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太宗为什么不重用裴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618年的八月六日,刚当上皇帝没有多久的唐高祖李渊,就对十七位臣子进行了奖赏,这十七人大都是参加太原起兵,对李渊当上皇帝有很大帮助的人,除了对这些人加官进爵,李渊还赋予他们一个特权,那就是可免除死刑。
除了李世民、裴寂、刘文静可免除死刑两次之外,其他十四人可免除死刑一次,然而,到了公元619年,刘文静就以谋反的罪名被唐高祖赐死了(事实上刘文静并没有谋反)。另一位功臣赵文恪(特恕一死),由于在与敌人作战的时候,弃城而逃,也被李渊给赐死了。
除了被李渊赐死的这两位功臣,其他的如裴寂、刘世龙、柴绍、殷开山等帮助李渊起兵的功臣,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并没有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不怪李世民。
武德九年的九月份,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先是下诏宣布参加“玄武门之变”的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侯君集、杜如晦五人为一等功劳,并封为国公。
到了十月份,李世民又分封了四十三位功臣,虽然当初帮助李渊太原起兵的功臣,有八人同样获封,比如裴寂,他虽然位列功臣第一位,有1500多封户,但是,他在武德九年的一月份,就被免去左仆射一职,改任名誉极高,其实是虚职的司空。
这些“太原功臣”,除了驸马柴绍被优待以外,其他人的封户都不多,并且在唐太宗时期再没有受到重用,裴寂更是被李世民流放到静州,最后凄惨的死去。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觉得唐太宗李世民是在铲除异己、扶持亲信,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当初帮助李渊起兵的“太原功臣”,未能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其实一点都怪不得李世民。
裴寂这些“太原功臣”大都是武将,并不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那样具有过人的文才武略,大多数的“太原功臣”本是隋朝的低级官员,只因投靠了李渊、参见太原起兵,才成为功臣中的一员。
到了唐太宗时期,天下大局已定,皇帝李世民更需要一些文韬武略过人的臣子来参与朝政,来治理国家,而当初的那些帮助李渊起兵的功臣,早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自身的才华、素质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所以,皇帝李世民才不重用他们。
另外,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的确极大的促进了贞观盛世的形成,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李世民识人、用人的过人本领。
唐太宗李世民亲贤臣远小人,开启了史上的贞观之治。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之前,是由君王李渊执政的隋朝。而李世民也是当时开国之重臣,为建设国家竭尽所能。后来,李世民也是成为了李渊的左臂右膀。由于李渊的统治不当,导致后来隋朝的灭亡。然而在李世民上任以后,为何不重用帮李渊起兵的功臣呢?笔者认为,这跟当时唐朝的国情制度有关系。
唐朝偏向于重文轻武
在唐太宗李世民当任君王之,天下的格局已定。所以在唐太宗李世民继任之后,就立马进行改革。唐太宗李世民写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之后,进行一些赋税改革。为了进行鼓励百姓去生产,减少服役来减压百姓的压力。其实在用人方面,广纳贤臣。但是这几个人都唐太宗认为,隋朝的那些功臣是不适合唐朝的发展。国家需要文韬武略的臣子来进行治理,不是需要头脑简单只会武功的臣子。所以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不愿意重用功臣的原因。
有才智的人才影响力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方面采取的是用人不问出处的原则。不管是敌人还是仇人,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放下以前的嫌隙,不斤斤计较重用他。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可以说是广纳很多人才。像程咬金、魏征等人,其中魏征的贡献是最大的。魏征不畏于权势,而敢于直谏。他敢于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错误,并建议李世民要以史为鉴,亲贤臣远小人。唐朝就是因为有魏征这种贤臣的存在,才会国力如此强大。
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代国家的发展会根据国情进行改革,但是有些改革没有根据国情会导致国家的衰亡。像宋朝时期的重文轻武,导致后来国家衰败,经济实力发展过于缓慢。文与武的比例相差过大,以至于在抵挡敌人的时候没有勇猛的将士。
李渊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只用了一年时间。他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等。
等到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威胁,觉得李世民过于强大的时候,这时候的李世民根基已成。就连李渊这个皇帝,也无法轻易拿掉李世民的权力了。我们知道,唐朝开国时,地盘偏小。各地都是草头王,李渊称帝之后,需要统一全国。而这就导致前线指挥中枢,其实才是真正的朝廷。李建成以太子身份在长安经营九年,李渊也拉偏架,比如为了遏制李世民,他把守卫皇宫的十六卫中的不少职务都给了太子党,李元吉更是做了门下省侍中兼左卫大将军,负责监管禁军调度,直接参与值守玄武门。
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代表着隋王朝正是灭亡,所以原先拥立隋朝皇室后裔为帝的纷纷自立,比如王世充在洛阳杀了杨侗建立了郑国,而李渊则在长安废掉杨侑建立了唐朝,改元武德,这一年就是武德元年。李渊已经将监国的权利交给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权,万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当腻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权、兵权在握的李建成将无人能挡。所以他才允许李世民手握重兵。
李世民名义上经略河南,对付王世充,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是因为,李渊虽然授予李世民陕东道行台,但是,却不给李世民下达正式出兵的命令,让李世民在长春宫闲呆着。李世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又是出了名的不畏生死,动不动就身先士卒,几次让自己陷入生死危机。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约599-659)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591-640)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585-630)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580-643)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勣。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李世民不以其呈辞激烈而从善如流,君臣典故垂范后世。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579-648)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575-647)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高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585-658)原为刘武周部将,刘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此后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一度与秦叔宝近卫李世民,称日月双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贞仁勇,深为民间爱戴,成为后世门神。 8.特进、卫国公李靖(571-649) 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深谙治兵制胜之要,李世民曾数度请教兵略,被辑录为《李卫公问对》,为后世名将必读兵学,该书驰名古今中外。 9.特进、宋国公萧瑀(574-648)隋炀帝萧后之弟。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579-642)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参加历次重要战役。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582-650)游侠,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557-628)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勋节公殷开山(57x-622)李渊旧部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病身亡。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59x-638)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58x-63x)长孙皇后之叔,外戚。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59x-646)原李密部下,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勣推荐入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59x-643)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李承乾,事泻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594-632)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59x-665)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638)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58x-635)随李渊起兵,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579-656)唐俭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594-669)即徐懋功,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从好友魏征降唐后,运筹帷幄,战功赫赫,唐高祖赐姓李,因此叫李世勣。后又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被李渊称为“纯臣”。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59x-638)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一度与尉迟恭近卫李世民,称日月双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贞仁勇,深为民间爱戴,成为后世门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7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