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杨秀清,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1853年5月,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老兵北伐,目标是“间道疾趋燕京,勿贪攻城略地,以靡时日”。2万老兵孤军深入北伐,的确比较冒险。1855年4月,北伐军在连镇、冯官屯败亡,损失惨重。李秀成《自述书》将“林凤祥北伐”列为太平天国灭亡之原因。
太平军北伐决策冒险,结果悲怆。那么,如果杨秀清率主力北伐,洪秀全留守南京,太平天国能灭亡清朝吗?杨秀清军事才能突出,因可以“天父传言”,能很好节制各路兵马,是北伐最合适人选。在此,笔者从如下方面分析,欢迎各位点评,分享观点。
01、太平军总兵力、战斗力分析
杨秀清率主力北伐,洪秀全留守南京,太平天国究竟能出动多少人呢?金田起义时,包括家属在内才2万,战斗力量一万左右。蓑衣渡惨败后,进入湖南的太平军不足万人,战斗力量4000左右。此时,道州、郴州、永明等地天地会、矿工入伙,总人数增加到6万(李秀成《自述书》提到)。天地会、矿工,基本不携带家属,可算是纯战斗力量。
郴州、道州扩军,太平天国声势复振,接着攻打长沙、益阳、岳州、武昌,得到众多渔民、船夫、脚夫、水手支持,他们踊跃参军,并组建“水营”部队。在武昌,太平天国继续执行“圣库制度”,全部居民都编入各营。此时,军民总人数约为60万。
从武昌东下攻打南京,只用一个月时间。如此,我们可以判断,太平军精锐力量也就6万,也就是从湘南扩招的那些人。此时,太平天国占有南京、镇江、扬州三城,需要分兵镇守。就算以新兵留守为主,杨秀清最多能出动5万北伐。
02、太平军后勤补给,难以支撑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拼的就是后勤、补给。那么,杨秀清率5万兵马北伐时,太平军后勤补给能力如何,能否支撑得起呢?笔者认为,天京方面无法提供补给,杨秀清必须自己想办法筹集粮食,以战养战。原因如下:
首先,天京、扬州、镇江三城并未完全掌握在太平天国手里,“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总计兵马三万余人,就屯驻在三座城市郊外,虎视眈眈。所以,洪秀全留守后方,自保都有压力,谈何支持北伐呢?要知道,向荣、张国梁等悍将,战斗力可并不弱,他们从广西一路尾随而来,是太平军劲敌。
再则,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全部居民都编入各营,整座城市如同军事堡垒,是消费型城市,而非生产型城市。如此,天京、镇江、扬州需要从外地运输食物才能生存,拿什么去支援北伐呢?要知道,后来太平军西征,就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03、清朝北方军事布防,及其战斗力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充分了解对手情况,才能制定出相应对策,赢得战争胜利。杨秀清率5万兵马北伐,要面对的是北方清军以及屯驻在关外的八旗马队,其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清朝正规军分八旗、绿营,总计兵马80万。其中,八旗是重点布防,屯驻在重要城市或战略要地;绿营则是分散驻防,一般市镇都有绿营兵把守。所以,理论上清军兵力雄厚,但实际能调动的不多,林凤祥北伐时,清朝也只能组建出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总计兵力5万,且部分从东北、江北大营抽调。
八旗、绿营战斗很差,北方清军比较能打的就是从东北、蒙古调来的马队,他们常年居住关外,还算彪悍。但是,从他们与林凤祥交手之表现看,就算是八旗马队,野战也打不赢太平军。此外,清朝没料到太平军会北伐,防御比较松懈。
04、“两大营”与湘军因素分析
北方八旗、绿营不是太平军对手,杨秀清北伐减轻了不少阻力。此时,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南方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以及正在崛起之中的湘军集团,他们对天京、镇江、扬州之威胁程度,直接影响北伐大局。
“江北大营”,主帅是琦善,所部兵马多为八旗,战斗力不行,起不到应有之作用。“江南大营”,主帅是向荣,麾下悍将有张国梁、秦如虎、虎嵩林、张玉良、邓绍良、冯子材,战斗力不容小觑。此外,“江南大营”还有“红单船”水师加持,如虎添翼。后来战斗表明,“红单船”确实厉害,曾一度封锁江面,天京出现粮荒。
湘军集团,此时曾国藩还在长沙训练,因与地方官僚矛盾重重,湘军创办之阻力很大。此外,湘军创办之初,目标是保卫桑梓,并非出省作战。所以,杨秀清北伐时,短期内可以不用考虑湘军因素;洪秀全只需防备“两大营”即可。
05、北伐可以推翻清朝,但未必能统一
从上述分析可知,杨秀清北伐时最多能出动5万兵力,剩下一万老兵则需要训练新军,防守后方基地。5万大军北伐,处境跟林凤祥差不多,都需要就地解决粮食问题,只是人数多出3万而已。但是,杨秀清北伐,麾下悍将如云,也不会犯下林凤祥之错误:归德府错过渡河机会,半路攻打怀庆、沧州,耗费时间。
5万大军北伐,“两大营”也只能抽调部分兵力北上,若是全军出动,太平军乘势夺取江苏、浙江、上海,则后果不堪设想。北方清军呢?一如既往的挨打,关外马队调动又需要时间。所以,5万大军抵达燕京时,估计马队还未到位。要知道,林凤祥沿途浪费3个月,抵达天津时,八旗马队才集合完毕。
杨秀清5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闪电战”,直接攻打燕京。咸丰来不及调兵,除了逃回关外,别无选择。咸丰跑回关外,各地督府自然不愿听从调遣,清朝就此结束。
所以,杨秀清率主力北伐,灭亡清朝问题不大,但统一全国就难说了。“圣库制度”下,天京、镇江、扬州如同一座城堡,不从事生产,是消费型城市,食物从何而来?城内出现粮荒,主力北伐,郊外“两大营”有可能攻破天京。
若天京、镇江、扬州陷落,太平天国只有燕京一座城市,处境更加不妙。此时,各地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依然拥有雄厚兵力,他们自然不愿意听从太平天国号令,群雄逐鹿之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
太平军主力北伐,可以推翻清朝,却未必能统一全国。究其原因,太平天国并未统一江南,后方不稳定,没有朱元璋北伐之条件。
林凤祥、李开芳只率两万太平军进行北伐,这是洪秀全、杨秀清定都天京后,在军事指挥上所犯下的错误。正是由于杨秀清将兵力分散,一边进行北伐,一边开始西征,最终导致北伐的太平军犯下了流寇主义的军事错误,出现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不但北伐军全军覆没,就连派出的援军也遭受重大损失。
为什么要北伐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并没有准备北伐和西征的计划。由于洪秀全和杨秀清没有意识到当时太平军的实力要强于清军,而采取了主要保卫天京的消极策略。但是在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宁镇的威胁下,洪秀全和杨秀清决定抽出一部分兵力,作为机动力量,避开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重点防护的苏北、苏南地区,运动作战,以牵制清军。
在这个时候,洪秀全和杨秀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将本就不多的兵力,分成了北伐和西征两支力量。而他们给北伐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在运动中消灭清军,最终攻取北京,推翻清政府。计划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北伐的统帅是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他们在天国的职务事正副丞相,也都是除六王之外一流的天国将才。
北伐军一度取得重大战绩
1853年5月8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乘船从仪征、六合出发,与从天京出发的春官正丞相吉文元在浦口会和。全军共有太平军将士两万余名,大多是从广西带出来的?老兄弟?,能征善战,都是太平军的精锐。
清军派出都统西凌阿率兵堵截,然而,那些八旗兵根本不敢应战,还没有刚刚接触,就溃不成军。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部计划到徐州渡黄河,但由于清军有重兵把守,遂改变主意,迅速挺进皖北。北伐军一路攻占怀远、亳州,抵达河南交界处。6月13日,太平军攻占归德,消灭清军3000余人。
在太平军准备抢渡黄河时,由于清军提前将南岸的船只调到北岸后,全部焚毁,导致太平军的进程受阻。随后,太平军转战开封,因城墙坚固,再加上雨天攻城困难,最后只得放弃攻城,转而攻克中牟、郑州、荥阳等镇。并在攻克巩县后,太平军抓紧抢渡黄河,由于清军紧逼,渡船又少,在主力部队渡过黄河后,尚有1000多名太平军无法及时抢渡,只得洒泪与主力分别,转战于豫、皖、鄂一代。
在渡过黄河后,北伐军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沿途招兵买马,队伍虽然壮大,但由于粮草补给一时难以解决,而且新兵没有作战经验,又难于管理。导致北伐军的整体战斗力下滑。为了解决补给,林凤祥和李开芳等人,准备攻打怀庆府。但在多次攻击下,当地知府不惜将一千多囚犯放出抵抗北伐军,再加上清军的一万援兵也已赶到,双方战场出现了僵持情况。
这种情况对北伐军是极为不利的,清军的重兵集结,甚至形成了对北伐军的反包围态势。在对怀庆府进行56天的围攻后,林凤祥和李开芳决定撤出战斗,进入山西境内。太平军连克多处城池,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也补充了不少的物资,粮草匮乏的情况一度得到缓解。
北伐军在一路征战下,很快就深入了直隶的腹地。10月13日,北伐军的前锋抵达距保定60里的张登镇,已经距北京城不远了。北京城的王公大臣开始外逃,普通住户也已经有一大半逃离了京城。咸丰皇帝大惊失色,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率兵在保定、涿州一带堵截北伐军。
胜利在望的北伐,却隐藏着诸多的风险
远在天京的洪秀全和杨秀清得知北伐军已经兵临北京城了,激动不已,认为北京一定会指日可下。洪秀全于是封林凤祥为靖胡侯、李开芳为定胡侯、吉文元为平胡侯、朱锡琨为剿胡侯。
但实际上,北伐军由于长时间的运动作战,士兵得不到修整,已是疲惫不堪。再加上他们远离基地,后勤处于无法保障的状态,物资全靠作战获取。而马上到来的隆冬,也将对太平军将士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由于得不到天京的行动指令,北伐军面对清军的严阵以待,无法北进,只得转向天津。但在沧州,北伐军遭到地方团练的攻击,损失惨重。
在攻克沧州后,北伐军准备寻找渡船北上天津,但没有找到渡船,北上天津的计划也搁浅。这时,僧格林沁已经率部赶到静海,清军在兵力上和物资供应上都好于太平军。严冬即将到来,太平军将士又没有御寒的棉衣,这些可能都对北伐军非常不利。
为了快速摆脱不利的局面,林凤祥和李开芳等人决定速战速决,一面派人回天京求援,一面寻找机会歼灭敌军。11月1日,北伐军主动出击,重创清军胜保所部。虽然有过几次胜利,但难以改变北伐军的不利局面,他们的粮食已所剩无几。
1854年1月28日,林凤祥和李开芳商量,让几千人先行南撤,其余兵力牵制清军。由于冰天雪地,太平军士兵冻伤严重,行军非常困难。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北伐军主将之一的吉文元战死,北伐军的士气大受影响。
不久天京方面派出了援军,但由于双方通信不畅,相互不知对方到底在哪里。等林凤祥和李开芳得知援军已经赶到山东时,由李开芳率部分兵力前去接应,可是援军已经在临清附近被清军击败,与援军会师的希望破灭。
在李开芳前去接应援军的时候,林凤祥率部与清军多次展开激战,由于没有粮食,士兵们靠吃马料黑豆充饥。僧格林沁采取?水攻?的办法,给太平军造成不小的伤亡。1854年2月19日,僧格林沁对太平军发起攻击,林凤祥率最后的2000名太平军与敌血战。由于被叛徒出卖,林凤祥被清军俘虏,押解到北京后,被清政府杀死,洪秀全追封林凤祥为求王。
接应援军未果的李开芳暂据高唐,在胜保多次攻城未破的情况下,清政府改派僧格林沁南下攻打高唐,李开芳率部出战,击毙清军多位将领。李开芳在意识到林凤祥已经遭遇不测,为了准备突围,带仅剩的800名士兵撤退到冯官屯。僧格林沁见一时难以消灭太平军,又采取水攻的办法,引运河水来淹冯官屯。导致太平军的粮草、火药全部被水淹没。陷入绝境的李开芳,为了保全手下将士,选择向僧格林沁投降,被僧格林沁押到北京,于6月11日,被清廷凌迟处死。
北伐军转战多省,牵制了清军不小的力量,也给了清军沉重的打击,甚至一度攻击到清政府的都城北京附近。但由于兵力较弱,又远离根据地,无法及时得到后勤保障,也没有后援,属于孤军奋战。最终在清政府的围追堵截下,北伐军全军覆没,损失了几万太平军的精锐力量。
而且天京派出的两批北伐援军,都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遭到惨败,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北伐的失败,与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决策失误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与清军展开正面作战,也许早就击破了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军所面临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有利的局面了。
一、南京大本营根基不稳,需要军力固守。
天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危机四伏,根基不稳,为了巩固南京,杨秀清把兵力分成了三部分,西征、北伐、固守南京。
西征,由太平天国副丞相赖洪英率领三万精锐,由朔江西征,主要为了夺取皖、鄂,并进一步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从而作为保卫南京城的屏障,这次西征历时三年,最终太平军获得了西征的胜利,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大重镇,有效的保障了南京城的安全,并为南京城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饷。
北伐,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广西子弟兵出征,主要是为了通过闪击效果直捣北京城,推翻腐朽的封建清王朝统治,出征初期,太平军连克连捷,经安徽、河南等地,直逼天津,但由于兵力有限、清军坚守、后援不利等因素导致失败,这场战争历时两年,最终太平军战败,但是震动了清朝的心脏地带,惊了清政府一身冷汗。
固守南京,剩余十万兵力固守南京,含家眷,广西老百姓等,目的是维持天平天国南京的统治,并作为机动兵力随时支援西征和北伐。
由此可见攻下南京城后太平军兵力也是有限的,为了固守南京,西征也征调了一部分兵力,只能派遣两万兵力来支撑北伐大业。
二、 杨秀清一次大胆的尝试,带有侥幸因素。
为什么说这是杨秀清一次大胆的尝试呢,因为杨秀清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制,再到攻下南京城,都是靠着他的广西子弟兵打下来的,在杨秀清眼里,太平军已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而太平军士气高涨,清政府军士气低迷,派两万精锐一路北上,有可能会创造攻下南京城这样的奇迹,所以这次北伐杨秀清是带有侥幸因素在里面的,但由于后期援军不利,杨秀清骄奢堕落,导致北伐全军覆没。
三、牵制清军主力,阻止南下。
占领南京后,给南京造成严重直接威胁的是清朝江南和江北两个大营,但是固守北京的清朝精锐并未出动,一旦南下,对南京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为了战略需要,太平军主动出击,长驱六省,一直打到了天津,给清政府北方各省造成很大的威胁,清军主力要南下只能先歼灭这股北伐军队,只有巩固了北京城,才能南下,这次北伐也为太平军西征和统治南京争取了时间,所以杨秀清派出北伐是一种战略,在当时看是正确的,但由于后援不利,京城内斗导致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四、不排除杨秀清排除异己。
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封王的时候,封了五个王,而翼王石达开、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都受东王杨秀清节制,在永安建制的时候萧朝贵与东王是不和的,林、李二人又是萧朝贵的部下,随着萧朝贵战死,林、李在军中又是难得的骁将,为了消除异己,出征北伐本身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杨秀清派出萧朝贵的部将北伐难免有清除异己之嫌。
另外在二人北伐受阻固守待援的时候,杨秀清只派了7000兵力去支援,在援助的途中就被消灭,这也导致林、李二人失去了南撤的机会,这也坚定了杨秀清清除异己的私信是存在的。
综上所述:杨秀清派林、李二人率两万将士北伐既是为了清除异己,也是为了战略需要,可谓是?一石二鸟?。
太平天国时的北伐目的:是为了直捣北京,推翻清政府。
西征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湘军,消除这个对天国根据地最大的威胁。
东征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富庶的江浙地区和上海,扩充自己的财政力量并寻求西方的支持。
太平天国时的北伐、西征、东征的时间:1853年5月。
太平天国时的北伐、西征、东征的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平天国时的北伐、西征、东征的的结果:在后面一年多时间里,林、李二部分别在连镇、高唐州为清军围困,1955年3月北伐军全军覆灭,林凤祥战死,李开芳被捕。
太平天国时的北伐、西征、东征的意义:北伐之所以由顺转逆,如同儿戏,最后孤军作战,完全是因为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沉迷享受,内部争权所致。
北伐军直捣黄龙的行军和锐不可挡的兵锋极大震动了清廷和咸丰,清廷在消灭北伐军后迅疾集合北方20万主力南下,防止太平军二度北上。河北、山西和直隶兵力空虚,导致1856年英法联军的长驱直入和捻军的兴起。
扩展资料:
失败原因:
到了后期,洪秀全不顾汹汹群情,给无功、无才、无德的洪氏族人大肆封王,引起他人强烈不满,互相攀比,纷纷要求封王。结果,后来总共封了两千七百多“王”,形成了一个极其强大的特权阶层,大大加重了平民百姓的负担。 太平天国的封建等级之森严,也是史所罕见。
早在永安建制时就明确规定“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严”,君臣上下之间称呼、服饰、舆马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违者要受到严惩。官员朝见天王时必须下跪三呼万岁,见王爵则要下跪三呼千岁。天王出行乘六十四人抬大轿,东王乘四十八人抬大轿,连基层小官两司马也乘四人抬轿。
诸王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所有官民都必须回避或跪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倘有继续步行者则斩无赦,一些高官也因此受到严惩。 自天王以下,王与各级官员的生活也非常腐化,刚刚入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
天王府以原两江总督署为基础,向外扩展十里,每天征用万余民工,拆毁民房万余间。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象征九重天庭。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宫中珍宝无数,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
天王所用王冠、浴盆、夜壶等许多器皿俱以金造。东王府也同样富丽堂皇,尤其是所藏珍宝,竟超过了天王府。直到后期,大兴土木之风一直未息,如忠王李秀成驻在苏州,一直与敌紧张作战,但忠王府之豪华也令人叹止,据说仅次于天王府。
直到苏州城陷前夕仍一直动工,连后来进占苏州的李鸿章都惊叹“真如神仙窟”、“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其他各王都纷纷修造自己的王府,驻在外地诸王在天京都另建有王府,如李秀成、陈玉成都在天京建有王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军东征苏常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军北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军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1864年7月,忠王李秀成在监狱中写下数万言《自述书》,阐述自己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之经过,并点评首义诸侯王,总结太平天国灭亡十大原因。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灭亡十大因素时,有三点跟北伐有关:林凤祥、李开芳带兵北伐;曾立昌带兵援救北伐军;秦日纲带兵救援北伐军。《李秀成自述书》言:“误东王让林凤祥、李开芳带兵扫北;误调曾立昌去救援,在临清惨败;误调秦日纲去救,在杨家店败退。
杨秀清三次出兵北伐,究竟是否有错,暂且不谈,却可以证明杨秀清对北伐非常重视。要知道,为救援林凤祥,杨秀清放弃扬州,并从西征战场抽调军队,组建北上军团,让曾立昌挂帅出征。杨秀清重视北伐,三次出兵北上,为何骁勇善战的石达开不能挂帅呢?
1853年5月,杨秀清派遣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老兵北伐,目标是夺取燕京,将咸丰赶回东北老家,“间道疾趋,勿贪攻城略地,以靡时日”,也就是实行“闪电战”,要快速进兵。林凤祥是猛将,麾下2万老兵战斗强悍,不到半年就抵达天津郊外,威震燕京。
北伐军进展顺利,但远离后方基地,粮食、衣物、弹药、兵力等补给跟不上,林凤祥处境艰难,只能向天京求助。1854年2月,杨秀清从各大战场抽调军队7000余人,让曾立昌挂帅出征,北上救援林凤祥。结果,曾立昌贪图攻打城市,在临清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曾立昌纵身投入黄河自尽。
临清惨败,曾立昌投河自尽,北伐军处境更加危险。如此,杨秀清册封秦日纲为燕王,让他带兵北上。结果,秦日纲在杨家店战败,半路跑回来,理由是“北路妖兵众多,单兵难往”。此后,西征、天京战场同时告急,杨秀清再也没能组建援军,林凤祥军团覆没不可避免。
无论是资历,还是军事经验角度看,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曾立昌、秦日纲等都要比石达开逊色一点。但是,杨秀清三次出兵北上,林凤祥、曾立昌、秦日纲等分别担任主将,挂帅出征,而石达开却没有机会。其中原因,与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内部分工有关,石达开主要工作不是带兵作战。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首义诸王”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东王杨秀清主管全国军政事务,北王韦昌辉主管天京卫戍以及水师,翼王石达开则主要管理地方民政以及对外工作。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等,因中途阵亡,无缘定都天京后分工。
从《李秀成自述书》中可知,李秀成早年都是追随石达开管理民政,在安庆推行改革,建立地方基层政权,巩固太平天国统治。石达开进行“安庆易制”,奖励农耕、发展工商业、建立基层政权、选拔官吏,协助杨秀清处理政务。所以,定都天京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带兵打仗不是石达开主要工作。
为扭转西征颓势,杨秀清让石达开督师,带兵去江西作战,阻止曾国藩湘军进犯。1855年1月,石达开取得湖口大捷,击败湘军,并乘势反攻湖北,第三次攻克武昌,扭转了西征局势。石达开挂帅西征时,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数万精兵将林凤祥围困在连镇,北伐军处境险恶。但是,相对于西征,此时北伐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两大战场同时告急,杨秀清只能“牺牲”北伐,全力救援西征战场,确保长江中游稳定。
熟悉太平天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杨秀清手握政权、军权、教权,集三权于一身,地位非常显赫;天王洪秀全是虚位元首,临朝不理政,是一种象征性存在。杨秀清能够独揽大权,主要靠表演“跳大神”,取得“天父传言”权力,这在政教合一的太平天国,无疑是最高首领。
杨秀清凭借“跳大神”,一步步独揽军政大权,但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杨秀清前面还有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首义诸王”存在。萧朝贵、冯云山中途阵亡,韦昌辉、石达开则成为杨秀清劲敌。相对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都具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分别带领数千兵马参加金田起义,直属武装力量众多,不可小觑。
石达开麾下兵马众多,家族力量强大,这是杨秀清重点防范之对象。石达开挂帅北伐,建立赫赫战功,提高自身威望,对杨秀清而言不是好事。所以,杨秀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让“首义诸王”挂帅出征。例如西征,太平军遭遇惨败,局势严重恶化时,杨秀清才舍得让石达开挂帅出征,否则就“雪藏”起来。
杨秀清三次出兵北伐,主帅分别是林凤祥、曾立昌、秦日纲,骁勇善战的石达开则没有机会挂帅。究其原因,杨秀清想大权独揽,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给“首义诸王”挂帅出征,以免他们建立战功,树立威望,威胁到自己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2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伊里布为民解冤,为何自己却反遭罢官呢