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慧昭法师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南朝宋第四任皇帝宋文帝刘义隆有十九个儿子,嫔妃董美人所生的第十五子——鄱阳王刘修业有个曾孙刘某出家后,取法名慧昭。
慧昭生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失踪,历经梁、陈、隋、唐四朝。
《大宋高僧传》记载:“释慧昭,未详何许人。其为僧也,性僻而高,恒修禅定,貌颇衰羸,好言人之休戚,而皆必中……”
唐朝时期,武陵县(今属湖南常德)开元寺有个慧昭法师,不知道来自于何方,他性格孤僻高傲,常年在寺中修行,容貌看上去清癯羸弱的样子,善于预测别人的吉凶福祸,每一次都所言必中。
慧昭法师“闭关自处”的时候,左右并无侍童陪伴,每天自己去外面化缘乞食。
附近的居民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说:“慧昭法师居住在寺中六十多年了,他的容貌和六十多年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岁。”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有个叫陈广的人,到武陵做官,有一天去寺院拜访诸僧。
慧昭看到陈广“且悲且喜”,说:“陈先生为何这么晚才来?”
陈广有些惊讶说:“我未曾和大师交往过,为何责怪我来晚了?”
慧昭说:“说来话长,且听老衲一一道来。”
慧昭就从自我介绍开始讲起,自称俗姓刘氏,是宋文帝玄孙,曾祖是刘修业,祖父叫刘士弘。
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三十岁时曾在陈朝为官,因官职很小而不为人知。
慧昭和沈彦文是诗酒之交,长沙王陈叔坚、始兴王陈叔陵都喜欢蓄养宾客,慧昭就和沈彦文投靠了陈叔坚。
后来陈叔陵因罪被杀,慧昭非常恐惧,于是就藏匿在丛林里。
慧昭躲在林中,捡拾橡栗充饥,渴了就喝山涧水,常年穿着很短的粗布衣裳,期待着所忧虑的事情早点有个结果。
十五年后,慧昭回到建业(江苏南京),得知陈朝已经被隋朝灭掉了。
慧昭寻找到被流放的长沙王陈叔坚,陈叔坚早已丧失斗志,正在和沈妃借酒浇愁,数年后,陈叔坚去世了。
慧昭剃度出家,在会稽山佛寺隐居二十年,当时已经一百岁了。
慧昭看上去弱不禁风,但“筋力不衰”,每天还能行走一百里。
唐朝武德年间,慧昭在洛阳、江左、蜀地、五岭一带游历。
到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慧昭已经二百九十岁了,虽历经近三百年的“烈寒酷热”,却一直没生过病。
贞元末年,慧昭做了一个梦,梦见长沙王陈叔坚对他说:“十年后,我的六世孙陈广要到武陵做官,希望大师能照顾他一下。”
十一年后,陈广来到寺院,距离长沙王陈叔坚的说法迟到了一年,因此,慧昭和陈广见面,责怪他来晚了。
慧昭说陈广和其祖先长沙王陈叔坚长得非常相似,于是忍不住哭了起来。
陈广再次跪拜,称愿意做弟子侍奉慧昭,慧昭说:“你先回去,明日再来。”
陈广只好退下,第二天来到慧昭的房舍,发现大师早已离开了。
大和元年(827年),陈广任职巴州掾,曾在山路上再次遇到慧昭,陈广惊喜再拜说:“我愿意弃官,跟随大师云游四方。”
慧昭当时答应了他,两人当晚居住在旅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陈广发现,慧昭再一次神秘失踪。
陈广怅然若失,神情沮丧,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慧昭。
慧昭之所以躲避陈广,也许就为了梦中对长沙王陈叔坚的承诺,长沙王陈叔坚所谓的照顾,不一定是让后世长生不老,传宗接代,保护家族才是他的愿望。
慧昭选择远离陈广,才是对陈广最好的照顾,因为超然物外,是需要舍弃很多的,陈广不可能违背先祖的遗愿去“舍”,又怎会“得”到想追求的境界呢?
很好奇 想知道您为何想要出家呢?父母亲属同意吗?若是他们知道你出家了,他们会如何呢?
若是为了逃避现实,劝您三思而行;若真的是想要普渡众生,祝您早日实现这个愿望
"境由心生"你听过吧 其实不一定要出家的 给你看个文章吧: 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温柔,他却过得不快乐.天使问:”我能帮你吗?”诗人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幸福.”然后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他容貌,使他失去财产与妻子.一个月后天使回到诗人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半个月后天使看到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那文章全文在:/bbs/dispbbs.asp?boardID=16&ID=1625&page=1
祝您健康 平安 愿福永随
出家不是那么简单。要求很高。
要有正见。
慎重!
手续是次要。
出家岂是容易事。
必得发向道救生之真心乃可。此前又必得发真正出离心,深信业果,珍惜暇满之身,深知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远离贪爱,并非把出家当作避难所。如此,出家殊胜无比。
否则,种地狱因而已。慎之慎之。
不必说八万六千烦恼,只淫欲能戒否?倘若不能,下地狱速矣。
总之,出家是胜事,但一定量力而行,切勿自作罪过。珍重珍重
我十二分的郑重对您说,
请问你真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出家应该是什么目的?明确吗?
真对红尘俗世不留恋 达到了出家的要求吗?出离心够吗?对佛法自信有正见吗?
首先要明确出家的目的,这是首要条件,否则出什么家?
出家
‘在家’之对称。指辞别家庭眷属、弃舍世务而专心修行佛法。又称出尘。《显扬圣教论》卷三云(大正31·494c)∶‘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出家的行为自古即行于印度,吠陀时代已有舍世舍家而求解脱之人。之后,婆罗门教徒等亦承受其风,多入山林闲寂处专心修道。在佛教而言,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始,乃至尔后之教团乃以出家人为核心。
‘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引齐文宣王萧子良之说,谓出家有十八难行∶(1)辞父母亲情,(2)割妻子恩染,(3)弃权势地位,(4)忍饥苦而节食,(5)绝好滋味而甘啖蔬食,(6)不厌翘勤而精苦,(7)不吝惜七珍而舍离,(8)不畜聚钱帛而弃散,(9)不恃奴僮而自给,(10)不睹五色,(11)不闻八音,(12)不藏饰玩,(13)不溺安身养体而忘形舍命,(14)不贪眠卧昼夜不寝,(15)息交游而处寂,(16)饮馔不入口,(17)午后不取食,(18)处冢间而离爱
◎附∶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摘录)
(一)真正出家与其动机∶凡在家者,苟信仰佛陀,依其教法而修行,即能达于解脱之大目的。虽然,要而言之,世间乃以欲为根基而成立,则于此世间,而行真正无欲无我之修养,固属非常之难事。此所以仅于表面上,限定在家之得果,为第三不还果,而不承认其现法涅盘也。是故蓦直突进于大理想,可推挚克使此现实显现之方法,即在依于出家与为乞士,而得无我无欲之生活。夫舍家、舍财、舍恩爱,斯乃离舍我执我欲之修道也。如《中部》第三十八经〈Maha^tan!ha^san%khaya-sutta〉云∶
‘居家生活有障碍、有尘埃,出家生活则豁达自由。凡在居家,则难于纯一专心奉持梵行,迄于寿命尽,不如我今剃须发、着袈裟(坏色衣)。由居家而至于无家,如是彼遂舍少财或多财,舍多少之亲属,剃须发,着袈裟,由居家出离于无家。’
此盖佛陀于力陈世间修行难于彻底后,常时极力称道之文句也。夫剃须发着坏色,寖至无一定住所,非仅为出家之仪表,乃在对于世间执着之种因,真能离舍,集注精神,专肆力于永远之解脱。顾自历史言,亦如前所常述,此亦因袭于婆罗门之第三期,或第四期之制度。惟婆罗门教制度,须至老年期,方得出家。佛陀则不问年龄之老幼,凡属感念人生痛苦者,皆得劝令出家,此与婆罗门之制度大异。盖如佛说,若人生年龄,具有一定,则耄岁出家,虽亦具有用意,然谓必俟年老,方志于道,是为对于永远之不忠实者,故不必以此为限。此佛教团所以有老少男女之种种出家者,即据此理由,而为佛陀所奖励之结果是也。
是故佛陀之所谓出家,须有非常巨大之决心。自原则言,苟非真在期诸永远之解脱,暨真能体验人生之无价值者,终莫能有此期望。何则,夫人当毛发未燥,血气方盛之时,欲其遗弃人世,自非易事。试征诸佛弟子之先例,曷尝不以动机真纯,道念坚巩,牢不可拔哉。今吾人虽无暇一一记述之,若略举先例,则如赖吒和罗(Rat!t!hapa^la)诚为其中之一人也。按赖吒和罗者,生于俱虑国,为良家之单传子。自受佛陀教诲,即痛念人生,力求解脱,难以休止,虽父母涕泣劝阻,亦弗听顺,遂至绝粒,下伍乞丐,期修正道。似此态度之坚决,即以全世界畀之,亦莫之能夺也。此项事迹,具载于《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赖吒和罗经〉(《中部》第二十八经〈Rat!t!hapa^la sutta〉)与《长老歌》(《Theraga^tha》,776 ~805)等,尤其《长老歌》且叙及其出家后之抒怀,益使人肃然正襟。迨佛教诗人马鸣出,撰《赖吒和罗歌》,相传谓多有因诵此歌而出家者,信非妄语。综之,佛教教团,真正理想的出家,实以如斯动机与决心为原则,即佛陀自身,亦系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故以如斯出家,推挚真正之出家也。
兹宜注意者,佛弟子中,由于个人之特殊经验,痛感人生,因而出家者,固属不少。但为佛教之仪表者,则谓由于个人之经验,毋宁以为由于人生全体之无常、苦、空、非我而出家,乃为真正。如佛陀及前述之赖吒和罗,与长者子耶舍,其个人均无别项罪恶,亦未受特殊之悲惨,然亦有此伟大之发心是也。尤其为无常与业相结之观念,更属最大之动机,与佛陀以至众弟子,皆多因此而出家,盖如前述。吾人之生命,常望其持续发展于无穷,然事实则与此相反,固属人事之常,苟加深念,洵为最大悲痛者矣。矧欲世界所最重之财力、权力、名誉、恩爱等,胥不能为谁何,此所以不能不离舍之,而别谋拯救之道,凡此在赖吒和罗之述怀中,言之綦详。综之,斯即前篇末所述,适应于窥见人生全体价值判断之出家,乃得谓为出家之哲学的根据是也。
(二)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自实际言,现今亦如此。凡为佛弟子,未必均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尤其当佛陀僧伽势力强盛之时,依附之人既多,故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者,亦殊不少。盖有以出家为佛弟子,虽无特定职业,然当勿虞衣食,而以此为乐事者。亦有以国事多艰,盗贼凭陵,债务相逼,心生恐怖,乃至为谋衣食之安全而出家者。甚或有外道欲盗佛法而出家者,是故虽为佛弟子,不必咸属热心行道。其中固多有不可信赖之徒,亦奚足异。故佛陀分出家之种类为四∶第一为道行殊胜者。第二为能说道义,而不必能行者。第三以修道为名,而图生活者。第四为道行之玷者。夫此非专以佛弟子为标准之分类,而得应用于一般之沙门团,固不待论,惟佛弟子亦当包括于其中。即须知真正出家者,仅为第一种。至于第四种,则为玷辱教团,不足与伍者也。
然则佛陀何以不完全排斥此类不纯之动机者欤?按佛陀为绝世大教主,自信于出家后,能使彼辈变为纯正之动机也!盖如佛弟子中,其初由此道,后卓然成为罗汉者,亦不乏人。试观《长老歌》与《长老尼歌》之所言,其事甚着。即佛陀不别四姓,不分男女,均认为道器。由其出发点言,虽以纯粹之动机为贵,然其不纯正者,亦姑许之,并指导一切,俾至于真道,所谓具有教诫示道之妙术是也。佛陀之所以成为三界导师,固即以此,然自僧伽言,其由于不纯之动机,归依佛陀,是为违反佛陀,污蔑僧伽,乃所最忌者,当不待言。故自上引之《赖吒和罗经》,以至《沙鸡帝三族子经》等之说法,皆不外为记录佛陀之劝诫,排斥不纯动机,而使之转变于真正之动机也。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一;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三、三十四;《五分律》卷二十九;《大比丘尼三千威仪》卷上;《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翻译名义集》卷四;《支那佛教史迹》卷四;早岛镜正《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宫本正尊编《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壬生台舜编《龙树教学の研究》。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现在出家为僧需要什么条件?
第三章 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九条 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 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 ,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 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 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 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 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 ,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 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须填 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 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 戒。能够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 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 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须事先由 省佛教协会商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 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 ;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二百人左右;戒期 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 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 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 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 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象以本省受戒 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所在省佛教协会征得传 戒省佛教协会同意,开具证明,介绍前往受戒。
第十四条 传授三坛大戒期间,必须分别讲 授戒本。传授比丘尼戒,有条件的实行二部僧授戒 制度。废止烫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条 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 号,通过省佛教协会颁发。违犯国法教规者,舍戒 还俗者,由所在佛教协会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 佛教协会注销。
第十六条 授戒师、剃度师、皈依师必须是 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 上的僧人;其资格由省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 ,并发给证书。未经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 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条 寺院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 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内, 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 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 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办理。寺 院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后,报请政 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八条 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 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 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 单。对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 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 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 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 外出参学,并须经寺院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 点和往来期限。滥开证明酿成严重后果者,须追究 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 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
凡挂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 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毕竟学佛事大。
一、怎样出家:
1、要求年满十八岁,父母同意,信仰真诚,相貌端正。
2、出家地点在自己所在省市即可,或外省市寺庙也行。
3、到寺庙找丈方或当家、知客出家,或找其他师父咨询。
二、中国佛学院招生条件:
1、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至二年的出家生活经历。
2、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3、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4、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5、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中国佛学院招生简章
一、招生条件:
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时间的出家生活经历,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二、招考办法: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报考者需把学历证明及体检表(一定要有奥抗检查),脱帽僧装一寸近照四张,随同报名单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相片四张】。
三、招生名额:
大学本科四年制。每两年招生一次,招生名额四十名左右。
四、考试与录取:
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五、生活待遇:
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待遇:学院规定每月发给每人生活费;发给一定数量的僧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寒暑假回原地,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待票。
六、培养目标:
佛学院以培养较高造诣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教学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为目标。
七、毕业去向:
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仍回原推荐单位安排工作。
根据全国佛教事业的需要,本人自愿,可由中国佛学院与原推荐单位协商,同意后调配安排工作。
毕业后的待遇,按照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庙或单位负责解决。
毕业生可报考本院研究生班。
中国佛学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 邮编:100052
朋友出家之前我想让你先了解一下出家的真义,你如果是真的想荷担如来家业我随喜你,赞叹你,功德无量!如果你是为了逃辟现实而出家那你应该三思而后行!!!出家是佛教用语,出家就是剃除须发为僧尼,遁入空门修八正道,做佛陀教育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出烦恼之家、出生死之家、出欲望、出贪嗔痴之家,出邪知邪见之家,出自私自利之家,出迷惑的家而入觉悟的大家,舍我见,他见,身见的家而入佛知见的大家,完善人格,觉悟人生,统理大众,利益有情众生,真正的出家是出六道轮回之家,这才是出家的真实义所在。 在凡尘当中,往往有许多人一遇到一点什么挫折或打击,就会说我要出家或者说我想出家之类的话,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理解出家的真正涵义。好多人都错误地把寺院当作避难所,把出家当作解脱,以为进了寺院就能清净解脱,其实心净则处处净,心安则处处安!知见不正心怎能净?德行不够心怎能安?心中不明佛理,就是出家心里也不能清净,出家也出不了六道,那只是身出家而心未出家,有场无道瞎胡闹,忙来忙去忙六道,不明佛理误众生,造啥业来受啥报。出家是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是发自内心的崇高信仰,出家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出家,真正的帮助众生破除迷信,离苦得乐,了解佛陀的永恒真理,从心灵的黑暗走向光明,而不是躲挫折避烦恼,贪图个人的享受而出家。 出家是一种世出世间的大孝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并非世上人想象的那样,出家人冷若冰霜,对人无情无意。也有人会误解出家僧尼,说出家了就与六亲眷属断绝了关系,断了父子母子的感情,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思想,佛法不离世间法,是在世间中觉悟,用觉悟的心去生活,学的佛法如果和生活脱钩脱节,那就是佛呆子,佛法的戒律是离不开人情道理的,佛陀所说的断是叫你断掉“执著”,叫你不要执意情感的妄念,不是叫你断掉父母不管,不是叫你断掉一切,是把私情升华到大慈大悲的情,大家要明白和理解佛陀讲的真实义!如果断掉一切,那就是断灭法了,法都没有了那还出什么家学什么佛啊?修行也就没有用了,再修这个做什么呢?修这个是无情,修这个就像枯木一样毫无意义。佛陀教我们要恭敬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众生,慈眼视众生,对父母的感恩不能忘记。佛陀他老人家成佛之后,还又回去孝养父亲,孝养姨母,父王生病了,又对他开示佛法,父王死去后又亲身去为他扶棺。看看佛陀这种做法,能说不孝吗?再看看虚云老和尚,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曾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风雨无阻历时三年,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已经亡故的父母,你能说出家人不孝吗? 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误解佛教不重视孝道。其实佛教最重视孝道了,怎么重视孝道呢?假使不孝父母的人,人道都做不好,怎能修佛道呢?佛陀要出家人慈悲为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己利彼普度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连小小的昆虫蚂蚁都关爱,你说难道自己的父母都不关爱吗?所以出家僧尼是孝敬父母的。 出家是为了更多的众生,为了完成更大的成就,也是伟大的事业,并非世人所说出家,离了家,就不照顾父母了。并不是为了贪图自己的享受,吃着十方供养,自由随便,看看经书,做做笔记,打打坐,就以为有修行了,要把自己露出的智慧真正的去服务众生,让众生真实受益,从迷信中走向觉悟的光明。穿上僧服证明不了就有修行,表面在深山修行,内在却贪生怕死,贪吃贪睡,让居士们伺候着,也算不上苦行僧。父母把你抚养这么大,还送你出家,结果却连一点感情都没有,这哪是如法啊?做个最基本的人也知道孝敬父母啊,羊还有跪乳之恩呢,何况顶天立地、人天师表的出家人!出家了照常要尽心照顾父母,孝养父母,怎样照顾呢?就是用佛法来照顾,用修行来照顾,用贡献来照顾,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的功德都回向给父母、给众生,俗话说:“一人学佛,全家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每一个出家僧尼,出家的因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有的为了躲债,有的为了混饭,有的为了名闻利养,有的不孝养父母而被赶出家门,有的为了骗取钱财,有的为了追求神通等等而出家,这样的发心出家,怎能让众生受益?真正的出家要经过家人同意,师父在给弟子剃度之前,还要家访,必须征得家人的同意,另外佛教要求出家及受戒时,戒师会问你,父母有没有人照顾?假使只有你一个儿女,父母没有人照顾,你就不能去出家,父母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呢?就是说父母有人照顾,家庭又没有负债,这样你才合乎出家的条件,才准许出家。这在出家戒律里都有很清楚的记载。 因此出家是为利益众生、成就佛道而出家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是逃避现实、躲避灾难而出家的,更不是离家出走,抛弃父母不管的,出家是有情并非无情,道是无情胜有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7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船是怎么烧掉的
下一篇: 包拯得罪不少权贵,为什么还能升官加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