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论钦陵有多厉害让唐朝畏惧三十年,天下无敌!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2 10:48:46

论钦陵有多厉害让唐朝畏惧三十年,天下无敌!

很多人都不了解论钦陵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盘古开天地再到人们飞上天际,历史记载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又一个脚印。从二维世界到三维世界再到所畅想的四维世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缓慢的,但是也是迅速的。远古文明的步伐从非洲大陆跨越千万里走到这里,在世界上留下了四个文明至今只剩一个依旧前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带来每一个生命,请来每个时代的名人讲述属于他们的事迹,然后留给后人审评与追忆。历史是博大的又有几分小气,从来不会精心排序,只会一股脑全部打包处理。把不知名的小人物的历史放进粉碎机,再把名人大事的历史放进都塞玻璃柜里,让后人去慢慢处理。历史是有趣的,又是枯燥的,就像大河滚滚看上去没半点吸引力,但是河底的泥泞里却藏着黄金。这就是历史的美妙。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起,一起去看历史上的明星,听一听他们的事迹,看一看历史上的大事情。

唐朝前期,名将辈出,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取得重大胜利,可以说是威震天下。但是唐朝也由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位少数民族将领,让唐朝畏惧三十年之久,连名将薛仁贵都是手下败将,10万唐军被全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此人就是吐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论钦陵!《新唐书》、《旧唐书》中称其为“论钦陵”,《资治通鉴》则称其为“起政”,实际上他的藏文全名为“噶尔·钦陵赞卓”。论钦陵出身吐蕃世家贵族,他的父亲就是曾到唐朝求婚的禄东赞。

在吐蕃,“论”有大小之分,实际上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原来松赞干布死后,其幼孙即位,国政于是由禄东赞执掌。禄东赞死后,论钦陵的大哥赞悉若继任大论,继续执掌吐蕃国政。此时吐蕃积极对外扩张,论钦陵率军占领了唐朝在西域的安西四镇。

深感威胁的唐高宗于是调兵遣将,派出大将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大军讨伐吐蕃。关于唐军的兵力有说5万的,有说10万的,说法不一,但这支唐军应该是当时精锐部队,任务就是直捣吐蕃都城,犁庭扫穴。

吐蕃闻讯后后,派出论钦陵为大将,率40万大军(按照《旧唐书》的说法)迎战。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加上唐军劳师远征,副将郭待封不听指挥,结果唐军在大非川遭遇惨败,薛仁贵所部全军覆没。仅以身免的薛仁贵被迫“与钦陵约和而还”。

唐高宗李治并不甘心失败,8年后,他派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统率18万大军出征,“与吐蕃将论钦陵战青海”,结果唐军先锋战死,李敬玄狼狈而逃,“又战湟川,遂大败”。

在685年,赞悉若被政敌害死,论钦陵迅速平定变故,继承大论之职,而此时吐蕃经过征讨,国力空前强大,史书称“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然而此时论钦陵也迎来了一位更为强大的对手,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已经成为武则天,两人之间必有一战!

689年,武则天派文昌右相韦待价为行军大总管,率军出击吐蕃,论钦陵率军在寅识迦河边迎战。史书记载“与吐蕃战,大败。待价即无将领之才,狼狈失据,士卒冻馁,死亡甚众,乃引军还”。数年后武则天派王孝杰、娄师德为副将率军讨伐吐蕃,结果又被论钦陵打败!

在670年的大非川之战开始,论钦陵在三十年间,先后击败唐朝的薛仁贵、王孝杰、娄师德等名将,让强盛时期的大唐王朝畏惧三十年之久。此后武则天开始与吐蕃议和,双方关系趋于和平。然后自此,论钦陵也逐步走向死亡!

吐蕃赞普赤都松赞逐渐长大,对执掌国政的论钦陵非常不满,特别是噶尔家族执掌吐蕃各地兵权,其威望甚至已经超过了赞普的家族。正所谓功高震主,699年,赤都松赞以狩猎之名率军前往论钦陵的领地,诛杀了论钦陵两千多部下。当论钦陵准备发兵反抗时,部将们却忠于赞普,论钦陵被迫自杀身亡。

论钦陵死后,他的弟弟儿子投奔唐朝,此后论钦陵的子孙以“论”为姓,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比如在安史之乱中,帮助唐军平叛,被封为郡王,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名字!

听历史,忆历史,品历史,看完上述事情,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对于历史有没有什么新认识呢?历史是属于所有人的历史,但是真正能够在历史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的人并不多,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人是困难的!但是不能成为历史名人也不必遗憾,因为本本分分、安安心心过日子也是一种乐趣不是吗?毕竟人红是非也多嘛!有时候愚昧的快乐总比聪明的烦恼要好上许多倍不是吗?

为什么唐代与吐蕃之间会发生百年战争?

当大唐王朝在极盛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幅员辽阔的领土、还是其万国来朝的国际影响、亦或是海纳百川般的文化包容性,都让大唐王朝成为特立独行的高峰。

其实,这一切都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上。如果没有睥睨天下的军力,再繁华的盛世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当时几乎没有和大唐抗衡的力量。对东突厥,唐朝彻底解除了东突厥对中原的威胁,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唐军生擒献往长安;对吐谷浑,六十余岁高龄的老将李靖带兵西征,最后逼得吐谷浑国王自尽而死,吐谷浑全国投降唐军;还有唐与薛延陀之战、唐与西突厥之战、唐与高句丽之战等一系列战役,都是唐朝赫赫战功的写照。

但是,就在唐朝纵横天下的时候,却始终有这么一个对手,让强盛无匹的大唐多次吃瘪,甚至最后还被它夺去了西域。

这个对手就是吐蕃。



和大唐立国的同一时期,吐蕃在一直分裂的青藏高原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政权。不断击败国内外的对手的大唐不会想到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同一时间建立的政权,居然能在极端环境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唐初之际,唐朝处于上升阶段,军事实力强大,扩张势头不可阻挡。当时,吐蕃立国不久,处于草创阶段。为了谋求发展空间,它用和平手段与唐朝交流,著名的松赞干布求婚和文成公主进藏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事件。正是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唐朝与吐蕃基本上相安无事,一定程度上吐蕃还是唐朝的臣属之国。



当唐太宗和松赞干布去世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出现缝隙。接替松赞干布的吐蕃国相禄东赞大力推行扩张政策,先是攻灭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缓冲之国吐谷浑,之后还试图趁势染指西域。

双方最终爆发战争。唐朝派出了在平辽东时立下汗马功劳的薛仁贵,吐蕃派出了禄东赞之子——吐蕃名将论钦陵。凭借论钦陵的出色指挥和四十万优势兵力,唐军溃败。吐蕃吞下了吐谷浑的全部领土,直接威胁着河陇地区以及西域地区。



吐蕃的扩张势正旺,论钦陵借着大非川之战的余威,趁势入侵西域,攻下了安西都护府治下的安西四镇。

唐高宗一朝始终未能夺回安西四镇的统治权。武则天执政后试图夺回安西四镇,结果却两次都被论钦陵掌控下的吐蕃所击败。一直到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派出的大军才再次收复安西四镇。

在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之后,吐蕃内部爆发了赞普(即国王)与论钦陵为首的禄东赞家族的矛盾,导致论钦陵被赞普击败后,兵败自杀,其他禄东赞家族的成员向唐朝投降。

通俗西藏史(一百零一)-从西突厥到后突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老布讲西突厥内部不团结的基本原因,这集咱们简单把西突厥再讲讲,然后来讲后突厥。

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册封 阿史那·泥孰 为西突厥可汗,结果册封之后一年多,他就去世了。然后唐朝又册封了泥孰的弟弟做了下一任可汗。

这位阿史那·泥孰在唐高宗时期就曾经作为使臣来过长安,和当时身为王子的李世民见过面,还结成了兄弟,也算是老熟人了。

等到他坐上大汗之位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击倒了上一任霸主东突厥,成了风光无限的“天可汗”。

所以,泥孰上位之初就请求唐朝的册封,说明他的位置很不稳固,需要用“天可汗”的名号来奠定基础。

泥孰死了以后,他弟弟比他还弱势,低下的小可汗都不咋搭理他。最终的结果是分裂再次爆发,东西两厢又各自推举了一个可汗,开始以伊犁河为界,互相杀着玩。

在这段内讧期间,唐朝的态度很有意思,一边多次表示“你们打你们的,我不参与”;一边不断册封泥孰系统的领袖为西突厥可汗,表明亲近泥孰系的立场。

这其实恰恰说明了唐朝对西突厥的态度,因为泥孰是个相对弱势的王系,唐朝一直扶着它,别让它倒了。

之后唐朝一看还是不行,干脆自己下场了。

之前咱们说过,唐朝第一次将触手伸出玉门关,是贞观四年(630)在新疆哈密设 西伊州。 在贞观六年(632)的时候,改 西伊州 伊州 ,同时从羁縻州改成了和内地州县一样的性质。

之后几年唐朝一直在努力稳定伊州附近的统治,直到贞观十四年(640年)才发动了对高昌国的攻击。

唐朝灭高昌的原因,并非因为高昌扣留汉人、阻塞商道,虽然李世民伐高昌的诏书里确实是这么说的。

真正的原因在于,一直在和泥孰系对抗的西突厥 乙毗咄陆可汗 ,有了东进的动作,而高昌国又与这个可汗结成了盟友。

当然了,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还是,唐朝在哈密经营了好几年,已经算是站稳了脚跟。有足够的力量,对盘踞在吐鲁番的高昌,实施碾碎性的打击。

所以,这次灭高昌之战,不过是唐朝在西域拓展的一个步骤,高昌很倒霉地成了车轮下的石头。

在数万唐军的威逼之下,高昌兵败投降,唐朝在此地设 西州,“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同时,乙毗咄陆可汗 “惧而西走千里” ,他的部将阿史那·步真在可汗浮图城投降,唐朝在此地置 庭州 (新疆吉木萨尔以北的破城子遗址)。至此,天山北麓的铁三角—— 伊、西、庭 三州,全部上线!

贞观十六年(642年),乙毗咄陆可汗发兵伊州,安西都护 郭孝恪[kè] 连续给予痛击,乙毗咄陆可汗部众离散。西突厥属部遣使长安,请求废旧汗,另立新汗,唐太宗随即册立阿史那·泥孰的孙子,做了 乙毗射匮可汗

随后,唐朝的步伐开始加快。

贞观十八年(644年),征 焉耆国 (今新疆焉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 龟兹国 (今新疆库车)。

这场战役中,吐蕃应唐朝之邀对龟兹实施了夹击,这是蕃军进入安西的首次记载。

到这时候,安西都护府的管理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形成了以 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为核心的四镇结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此前降唐的 阿史那·贺鲁 叛乱。

高宗显庆二年(657年), 苏定方 千里奔袭,生擒 阿史那·贺鲁

一般来说,苏定方平定 阿史那·贺鲁之乱 ,标志着西突厥汗国的灭亡。

但阿史那·贺鲁之后,西突厥地区依然存有三个可汗:

由唐朝册封的濛池都护, 继往绝可汗( 阿史那·步真

由唐朝册封的昆陵都护, 兴昔亡可汗 (阿史那·弥射);

不是唐朝册封,盘踞在双河(新疆博乐市南的博尔塔拉河)的 真珠叶护可汗 (乙毗咄陆可汗之子)。

从册封两可汗的名号可知,唐朝认为西突厥王嗣已断,因之才需要 “继往绝”、“兴昔亡”

三个可汗,两个是自己封的,剩下的自然是唯一的目标。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三月, 兴昔亡可汗 在唐军配合下,击杀 真珠叶护可汗 ,西突厥从此完全被唐朝掌控。

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构架,耗时长达29年,期间明显可以看出, 先剪羽翼,再动核心 由东向西、先北后南 的大战略。

而唐朝统治构架的建立过程,也是西突厥汗国日渐削弱,王室分崩的过程。

西突厥内容,暂时就梳理到这个程度了。

至于其中的细节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薛宗正先生的《突厥史》、吴玉贵先生的《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刘锡淦[gàn]先生的《突厥汗国史》,一般的爱好者看过这三本书,也就差不多了。

下面我们来说后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北方草原上突厥部落,保持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稳定。

到了679年(高宗调露元年)的时候,隶属于 单于大都护府 (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治下的突厥降部二十四州,突然爆发大规模叛乱。蜂集数十万众,河东、河北诸道震动。

以前对于突厥部落叛乱的解释,一般是归咎于唐朝对他们实施了残暴的统治。

但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准确,因为统治也是要有成本的。这些部落游牧于草原深处,还别说实施残暴的统治,就是一般性的管理,实施起来都很困难。

贞观初年,在击垮了东突厥汗国之后,唐朝曾经尝试对降众内迁,但结果发现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你把草原上的人清空了,别的牧民自然会迁过来填补空白。所以之后,唐朝就开始在草原上实行羁縻州府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控制力度是相当有限的,既不编户齐民,也不派遣官员,管理基本上就是放任自流。

在这种状态下,说统治有多残暴,实在是有点难以想象。

我个人觉得,突厥部落爆发大面积的叛乱,大概有一内一外两个因素:

内因—— 应该是农耕和游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 在很难理解对方的情况下,双方都感觉受到了冒犯。

外因—— 应该是在突厥叛乱的前一年,吐蕃军神论钦陵再一次在青海暴打了唐朝军队,这次是李敬玄统辖的十八万大军。 公元670年还有一次,那次领兵的是威震四夷的薛仁贵。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论钦陵在青海大败唐军的影响,在这儿我再重复一下。

对唐朝来说,连续在青海遭受重创,彻底断了收复吐谷浑故地的心思;

对于周边族群来说,他们发现唐军也不是不可战胜,既然别人行,自己也不差事儿。

后突厥的突然爆发,很有可能是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场突如其来的爆发,让沙场宿将萧嗣业措手不及。虽然他也拼力厮杀,但终究杯水车薪。等他回到长安,李治当面臭骂他: “我不杀薛仁贵、郭待封,让你懈怠如此,要不是看着咱两家有旧情,我现在就杀了你!”

你看,又是一件和吐蕃有关的事情。

为了平复北方,李治急诏裴行俭回朝。当时,裴行俭刚刚在西域平息了西突厥的叛乱。这次战争打得极为精彩,堪称是神来之笔,我们以后会专门拿出来讲一下。

奉召回国的裴行俭两次出兵,大败后突厥军队,自立为汗的后突厥首领投降。

结果唐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又毁了刚刚好转的局面。

682年的时候,李治的病情已非常严重,朝中分裂为太子派与武后派两系势力。裴行俭作为太子系的重臣,一直在受到武后系统的攻击和非难。突厥汗王投降后,裴行俭已经密报朝廷,许诺不死。结果回朝以后,武则天公然违背承诺, “斩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

这是唐朝开国以来,首次斩杀投降的首领。裴行俭得知后慨叹 :“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愿意归顺的人了!”

果不出裴行俭所料,杀降事件之后,阿史那·伏念的部将 骨笃禄 收敛部众,再次起事。他手下有两位重臣,一个名叫 阿史德·元珍 ,另一个名叫 阿史德·墩[tūn]欲谷

这两个人都曾入唐学习,在唐朝君臣讨论留学生制度时,曾有大臣上书武则天说: “四夷多遣子入侍,其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轩等,皆因充侍子,遂得遍观中国兵威礼乐,其后竟为边害。”

这段内容,我们在讲论钦陵的时候,曾经提到过。


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 阿史那·骨笃禄 在漠北 乌德鞯山 (蒙古国杭爱山)设牙帐, 黑沙城 (内蒙古呼和浩特)设 “南牙” (南庭),以其弟 阿史那·默啜 “设” (也称“杀”,官名), 咄悉匐 “叶护” (官名),重建了突厥政权。

由于其政权重建于东突厥的故地,为了和之前的 东突厥汗国 做区别,一般称之为 后突厥汗国 (也称东突厥第二汗国)。

后突厥汗国兴起之时,恰逢李唐与武周的转轨期,唐朝内部的政治斗争达到了白热化,严重削弱了对外征战的能力。

把当时的大事件按时间排序,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682年, 骨咄禄 创建后突厥汗国。

阿史德 · 元珍带兵攻破重镇定襄都督府,唐朝起用了罢官已久的薛仁贵,他在云州“大破之,斩首万余级,驼马牛羊三万余头。”

683年,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

当年“二月,突厥寇定州、陷妫[guī]州,这俩地方都在河北省。

“三月,围 单于大都护府 (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大都护府司马张行师孤军苦战,城陷而死”。

五月“突厥寇蔚州(山西灵丘),杀刺史,丰州都督 崔知辩 率军援救,兵败被杀。崔知辩做过西州都督,曾在于阗重创吐蕃,我们前面曾经多次提到过他。

684年,武则天废 李显 ,立 李旦 为帝。

同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举兵反武。十二月,宰相 裴炎 、名将 程务挺 被杀,名将 王方翼 流放。突厥闻之,设宴欢庆,设立祠堂祭奠程务挺。


685年二月,阿史德元珍等寇朔、代等州(这两个地方在山西),唐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武后用 韦待价 领兵救援,这个人我们之前也提到过,689年他在西域寅识迦河,被论钦陵打得大败。

686年,武则天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诏杀南安王 李颖 等宗室十二人,鞭杀已故太子李贤的二子。

同年,武后从河西调来了 黑齿常之, 又是一个见于唐蕃战争的名字。他在山西黄花堆大败阿史德 · 元珍,“追奔四十余里”。

688年,琅邪王 李冲 、越王 李贞 起兵反抗,武则天逼杀韩王、鲁王、黄国公、东莞郡公、常乐公主。

689年,名将 黑齿常之 受酷吏周兴诬告,含冤自尽。

690年九月初九,唐睿宗 李旦 禅让,自请赐姓武氏。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唐为周,定都洛阳,自加尊号 “圣神皇帝”

从682年到692年,算是后突厥汗国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重新崛起的突厥势力,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再加上,唐朝内部大量清洗功臣宿将,推动酷吏政治,镇边名将 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 或死或流。一定程度上导致上,也加剧了后突厥的杀伤力。

在这段时间里,河北的定县( 定州 )、涿鹿( 妫州 )、北京( 幽州 )、山西的灵丘( 蔚州 )、朔县( 朔州 )、代县( 代州 )、太原( 并州 )、岚县( 岚州 )、甘肃的灵武( 灵州 )、靖远( 会州 )、宁夏的固原( 原州 )屡遭血洗,兵火所及之地,绵延千余里。

除了南下攻击唐朝以外,后突厥还向北对铁勒诸部用兵,向东对契丹和奚攻击。再有就是发动了西征,矛头直指生活在西域的同宗兄弟——西突厥。

690年到692年期间,唐朝北部边防突然就压力减轻了,武则天甚至两次发兵北伐。其实,这时候突厥的主力已经西征了。

西突厥那个弱势的王系,根本无力抵抗后突厥的进攻,被打得抱头鼠窜。但在碎叶川的北部,后突厥踢上了铁板, 乌质勒 带兵大败后突厥,重臣阿史德·元珍死于阵中。

这位大破后突厥的乌质勒,其实咱们也提到过,他就是之后被郭元振冻死的那位突骑施首领。

然后在公元693年(长寿二年), 阿史那·骨笃禄 病逝,弟弟 阿史那·默啜 成了下一任可汗。

从682年到692年,可以看作是后突厥汗国的第一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突厥部落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外征战。史料上记载,阿史那·骨笃禄在位的十年里,出征四十七次,亲自参战二十次。甚至他的死,可能都是因为在战场受伤导致的。

因为692年的西征遭遇惨败,阿史德·元珍直接战死阵中,骨笃禄可能也受了伤,回国后在693年的年初就去世了。

不管怎么说,骨笃禄都是一个成功的领袖,他应该算是后突厥汗国的奠定者。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后突厥汗国快速崛起的原因了。

首先得承认,后突厥的第一代领袖挺强的。

骨笃禄在最窘迫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十七人。但就是凭这点星星之火,能在各种部落实力纷杂的草原上发展起来,确实得说有点王者气韵。

另外,他身边的阿史德·元珍和阿史德·墩[tūn]欲谷,也是一时之选的人才。

这两个人对唐朝的情况很了解,知道唐朝强在哪里,弱在何处,所以在制定方略的时候颇有针对性。

在这里我多说一句,突厥王族都是姓阿史那的,而突厥后族都姓阿史德,这是两个世代联姻的家族,有点辽代耶律和萧氏的意思。

再有一点,就是正好赶上了唐朝的波谷期。

高宗、武后的时期,正好是唐朝从贞观的高峰上下来,开元盛世还没到来的波谷阶段。而且从李治到武则天的转轨,也消耗了唐朝内部大量的国家资源。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西南方向的吐蕃迅速崛起,无意之间形成了唐朝国力的南北拉扯。

吐蕃从662年(龙朔二年) 开始进军西域,与弓月部联手攻击唐军。

665年(麟德二年) 吐蕃、疏勒、弓月联手攻于阗。

670年(咸亨元年),大非川之战在青海爆发,唐军惨败。

吐蕃在西域则攻取龟兹拨换城,陷十八个羁縻州, 迫使唐朝撤了西四镇。随后的22年里,安西四镇多次易手。唐为夺回了西域的控制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在河陇方向,李敬玄再次惨败,唐朝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将大量行军转成镇军与吐蕃长期对峙。

也就是在这段力量真空期,后突厥强势崛起。我们能看到,在679年(调露元年)的时候,唐朝还有能力给裴行俭凑出30余万大军北伐,史料记载为, “连亘数千里,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

这次军事行动的收效很显著,突厥的暴乱很快就得到了平息。但又是唐朝内部的权利博弈,毁了裴行俭的一片苦心。杀降事件爆发后,两边再也没有了回旋余地,陷入了互不信任的死亡螺旋。

而之后的唐朝,再没有了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北伐,与河陇一样,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所以,骨笃禄时期的爆发,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我们看待这段 历史 的时候,视线不能仅仅局限于北方草原,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从东亚的全局上来审视。

到了692年,情况再次发生了变化,吐蕃内部王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趋于白热化,不断有部落叛蕃归唐。唐朝也趁机收复了安西四镇,并留下重兵稳定局面。

这时候的唐朝是不是有能力抽出手来,全力对付后突厥了呢?

我们下期再讲!

薛仁贵功劳如此之大怎么才封郡公而不是国公呢?

高宗对薛仁贵仁至义尽了,郡公爵位并不委屈他。一来之前功劳虽大却往往不是主帅,并且资历尚浅,与开国名将们尚有差距;二来大非川之败对唐朝影响极为恶劣,作为主帅的薛仁贵能逃脱一死已算法外开恩,也就没有机会再晋升爵位了;三来重新起用后不久去世,来不及建立更多功勋将功补过提升爵位。

一、先来看看薛仁贵的功劳,看看是不是受了委屈。

1、九成宫救驾,职责所在。

最早是李世民征高句丽时,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贵表现英勇,战后被李世民破格提拔,成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由普通兵卒上升为高级将领,李世民待薛仁贵恩情深厚。这才有了九成宫救唐高宗的事情。当时,唐高宗巡幸九成宫避暑,山洪爆发冲至玄武门,士兵纷纷逃窜,薛仁贵坚守岗位,向宫中高呼,李治成功避难。此事,薛仁贵算是救了李治一命。但是严格意义说,这属于岗位职责,份内的是,所以也不便大加升赏,只是赐御马一匹,也算是特别恩赐,恰如其分。

2、从争高句丽、攻打契丹,获得封赏。

显庆三年,高宗命程名振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为副将。此战薛仁贵表现英勇,杀敌三千余人,次年又与梁建方、契苾何力大破高句丽。但是这仅仅是小规模战斗,而非灭高句丽的决战,并且第一次是程名振为主帅,薛仁贵为副将,梁建方时为左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时为左骁卫大将军,论官职高出薛仁贵太多,显然他也是跟在后面而已。

同年,薛仁贵与辛文陵破契丹,擒契丹王。注意,唐朝初年的契丹不比后来唐末那么大规模,只能说是个小部落,所以此战不算特别大的胜利。此战后,薛仁贵封左武卫将军、河东县男,第一次获得爵位,这也是对他之前战功的一次集中肯定。所以,在此之前,薛仁贵的功劳已经获得了应有的爵位。

3、攻打铁勒,功过相抵。

然后就要说到著名的“三箭定天山”了。龙朔元年,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挂帅,薛仁贵为副在天山攻打九姓铁勒。此战,薛仁贵施展高明箭法,三箭射死三人,数将惊于其神威,当场归降。薛仁贵乘此良机一举攻杀,大破九姓铁勒,擒获首领三人。

但是,此战却是高开低走。此后郑仁泰拒绝接受投降而执意追击,不仅无功而返还导致军士饿死,互相争夺食物,损失惨重。薛仁贵也屠杀降卒,侵占铁勒财物,抢略当地女子,破坏了民族团结政策。回朝收到弹劾,高宗念其功高,不予追究。所以,虽然名声大噪,但是功过相抵,无法升赏。

4、平灭高句丽,达到顶峰。

乾封元年,高宗李治下令发动灭高句丽之战。此战为高宗一朝最重要的大战。老将李勣挂帅,契苾何力、高侃等名将尽出,薛仁贵也随军出征。在这过程中,薛仁贵于新城战役身先士卒,又夺下重镇扶余城。灭高句丽后,薛仁贵封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爵平阳郡公。

以上诸战,可以看见,薛仁贵基本都不是主帅,尤其是最后灭高句丽一战,连副帅都算不上。故而战功虽多,却难以获得太高的爵位。

甚至,连那些与薛仁贵搭档的主帅,也未必有很高爵位。 比如薛仁贵第一次打高句丽时的程名振,早在唐朝刚刚建国时就归顺,在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立下不少战功,也仅仅获封东平郡公爵位。而诸如李勣、契苾何力等人,不是在唐朝统一过程中就立下赫赫战功,就是在李世民在位时已经是天下闻名的独当一面的大将,他们获封国公是理所当然,薛仁贵如何能比?

当然,如果薛仁贵能够保持原本的势头,将来慢慢晋升,做到国公也是没问题。可惜,接下来就是大非川之败。

二、大非川之败,前功尽弃。

自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去世后,国相禄东赞大权独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不断进犯同在青藏高原的唐朝属国吐谷浑。由于当时唐朝在百济作战,没有及时插手,导致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吐蕃进而发兵吞并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个州。咸亨元年,李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领军十余万进驻青海湖地区,讨伐吐蕃并协助吐谷浑复国。

当西征军进抵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时,按照薛仁贵原来的战略部署,是让郭待封率两万人在大非岭上筑营固守,保护大军的辎重和粮草,然后由他本人亲率主力进击乌海(今苦海)方向的吐蕃军队。当薛仁贵率部在河口大破吐蕃前锋时,郭待封却放弃了大非岭,擅自带领辎重部队继续前进,终于遭到吐蕃二十万大军的伏击,辎重和军粮丧失殆尽。

薛仁贵闻讯,连忙退守大非川。然而就在此时,吐蕃国相论钦陵亲自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已经把唐军团团包围了。经过一场空前惨烈的厮杀之后,唐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郭待封等将领被迫与吐蕃议和,才得以保住性命。

随后,朝廷派出特使将他们押解回京。虽然高宗念在他们以往的功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但均将他们革职除名,可惜薛仁贵的一世英名就这样毁于一旦!

大非川之败虽然主要是因为郭待封自恃名将之后,看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贵,不听号令才导致的。但由于薛仁贵才是此战主帅,难辞其咎。况且,大非川之败,一举破除了唐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成为唐朝对外战争史上由盛而衰的一大转捩点,影响极其恶劣。当年,李靖(六十四岁高龄,还患有严重脚疾需用拐杖行走)、侯君集也是在青藏高原上转战千里,大小数十战,最终收服吐谷浑,威震西域,才打下了唐军的不败神话,就这样前功尽弃。试问,薛仁贵能不承担责任吗?这等重罪,不死已经是高宗极念旧情,法外开恩了。爵位自然是没了。

三、重新起用,云州大捷,奈何已时日无多。

自从大非川惨败之后,名将薛仁贵就落入了他人生的低谷。虽说后来曾经被短暂地起用过一次,去征讨高丽叛乱,但是回朝后他不知因为犯了什么事,就再度被罢职免官,流放象州。几年后他遇赦回京,不过已经是一个无官无职的庶民。永淳元年十月,东突厥第三次叛乱,阿史那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占据了黑沙城(阴山北麓,进攻铁勒,砍杀了岚州(今山西岚县)刺史王德茂。长期镇压东突厥的名将裴行俭已去世,高宗任命薛仁贵为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前往镇压东突厥前线。

但是这一年,薛仁贵已经七十高龄。当薛仁贵在云州遭遇叛军二号人物阿史德元珍时,叛军不相信是薛仁贵复出。薛当即摘下头盔,阿史德元珍确认后当即下马拜见这位名扬天下的战神,随即领兵后退。薛仁贵帅军追击,突厥人无心恋战,大败而走。此战,俘获敌军二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

云州大捷后,突厥人迫于薛仁贵威名,不敢再冒进一步。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薛仁贵不久就病倒,于年底去世。突厥也再次崛起,恢复到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唐朝最可怕的对手。薛仁贵则再也没有机会创立新功了。唐高宗追封其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这死后的追封官职也仅仅是达到灭高句丽后的平级。而爵位上就再也没有什么上升的机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6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