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因为考卷打不开而错失状元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状元,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老百姓心目中拥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
考取状元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中国有1280多年的科举历史,涌现了100多万名举人和10多万名进士,但状元总共只有592名,加上武状元也只有777名。更让人无语的是,不少已经考上状元的考生,因为其他原因,被刷下来了,最终与状元擦肩而过。
比如,本文的主人公邵自昌。
邵自昌,字蕃孙,号楚帆,清朝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人。邵自昌家境贫寒,但从小就勤奋学习,加之天资聪明,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顺利通过了童子试、乡试等大关。1778年,邵自昌又参加了当年的京城举行的会试,金榜题名,成为贡士。
随后,就是进行殿试了。当年,殿试的正副主考官、同考官及读卷官一共有7名,他们全是清一色的状元出身,阵容相当豪华。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们将拟定为前10名的考卷呈报给乾隆皇帝,请他作最后定夺。邵自昌被拟定为第一名。
一般来说,皇帝钦点前10名的试卷,只是走走过场,只要试卷里不出现大的问题,一般都会尊重主考官们的拟定意见。因此,邵自昌的状元几乎是十拿九稳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当乾隆皇帝拿到邵自昌的试卷看了一阵,除了觉得对策中的两句不太连贯外,没有发现大的毛病,打算挥笔钦点为状元。
这里要稍微介绍一下清朝科举的“弥封”制度了。在宋朝以前,考卷没有进行密封。到了北宋,有考生建议,有必要将考卷中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内容进行密封,防止考官在评选时作弊,使得考试更加公平,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在那以后,所有的科举考试中,试卷都对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内容进行密封,等成绩出来后才拆除。这就叫“弥封”。
所以,乾隆皇帝在挥笔钦点状元前,要先命人拆除“弥封”。奉命拆除“弥封”的人是吏部尚书程景伊。
不知道是心情太紧张,还是其他原因,程景伊拿起邵自昌的试卷,拆了很久,都没有拆开。乾隆皇帝等了一阵,不耐烦了,把第二名、第三名的试卷往前移。邵自昌的试卷就变成了第三名。这时候,他的“弥封”还没打开。等到第四名的试卷移到了第三名的位置,邵自昌的“弥封”才打开。
这种“弥封”迟迟打不开的神奇事情,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乾隆皇帝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认为是天意,便把邵自昌定为第四名,即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邵自昌不但痛失状元,连榜眼和探花都没获得。状元的称号,便幸运地戴到了第二名安徽休宁考生戴衢亨头上。
邵自昌走了“霉运”,此后的仕途颇为不顺。他最初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分到兵部,做一名主事。此后,邵自昌历任大理寺卿、福建学政等职,官至从一品的左都御史。或许由于邵自昌的政绩太普通了,乏善可陈,连《清史稿》都没有专门进行收录。
而相比之下,“替补状元”戴衢亨的仕途就亨通多了。戴衢亨最初授为翰林院修撰,此后历任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清朝没有宰相一职,军机大臣被称为有宰相之实,大学士被称为有宰相之名。戴衢亨既做过军机大臣,又做过体仁阁大学士,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大宋开宝八年
太祖赵匡胤开科选仕。各路学子经过严格的笔试筛选后
只剩下十几位最优秀者
被宣入皇宫
站立在金銮殿外
等待着赵匡胤金殿面试
钦点状元郎。
金銮殿内
主考官已把这些考生的试卷、花名册和考官们的意见书呈在了龙书案上。将情况汇报完后
主考官说道:“此次开科
臣等一致认为王嗣宗、陈识两位考生
文章锦绣
词理分明
特请万岁钦点。”
赵匡胤没吭声
把俩人的文章拿出看了半天
不住点头。难怪主考官没有提议状元归属
这俩人实在难分伯仲。可状元只有一位
给谁呢?赵匡胤斜着脑袋想了想
说:“来人
把王嗣宗、陈识宣上殿来。”
不一刻
王嗣宗、陈识走上殿来
跪拜已毕。赵匡胤先把俩人夸奖了一番后
告诉这俩人
不但主考官
就是他老赵
也没法判定他们俩谁更优秀。然后命人把王嗣宗的考卷交给陈识
将陈识的考卷交给王嗣宗
让俩人看完后
都先自己说说
谁更该得这状元。
王嗣宗、陈识看毕对方的试卷后
陈识率先说道:“回万岁
小民以为这状元应给余姚北部和慈北所产大白蚕豆,为浙江省大名豆之,也是全国著名的蚕豆良种。大白蚕豆粒大质优,光滑结实,含有丰富的蚕白质和脂肪。大白蚕豆俗称大豆、罗汉豆、当地人多称其为"倭豆"。据说,当年戚继光率兵在余姚沿海抗击倭寇,戚家军奋勇杀敌
所向披靡.将士门每杀倭寇
便摘颗蚕豆代之,用线串了挂在胸前,到时以豆数多寡记功论赏,这样,"倭豆"之名逐渐叫开了。王嗣宗。”跟着陈识又把嗣宗的文章吹捧了一番。赵匡胤点了点头
看着王嗣宗
心说
陈识说了这么张麻子连连摇头,说那个明君并非当今皇上,接着他告诉傻:自看到主人醒来,原本老仆还在兴奋,眼中噙了泪。可听李知州的声音,老仆顿时心中雷轰顶!己夜观天象,发现北斗暗弱荧惑渐赤,料定大明气数已尽,另条真龙将横空出世。而这条真龙就在本县,傻若帮助他问鼎中原,将来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半天了
你怎么也不吭个声?
王嗣宗眼见赵匡胤看着自己
倒也坦然
朗声说:“既然陈兄抬爱
那我就愧领了。不过
陈兄的文章的确不在我之下。”
这话一说出
陈识的脸色立刻就变了。而赵匡胤也皱起了眉――行!人家给个鼻子
你就真敢往脸上蹬?不免就有点讨厌王嗣宗了
说:“好
朕知道了。”说完
环视着百官说:“各位爱卿也说说
这状元郎该给谁呢?”
这还说啥?文武官员别的本事没有
但察言观色的功夫绝对一流。早已看出了赵匡胤的意思
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把状元郎授予陈识。
赵匡胤面露个仙女回到天上,吃饭不原来,洪武爷开国后,鉴于元朝后宫干政、女主专权、扰乱朝纲,专门立了这样道禁令:后世皇帝择后选妃,要先经大臣廷议交御事房办理,所选皇后、嫔妃,不论门第、出身,都要看她德行如何、贤惠与否,如德行有亏,不守妇道,长得再漂亮也不得选入后宫,违令者,大臣可以按此禁令,联结台部官员,严惩违制皇帝,轻则打板子,重则可以废帝立新君。香,喝水不甜,日夜想念人间的生活;可又不敢这时候正巧姨太进屋,听表哥说药引,脸红对牛德行说道:"妾身已有身孕月,这初胎首乳算是有了。"牛德行听,立即高兴地跳了起来,毕竟老来得子是大喜事儿。再就其中位药引有了着落。马大夫先是恭喜了牛德行,随后说道:"这千里行船回头锈,我可以去我朋友那里找来。只是这骑墙重阳童子尿,还需老爷亲自寻找"说完就订了两个月的期限,要凑齐药引。把真情泄露出去,只好藏在心里。就这么过了百十天,正赶上王母娘娘开蟠提,天兵天将们把守不严,姐妹个核计,无论如何也得到人间看看,就是看上眼,"吹吧,风儿,看样子这些人的服侍倒像是唐朝的人,男的俊俏修长,女的丰满圆润,看上去美丽怡人,半遮的 *** 丰满圆润看的宋长生淫心大起,不由的走出了房间。吹过来吧!也免得这样牵肠挂肚。难色地说:“看来众爱卿的意见倒也一致
可陈识已经推脱了。也罢
陈识
那朕就最后问你一次
你觉得谁应该做这个状元郎呢?”
陈识明显有点慌了神
吭哧了半天才说道:“回
回万岁……还是万岁定夺。”
赵匡胤眉头一挑
“哦”的一声
从来不曾见过世面的王子,单单带了个侍卫,赶着寂寞的路程。他们两人走了许多日子,又过了许多月,只是找不到圆球公主,后来,王子身上穿的衣服,本来是非常华丽的,已经褴褛破碎了,头发也长得倒垂下来,两人完全变成和野人般。但他们对于这些事,漠不关心,只是废寝忘食,心要找到圆球公主,前进不息。又想了想
突然莫名其妙地“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说:“自古就有‘文武双全’之说
既然二位文章上不分伯仲
那如今就只能比比武艺了。”
这话一说出
整个朝廷上的人惊得几乎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科考状元郎靠比武选出
这李庆得了大便宜,心情愉悦得很,杀鸡烫酒,宴请所有相关人等。司大也跟着去了,结果却在席间遭到了李庆的无情羞辱。司大无比恼怒,回家后痛骂这个李庆欺人太甚。司大老婆塞道:"咱们天有天夜里,张书生怀揣着壶酒,在小河边喝得晕乎乎,个瓮声瓮气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兄台,好久不见了,个人喝酒多闷,不如我俩共享。"还没等张书生醒过神来,那人便毫不客气,抓起地上的酒壶仰脖就灌。生就是穷命,就别去恨别人了。"皇上要唱哪出戏啊?
王嗣宗眼也瞪起来了
脱口叫道:“万岁
我自幼苦读诗书
不会拳脚刀枪……”
“放肆!听朕说完。”赵匡胤恼火地瞪着王嗣宗
喝道
“所谓武艺
并非专指拳脚刀枪。王嗣宗、陈识
朕命你二人即刻在金銮殿上
摔跤定状元!”
就这样
中国历史上异常搞笑的一幕出现了
两位手无缚鸡之力的“状元候选人”
在威仪绝顶的权力中心金銮殿内
捋胳膊挽袖子
厮扭在了一起。你顶得我退三步
我搡得你退两步半
真是“棋逢对手”。一时间居然僵持在了那里
分不出胜负。
眼前这一切
可把“马上皇帝”赵匡胤给笑坏了
却也激怒了主考官。就见主考官走出朝班
跪倒叫道:“万岁
天下学子师从圣人
腹藏乾坤
乃国之栋梁
非市井斗鸡
坛内蟋蟀。”
赵匡胤瞟了主考官一眼
根本没有理睬
直至最终王嗣宗把陈识摔倒
钦点完了王嗣宗为状元郎后
赵匡胤这才说出俩字:“退朝!”说完
一抖袖子走了。
主考官尴尬地跪在那里
非要逼赵匡胤回来给个说法呢。王嗣宗已抹着汗跑了过来
扶住主考官说:“恩师
万岁已走了
学生扶你起来吧!”
主考官看了王嗣宗一眼
眼泪就流了出来
说:“没想到
今日之状元郎
居然是靠摔跤摔出来的。唉
天下读书人的脸面
都丢尽了。”
王嗣宗尴尬异常
沉默良久才咬着牙说道:“恩师不必沮丧
摔跤状元虽暂时会被讥笑
但绝不会改变读书人本色
学生一定会做个有为官员
不让后世耻笑。”
主考官长叹一声
也是无可奈何
被王嗣宗搀扶着走出了金銮殿。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
可哪两位衙役好说歹说,可陆掌柜就是不卖,他俩只得气呼呼地走了。料转过天的晚上
赵匡胤突然宣主考官连夜觐见。
御书房内
赵匡胤问道:“听闻昨日朕退朝后
王嗣宗曾去搀扶你
你们俩好像面露不满
说了些什么
可有此事?”
主考官坦然地把昨天的情况说完后
一字一板地接着说:“臣也有一事不明
特请万岁明示。不知昨日万岁如此行事
是何深意虎觉得奇怪,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去看,只见这军官已经泪流满面,围着火堆的这些兵也都开始低声哽咽起来。
不怕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吗?”
赵匡胤叹了口气
这才告诉主考官为何要那样做。
原来
赵匡胤看到王嗣宗和陈识的文章后
也难分出高下。既然文章上俩人平手
如今最关键的就是要考察俩人的品行和操守了。
这一见面
王嗣宗先是“蹬鼻子上脸”
跟着又是“抢自己的话头”
给赵匡胤的印象很不好。而陈识所做的一切
却很让赵匡胤满意。在百官推荐后
赵匡胤本以为陈识还会谦让一下
然后自己再来两句
便把状元给了陈识。可哪料
陈识关键时刻掉链子
露出了本性。这让赵匡胤大失所望。可还不死心
便使出最后一手
羞辱学子
让他们跟泼妇无赖般地打斗定状元
看看他们俩有没第天,苏好再去打酒就有了个主意。他打了两壶酒,却在壶酒里放上了 *** 。有人敢反对。谁反对
其实也就定了状元郎的归属。
可俩人同时让赵匡胤绝望了
真就摔起了跤。此刻的赵路允迪选择了夏季从福建路的福州港出发,他率领艘大海船在渤海上航行,本来南北向航行是最安全的,但却突遇大风暴,下子就刮没了艘船。这些本来是福建造的远洋航船,吃水深而船体狭长,般是不会翻船的,但却翻了。此时路允迪万分惊恐,连忙闭目祈祷:"演屿神下凡,保我平安!"他不管怎样祷告,可那风浪并没有丝毫减弱。眼见他的海船也将被风浪打翻。他突然灵感动:是不是我没有给湄洲神女敬香,是不是得罪了她?于是,他便重新祷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匡胤
可想而知是如何窝火。科考选仕
要的是人才
不是小丑。所以当主考官为天下读书人挣颜面时
赵匡胤根本不理。
但今天赵匡胤无意间听太监们说
昨天皇帝退朝后
新科状元去搀扶主考官
主考官泪流满面
新科状元咬牙切齿
陈识垂头丧气地待在一边
那场面真搞笑。
赵匡胤顿时心就一动
王嗣宗还可以啊
知道去扶主考官
可他咬牙切齿的干什么呢?因此这才宣主考官来问问。如今情况都清楚了
赵匡胤也高兴了
说:“都怪朕鲁莽了
错看了王嗣宗
本以为此子轻狂鲁莽
难以为任
如今看来只要多加历练
日后必能担当大任!”
别说
还真让赵匡胤说对了
这位摔跤状元经过一翻历练后
果真成为了大宋朝的栋梁。做地方官时
每到一处必是惠利让民
不畏权贵
严肃官吏
整治豪强(黑恶势力)
政绩卓著
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帝
一度官至宰相。
只可惜时运不济
生在了人才鼎盛、群星璀璨的大宋盛世
因而被严重忽略
只有“摔跤状元”的诨号比较响亮
却也显得格外另类
算是位被历史开了个玩笑的有为官员。
选自《古今故事报》
状元摔跤太祖
皇帝点名派任。钦,是对皇帝所做的事情的敬称,如钦命、钦定、钦赐等。点,意为点名,点中。
状元是古时候考取官员的一种称呼,郎是指男性,过去只允许男性考官,考上了称为状元郎。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这句话在清朝乾隆年间,还要加上五个字:?汉不与满斗?。所谓《官场斗》(又名《满汉斗》)只是评书或单口相声而已,借给刘墉几个胆子,也不敢跟和珅斗,他见了和珅就得下跪磕头,那倒是真的。
在和珅眼里,他需要忌惮的公爵以下满汉文武大臣只有三个,这其中当然不包括刘墉和纪晓岚。事实上按照正史记载,和珅根本就不在刘墉和纪晓岚,甚至还有点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在乾隆朝,刘墉最大的官职是工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直到嘉靖二年,在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没当过军机大臣,按照雍正以后?大学士不入军机不为真宰相?的惯例,刘墉就是驼背称呼啦圈,也没资格被称为?宰相刘罗锅?。
纪晓岚名气虽然大,但是很遗憾,他连假宰相都不是,因为他一辈子也没当过正牌大学士,直到嘉靖十年,纪晓岚才在临终前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称号,一天?中堂?都没当过。
清朝大学士被称为?中堂?,那是有典故的:清朝实行皇帝直管下的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一部有一满一汉两位尚书。满尚书地位高能力差,汉尚书地位低本事强,此消彼长就成了平起平坐。两个尚书经常闹别扭甚至在部里吵架打架,弄得手下一帮郎中、员外郎无所适从。
为了给各部满汉尚书拉架,皇帝让大学士每人监管一个部,召开部务会议的时候,大学士居中而坐,满汉尚书一左一右,隔着大学士就掐不起来了。大学士因为居中而坐,所以被称为?中堂?。
清朝的大学士,同一时间最多只有六个(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中和殿大学士而新增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了三殿三阁制),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给满汉尚书拉架的工作,由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承担,比如胤禛胤祥都曾管过某一部。
和珅不但是一人监管数部的文华殿大学士(从乾隆五十一年到嘉庆四年),而且在乾隆四十八年受封一等男爵,五十三年晋升三等忠襄伯,嘉庆三年,和珅晋封一等忠襄公。
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和珅在朝堂上也有惹不起的人物,比如和硕和亲王弘昼、固山贝子福康安。
弘昼和福康安跟乾隆都是实在亲戚,弘昼是乾隆最疼爱的弟弟,福康安是乾隆最亲近的小辈(疑似比侄子还亲),和珅还没上班,弘昼就没了(乾隆三十五年薨,三十七年和珅入宫当侍卫),不管和珅是几等公爵,见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要下跪磕头的。
清朝的皇室之外有九级爵位,分别是超一品公、侯、伯,正一品子、正二品男、三品轻车都尉、四品骑都尉、五品云骑尉、七品恩骑尉,和珅一上班就是三品官(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虽然很受乾隆器重,但是却连个男爵都不是,刘墉自然也就没有恩荫世袭的爵位,也就是一个白丁,唯一能享受的待遇,就是不用参加乡试,可直接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
刘墉尚且如此,纪晓岚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前辈连个当道台的都没有,所以虽然考试成绩跟刘墉差不多(刘墉二甲第二,纪晓岚二甲第四),但是升迁却比刘墉慢得多。
在乾隆执政期间,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敢跟和珅发生正面冲突,一个是地位相差悬殊,再一个就是乾隆跟谁关系好,满朝文武都知道,聪明甚至有些圆滑的刘墉纪晓岚才不会没事找事儿去触霉头。
和珅也很聪明,他早早受封超品伯爵,最后还得到了异姓大臣的最高爵位(不算福康安,因为福康安算不算异姓大臣只有乾隆等少数人知道),但是他绝不与真正的八旗贵胄叫板,所谓和珅训斥王子贝勒,那都是小说家言,和珅奉承还来不及呢。
和珅一门两公爵(和琳也被追赠一等公),按理说对公爵以下的人,应该全都不放在眼里才对,但是我们看《清史稿》,就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很不给和珅面子,而和珅也不敢跟他们公开翻脸:
?阿桂以勋臣为首辅,(与和珅)素不相能;王杰持正,恒与忤;朱珪为仁宗(颙琰)傅,和珅忌其进用。?
这三个人,和珅当面惹不起,只好背后下绊子,但是谁都没绊倒,因为这三个人的来头都不小。
阿桂是世代将门高官之后,跟乾隆是亲戚,而且还大一辈(阿桂的女儿嫁给了允禄之子弘融),和珅直到嘉庆三年才晋封一等忠襄公,而阿桂在乾隆四十一年就受封一等诚谋英勇公,按照清朝规矩,四字封号的公爵,地位是远高于两字封号公爵的。
和珅忌惮阿桂,两个人斗了半辈子,谁也没斗倒谁,但是在气势上,阿桂一直压着和珅,和珅主动示好,阿桂也不给面子:
?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半步为一武)。和珅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
和珅惹不起阿桂,也不想让朱珪得势,这很好理解,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珪是颙琰的老师,未来和可能成为朝臣之首。
但是他还十分忌惮王杰:
?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我们看王杰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有两方面的优势,可以跟和珅叫板:第一,王杰是乾隆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属于清朝黄埔系,深得乾隆器重;第二,王杰清廉正直。
我们要是细看清史中对刘墉纪晓岚的记载,就会发现这二位虽然不如和珅贪婪,但也绝不干净,两人都有贪污或跟贪官合谋的记载,也有因此受过处分,刘墉因为下属贪污(说刘墉没份儿,估计没人相信)而被免去知府职务(事见《清史稿?列传八十九》),而且是按律当斩(没参与怎么会当斩?),是乾隆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才没有大开杀戒;纪晓岚也不是身边只有一个杜小月,而是三妻四妾一日五次不可或缺,他跟卢见曾那点猫腻,乾隆十分清楚,这才把他充军发配。
如果清朝真的撒下大网抓贪官,和珅当然第一个落网,恐怕刘墉和纪晓岚也未必逃得掉。
王杰与刘墉纪晓岚不同:
?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知道和珅为什么忌惮王杰而不怕刘墉纪晓岚了:自古邪不压正,王杰是乾嘉两朝少有的正人君子,他身上的浩然之气,令和珅望而却步。
科举产生于隋朝。科举中个状元绝非易事。能中状元说明这个人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如果是太子能顺位继承皇位,肯定不会去费这个功夫。?
那么说明这个人是隋朝以后,非太子位且相当有才华的一个人。纵览中原王朝,没有发现有这么一个人。
那只能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里找。发现确实有这么一位,他是西夏第8位皇帝,即夏神宗李遵顼。
李遵顼是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史书记载:?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此人是西夏宗室中不可多得的博学之人,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三月,西夏癸亥年科举开考,报名参加的李遵顼?廷试进士,唱名第一?,被桓宗皇帝李纯佑钦点为状元郎。
那他是怎么做上皇帝的呢?中状元后,加封为王,又晋升为大都督,手握兵权。
因为他文武双全,所以威望颇高。随着势力见长,野心也开始膨胀,也想问鼎皇权,整个皇帝当当。
其父李彦宗在凉州起兵,助他一臂之力。废掉夏襄宗,将李遵顼扶上了皇位。1211年改元光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
夏神宗虽然学富五车,但未必懂治国之略。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先与金朝关系破裂,依附于蒙古。但蒙古只把他当成小弟,不停地征调西夏军队配合他们的扩张之战。
因为平凡的征调,使夏神宗不堪忍受,终与蒙古闹掰,蒙古掉过头来攻打西夏,吓得神宗惊慌逃走。等蒙古退兵后才又悄然返回。
此时国内因为连年征战,已经是人困马乏,民怨四起。但神宗依然想征讨金国,因为太子拒绝领兵而被废。
但神宗依然铁了心要抗金,御史中丞谏言上书,说国家连年用兵,田野荒芜,民生涂炭。却被神宗当面驳斥。
正好此时蒙古欲领兵灭夏。在内忧外患下,不得已宣告退位,传位于次子,自称太上皇。也是西夏仅有的一位太上皇。李遵顼于1226年病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5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