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台阁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段,明代近三百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文学人物和新颖的文学思潮,所谓“台阁体”就是其中一例。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知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大明王朝建立后,在第二代君主在位时期发生“靖难之役”,朱棣夺得政权后,明王朝的政权愈加巩固。成祖永乐至宪宗成化年间,统治集团治理有方,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思想文化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时台阁辅政重臣“三杨”,的倡导与默许下,“台阁体”的文学作品走上历史舞台“大放异彩”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为明代前期的“治世能臣”,是所谓“仁宣之治”的缔造者。这几位重臣位高权重,知人善用,在治理军政事务上颇有一套。在明廷统治阶级的努力下,三杨也认为当下的承平之世得来不易,有加以歌颂的必要。所以“台阁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歌功颂德、吹捧“盛世”。同时由于是为了“政治正确”,也很难说能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这样的官样文章很难谈得上什么社会价值和批判精神,如果说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也就是用辞华丽,此外别无长处。难怪后世称其“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明代文风遭受其荼毒不浅。
这样的文风既得到统治集团的喜爱,又不会有触犯“文字狱”的风险,自然受到相当大一部分文人的追捧。明代中期的 “茶陵派”也深受台阁体风格的影响。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徵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明代书法的代表书家有: 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
明朝统治者的审美倾向,逐渐反映到中书舍人们的书法之中,并最终导致“台阁体”的出现。到了永乐年间,“台阁体”书法占据了当时书坛的主要地位,其代表者是人称“二沈”的沈度、沈粲兄弟,他们二人的书风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溯其书源也都始由元人入手。由此可见,明前期书法遵循着一脉相承的古法。其所以缺乏生气的原因是,此时的书家们不是直接上追古人,他们或以元人为师法对象,或通过元人间接地学习古人。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杨荣(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属福建)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8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