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之獬,本来是明朝大臣,降清后还主动剃发

众妙之门 2023-06-21 23:12:14

孙之獬,本来是明朝大臣,降清后还主动剃发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孙之獬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此人名叫孙之獬(xi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他出生于明朝万历十九年,读书还算用功,在24岁时考中举人,于31岁时考中进士。最初的时候,担任翰林院庶吉士,在馆试中名列第一,因此升任翰林院检讨。然而,孙之獬的父亲此时病故,他回乡服丧,期满后升任翰林院侍讲,还奉命主持过顺天府的乡试。

应该说孙之獬在明朝官场的经历还算顺利,这是因为他投靠了魏忠贤,是阉党成员之一。然而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被贬自杀,其党羽也遭到了打击。此后陆续有官员上奏,请求将魏忠贤编定的《三朝要典》毁掉,崇祯帝也同意了。不过,孙之獬极力反对,居然“诣阁大哭”,还上书反对。

崇祯帝也不客气,直接将孙之獬免职,让他回家闲住。此后的十七年间,孙之獬都没有再度步入官场,期间他终于明白了官场的规则,于是他等待复出的机会。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北方各地的局势还不稳定,孙之獬利用家财,在家乡组织起一支军队,打击起义军。

经山东巡抚的推荐,清朝征召孙之獬入京,还任命其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厚颜无耻的孙之獬在朝见时,剪掉了头发,改穿满族服装,与此同时他还表示“其家妇女俱已效满妆”。原来清朝在入关之初,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剃发令。

在朝堂上,满汉官员分成两班,满族官员剃发留辫,穿着满服,前明官员依然束发戴冠,穿着原来的官服。已经剃发的孙之獬就变得非常狼狈,因为满汉官员都不让他进入自己的队列。羞愤之际,孙之獬上了一封奏折,“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清朝统治者看会觉得很对,于是就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剃发,结果引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血腥事件。为了博得清朝统治者的欢心,孙之獬主动请缨南下,软硬兼施,很快就把整个江西省招抚下来。孙之獬还发现,前明的宗室太多,恐怕日后成,主张一部分人散居本省,控制起来;对另一部分人“严惩不贷”,“并敕镇抚驱治之”。

清朝采纳了孙之獬的建议,可是他却因私自为人加官,遭到清廷的猜忌,被免去官职,回家闲住。活该孙之獬倒霉,他回家的时候,山东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起义军攻破淄川县,先将孙之獬的四个孙子杀死,然后又将孙本人碎尸万段。消息传到北京,清廷表示不给予任何褒奖抚恤。孙之獬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孙之獬的生平简介 孙之獬是怎么死的?

在清朝,男子的发型全都是一条发辫,此发型称作“金钱鼠尾辫”。

明末清初的时候,汉族男子都是不剃发的,剃发是满族的习俗。数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不敢轻易剪发断发,剃发那更是万万不能啊,除非要遁入空门去当和尚。

那么,为什么到了清朝,男子全都换了发型呢?

这全都是因为一个大汉奸,孙之獬。

满族入关一统天下以后,官兵带着剃发匠,举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牌子,大街小巷的抓人,抓住了人就给他们剃发。

孙之獬的生平简介就像牌子上写得那句话一样,凡是不肯剃发的,全都死了。

孙之獬就是第一个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的人。

其实,孙之獬自己就是汉人,他还在明朝当过官。明朝天启年间,孙之獬考中进士,为庶吉士,朝廷授予他翰林院检讨一职,后迁侍读。

孙之獬入朝为官的时候,正是魏忠贤当权时期,阉党势力遍布朝野,他一入朝就投入了阉党门下,成为了阉党的一员过上了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崇祯元年,魏忠贤倒台了,崇祯帝下令毁掉由魏忠贤等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孙之獬却抱着《三朝要典》,跑到太庙痛哭,当时的官员都对他的这种行为所不齿。

不久,孙之獬被明朝廷“削籍”,回到了家乡。你以为他将就此消沉下去,那就错了,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孙之獬回乡住了几年,随后就是清军入关。从孙之獬投靠魏忠贤来看,这人就不是什么好人。

他听说清军要入关,就立刻俯首乞降,迫不及待的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头留了辫子,换上了满人的服饰,在家乡等待着满清主子的到来。

清军入关后,民众的抵触情绪不小,为了收揽人心,清军便接纳了孙之獬,授予他礼部侍郎一职。

明朝有不少臣子投降了清朝,还为清军打头阵,反过来对付明朝,这样的人也不少,但孙之獬绝对是被老百姓恨得最深的一个,归根结底还是这道“剃发令”。

原来啊,满清刚进北京时,天下未定,明朝降臣仍可穿明朝服饰,而清朝大臣自然着清朝服饰,上朝时,满清大臣站一排,明朝降臣站一排。

清朝大臣自谓高人一等,孙之獬有心“标异而示亲”,就穿着清朝服饰上朝,亲切的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结果清朝大臣把孙之獬轰了出来,但明朝降臣又不肯让孙之獬与他们站在一起,令孙之獬尴尬万分。

此事之后,孙之獬便向多尔衮提出了剃发令,恰好多尔衮早就想彻底显示自己征服了中原,就同意了。

衣冠束发”成为汉人的外在标志,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人们纷起抗争,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风起云涌。就连以卖祖求荣而闻名于史的吴三桂也因剃发令而与多尔衮发生过争执。

孙之獬衣锦还乡以后,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他们抓住孙之獬,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最后将其斩首市曹,暴尸通衢,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

究竟是谁推行了剃发易服,这个人最后都经历了些什么?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博山区)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为翰林院检讨。他算是个有才华的人,可既不好好做学问,也没有认真做事,而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巴结谄媚上。天启七年,孙之獬任顺天乡试主考官,为了巴结当时的魏忠贤党羽兵部尚书崔呈秀,竟然将其不学无术的儿子崔铎录为举人,引起舆论哗然。

因为依附阉党,孙之獬确实风光了一阵子,可崇祯帝登基后,魏忠贤倒台,孙之獬即失去了后台。他马上调转方向,跑到内阁痛哭流涕以示改过,最后仍被列为逆党,削职回家。本来前途无望,可清军的入关,又给了孙之獬重新“抬头”的机会。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孙之獬顾不上什么明朝故吏的身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投降清军,并使出浑身解数镇压当地反清农民武装力量,从而为自己赢得政治筹码,授礼部右侍郎。为了讨新主子欢心,也为了更美好的政治前景,孙之獬又做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剃发易服。

当时清军刚刚入关,农民反抗力量遍地开花,江南还有南明小朝廷,统一的前景并不明朗,对于剃发易服之事没有强行推广。清朝统治者也曾下令让汉人剃发,没想到遭遇很大的抵抗,只得改口:“天下臣民照旧束缚各从自便。”朝堂的官员也是如此,满族大臣着满服,投降的汉族大员着汉服,分列两班倒也相安无事。剃发这事就暂时告一段落。

可这天,孙之獬一上朝堂,就让人睁大了眼睛:他已经剃了头发,身着满服!他一脸媚笑想站入满族队列,可八旗大臣眼睛都长在头顶上,根本瞧不上他,哪里肯让他进队?而汉族大臣又对他的过于逢迎恨得切齿,也不给他留空。于是,尴尬的孙之獬站在朝堂中间,狼狈不堪。

羞忿难当的孙之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对策,他给皇帝上疏:“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倡议汉人剃发易服,一句话说到了清朝统治者的心坎里,于是,“剃发令”下: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留辫,改从满装,违者格杀勿论。令下之后,各地街头随处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令牌。

汉人几千年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衣冠束发也是汉人的标志,如今被强行剃发易服,民族自尊心大受伤害,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此起彼伏,受残害的同胞为之流血流泪。对于清廷,人们自是痛恨,对于剃发令的倡议者孙之獬更是咬牙切齿。

孙之獬在献上剃发建议后,并没有大的作为,反倒是利用手上职权捞取不少钱财,很快被革职为民。顺治四年,山东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愤怒的起义军涌入淄川,杀死孙之獬家人后,活捉孙之獬,将其五花大绑,捆至街市,接下来就是一个字——惨!

起义军先扒光孙之獬的衣服,然后拔光他的头发,用钢针麻线缝住嘴巴,再用钢针在他身上扎上无数个针眼,拿猪鬃插进这些针眼,血顺着猪鬃一滴滴落下……待其血差不多流尽,孙之獬只剩下一口气时,起义军将其肢解。孙之獬的死讯传开,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当传到北京时,孙之獬一心讨好的主子——清朝皇帝并没有给他任何的表彰和抚恤,甚至一个谥号都没赐。

《骂鸭》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做违背良心的恶事,否则总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对这些人只有给以恰当的惩罚,才能让他们幡然醒悟,弃恶从善。而孙之獬受到的惩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再也没有弃恶从善的机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5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