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汉大臣都不敢对诸葛亮抵触,魏延为什么敢抵触诸葛亮

以史为鉴 2023-06-21 17:48:45

蜀汉大臣都不敢对诸葛亮抵触,魏延为什么敢抵触诸葛亮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和诸葛亮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一个反面形象。魏延第一次露面,就被诸葛亮认定为是“有反骨”的人物。蜀国的大小官员,都对诸葛亮尊敬有加,唯独魏延,多次同诸葛亮产生分歧,以至于最诸葛亮定下计策,在死后还是将魏延斩杀。

但是,历史上真正的魏延并不是这样的,他并不是“有反骨”的人。

不过,他确实因为一些事情,与诸葛亮有过争论,甚至产生过不满。

那么,为什么蜀国其他大臣都不敢对诸葛亮抵触,为什么魏延敢呢?仔细分析一下,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魏延与刘备关系好。与老大关系好,当然就会只服老大,不服其他人。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带领数万步卒进入益州,与刘璋争夺益州,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请注意,所谓部曲,是私人武装,就是家兵,与刘备的关系不是其他部队能比的。另外,在夺取刘璋政权的战。斗中屡建战功,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被刘备迁升为牙门将军。也就是说,他深得刘备信任,被封为家兵头目。

第二,就是魏延战功大。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用法正之谋,率领赵云、黄忠、魏延等进攻汉中,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黄忠在定军山斩了曹操名将夏侯渊,曹军失利退回长安,刘备古据了汉中。这次战斗中,魏延也立下了战功。得到汉中后,刘备为了固巩新得的这燕战略要地,从成都至汉中建拿邮亭异站四百余处,大力加强了益州与汉中之间的联系。

当刘备从汉中回成都的时候,考虑到汉中是边防重镇,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必须选拔一位重将镇守,才能保卫汉中和益州的安全。文武群僚私下议论纷纷,人家不谋而合地认为这一重任必将由张飞来担当。张飞也“以心自许”,认为除了自己,没人更合适当汉中太守。但是,大家的想法全部落空了,刘备出人意料地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并加升为镇远将军。

第三,魏延确实有能力。魏延任汉中太守期间,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在汉中边防要塞之处,筑起了势若长城的坑道围墙,以拒曹魏的偷袭,保障了汉中的安全。延熙七年魏将曹爽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王平在乐城(今城固县北)以极少的兵力抗拒曹爽,就是利用当年魏延守卫汉中的防御措施打败了敌人。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曾对魏延在汉中周围的防御策略,进行过研究和评议,认为“合《周易》重门之义”。所谓“重门”之义,就是利用地形高低,层层设防,犹如重重门户一般,使敌人无法攻入。姜维曾在魏延设防的基础上,利用坑道围墙,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和曹魏周商多年。可见,魏延在汉中太守的任上,干得很有成绩,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第三,就是魏延性格急躁,目空一切。《三国志·蜀书》中说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又说他“性矜高”,时人“皆避下之”。所谓性矜高,就是说他个性和为人高傲,由于他功高,别人都不敢和他争个上下,大家都让他几分。他性格直,顶撞诸葛亮,也就不足为奇了。

诸葛亮病死在北伐途中,临终前,召开了一次秘密的会议,费伟、杨仪、姜维都参加了,主要是讨论退兵之计。但是,这个会议竟没有让魏延参加,魏延非常恼怒,于是,不再接受杨仪的调遣,欲继续伐魏。但是,此举遭到了杨仪的反对,认为魏延不听诸葛亮遗训,意图造反,于是派兵进攻,魏延兵败身死。

我们看到,魏延早年跟随刘备,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反骨”的人。只是因为功劳大,性格急躁,与同僚产生了矛盾。蜀国的一班大臣最终为了大局,避免分裂,将魏延杀害。

蜀汉时期的诸葛亮为啥如此忌惮魏延?

公元234年秋,伟大的大汉丞相永远与世长辞了。而诸葛亮在弥留之际,给到的命令是全军撤回汉中。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已经把曹魏关中兵团和陇右兵团死死堵住了。而且诸葛亮还在五丈原屯田和曹魏做持久对抗,加上还有汉中来的技术,五丈原的小麦提前获得丰收。

诸葛亮去世是无法阻挡的,为何要撤军啊?保持现状,保持现有态势,保持和曹魏军队继续对峙,搞屯田不行吗?

我们看诸葛亮是如何交待撤军后的事的,《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如是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段话意思是诸葛亮在弥留之际,秘密给杨仪,费祎,姜维交待后事,让大军退回汉中。让姜维做撤军总指挥,让魏延做断后总指挥,姜维兼任断后副指挥。魏延有可能不从命,毕竟就这样撤退了,魏大将军作为军中的第二号人物,实在是不甘心啊。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便他吧。但是大军撤回汉中的既定任务是不变的。



其实,诸葛亮会说这话也是对魏延有信心的,他之前也曾交待魏延“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

因为如果没有魏延被墙倒众人推这个事,那么诸葛亮去世,魏延能做的无非是两个举动,要不就是断后撤军,为丞相发丧,要不就是带自己的部队留在关中,和曹魏打游击战。魏延的野战生存能力很强的。

诸葛亮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魏延,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且看《三国志》对魏延的评价——

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意思就是说,魏延对士兵比较好,但是对待同僚,处理同事关系的时候,就非常紧张了。因为当年刘备让魏延守汉中,魏延的地位和官位都比大家高,底下的文官都不敢顶撞,唯独杨仪部队魏延服软,两个人势成水火。魏延曾经表态要砍了杨仪,不过笔者觉得魏延是刀子嘴豆腐心,都是为大汉王朝的光复。他最终没砍了杨仪,再说,魏延是武人,武将没有文官那么多弯弯绕,他不计较杨仪,杨仪却怨恨上魏延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军中的二号人物魏延的打仗作风太大胆,像吴起,像韩信。而且魏延曾经像诸葛亮提出风险巨大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没能实行,他又对总是诸葛亮说要出击关中平原。这次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真的带蜀军主力来到了关中平原,魏延欣喜异常啊。



如果魏延掌握蜀军指挥权的话,没准魏延敢顺渭水东下直取长安,或者直取潼关,封锁住潼关,那这样的话,等于是把蜀军带入绝境,在关中平原和曹魏的重甲骑兵进行主力决战,这近10万人是蜀汉最后的本钱,所以诸葛亮绝对不能让魏延这么去赌博。

而和曹魏军队继续保持现状比赛屯田,即便诸葛亮生前下了这个命令,这个命令也会被魏延推翻,毕竟魏延是军中的二号人物,如果他掌握了部队的指挥权,他最终肯定是会让蜀军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执行魏延突发奇想的军事冒险主义的作战方案的。魏延是刘备时期提拔的少有的还活着的大将,或许魏延为了大汉,就是想实施他那套军事冒险主义的策略,以达到自己建功立业的目的,但是诸葛亮是坚决不会同意的。魏延想让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而诸葛亮是万万不会让部队涉入死地的。

而大家回到汉中,就能继续执行法正生前倡导的汉中策,就是借汉中出祁山道拿下土壤贫瘠但盛产战马的陇右,逼走曹魏大军后,再训练一支铁骑,时机成熟的时候,和曹魏关中兵团进行骑兵决战,还于旧都。顺便让蒋琬在汉中顺汉水东下,直下房龄,上庸,新城和襄阳。重新再进行隆中对。待天下有变,则派一上将军直取宛城洛阳,则大汉回来了,文景盛世也回来了。

这就是诸葛亮和魏延理念上的差别,他临终之前,还是想保住魏延的,但无奈,魏延已经犯了众怒,大家早就想做掉他了。可惜了魏延,最后死于非命。如他能不死,蜀汉或许就没有那么早灭亡,还能多存续几年。

三国后期,蜀中无大将,魏延有勇有谋,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杀他?

五虎上将相继陨落之后,蜀汉人才开始凋零,除了魏延之外,几乎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将。魏延乃是可以与五虎上将并肩的名将,追随蜀汉多年,为蜀汉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而且在三国后期,作为稀有的名将,魏延既有勇也有谋,深受诸葛亮倚重,但是同时诸葛亮也处处提防着他,因为诸葛亮从魏延一开始投靠刘备时就认为其脑后有反骨,日后难以驯服。
魏延其人,字文长,曾为韩玄手下将领,后因在韩玄手下不得志,而当时刘备正攻打长沙,魏延便弑杀韩玄投靠了刘备。对于魏延的投靠,刘备满心欢喜,毕竟在这个起步时期,广纳人才是当务之急。心怀抱负的魏延为认为找到了明主,然而诸葛亮一看魏延这个人,虽为猛将,但其弑杀韩玄的行为让诸葛亮很担忧。诸葛亮认为魏延乃是不忠之人,于是当着刘备及众将的面要将魏延处斩。听到要被处斩,魏延吓出一身冷汗,发誓一生尽忠蜀汉,刘备更是惜才,连忙向诸葛亮求情,这才救了魏延一命。这一个桥段在三国演义里其实是诸葛亮试探魏延的一个插曲,而正是因为这个插曲,后来魏延在蜀汉也是兢兢业业,没有反心。
魏延在刘备帐下功绩不少,在五虎上将时期能够从名将无数的三国中展现出了不俗的能力,领兵大破费瑶和郭淮等让刘备十分的信任他,从而力压张飞镇守汉中。魏延有如此功绩及能力,在后期诸葛亮时代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大将,因此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魏延均为诸葛亮钦点的急先锋。
不过,虽然魏延的能力很强,但是他的脾气却不怎么好,因此与蜀汉大臣杨仪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怒骂甚至发展到要动手的地步。诸葛亮自然是懂得两人的关系不好,但是在人才如此紧缺的情况下,需要倚仗魏延的地方确实是很多,因此诸葛亮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看来,诸葛亮实际上并不想拿魏延怎么样。
诸葛亮与魏延两个人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第一次北伐上,魏延欲效仿韩信提出子午谷奇谋,冒险从子午谷险道奇袭长安,但是为人谨慎的诸葛亮认为魏延太过于冒险,同时蜀汉的兵力已经折腾不起,所以无情拒绝了魏延的计谋。这件事让魏延给诸葛亮标上了胆小怕事的标签,甚至传到了诸葛亮的耳朵里,因此诸葛亮对他开始有了芥蒂。但是即使如此,随后的北伐,诸葛亮仍然还是重用魏延,毕竟蜀汉确实已无能够与魏延相当的大将。而从这一点,诸葛亮是没有杀魏延的理由的。
魏延被杀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时,当时诸葛亮已经病重,将不久于人世,而魏延正是这次北伐的前锋。为了后续如何进军和撤退及消除曹魏的猜测,诸葛亮临死前特意召集杨仪,姜维等交待后续退军事项,特别提到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令,就随他的便。从诸葛亮交待的这些事项可以看出,诸葛亮始终没有想过要杀他。而当时魏延更是没有想到过背叛蜀汉,仍然时刻想着为蜀汉建功。魏延实际上被杀,就是因为与杨仪的不和。
诸葛亮死后,杨仪让姜维去试探魏延,魏延说过的这段话,让其引得杀身之祸:“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魏延认为,让其断后是杨仪对他的摆布,所以怒火中烧。而当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慢慢撤退,这让魏延认为是杨仪违背了诸葛亮北伐的计划,因此率领大军倒戈杨仪。正是如此,杨仪有了杀魏延的理由,随后杨仪派马岱偷袭魏延得手,一代名将魏延陨落。
从至始至终,诸葛亮虽对魏延有戒心,但是到了后三国时期,蜀汉更没有什么人才可用,所以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之心。如果诸葛亮在临终前能够亲自交待魏延断后,也不至于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再升级。魏延作为蜀汉后期资历最老的大将,其确实是有为蜀汉奉献毕生的想法,谋反之说不应该放在魏延身上,其被诛杀并非诸葛亮本意,而是惹了不该惹得杨仪。

魏延将才,诸葛怕没有人能压服他,再说有黄浩奸臣当道,魏延被欺压时必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4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