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争储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曹植本来有机会立储,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曹丕。原因是多方面的。小编认为,曹植自己的表现没有碾压曹丕,反而不如曹丕是一方面,而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是另一个方面。
失败就失败了,感觉曹植败的光明正大,他失败后的表现,对曹魏而言是巨大的贡献。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小编在这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其实这是不可否认的。
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王太子,确立了储位。曹植就停止了争储的任何行动,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知道,历史上屡演不绝的争储事件,没有确定太子位之前争,确定了太子位之后往往争的更厉害。试举几例:
一、汉景帝时期,太子刘荣和胶东王刘彻之争。最终刘彻上位,刘荣被废。
二、孙权时期,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南鲁党争”。最终太子被废,鲁王赐死,孙权幼子孙亮上位。
三、隋文帝时期,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之争。最终杨勇被废,杨广上位。
四、唐太宗时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争。最终太子被废,李泰被贬,晋王李治上位。
以上实例说明,确定了太子之位,并不意味着地位稳固,往往是更大争斗的到来。但曹植并没有继续去争,这对曹魏而言很重要。因为曹操根本没有放弃曹植,还在给他机会。如果曹植有异心,这对曹魏而言是大乱的开端。
所以曹植因酒闹出的两次事端,我们应该从另一种角度看。
事端一:曹植一次喝醉了酒,借着酒兴,擅开司马门,驾车行驶在魏王驰道上。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魏王车马的公车令。
事端二:曹操让曹植领兵救援被围困的曹仁,曹植领命后却长醉不醒,曹操大怒,只好改派别将前往,曹植彻底失宠。
很多人看来,曹植关键时候掉链子,难怪曹操不立他为储。其实,曹植这两次事端,应该都是在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发生的,曹植故意自我抹黑,无非是表示彻底放弃争夺太子之位的态度。态度正了行动就正了,曹丕立为太子之后,曹植就与政治军事绝缘了,其实他有的是机会。
所以,曹魏建立初期,我们看不到象很多王朝一样宗族拉帮结派争权的情况。曹魏宗族也保持着团结,曹丕的权威也不可动摇。
小编认为,曹植是有巨大贡献的。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从封冀州10郡,到建安二十二年四月,曹操称魏王,用天子旌旗,魏国作为一个汉王朝的国中之国,正式建立起来。同年,曹丕夺嫡成功,司马懿随之被任为太子中庶子,成了曹丕的属官,也被纳入到了未来魏国的人才储备库中,他与吴质、陈群、朱铄为曹丕所钟爱,被当时曹丕的和者们称为曹丕四友。而有趣的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此时却被安排在陈思王曹植的身边,为曹植的文学掾。
大约在此前后,曹植因为乘车行驰道,开司马门出城而被曹操指责,曹植也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爱。据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引世语记载:曹操登上高台,看到曹植的老婆穿着绣花的衣服,就以违反制度为名,将其赐死。这件事大概是真实的。因为,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记载,曹操本性节俭,不喜欢华丽,后宫妻妾从来不穿锦绣衣服,曹操宠幸的女人们也没穿过花鞋,后宫的屏风,帏帐坏了,还要再补个补丁,小毯子也都是毛边,没有什么纹饰。一向艰苦朴素的曹操自然看不惯曹植夫妻忘本的作风。在曹植失势以后,司马懿也离开曹丕,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这是荀最除的官职,这一年司马懿已经39岁,比荀担任此职时的年岁整整大了10岁。在司马懿离开曹丕以后,他很快就把弟弟司马孚从失势的曹植那里要了回来,推荐给了曹丕,来顶替自己的位子,做自己曾经做过的太子中庶子。于是,司马懿兄弟二人一个呆在曹操身边,一个呆在未来的君主身边。
不妨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司马懿的缜密算计吧:
一,在曹丕和曹植储位之争的结果没有明朗化之前,司马懿弟兄两人分投两个不同的阵营,以备后路。
二,在曹丕暂时胜出,但曹植并不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时候,司马懿暂时还让弟弟司马孚留在曹植身边,但是,此时的司马孚经常以所谓的直道来劝谏曹植,以此让外人知道,自己的弟弟并非曹植一党,而是一个懂大义、有操守的人。
三,在曹植完全失败以后,司马孚迅速抛弃旧,投奔新主曹丕。据晋书·宣帝本纪记载,司马懿在曹操时代还提出过以下建议:
一,建议屯田。据晋书·宣帝:记载:在魏国初建之时,司马懿曾经向曹操建议,要且耕且守,实行屯田,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此,魏国国用丰赡。言下之意,魏国经济发展,国力雄厚是司马懿的功劳了。那么,曹操实行屯田到底是什么时候?又是谁最先提出的这一影响深远的建议呢?资治通鉴记载:
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多相食,州里萧条。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
由此可知,曹魏建立屯田制度起源于枣祗,完善于任峻。那时候,司马懿才16岁,根本未进曹操的幕府。因此,我们断定晋书的记载是有水分的。
二,在关羽水淹七军、曹操想迁都河北之时,司马懿和蒋济一同向曹操进谏说,一旦迁都,势必示弱于敌人,民心摇动,二人进而提出了和好孙权之计。曹操采纳了二人的建议,派人和好孙权,促使孙权从背后偷袭关羽。司马懿的这一建议的确起到了借力于人、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也显示出司马懿的全局观和见微知著的能力,不过,这也不是独出心裁,而是司马懿与蒋济一起做成的,至于说是谁先起意的,倒无从查究了。
不过,终曹操一生,司马懿起码做到了两点:一,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成员与未来的储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是自己和整个家族未来的护身符。二,进入领导核心层,展现出勤恳敬业的精神和独特的战略眼光,给人们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现在还只是开始,等曹丕登基以后,凭借着长期的苦心经营,也许,司马懿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我们小学语文里学过很多的历史典故,主要通过这些名人典故教我们要刻苦学习,会随机应变,尊敬老人,懂得礼让,一言以概之——励志!俗点说就是打鸡血。
然而神童并不等于这辈子就高枕无忧了,这些神童后来的人生际遇和最后的结局却并不是全都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辉煌,甚至都不如后来半路杀出来的不知名的对手。
现在来扒一下这些名人都有哪些:
1、曹植
曹植的那首七步诗是小学课本里就有,讲述的是在王权争霸赛中败下来的曹植面临时被哥哥曹丕处决的危机(演义里面是因为曹植跟曹丕的妃子甄宓保持暖昧,曹丕掌权后想除掉他,于是给他安了个不敬的罪名),曹丕让他在七步之内成诗,说出一个放他的理由来,曹植拖着沉重的镣铐泣不成声的作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首诗写的豆,却非常准确的形容了他们哥俩目前的处境,哥哥就像那豆梗在锅下燃烧,弟弟就像锅中的豆子在哭泣,我们本是一母同胞所生,为何要逼迫的这么着急呀?已是魏帝的曹丕听完也是泪流满面,所以他放过了曹植。
虽然这是曹植成年之后的名作,不过据历史记载,小时候的曹植也聪慧过人,十岁出头就能熟背《诗经》《论语》,思路敏捷,出口成章,并且谦恭有礼,性情坦荡,放到现在来说简直就是神童+暖男,根本找不到缺点啊,所以曹操非常喜欢他,在最后的王储之争中曹操一度是希望曹植接位的,不过最后还是因为牵涉甚广也因为曹植不谙从政之道屡屡犯错没有遂愿。
帝王之家,争储失败自然是没有好下场,他被贬到了远离京城的封地,第一次30岁被贬到河北,第二次被贬到山东,并且还一直处于被监视中,处处受限制,除此之外,爱情上也不得志,他心目的中的女神甄宓变成了他嫂嫂,他的一生只能靠词赋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过由于他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许多的文学作品倒是流传下来了,比如《洛神赋》《七哀诗》《白马篇》等等,有学者说《洛神赋》便是他感怀甄宓而写的,我表示对诗看不懂,不做品评。
2、孔融
还记得孔融让梨的典故吗?就是那个懂事乖巧被视为全民典范的孔融,长大之后的孔融是当时的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犀牙利笔,博学多才,曾先后任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等职。
不过他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合在政治场上混,整个一愤青+直男,用什么话去形容他好呢?
举个例子:曹操把甄宓赐给自己儿子,他却编个妲己的故事去讽刺曹操,还动不动以辞职威胁曹操;让他守城,他也不懂用兵之道,还漠视曹操的禁酒令,结果导致城破兵败,让曹操对他是很无语.......虽然他名声在外,博学多才,但这样的人在政治场上我想没有哪个领导会感觉舒服吧?
最后他的结局是被处死,弃市,并且还株连妻儿,一代名士,落了这样的结果。
3、司马光
还记得那个“司马光砸缸”的主角吗,司马光也是属于神童加学霸级别的,6岁读书,7岁能背《左氏春秋》,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还做出了轰动全城的砸缸救友的事情。
二十岁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要知道那时候考个进士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要难啊,许多人是考到头发花白了也不一定能考中。
考中之后他走上了仕途,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相当有天赋的,至少他没有犯那些文人恃才傲物,随意指点江山的通病。
不过宋神宗时期,因为在政治上他和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同,两人发生争执,所以王安石在任的时候他辞官归乡15年,也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完成了那部对我们现在都具有深远影响的《资治通鉴》。
宋神宗死后,他被宣太后召回,继续不遗余力的废除新法,为宋王朝做出了突出贡献,活到了六十八岁,他死的时候,京城的人都停止做生意自发前去凭吊,有人甚至变卖衣物去参加祭奠,街上哭的声音都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可见司马光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地位!如果这些神童生活在现代,会是怎么样?
曹植和孔融都是属于不适合在政治场上混的纯文人,专心在写诗作赋上发展可能他们的命运会完全不同,如果放在现在这自媒体这么发达的时代,那肯定是知名的大V,年收入过亿都是小菜,可惜在古代,文化人除了做官貌似也没有别的路可走,生错了时代,那又能怎么办呢?
司马光如果活在现代,那不用说,肯定也得是受人民爱戴追捧的核心官员。神童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人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做自己合适的事,有句话叫话“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虽说不是100%正确,但至少也是80%正确。每个行业都有相适应的人,让一个坐不住的人待在办公室每天写文章搞校对是折磨,让一个不擅长说话性格内向的人去做销售也同样的是折磨。
曹操到死的时候才醒悟过来:到底还是应该让写诗的人专门写诗,治国的人专门治国啊!曹操终于认识到他一厢情愿的想让那个只擅长写诗而不擅长驾驭人才的曹植去争储反而是害了他。
这告诉我们别人走的好的路不一定适合自己,结合自己的性格,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一直深耕,出成果只是水到渠成,对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自己走过的路也不一定适合孩子,因为他的性格未必就像我们自己,是神童走错了路也白搭,不是神童但选对了路一样也可以弯道超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三国剧照 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曹植《洛神赋》 洛神又称为宓妃,是古帝宓羲氏之女,她在洛水溺水身亡,随后就成为洛水女神。当然,很多人一直都认为,曹植的这篇文章并不是真的去描写洛神,而是想要描写甄宓,据说曹植在与甄宓相处的期间,俩人产生感情,可毕竟甄宓是自己的嫂子,曹植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义,甄宓死后,曹植非常伤感,在自己回封地的路上,曹植梦中与甄宓在洛水相遇,他因此就写出这篇传世佳作来纪念心爱的人。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观点,认为曹植的这篇文章是有其他用意。 不管他写文的目的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到这篇文章的伟大,《洛神赋》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华丽,但通读文章后就能发现此文与一般盲目堆积美句的不同,它整体对仗,语言生动优美,华丽中透露着清新飘逸。这篇文风格与《楚辞》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曹植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自己的行文潇洒。当时两汉盛行赋文,曹植很好继承了这点,再结合他出色的文采,这才造就这篇佳作。 那么这篇文章为何会对后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 首先要看曹植这篇文章到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说这篇文是古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与两汉之前的大赋有着一些区别,他的这种风格和行文结构,被后来南北朝诸多的文学家沿用,也开启了一段文坛的革新。 并且曹植的这篇文章,被后世很多的画家剧作家引用,像顾恺之这些名家都有以《洛神赋》为主题的作品,王羲之也引用这篇文章进行过创作,之后关于《洛神赋》的剧作,以及各类的衍生作品实在太多。曹植在此文中的用词也对后来唐宋的诗词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少人都沿用他的词句来进行创作。直到现代,很多文学家进行创作的时候,仍然是要参考这篇文章。 我认为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因素,还是曹植他非凡的想象力,其实古今文学的主旨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美女一直都是一类非常热门的题材,无数文人都会塑造众多自己心中的美女形象,曹植在这方面算是一个开创者,他在此文中所塑造的洛神,从样貌,到动作,服饰各方面描写得非常传神,这也成为后世文学的一个重要模板,无数人在塑造美女的时候,都是以他的洛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 曹植在文中还有「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类绝妙的形容词,其实洛神这个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过,之前司马相如这些人都曾经描写过洛神,曹植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取了他们的一些特点,不同的是,曹植是真正让洛神这个美人的形象立体化。 他从风韵姿态,容貌动作不同的角度对洛神进行刻画,视觉忽远忽近,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其中各类比喻应用恰当,这种行文手法确实是给后世文学家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他在此文中所表现的不只是一个绝世美女应有的样子,更是一种新样的美学理念,这种理念引领着文坛有了新的发展。 三国剧照 除了这种传神美感的刻画外,这篇文另一个大的特点是奇遇,这可是文坛里面被用到最多的一个词,曹植在文中忽然遇到洛水女神,在前段他描写中事先毫无征兆,美女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种构思非常有意思,他开头平铺直叙,说自己是怎么怎么来到这里的,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可忽然文章步入 *** ,洛神就这样悄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后来陶渊明这些人也都采用这种风格,从平常到忽然奇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风格。 从思想上来看,这篇文传神抒情,通过塑造人神相遇的幻境,让人处在美好虚幻中尽情联想。我认为这个特点还是要结合一下曹植当时的情况,他早期由于自己的文采,得到曹操的重视,一度是有成为储君的可能,结果曹植在争储的过程中连续犯下不少的错误,这就让他失去了夺位的可能。 曹丕当政之后,对这个和自己争夺储君之位的兄弟没有下杀手,但也没有给他什么好的待遇,曹植被一贬再贬,自己身边的这些密友也先后被杀掉,他这次回封地,就是在遭受曹丕贬谪之后,当时曹植的心情绝对是非常差,他本身也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否则他绝对不会和曹丕争储。 但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曹植彻底无法实现梦想,在苦闷中他创作这篇文章,其中的情感就与后世无数的文人有着共鸣。自古诸多的名篇,都是在一些文人非常不得志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中国大部分文人的真正梦想还是从政,像李白这样洒脱的人,也是想要在官场上有所成就,可他们常常会遭遇到贬谪罢官这样的事情,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就必然会通过文学创作来表露心境。曹植通过写幻,来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眼前的困苦,很多文人就仿照他的这种想法来进行创作。 这种风格对于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影视就非常大,因为当时南北乱世,很多人都失去自己的家园,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因此无数的文人就通过酒与诗文来麻醉自己,曹植这种写法正好就符合他们当时的心境,这就让陶渊明这些著名的文人,都开始进行丰富的联想,仿照曹植来虚构一个自己理想的幻境,连同后世著名的《红楼梦》,在情感构思上也是沿用了曹植的这种特点。 南朝的诗文辞藻华丽,也是由曹植引领的一种潮流。总得来看,这篇文章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洛神这么一个立体美感的形象出现,让后来很多人的文学创作变得更加简单,可惜的是,曹植一生中创作的大部分诗篇,都由于战火的因素没有能流传下来,这也让后来很多人并不是真的了解他的文才。 参考文献: 《洛神赋》 《文选》 【文/羽评郡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删!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6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