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一官员被革职回老家,为什么带了三千随从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1 16:28:58

清朝一官员被革职回老家,为什么带了三千随从

说到颜伯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闽浙总督颜伯焘在鸦片战争中失守厦门,被革职回广东老家。回乡途中经过福建漳县。县中接上站差信,预备了大批夫马。二月初一开始,就有扛夫过境,每日有六七百名;初十,颜伯焘本人到达漳县,他的护兵、随从、家属、抬夫、仆人达到了3000人,这么多人都要安排吃住,开支都要县里负责,县令急得像背上着火。

清制,朝廷只任命地方主官,不配班子,也不安排政府开支,地方政府除了收点附加税、弄点陋规,其实也没有更多的经费来源。时任汀漳龙道的张集馨至书院谒见颜伯焘时,颜称其夫人乳房有病,不能走路,得多留几天。到了二月十四,颜伯焘仍无起身的意思。县令急了,私下托张集馨想办法催促颜伯焘走人。张集馨见到颜伯焘,打了些今日天气很好之类的哈哈,颜说:“天气虽晴,内子乳患亦稍愈,惟闻前路发水,仍不能行!”张集馨不得不说:“宪返珂里,无须急急,设早晚奉旨来闽会办夷务,又要折回,不如缓缓归去为得也。”颜伯焘回答:“然,非黄守备说前途能行,余只好再留数日矣。”漳令无奈,使出激将法,说要请一二戏班为夫人、小姐解闷,颜伯焘依然没有要走的表示。后来县令只好送了50两银子给黄守备,请他动员颜伯焘动身,此事才告一段落。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些别样的意味:一是颜伯焘回乡有那么多行李、财物需要过境,证明此君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极可能是一个贪官;二是颜的行李辎重中有一部分是他的仆人营弁得了商人的钱财,用驿站夫马运送的财货,算是下属损公肥私。然而,尽管疑点极多,下属州县还得老老实实接待这一路蝗虫似的人马,心里希望他们早点走人,嘴里却不得不表示挽留。

清代下级官员无法理直气壮地要求揩公家油的上级官员停止侵害,只能通过对某些关键人物行贿减少公共利益的损失。在清代,上级官员随意使用驿传系统是一种惯例,颜伯焘的出格不过是比其他官员排场大一些而已。既然朝廷没有明令禁止革职官员使用驿传系统,下级官员自然也不便去充这个恶人。何况,在皇权体制下,官员的被革职和被重新起用没有什么规矩,皇帝认为你错了就将你革职,也许过那么三五个月,皇帝又认为你对了,会将你重新起用。一个“聪明”的下级不会去打暂时沦为落水狗的上级,他们知道狗虽落水,但狗所处的环境是有种种怪异的浮力的,不要多久,说不定落水狗又成了人上人。上级官员落水的时候,你尊敬他,他日后上台可能会对你存些好感,在某些方面关照你;你落井下石,一旦他被重新起用,第一个搞掉的就是你。

一个人、一个组织想谋取规则之外的利益,体制给了其行贿的空间,说明这个社会有病变;一个人、一个组织希望使正当权益不受或少受损失,制度无法给其应有的支撑,而必须依赖行贿,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只是病变,而是彻底糜烂了。有病变的社会还有改良的希望,糜烂的社会则只能让人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甘龙是否经常私下拜访以惩罚腐败官员?


隆帝大概是清朝最有名的皇帝了。

稍微盘点一下。自1993年以来,mainlandChina已有多达36部电视剧,乾隆皇帝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乾隆王朝》《延禧攻略》《如懿传》等电视剧中塑造的乾隆皇帝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在很多电视剧里,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微服私访。他脱下龙袍,穿上便服,带着三两随从,秘密出行,来到百姓中访民情民意,做疑难案件的巡捕。如果遇到一个霸道的贪官,马上表明身份——,让观众觉得很酸。

当然,这还是“我的天老爷”情结的由来。但是,贪官还是贪官,惩治贪官的人从包公变成了乾隆皇帝。

真实历史中,乾隆皇帝真的微服私访过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乾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住在深宫大院,不能随便走出皇宫。如果你必须离开皇宫或首都,你会安排监督国家的人。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京城,咸丰帝慌忙离开京城,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但是,即使敌人已经到了鼻子底下,咸丰帝还是不忘安排恭亲王的比赛?留在北京处理后续事宜。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也不想采取微服出巡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有喜欢微服出行的皇帝,比如宋太祖的赵匡胤和明朝的朱元璋。他们都有隐姓埋名旅行的例子。这是因为他们担心周围的人会出轨,去外面寻找真相。在乾隆皇帝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有其他更好的形式来代替。

什么更好的形式?那是巡逻队。

清朝入关之初,“剃度更衣”的推行,在江南地区引起了强烈的抵制。从康熙时期开始,朝廷对江南采取绥靖、讨好的政策。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隆帝继位后,向康熙帝取经,六次南巡。

六次南巡分别是: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1749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开始前,还颁布了两道诏书,说明他南巡的原因。原来江浙地方官,代表江浙军民士绅,恭请皇帝的好运气。大学士和九卿引经据典,引用康熙皇帝南巡的先例,建议乾隆皇帝答应他们的请求。龙皇帝自己也认为江浙人口密集,应该去察民情,问民疾苦。同时,乾隆皇帝会带着皇太后游览名胜古迹,尽孝道。

龙皇帝六次南巡,路线大致相同。几乎都要在江宁府、苏杭、扬州“打卡”。在最后四次南巡中,乾隆皇帝访问了浙江海宁。

对了,民间传言说乾隆皇帝是浙江海宁陈世观的儿子,他四下海宁为证。其实这是因为乾隆皇帝要视察海宁的防护堤。海宁的防护堤一旦被潮水冲垮,苏杭嘉兴湖州等全国最富裕的地区都将毁于一旦。

龙皇帝南巡期间,朝贡、巡河、察民察官、加士绅、培士绅、阅兵祭祀墓葬,对稳定江浙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创和延续康乾盛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因如此,乾隆皇帝在《御制南巡记》年颇为得意地说:“你在皇宫里待了50年,有两件大事,一是向西方学习,二是做出如此

作为一个多产的诗人,乾隆皇帝南巡时也忍不住成为一名诗人。公元年,记载了乾隆皇帝写的一首七言诗:“春日留姑苏问民风是否自护?新歌舞喧闹,老老少少相互扶持。踩着岁月,数着云落,没有错。人们仍然半信半疑,但却由衷地高兴。”

你看,真的是全民皆大欢喜,君民共乐的繁荣景象。

然而,另一个“惹眼”的事实是,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很卖力,也花了不少钱。

旅行时,帝王总是成群结队。龙皇帝也不例外。他每次南巡,随行官兵有三千多人,需要马匹六千匹,船只四五百艘,此外还有几千名仆从。每次花费高达一百二十万银子。光是修路、建码头、整修街道、搭建戏台,就要花二三十万两银子。毫无疑问,这对国家财政形成了严重的负担。

对于这一点,乾隆皇帝也是知道的。在指出《钦定南巡盛典》年南巡所起的重要作用后,他还明确指出,不具备“君无欲”、“司机守法”、“官为公”、“民为善”这四个条件,就不能进行南巡。

到了晚年,乾隆皇帝甚至对军机武说:“我在皇宫里六十年了,我从来没有失去我的美德。只有六次南巡浪费了人和钱,除了伤害什么也没做。将来皇上南巡,你不阻止,他也拿我没办法。”

乾隆皇帝把六下南巡看做“浪费民财,不务正业,不务正业”,可见此时乾隆皇帝对六下南巡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清朝官员送错纹银三百两,为何官职还被连升三级?

晚清时期有个官员送错了300两银子后来却连升八级,因为他阴差阳错的把钱送给了慈禧太后的父亲那里,因此慈禧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后来慈禧得势连连提拔他。

这个晚清的官员叫吴棠,是江苏清河县的县官,由于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晋升,希望通过打通关系让自己再晋升一下,后来他打听答有个高官的灵柩会路过清河县,吴棠就派家里的仆人去送300两银子表示一下慰问。可是谁也没有料到那天有两个高官的灵柩都路过清河县,吴棠的仆人把钱送给了另一个高官,不过这个高官也不是很有名气,他叫惠征,不过他的女儿大家都知道,她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吴棠知道送错后非常生气,但是也没有办法他还是亲自到惠征的灵柩前进行了祭拜,当时被慈禧看到了,吴棠给慈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慈禧进了宫成了兰贵人,10年后就从后宫的女人成长为朝前垂帘听政的人,掌握着大权,这时慈禧想起了吴棠,把吴棠调到了浙江管理地方财政,不到两年时间吴棠就升为了总督。后来又按照慈禧的命令巡查各地官员,可以说吴棠家仆人的一次错误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幸运。吴棠死后皇帝有准许他们建立祠堂,可谓是光宗耀祖。

无论慈禧是否知道当时吴棠祭拜她的父亲是因为错误,她都尽了她最大的努力给了她所能给吴棠的所有荣耀。吴棠这也确实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何会导致上百名官员被革职?

位居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晚清四大冤案之首,历经七审七判才大白于天下,案件的主人公杨乃武与小白菜受尽酷刑的折磨,后来在晚清富商胡雪岩、刑部侍郎夏同善以及帝师翁同龢的帮助下才得以平反昭雪,最终导致一百多名官员被贬,那么小白菜是何许人物?此案牵涉的官员为何这么多?

杨乃武与小白菜

(一)小白菜不幸的早年生活

小白菜出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地余杭县毕家堂村,毕家堂有几十户人家都姓毕,所以这个村子叫毕家堂,小白菜家就是其中的一户,她的父亲叫毕成祥,而小白菜的本名叫毕秀姑,因为她长得亭亭玉立、眉清目秀,常常穿白色上衣和一条绿色围裙,所以街坊邻里就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小白菜?。

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占领杭州,第二年占领杭州西面的余杭。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形势危急,清军进攻杭州、余杭。十月份,太平军至余杭与清军展开决战,十二月,左宗棠调集清军十几万人分水陆两军对余杭发动攻击。

1864年三月,余杭失守,太平军撤离余杭,这一年小白菜只有八岁,她从小经历战乱,更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在太平军进攻余杭时去世,从此小白菜与母亲失去了依靠,万般无奈之下,毕母王氏带着女儿小白菜改嫁给当时在县衙当粮差的喻敬天。

小白菜剧照

(二)小白菜与葛品连

小白菜随母再嫁后,与豆腐店的伙计葛品连相识,葛品连憨厚老实,他与小白菜同病相怜,也是早年丧父,而且葛母与毕母非常巧合的改嫁到同一个地方,让小白菜和葛品连成了同乡,后来双方母亲觉得俩孩子很有缘分,王氏做主将十一岁的小白菜许配给二十二岁的葛品连。

随着小白菜一天天地长大,人也是越来越漂亮,小白菜对母亲安排的这一桩婚事很不满,她认为葛品连年纪大,长得矮胖,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她想悔婚。

小白菜常常在母亲面前哭哭啼啼,要求母亲出面解除婚约,在封建社会想要解除婚约谈何容易,毕母安慰女儿说将来问葛家多要些彩礼,让她生活过得好些,小白菜无奈之下也只好认命。

小白菜十六岁那年,葛品连已是27岁,在当时算得上是大龄剩男,葛家提出让孩子们早日完婚,小白菜的继父喻敬天平时对小白菜的事不闻不问,等到小白菜出嫁时,他却趁机想多要些彩礼,除此之外他还要求葛家置办新房,葛家哪有那么多的钱,双方为此争论不休,最终葛家愿意出140元洋钱(约120两银子,普通农户约6年的收入)操办婚事,80元送给喻敬天,60元用于置办酒宴。

双方谈妥以后,将婚礼定于1872年三月初四。

小白菜剧照

(三)小白菜与杨乃武

杨乃武于1839年出生于余杭县,家里比较富裕,早年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姐弟感情深厚,杨乃武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年仅二十岁就高中秀才,加之他仪表堂堂,在余杭县颇有名气。杨乃武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清朝嘉道年间,吏治腐败,官员徇私舞弊,贪污贿赂,江浙地区在当时是清朝征收漕粮最多的省份,当地的官员趁机徇私舞弊,老百姓颇为不满,杨乃武为人正直,常常帮助老百姓与政府作斗争,后来政府给杨乃武安插一个?包揽钱粮?的罪名,欲处罚杨乃武,奈何杨乃武据理力争,此事也不了了之。

小白菜嫁入葛家的第二年,杨乃武家招租客,小白菜由公爹介绍,与丈夫葛品连成为杨乃武家的租户。

葛品连以卖豆腐为生,常常早出晚归,后来索性住在豆腐店,杨家看小白菜一个人吃饭,挺冷清的,处于同情叫她一起吃饭,为此小白菜对杨家很感激。

杨乃武饱读诗书,让小白菜很是羡慕,她常常让杨乃武教他读书识字,杨乃武也没有拒绝,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种种行为引来不少流言蜚语,也让葛品连对妻子小白菜产生怀疑,他常常偷偷溜回家中,趴在门外偷听,可是听到的却只有读书声。

葛母发现小白菜跟杨家人同桌吃饭后,对邻居说自己的儿媳妇好像是杨家的媳妇,就这样以讹传讹,传得人尽皆知,便有了?羊吃白菜?的传言,小白菜自此成为众矢之的。

小白菜剧照

(四)葛品连暴毙

随着?羊吃白菜?的传言越传越广,葛品连搬出了杨家,一次县令刘锡彤儿子的好友何春芳欺负小白菜,被葛品连撞个正着。葛品连只是将何春芳骂走,并没有追究其责任,反而更加猜忌小白菜,常常殴打她。

就在小白菜夫妇关系越来越僵之时,杨乃武高中举人,前途一片大好,一天葛品连准备去豆腐店,发现自己的腿使不上力,小白菜让他请一个帮手,在家休息几天,葛品连却没有同意坚持去豆腐店,过了两天葛品连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对劲,艰难地从豆腐店回到家中,小白菜细心地照顾丈夫,还找了医生给他看病,结果抢救无效死亡,葛品连此时只有二十几岁。

葛品连的义母冯氏是个多事之人,她怀疑葛品连非正常死亡,第二天到县衙报案,余杭县令刘锡彤准备出发验尸之时,秀才陈竹山拦住了他,并把?羊吃白菜?的传闻告知县令,陈竹山早就对杨乃武恨之入骨,杨乃武和陈竹山以前常常打对头官司,杨乃武胜多败少,抢了陈竹山的饭碗,陈竹山想借小白菜一案,铲除杨乃武。

余杭知县刘锡彤派人去打听,证实陈竹山所言属实,立即派出仵作验尸,仵作最初认定为烟毒,而刘锡彤的门丁却一口咬定是砒霜中毒,仵作没了主意,他与县令商量后,确定为?服毒身亡?。

小白菜剧照

(五)一波三折

刘锡彤派人逮捕小白菜,并对她严刑拷打,小白菜受不了酷刑,昏了过去,等她醒过来后,刘锡彤已经不知去向,县衙捕役的姐姐阮桂金恐吓小白菜,对她说事已至此,如果供出一切都是杨乃武所为,罪行可以减轻。

阮桂金做好思想工作以后,刘锡彤出现了,他对小白菜再次动用酷刑,逼其招供,小白菜按照阮桂金教她的说,是杨乃武给了她一包流火药,丈夫服下后暴毙。

刘锡彤拿到供词后,随即逮捕杨乃武,但是杨乃武举人出身,清廷有规定不能对举人动用酷刑,第二天刘锡彤向巡抚呈报公文,请求巡抚上报朝廷革除杨乃武举人的身份。

刘锡彤第二次审杨乃武时,开始对其用重刑,杨乃武却矢口否认,说自己案发当天不在余杭,跟家人在南乡岳父家里。

小白菜剧照

但是刘锡彤却不理睬,一口咬定杨乃武与小白菜合谋杀害葛品连,为了让杨乃武谋杀案坐实,刘锡彤篡改验尸报告和嫌疑犯的口供,呈报杭州知府核定,这桩案件可谓是漏洞百出,刘锡彤为什么那么急着定案呢?

原因很简单,刘锡彤此次是第三次任余杭县令,前一次是因为杨乃武向朝廷告发他徇私舞弊,他被迫离职,刘锡彤觉得自己六十几岁才混到知县,是杨乃武挡了他的路。

刘锡彤将案件上报知府陈鲁后,杨乃武觉得或许知府大人能够明察秋毫,还自己清白,然而他错了,陈鲁和刘锡彤私底下交情好,他们是官官相护,而且陈鲁对杨乃武带领老百姓抗粮一事也非常不满。

陈鲁不加询问,对杨乃武动用重刑,致杨乃武几次昏厥,最终屈打成招,陈鲁为了让证据更加充足,强迫药店的老板供词说他曾经卖过砒霜给杨乃武。

陈鲁证据找足了以后,往上一级呈报,经过几次审判,仍然没能翻案,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无奈之下将家中的财产全部变卖上京城告御状,不料却被都察院压了下来。

刘锡彤剧照

(六)杨乃武一案为何导致上百名官员被贬?

就在杨家绝望之际,吴以同的出现改变了杨乃武的命运,吴以同是杨乃武的同科举人,俩人私交甚好,此时的吴以同正好给胡雪岩当师爷,胡雪岩可是左宗棠身边的大红人。

一次胡雪岩给刑部侍郎夏同善践行,吴以同知道夏同善为人正直,而且敢于直言进谏,他把杨乃武的冤情告知夏同善,夏同善正好与翁同龢是挚友,翁同龢不是简单的人物,他是光绪帝的老师。

后来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开棺验尸,证明葛品连病死,不是谋杀,通过刑部会审之后真相大白,还小白菜与杨乃武清白,但是此案一直未结案,慈禧太后下令结案,下属官员却联手反对翻案,其实此案明显是清廷跟湘军集团的一场斗争,因为涉嫌的官员大多是左宗棠手下的嫡系,慈禧早就想削弱左宗棠的势力,杨白冤案正好给了她打击湘军的机会。

在清代故意捏造事实置人于死地,会实行反坐,按照清律,涉嫌官员理应实行反坐,就是死罪。这就是为什么最初杨乃武一案翻案不成的原因,案件涉嫌的官员太多,所以他们明知有冤情,也不敢翻案,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牵涉其中。

可是后来刑部发下的判决书都为此案涉嫌的官员开脱,说他们不是有意陷害,完全是疏忽造成,上百名官员保住了小命,但是官职是保不住了,他们全部被革职。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案件经过七审七判,长达三年之久,终于还杨乃武与小白菜清白。

不过最后渔翁得利的是慈禧太后,她借此案件教训了她的心腹大患湘军集团,也削弱了左宗棠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权利。

清朝官员被贬为什么流放宁古塔?

被贬官员流放宁古塔,因为此地条件艰苦又为边疆既可惩罚被贬之人,又可利用被贬之人。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地区非常辽阔,即图门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近日本海,都是宁古塔地区。

宁古塔常年冰封,天气恶劣无比,交通极为不便,庄稼五谷在此根本无法生长,为满民所避居之地。

从环境来看确实是个流放罪犯惩罚的好地方。然而,更重要的是来这的罪犯基本上是有去无回,清代发配宁古塔基本上等同于死刑。其中原因有三:

一、因为这里四周没有人烟,极少有人居住,加上风雪天气恶劣,很容易被冻死,来到宁古塔后,犯人们大多数当牛做马,沦为当地官员和贵族的家奴。

二、流放犯人就一定要让他们受到折磨,要让他们煎熬痛苦,在背井离乡还被迫为奴,时时面对主人打骂的情境下,罪犯们经常要忍受身心煎熬和痛苦。

三、被流放的犯人中很多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来到宁古塔可以开辟荒地种粮,不仅如此,他们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耕种纺织技术和医学技术,且宁古塔位于边境地区,需要人来驻守建设。

但派来此处的官兵属于清白之身不能不允许他们回家,但犯人们不一样,他们被流放后极少有被赦免的,因此留他们是最明智的选择。

扩展资料:

流放又称流徙,简称流,这是一种古老的刑法。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古。但流放真正成为一种常刑,是在隋唐以后。清代,流刑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

清代对流刑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政府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流放的远近,之前分3个等级,后来增加为4个等级,即2000里(附近)、2500里(近边)、3000里(边远)、4000里(极边和烟瘴)。

就像唐代喜欢把犯人流放到炎热的岭南一样,有清一代,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寒冷的东北。东北是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是这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最稳定的后方根据地。

清初,南方的反清运动如同星星之火,以台湾为基地的郑氏不时袭扰东南,西南先有流亡的永历政权,后有兴兵造反的吴三桂。对清廷来说,安置流人的不二选择就是他们的老家东北。

清代的宁古塔,既指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宁古塔将军,又指宁古塔将军驻地。这一驻地,最初在今天的海林旧街,称为宁古塔旧城;后来移驻到今天的宁安县城,称为宁古塔新城。今天的海林和宁安各有44万人口,均已撤县建市,著名的镜泊湖景区即在宁安。

但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这里却是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方拱乾感叹,“宁古塔,不知何方舆,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

从北京到宁古塔,距离已达到流放的最高标准,即称为烟瘴的4000里,费时需四五个月,不少人根本没走到宁古塔就已倒在险恶的路途上。康熙初年,朝廷终于良心发现,规定流徙宁古塔的犯人不得于冬月至次年七月的寒冷季节上路,以免犯人因衣衫单薄,冻死于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古塔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一个人的宁古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3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