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良为何在功成名就时身退,真相却是这样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1 18:14:16

张良为何在功成名就时身退,真相却是这样的

张良为何在功成名就时身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好几位具有大智慧的人物。他们或开创了新的朝代,或安邦定国,或力挽狂澜。以他们非凡的智慧,成就了旷世的功业。他们人格高洁,淡泊名利,具有政治才能,泽被天下苍生,却没有政治野心,对功名利禄无所营求。也因此,更让后世敬仰。而汉代开国“三杰”中的张良,正是这样一位智者。

论起出身,他不知比汉高祖刘邦高出多少!他的祖先是战国七雄中的韩国人,祖父、父亲做了五代韩王的宰相。可说是一位系出名门的相国公子。秦国灭韩的时候,他年纪虽然小,却心怀亡国之痛。为了替韩国报仇,他把家里的家产全部变卖,招募刺客,谋刺秦始皇。他找到了一个猛男,订制了一柄重大一百二十多斤的铁椎,埋伏在秦始皇东巡路线的“博浪沙”,准备趁着秦始皇出巡时,用这铁椎攻击秦始皇的座车,为天下苍生除去这暴虐不仁的“始皇帝”。可惜,秦始皇命不该绝,这一椎掷偏了,误中副车。秦始皇本来以为自己的严刑峻法,已威服了天下,皇帝宝座稳如泰山,想不到竟有人敢谋刺他。又怒又恨又怕,下令大索天下,捉拿刺客。张良只得隐姓埋名的逃走,躲藏在下邳逃避追捕。

也就在下邳,他有了奇遇。他遇到了一个老人,坐在桥头。见他走过时,就故意的把鞋一脚踹到了桥底下,叫张良为他捡鞋,还叫张良为他穿上。以张良这样贵家出身的公子,哪被人这样支使过?但,他可怜这个老人年迈,还是照办了。这老人看他“孺子可教”,约他第五天天亮时在桥上见面。第一次张良按时天明赴约,老人先到了;第二次,才鸡鸣破晓,他就去赴约,还是被老人抢了先。老人比他先到,就生气的责备他与长者约会还迟到!到第三次,他三更半夜就去赴约,终于比老人先到,也通过了老人对他耐心与毅力的考验,证明了他是可以托付大任的人。就送给他一卷竹简,他展开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老人说:“你好好的研读,读通了,就可为帝王师!”他在仔细的研究思考之后,终于融会贯通。并且以这部书为基础,辅佐刘邦,开创了汉代开国大业。

过了十年,秦始皇死了,秦二世为赵高左右,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张良也招募了一些人马,伺机而动。他曾把《太公兵法》讲给一些人听,别人都没法了解其中的高妙。而讲给沛公刘邦听时,刘邦虽然不学无术,却非常欣赏,而且愿意听张良的意见。因此,他选了沛公刘邦做他投效的对象。虽然如此,他还是心系韩国。当时,各路人马中,势力最大的是项梁。项梁为了号召天下,立了楚国的后裔为楚怀王。张良跟随刘邦去见项梁时,请项梁立韩国的公子韩成为韩王。项梁听了他的话,果然立了韩成为韩王,并派张良为韩王的执政。但,韩国本身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不能独自成事。于是刘邦把韩王留守在阳翟,自己带着张良继续与秦作战。

刘邦在他的谋划下,势如破竹的攻破了秦都咸阳。出身寒微的刘邦,见到咸阳的繁华,秦宫的美女,就忘了形,只想留在秦王宫中享乐。樊哙劝他不要住在宫中,他不肯听。张良也严正的劝告他:“就因秦皇无道,天下百姓痛恨暴秦,您才有今日。如果您才进秦宫,就迷失在繁华声色中,只想享乐,你这样不是让天下人失望吗?”刘邦这才听劝,回到霸水屯兵。项羽不久后也到达了,非常妒恨刘邦占了首功,想发兵攻打刘邦。幸好,曾受过了张良恩惠的项伯,为了报答张良,前来通风报信,又设计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逃走,这才让他逃过了一劫。他又请项伯为刘邦讲情,一再的为刘邦说好话,转达刘邦愿为项羽的臣属意愿,请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为了感谢张良,赐给张良黄金百斤,珍珠两斗。张良毫不吝惜的把这些财物全部都送给项伯,请项伯说服项羽把汉中之地封给刘邦。而当时的汉中在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对外交通十分不便,只能靠着栈道通行。但张良却在送刘邦到汉中的时候献计:一路走,一路把走过的栈道都放火烧了;烧掉了栈道,等于断绝了返回关中的通路。这样做,等同于和项羽表明了不敢和他夺天下。只有让项羽放了心,才能确保刘邦的安全。

后由于张良不忘故主韩成,想追随故主。可是项羽不肯放韩成回韩国,后来更把韩成杀了。张良到这时,也死了为韩国复国的心,于是便全心辅佐刘邦。在他的策划下,虽然“明烧栈道”,却“暗渡陈仓”,刘邦还是从另一条路,回到了中原。先平定了秦地,再向东攻打项羽。以“事成分地之约”,让各拥重兵,却心存观望的各路兵马都来投效。并重用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奠定了汉朝一统江山的基础。

而后刘邦当了皇帝,大封功臣。他认为:张良虽然从不曾冲锋陷阵,但,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功劳比任何人都大。想让张良自己在齐国境内,选择三万户的地方作封邑。张良却说:“当初臣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相遇,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邑,就请陛下封臣于留,来纪念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于是,刘邦便封了张良为“留侯”。

张良建立了这样的功勋,却并不想当官掌权,他总是从大处着眼,及时给皇帝当“顾问”。在封赏功臣不周,群臣疑虑的时候,他建议汉高祖先封大家都知道他最讨厌的雍齿为什方侯,以定安人心。在大家都主张建都洛阳的时候,他力主定都关中,以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础。又建议拜萧何为宰相,以平治天下。这些建言,都证明他的确有远见,而且出发点都是无私无我的。

在国家安定之后,他因为身体不好,就足不出户,自己闭门静修,不再过问朝政。他说:“我家世代相韩,所以不惜万金,为韩国报仇。博浪沙一椎,震动天下!又为帝王师,封赏万户,位列诸侯。人生至此,于愿已足,现在只希望追随赤松子云游习道,不问世事。”由此可知他真是一个淡泊名利,具有大智慧的人。世俗间的功名利禄,完全诱惑不了他。像这样“一柱擎天”的开国功臣,相貌却非常清俊秀雅,有如美妇人。说来,人真是“不可貌相”呢!

都说敌国破谋臣亡,谋圣张良为何却能在刘邦大杀功臣时独善其身?

张良出身于先秦韩国贵族,五代先祖都是韩国国相。秦灭六国后,身负国仇家恨的张良开始了反秦大计,并设计刺杀过秦始皇,刺杀失败后,方投刘邦。张良追随刘邦,目的在谋国而非谋私,他要的只是颠覆秦朝,报仇雪恨。这一点,张良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从未动摇。

所以,汉朝建立,大业已成,张良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专心修道,不问政事,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不同于萧何在汉朝建立后仍不遗余力,帮助刘邦铲除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张良的事业几乎只到灭秦为止,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做到了不闻、不问、不参与。

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时,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齐国是西汉初年最富饶的封地,张良能获此殊荣,可见刘邦对他的恩宠。但是,张良却坚决拒绝了刘邦的好意,请求改封留地(今江苏沛县)。留地远不及齐国富庶,不过这里远离纷争,又是张良与刘邦相遇的地方。最终,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谦请,所以张良又被称为“留侯”。

刘邦不杀甚至不猜忌张良,首要原因就是张良不争名、不图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张良的无野心、无追求,是由内而外的,而非装出来的。多年共事,刘邦非常了解张良是什么人品、什么性格,所以对他十分放心。这是其一。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张良虽然谋略高、能力强,但他只是一个谋臣,既不像韩信那样手握重兵,又不像萧何那样羽翼丰满,他一直都是单打独斗,无集团,无实权,所以根本对刘邦造不成威胁。这是其二。

帮助刘邦建立功勋的张良,是如何做到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

聪明如张良,在辅佐刘邦打下江山之后,张良就对外称病,实则云游四海去了,日子过得十分潇洒。反观韩信,一介武夫,不懂得隐藏自己的心思,最终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张良在最风光的时候及时退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一众功臣向刘邦邀功的时候,张良默不作声,甚至说自己并没有功劳,刘邦想要赏给他三万户,他也不敢接受。这让刘邦很是满意,但是为了做做面子,还是给了张良一些赏赐,张良每次都表现得十分感激。后面张良甚至以生病为由,退出朝堂,不问世事。

在刘邦铲除其他功臣以及朝堂的斗争之中,张良也尽量不去参与,所以最后能得到善终。以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这件事情为例,刘邦不喜欢刘盈,因为刘盈生性软弱,没有帝王之相,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倒是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刘邦对刘如意很是满意。然而当刘邦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但是如果刘邦一意孤行的话,废太子一事还真有可能发生。

吕后惊慌失措,要是刘盈被废了,立了刘如意为太子,那她以后的命运不就捏在了戚夫人的手里。这时候的她想起了张良,张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肯定有化解的方法。谁知张良却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他为人臣子不好干涉。很明显张良并不想趟这趟浑水,他不想晚节不保,不想让刘邦对自己心有不满。

张良最后还是给吕后想了个法子,让吕后去把商山四皓请出来交太子念书,这四个人就连刘邦都请不到,如果吕后能请出来,说明太子受到了他们的拥戴,刘邦也就不好再废太子了。张良的这个办法很管用,既不用他出面,又解决了吕后抛过来的难题,凭借这样的智慧,他才能够全身而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