雪定策之后,大宋的国家机器就开始开动了,全力以赴迈向统一,同时赵匡胤也开始慢慢的在打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帝国,一个与此前所有朝代都不同的新世界。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堪称是五代十国中唯一一位明君英主,历史走到周世宗当政时期,似乎前途已经一片光明。但是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年仅三十九岁的周世宗柴荣却突然病逝。
柴荣祖籍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柴家庄,祖父柴翁、父亲柴守礼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母柴氏。据说,他的姑母本后唐庄宗之嫔御,庄宗驾崩后,后唐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在旅店停留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于是二人在旅店中成婚。
柴荣生性谨厚,帮助其姑父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而柴氏无子,便收养其兄柴守礼的第三子柴荣作为儿子,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弃商随郭威从戎。后来随着郭威的官职越来越高,柴荣也是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郭威的左膀右臂。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率大军在外时,沙陀后汉皇帝刘承佑因为猜忌 *** 大臣,竟遣人杀之以夺军权。郭威躲过一劫,愤而起兵清君侧,大军杀向都城汴京,又令此时29岁的养子柴荣留守邺都,坐镇后方。岂知刘承佑是个不脱蛮子本性的浑人,大军临城时一不做二不休,将郭威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柴荣的三个儿子(两个还在吃奶)全部杀光。郭威闻讯恸哭泣血,将士群情激奋,于七里坡之战大败沙陀汉军,攻破京城,报了血仇。郭威被拥戴为皇帝,终结沙陀族后汉政权,光复华夏,建立了后周王朝。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壬辰,周太祖驾崩,是月丙申,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大臣议欲御驾亲征,冯道极力进谏。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曰:“宰相冯道无法担当重任!”乃罢其相位。
在世宗的督促,激励下,后周军队迅速地向北行进,在(今山四省高平县)与北汉军队遭遇。后周军队分左,中,右三路分列布阵。但战斗一开始,右路军一触即溃,指挥员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攀爱能,步军都挥使何微带领骑兵望风而逃,步兵则要弃武器投降了北汉。情况十分严重,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后周军队。在危意关头,世宗率领待卫部队亲自上阵督战,“跃马突入敌阵”。在世宗临危不惧的精神鼓舞下,将士们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地冲进北汉军队的阵营。
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禁军将领,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同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周世宗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北汉主知道周世宗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
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虽然北汉主亲自挥舞旗帜,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汉军的溃败。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不听他的劝告,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刘词不听,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崩溃了,王延嗣被杀,后周军一路追杀到高平,北汉兵僵尸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北汉主仅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高平大战,周世宗亲自出阵,极大地鼓舞了周军的士气,从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假若他不能果断地亲征,或者在危急时刻先行逃跑,历史都将改写。周世宗不仅是五代中罕见的有作为的皇帝,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此有为的皇帝也不多见,可以和他并称的人也不多。
高平战后,周世宗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张永德向周世宗推荐赵匡胤,极力称赞他的智勇。周世宗将赵匡胤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自高平一战,周世宗洞悉禁军的弊端和虚弱。于是着手整顿禁军,拣选精锐,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壮士,充实禁军。经过这次整顿,大大地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为以后面宋的统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柴荣登基之后的第一战,其实是被迫打的。公元951年,北汉的刘崇欲效仿石敬瑭,乞师契丹联合灭周。辽穆宗派大将杨衮与刘崇合兵10万,南下进攻后周。大军至太平驿(今山西屯留东北),突破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部阻截,乘胜进逼潞州(今山西长治)。柴荣不畏强敌,亲自领兵出征。刘崇未料到柴荣亲征,恃初战小胜轻进,不攻潞州,径至高平(今属山西)。两军相遇,对阵于巴公原(今山西晋城东北)。交战未几,后周将樊爱能、何徽引骑先遁,右军阵溃,步卒干余人解甲降北汉。柴荣力挽危局,亲冒矢石率兵陷阵。张永德、赵匡胤、白重赞等李重进亦率部奋击,诸将合力拼杀,阵斩北汉骁将张元徽。辽军溃散,后汉军继之。刘崇仅率百余骑逃归晋阳。
辽国首领们由于连年征战,民力耗损,不愿意南侵。耶律阮强令他们按期率众南下,自己也统率本部人马于9月到达归化州的祥古山,晚上驻宿于火神淀。各部首领也带领人马赶到这里。一日,耶律阮祭祀辽东丹王亡灵后,设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首领,喝得大醉,被左右扶入内帐。深夜,燕王耶律察割和伟王之子耶律呕里僧率领一班酋长冲入内帐,耶律察割举刀砍死了沉睡中的耶律阮。耶律璟(931—969),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天禄五年(951年)九月,辽世宗耶律阮被耶律察割等人所杀,当时耶律璟随征在军中,诛杀耶律察割,即帝位,成为大辽第四任皇帝。由此,帝位再次回归辽太宗一脉。耶律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和暴君,在位的18年是辽朝政治的黑暗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辽穆宗耶律璟和一般的皇帝一样,对异己力量进行了排斥。原来和辽世宗关系近的大臣,或者罢官,或者不再重用。对于敢公开反对他,进行谋叛的人,穆宗也毫不手软地镇压。
柴荣采纳比部郎中王朴“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献策,确定先攻后蜀,再征南唐、伐契丹,最后灭亡北汉的统一方略。显德二年到五年(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柴荣三次亲征南唐,以围点打援之策,疲惫、消耗南唐军;继而新建水军,水陆并进,尽歼南唐淮上水军,直捣长江,逼迫南唐中主划江为境,夺取了长江以北淮南14州、60县。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契丹扫除了后顾之忧。而契丹正值昏庸无能的辽景宗耶律璟执政,此人号称“睡王”,其昏聩可见一斑。于是,柴荣在看准了契丹政治上的弱点之后,决心提前进行北伐。
显德六年(959年)三月十九日,周世宗柴荣非常意外地向天下宣布,王师即将北伐契丹,目标是收回被石敬瑭廉价出卖的中原天险——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收不回来,中原就无险可守。柴荣志在天下,又怎能容忍中原汉地沦为契丹人的跑马场?而且在柴荣的统一计划中,也就是《平边策》中,是包括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而柴荣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北伐,原因有很多,比如南唐宾服,后蜀已被周军打怕,南方底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时在位的契丹皇帝耶律璟。此时不北伐,一旦契丹换了明主,北伐时机就将丧失。
辽穆宗耶律璟听到后周北伐的消息,为之大惊,急忙派南京(今北京)留守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率军阻截后周军,被杀的大败。从此,畏战避战,任由后周扫荡燕南州县。柴荣准备乘势直取幽州(今北京),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义武节度使孙行友也已经攻占了固安(今属河北)、易州(今河北易县),并擒获了辽朝的易州刺史李在钦。但此时,柴荣身染重病,只得在瓦桥、益津二关雄州、霸州,留下韩令坤、陈思让率兵戍守,自己匆匆南归了。
周军先后轻松拿下益津关、瓦桥关和关南州县,一直被契丹人视为奇耻大辱。三关入周后,柴荣将瓦桥关升格为雄州,割涿州归义县、容城县归雄州,大概位置就是现在著名的雄安新区。周朝拿下的这益津、瓦桥两座小关,战略意义非常重大,二关是契丹拱卫南京析津府的南面门户,换言之,幽州就在柴荣眼前。周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甚至在拒马河边搭建浮桥,供大军过河攻城。也许是天意,在周军即将发动对幽州的强攻时,柴荣却突然病倒了,皇帝生病,六神无主,所以这场必将青史留名的战役无法再打下去了,柴荣只能下令撤军。五月三十日,柴荣率军回到汴梁休养。
史料明确记载:周军北伐,耶律璟表现惊恐,“契丹闻其亲征,君臣恐惧”。他根本没有勇气迎接柴荣的挑战。甚至是周军取三关之后,耶律璟还说什么“三关本汉地,今以还汉,何失之有?”虽然耶律璟大言要御驾亲征,可那也是在柴荣退兵之后做出的政治姿态而已。这只是耶律璟的表现,再来看幽州统帅萧思温的表现。萧思温吓得六神无主,幽燕地区的普通契丹人更是被柴荣声势浩大的北伐吓破了胆。不仅是契丹人,幽燕 *** 也震惊于柴荣的胆量,“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连人带马都吓傻了,这样的战斗力,只要柴荣强攻幽州,破城是十拿九稳的。事实上,北宋帝王也基本认为若周世宗不病,则必能攻克幽州。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赵恒对大臣们谈到柴荣,为柴荣意外得病而可惜。更不用说宋神宗认为柴荣假以天年,必能成为汉高祖刘邦一类的千古大帝。
959年7月27日,后周世宗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在开封去世,享年只有38岁。他的突然逝去,带给历史诸多遐想的余地,他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璀璨而明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9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邓氏跟朱元璋是什么关系她为什么会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