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出祁山伐魏
诸葛亮在上书给刘禅出师表之后,便是开始了北伐之旅,但是,四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一次和第四次的北伐,都是在祁山失利,为什么诸葛亮非要攻打祁山呢。
其实,祁山对于曹魏而言,就是一座天然的关卡,只要守住祁山,便是可以随时的为曹魏在外面征战的军队提供补给,祁山于曹魏的军队而言便是一个补给站,诸葛亮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知道想要打败曹军,必须先切断补给,便是第一次北伐就把祁山作为了首要目标。
但是第一次失败的原因便是因为在街亭的失利,当时诸葛亮想要攻打祁山,却不曾想被曹军先一步攻破自己背后的街亭,被曹军前后包夹,自是失败告终,第四次的北伐则是因为对上了自己的俗名对手司马懿,祁山本就是易守难攻,更何况守着的还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司马懿。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诸葛亮伐魏为何要出祁山
根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六次是虚数,根据诸葛亮出祁山的时间,事实上只有5次。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而祁山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经济问题和人文问题,能够扩大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大局观,后来一生都为了 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诸葛亮五次北伐,有3次走了陇西大道,一次走了散关故道,最后一次兵出斜谷。三国演义将他的五次北伐统归为六出祁山。诸葛亮一生谨慎,因为当时蜀国的力量不强,伐魏不能正面发生冲突,只能从最薄弱的方面进行突破。当时曹魏在陇西一面的兵力是最薄弱的,还可以拉拢当地的少数民族联合起来,这样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同时又能保证汉中的安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候打仗,需要2个因素的制约。1是有充足的兵力,2是后勤保障供应。在古代,运输效率高,费用低的就是漕运。诸葛亮选择祁山的原因就是因为岐山的水利之便。在西汉水和祁山乡之间有一个祁山堡,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因为祁山堡的重要性,一旦诸葛亮在祁山堡建立基地,便能够掌握主动权,来增加北伐的胜算。所以祁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对蜀国北伐的意义都很重大。
经济问题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在经济方面,祁山这方面的经济实力雄厚。在三国时期,这个地方人口稀少,粮食产量较高,而且水草茂盛,为战争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这些因素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还有一个因素是人文因素,这里生活的人们人性彪悍,战斗力非常强,曾出现过不少将领,还有部分原因是为了招揽军事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保证。自然因素即地理条件,是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所以诸葛亮坚持北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和人文因素。但结果是诸葛亮没有预料到的,因为蜀国人才后继无人,仅靠诸葛亮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是不够的。
如下原因: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祁山乃用武之地.祁山不仅易守难攻,更也地势险要,在这里用兵,比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智谋.在史实上,蜀国全国兵力只有区区10万人,还是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多年苦心惨淡经营才聚集的,根本没办法和兵力超过蜀吴总和的魏国相比,所以硬拼是不行的.若魏军在上庸到襄阳的路上层层设防,那怎么办?(看地图就知道上庸到襄阳只有那一条路).强攻是不行的,因为他五出祁山(史实就是五次,三国演义说是六次,其实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因雨水退走了,两军根本没交战,诸葛亮也没参战,不信去看正版历史书!)的目地不仅是帮刘家成就帝业,更是以攻为守,保住现有的霸业.所以他用兵要很谨慎,不可以让那区区10万兵有闪失。
相对于上庸的层层设防,祁山则有三条路走(目标长安,攻下长安以及潼关,函谷关后可直下洛阳):一,祁山-天水-安定-长安.二,祁山-武都-长安.三,祁山-武都-陈仓-五丈原-汉中-长安.魏军若不想丢地盘,就要分兵把守,相对于重兵把守的上庸是不是好攻多了?当然魏军也可以找蜀军决战,但蜀军有三条路走,那诸葛亮是不是就可以用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病出祁山的粮草来自哪里?大部分都是来自成都,梓潼,江洲一带.(天府之国就那一带较富庶.)从祁山进军,粮草可以从成都较快到达,补给线短.而从上庸走补给线就来得长了。
假如蜀军不管从那一路进军都节节胜利,那我们来比较下那一条好.(只算大地方,目标洛阳).祁山最短路线:祁山-武都-陈仓-五丈原-长安-潼关-函谷关-洛阳.上庸最短路线:祁山-上庸-襄阳-新野-宛_虎牢关_洛阳.(建议提问者能看看立体的地图,汉水北岸靠长安的那部分有山挡着,很难渡江北伐.除非上庸经汉中才能到达长安)在地图上就能看出从上庸攻到洛阳要绕大半圈,试问走了那么多路就算兵邻洛阳时士兵是否有力再战?
从守将来看,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时,西北是不懂军事,智力超低的夏侯懋(他的名我不会读,只好找个懋字代替,多了个心字底)在管理.而荆北是魏国老臣满宠(看看三国志,就知道他也是个厉害的人)在管理,且史实司马懿驻扎在宛,荆北可谓人才云集,难以敌之。
(再次建议提问者能看看立体的地图).魏国太强大,蜀吴两国夹攻才好打.吴国进军路线有三条:一,从江陵.二从,建业-合肥.三,吴-下邳.吴前期孙权多走第二条,后期陆逊多走第一条,很少走第三条.到诸葛亮出祁山时,已经算后期.如果走上庸,那必定和吴国争抢荆北地区.孙权是易变之人,到时万一陆逊切断蜀军归路,与魏夹击之,不就得落个关羽的下场?
若蜀军深入上庸等地,诸葛亮带走举国之兵,国内空虚,而魏军经天水,偷袭绵竹,直逼成都,诸葛亮之军一时难以退守,如何是好?
上庸太守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投降魏军之后也是居心叵测,如果北伐(出祁山)之时能再招降他,岂不更好?蜀军出祁山,孟达出上庸(上庸-汉中-长安),陆逊出江陵,三面夹击,大事易成矣.
魏国在西北(凉州+雍州)的群众基础不如荆北地区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胜利后更容易招降和安抚民心。
退一步讲,从祁山出兵就算打不下长安,那也可以占领些县城(例如天水,安定,武威,西平).获得局部胜利也挺好.可从上庸呢?一打就要打到底,你不打敌人,敌人就反攻了。
这时,魏延献上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自己带5000精兵翻越秦岭出子午谷,10天到达长安。如果能攻克长安,那么关中地区可以一举平定。长安守将是靠父亲是夏侯渊和是曹操的驸马这两个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夏侯懋,未必有真才实料,如果偷袭的话有成功的机会。但是“成功”拿下长安能再“成功”守住吗?
首先,以蜀汉成都有4万的防守兵力来看,以魏国的国力长安守兵也不会少于4万。那么即使偷袭,以长途跋涉精疲力尽的5000兵偷袭有坚固防御的8倍于自己的兵力,成功的几率会有多大?即使攻克长安,魏国马上调集部队对长安反包围,来个里应外合,5000兵恐怕要全军覆没了。也就是说:在兵力不占优(但也别差的太离谱),其实是两国综合实力差别太大的情况下,魏延的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里引用的是迷死诸葛亮同志的<<魏延斜出子午谷与邓艾偷渡阴平的比较>>中原文).
而诸葛亮的计划是大军出陇右,沿祁山而进,大家要注意他的目标不是直取长安,而是先取西凉,再回过头取长安.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有四点:其一,地形较复杂,便于隐蔽行军;其二,西凉是曹操晚年才吞并的,统治较薄弱;其三,马超马岱的西凉旧统治势力还和当地土豪大家有联系;其四,西凉兵微将寡,单独抵御不了诸葛亮大军的进攻,而长安援军要增援必要过祁山沿线,便于诸葛大军的拦截。?
如果是先取长安而后取西凉行吗?答案很简单:不行!如果直攻长安的话,能否取的长安这座易守难攻的城市暂且不论,就是侥幸攻下来,下一步就会陷入曹魏的河南方面军与西凉方面军的夹击中,诸葛兵少于曹魏,结果肯定是失败无疑。 其实,各位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早在刘备称帝前后,北伐的第一个目标就定位在西凉了。如不是西凉,刘备为什么只封马超为凉州牧,而别人都未封其余的州牧;刘备取西川后按与东吴的条约是还荆州,而他赖着不还荆州的托词就是取凉州后还荆州,这两方面印证着取中原的总计划是要先取西凉,再攻长安,而后出潼关取中原.诸葛亮再此后的六出祁山,目标大抵是如此.他在执行刘备的计划而已。
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颌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颌。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满清历史谜团,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
下一篇: 历史上妲己真的祸国殃民、毒害群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